2018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
一、2018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经过2017年的“略显沉寂”,2018年特别是下半年来的虚假新闻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截至2018年年末课题组搜集到的虚假新闻案例,与前一年相比,不仅数量出现很大增长,而且类型也更为多元。一些往年经常出现的虚假新闻类型仍然频频出现,而一些新的造假类型也在不断涌现。透过2018年的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第一,总体而言,源于传统媒体的虚假新闻数量趋于减少。但这不是说传统媒体强化了对虚假新闻的把关进而降低了虚假新闻的生产,而是因为新媒体在虚假新闻的生产、传播、纠错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源自新媒体的虚假新闻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更胜一筹”。另外,令人遗憾的是,本年度入选的源自传统媒体的虚假新闻典型案例每一条都代表着一种虚假新闻的特定类型,值得深入讨论。
第二,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已经多次讨论了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扩散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而随着新闻消费的移动化成为主流,新闻机构纷纷开通“两微一端”,成为另一个生产和发布新闻的重要渠道。很多网上的虚假信息通过这些渠道弄假成真,作为“新闻”扩散。2018年的典型案例中就有多个与此有关:要么是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以标题党的风格拟制题目,夸大、歪曲了新闻事实;要么是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直接转载、采用自媒体上的素材,并且不经核实就予以刊发,以自身的公信力为之“背书”,以假乱真。
第三,虚假新闻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中。与往年一样,社会新闻依然是虚假新闻的高发地带。尤其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中,真相和谣言彼此竞逐。还有些案例分布在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财经新闻、法治新闻、政治新闻等各个领域。领域如此广泛在历年的虚假新闻报告中也十分少见。涉事媒体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媒体,这也说明虚假新闻与媒体属性并不相关,而是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专业意识的淡漠、专业素养的下滑密不可分。
二、2018年度虚假新闻的典型案例
1.保研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刑
【刊播时间】2018年5月18日
【“新闻”】5月17日,一篇名为《保研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破解彩票漏洞获刑》的帖子在网上成为热点。5月18日,《重庆青年报》官方头条号报道《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利380万被取消保研名额并获刑》称:近日,就读于某知名大学的张某,因涉嫌利用专业知识破解彩票漏洞非法获利380万元,涉及金额特别巨大,相关执法机关正式向法院提出起诉,而一旦罪名成立,除没收380万元赃款之外,张某还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文章后半部分,详细介绍了张某如何计算出博彩网站的漏洞,并晒出了张某与昵称为“注册网址”的博彩网站管理员的聊天页面。这篇“新闻”发布后,在各类内容平台上热传。
【真相】《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这篇报道没有事发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名以及单位名称,疑点重重。而且文中3张配图都是其他新闻事件的照片,其中“保研大学生张某”的庭审图片,源于2011年一篇题为《向多名个体摆摊人员勒索8万元 地头蛇强收保护费获刑7年》的新闻报道;“张某的班主任”则为已故著名学者李佩的照片;而“张某母亲”的照片,则源于一组题为《高考男孩车祸失忆只记得考试 母亲含泪陪考》的图片新闻。更为蹊跷的是,在这条新闻的配图中,留下了“暗号”,指向一家名为“爱购彩”的博彩网站。工信部工作人员称这家网站没有在工信部备案,是一家在境外注册的网站。
【点评】从表面来看,这只是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但实际上,从新闻人物、图片到整个事件,均为虚构,而通过报道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博彩网站网址,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博彩网站的钓鱼新套路,不明真相的读者有可能因此陷入博彩网站的陷阱。《重庆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为它打上了“新闻”的幌子,新媒体的转载则加快了它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网易新闻客户端、百度百家号、腾讯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平台上都刊发过类似新闻。作为具有专业资格(即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网络媒体,不论是一类资质(拥有采编发布权)还是二类资质(只拥有转载权),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是题中应有之义。主管部门早就发布规定,新闻媒体不得未经审核就发布、转载网上信息,为什么还会有媒体置若罔闻呢?
2.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产的疫苗
【刊播时间】2018年7月19日
【“新闻”】7月19日,《鲁中晨报》刊发《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物生产的疫苗》,报道称:被爆出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后,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曾生产过问题百白破疫苗一事又被旧事重提。记者从淄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了解到,淄博没有进过该企业生产的疫苗,市民不管是接种百白破疫苗还是狂犬病疫苗都是安全的。
【真相】《鲁中晨报》报道见报后,有淄博市民很快晒出了自己孩子的接种记录,可以清楚看到曾三次接种长春长生生产的疫苗,接种地为淄博新区预防接种门诊。
7月22日,《鲁中晨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声明《我们错了,诚恳道歉!》:本报7月19日7版刊发的《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产的疫苗》一文,经调查,已认定该信息不实、报道有误。本报采编环节对采访到的相关信息,没有进一步求证核实,把关不严,误导了读者,我们诚恳道歉并引以为戒。目前,鲁中晨报社已经启动问责程序,将对包括总编辑在内的所有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点评】在疫苗风波的关键时刻,《鲁中晨报》从贴近性的角度将重要新闻本地化,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应该说新闻的敏感性很强,也试图提供一条具有服务性的信息,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却起到了反面效果。事实上,记者采访的食品药品监督局是掌握这些信息的权威部门,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该局提供了当地没有进过问题疫苗的信息。一般说来,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是具有权威性的,这一方面表现为信息通常是真实可信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个政府部门对相关事项的态度和立场,有的甚至是体现某种关系的法律事实,所以对官方信息一般应该如实报道。但是媒体同时应该估计到官方机构也可能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适当报道另外来源的消息,以使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情况,不然就会遭遇《鲁中晨报》面临的尴尬:报道很快被当地市民在网上贴出的接种记录证伪,报社为政府部门背了黑锅。
3.《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
【刊播时间】2018年8月22日
【“新闻”】8月22日,读者传媒发布2018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万元,同比下降59.9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475万元,同比下降83.26%。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以《〈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为标题发布文章,在出版传媒业界引起热议。
【真相】8月22日下午,澎湃新闻采访读者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这篇稿子标题的准确性有一定问题,杂志社那边(《读者》)不存在这样的情况”。8月22日晚间8时许,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了读者杂志社管理层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读者杂志社员工400余人,资产优良、负债极低,现金充足,怎么会出现发不起工资的现象”。“近来纸价大幅上涨,《读者》没有调价,降低了利润,公司在经营上有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8月22日晚10时许,“上市公司文娱头条”发布《致歉声明》表示:《〈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一文标题与事实不符,存在错误,本报各发稿平台已删除该稿件。在此特向读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大读者致以诚挚歉意!
【点评】这篇报道其实是对上市公司读者传媒发布的2018年中报的解读,主要内容都来自中报,提供了一些基本数据,如实引用不太容易出问题。恰恰是稿件的标题提供了一个主观判断“《读者》快发不出工资了”,对中报中的数据进行了导向性的错误解读。发不出工资,暗指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出了很大问题,已经超出了经营波动的范畴。作为财经媒体公号的运营者,应该不会不清楚两者的本质差异,但是为了吸引眼球,在这么一条常规新闻上取了一个十分耸动的标题。虽然引发争议后稿件很快被删除,但引人关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它对涉事公司的负面影响却不会那么快消除。
4.米脂故意杀人案罪犯赵泽伟被执行死刑
【刊播时间】2018年9月12日
【“新闻”】米脂县发生的“4·27”赵泽伟故意杀人案件,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于2018年7月10日做出刑事判决:被告人赵泽伟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9月12日9:26,“华商头条”发布《米脂“4·27”故意杀人案凶手赵泽伟昨日被执行死刑》称: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现已复核终结,赵泽伟于9月11日被执行枪决。新京报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人民网、环球网等多家重量级媒体转载,引发巨大关注。
【真相】9月12日10:52,澎湃新闻发布《陕西米脂县警方:“4·27”案凶手赵泽伟仍被羁押在看守所》,报道表示澎湃新闻从米脂县公安局一负责人处获悉,“已执行死刑”的消息不实,目前赵泽伟仍被羁押在看守所。陕西高院宣传部门一负责人则表示:“该案在最高法复核。”
12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榆林中院发布声明:网上传播“赵泽伟被执行死刑”的消息系不实消息,目前赵泽伟一案正在审理中。
9月14日,华商头条就“赵泽伟被执行死刑”不实消息致歉。
9月27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米脂县“4·27”故意杀人案罪犯赵泽伟在陕西省米脂县被执行死刑。
【点评】“华商头条”的报道中没有明确交代消息来源,我们无法判断信源的权威度。但从后续报道来看,该报的消息显然过于超前了。究其实质,还是为了抢发一条新闻,对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未能尽到核实的义务。在融媒条件下,新闻发布来源大大增多,特别是这一类政法新闻,执法机构不再需要通过专业媒体报道,就可以自行在自媒体发布消息,这确实给专业媒体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生怕迟发、漏发重大新闻。但是专业媒体的核实职责还是不容忽略的。其实罪犯的结局早已注定,抢先发一条这样的新闻对媒体并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因为错报又出了一次洋相。
5.内蒙女教师车祸瞬间推开2学生自己被撞身亡
【刊播时间】2018年9月12日
【“新闻”】9月12日,《呼和浩特晚报》刊发报道《车祸瞬间 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称:9月4日中午,托克托县双河镇小学语文老师丁燕桃从学校出来准备去吃午饭的路上,一辆失控的小轿车突然飞速开上了道牙向行人撞去,一瞬间,丁老师奋力将身边的两位学生推开,自己却被轿车辗轧并拖行了好几米。两个孩子得救了,丁老师却因伤势严重,在送医途中不治身亡。而还有3天是丁老师女儿一周岁的生日。一名在车祸中受皮外伤的二年级学生说,在汽车撞来的瞬间,他确实感觉被推了一下,因事发突然,他不知道是谁把他推了出去,让他躲开了汽车。5个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们目睹了丁老师舍己救人的瞬间:她将身边一左一右两个学生推开,自己却被撞倒在地……这则报道被许多媒体、公众号等转发。
【真相】9月13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宣传部官方微博@魅力托克托,发布《关于托县双河镇第五小学丁燕桃老师发生交通事故身亡的情况说明》称,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走访调查,极力寻找丁燕桃老师舍己救人的有力证据,但目前还未找到目击证人,且据同行的三位老师的口述和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丁燕桃老师舍己救人的行为仍无法确定。9月30日,托县县政府发布了第二次调查情况说明:经过调查组的进一步调查,没有找到丁燕桃老师“被撞瞬间推开学生”的有力证据。情况说明还指出,“另据接受媒体采访的学生郑某某、崔某某、李某的监护人证实,事发当时他们均不在现场;被车蹭伤的小学生高某及其监护人证实,事发瞬间也没有被人推过。根据行车记录仪找到一位目击者郝某某,该目击者证实,当时没有看到丁燕桃老师周围有其他学生”。
【点评】丁燕桃老师因车祸遇难,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但当地报纸的虚假报道却让逝者卷入一场小小的争议。原报道中舍己救人最直接的证据一是受伤学生感觉被人推了一下,二是5个四年级的学生声称目睹了丁老师推开学生的行为。但地方政府发布的第二次情况说明则明确指出,受伤学生在事发瞬间没有被人推开,所谓的目睹救人行为的学生事发时并不在车祸现场。由于没有来自媒体一方的解释,我们无从判断记者是受了被采访对象的误导,还是为了“拔高”丁老师去世的新闻价值,编造了一个推开学生,舍己救人的场景。无论如何,当地晚报疏于核实,虚构了一个莫须有的英勇事迹,消费了读者的爱心,难辞其咎。
6.朱旭9月14日去世
【刊播时间】2018年9月14日
【“新闻”】9月14日,新浪娱乐发文《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 享年88岁》,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相继转发了此条消息。随后,刘晓庆等演艺界人士也纷纷发微博悼念朱旭,疑似证实消息的真实性。但此后,人民日报删除了该条微博。
【真相】9月14日10:44,新京报网发快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声明,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消息系谣传》称:新京报记者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干部处获悉,确认为不实消息,特此声明。
中新网发文称,网传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去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人员表示此为不实消息。演员濮存昕在1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朱旭老爷子被肺癌折磨,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也放弃治疗。
9月15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布消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点评】名人去世消息是虚假新闻的高发地带。在往年的案例中,我们已经多次看到过这一类型的虚假新闻。有的是当事人明明还健康在世,逝世的消息就已经满天飞。还有的则是媒体在当事人仍弥留之际就抢发了逝世消息,本案例即属这一类型。就像美剧《新闻编辑室》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能宣布人死亡的,只有医生,而非媒体。尽管朱旭先生不久后真的去世了,但在他仍在世的情况下就发布逝世消息,本质上还是一条假消息。而且这种行为也不太尊重当事人及家属的感受,很遗憾的是,媒体多年来都未能吸取教训。即便抢到一条简单的名人去世消息,也很快就会全网纷飞,抢先发布究竟能给相关媒体带来多大的好处呢?无非就是吸引点有限的流量,但与制造虚假新闻带来的污点相比,这点好处能算得了什么呢?
7.的哥见义勇为被奖励“甘A88888”车牌
【刊播时间】2018年10月8日
【“新闻”】10月8日《河南商报》A08版全媒体阅读版刊文《的哥见义勇为,政府奖励“甘A88888”车牌》,报道称:甘肃兰州一名出租车师傅曾因见义勇为且坚持做善事,获政府奖励“甘A88888”车牌。此后,另一位司机承包该车,成为该车牌的新主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随即于当晚推送了此消息,标题为《“甘A88888”号牌政府给了一辆出租车!网友:干得漂亮!》。环球时报同样通过微信公号推送了这则消息。很快,这则带着“炸弹号”、“出租车”、“老人”、“做善事”等元素的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真相】10月9日,新京报网发快讯称,记者从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甘A88888”号牌系2010年1月17日正式启用,2017年7月13日,兰州双龙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对其名下所拥有的“甘A88888”号牌机动车进行报废更新,并办理注销登记业务。2017年8月22日,该公司对新购置车辆办理注册登记业务,按照公安部相关规定,启用原有“甘A88888”号牌。警方表示,目前,持有“甘A88888”号牌的出租车是按照出租车公司办理注册登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序确定,并无特殊之处,更无“奖励”一说。
此后,人民日报官微头条推送的相关文章显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环球时报则用《我们“翻车”了!》的调侃跟进了此事的后续进展。
10月10日,微博@大佬坊间八卦公布了《河南商报》的致歉声明,并对“假新闻出炉”过程做了细致的交代。声明指出,撰写该篇文章的实习记者听信单方信源并且将网上说法(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作为印证依据,再加上正值国庆假期,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向当地主管部门进行求证以至于新闻失实。
【点评】一个特殊的车牌号却挂在了一辆出租车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河南商报》的报道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位实习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还是值得称道的,但片面听取了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未能向其他信息来源进行确认,则暴露了记者业务素养以及媒体审核机制的不足。一般来说,向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源进行核实是新闻专业基本要求,如今处在泥沙俱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新闻人提高警惕多留个心眼,毕竟媒体的公信力来之不易,来自多信源的事实校正,在避免新闻失实的同时也保护了媒体的权威度和公信力。
8.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被美警方收押
【刊播时间】2018年10月16日
【“新闻”】10月16日,“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在多个微信群疯传,@凤凰新闻客户端微博发文《刚刚,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被美国警方收押》称:明尼苏达州警方召开发布会,证实刘强东是被诬告,涉案女子因为涉嫌诬陷罪,已经被当地警方刑拘。据当地警方消息称,该女子是在向刘强东索要高额投资被拒绝后,当晚就制造出来“性侵事件”,对刘强东进行污蔑和抹黑。
【真相】10月17日,今日头条官方消息称,头条号作者@方圆几里檬发布题为《爆炸新闻:涉案女子涉嫌诬陷已被收押,刘强东终获清白之身》的文章,经用户举报,平台确认,该文章系虚假信息且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已按照《头条号运营规范》对该头条号予以封禁处理。
【点评】在热点事件中,真真假假的信息大量流传,令人难辨真伪。刘强东涉嫌性侵事件一出,就有自媒体爆料“涉案女子涉嫌诬陷”的假消息。没想到时过多日,又被这位头条号作者炮制扩散。凤凰新闻客户端未经核实照搬网友帖子,然后在被揭露是虚假新闻后删除原文,“义正词严”地与其他媒体一起声讨虚假新闻,着实可笑。
9.万州女司机逆行致大巴坠江
【刊播时间】2018年10月28日
【“新闻”】10月28日,@重庆青年报微博发布视频消息:#重庆突发#重庆青年报消息,今(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大巴车被撞后冲破护栏坠入长江,疑有重大伤亡。目前,事故伤亡情况不详,政府正在组织救援。据传,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新京报网也发布报道《重庆万州大巴坠江前曾与逆行轿车相撞》,称新京报记者从万州区应急办获悉,大巴车坠江前曾与一小轿车发生相撞,系一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
【真相】10月28日12:03和17:46,重庆市公安局万州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发布两次通告,其中第二次通告指出:10月28日10时08分,一辆公交客车与一辆小轿车在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客车坠入江中。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点评】在真相未明之前,媒体不宜对事件作先入为主的定性,在权威调查未回应前,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在这起“新闻事故”中,还有很多媒体也引用了错误的消息,把肇事原因归咎于“女司机”,并给她及家人造成很大困扰。不过,很多自媒体在知道真相后,第一时间向这位被冤枉的女司机道歉,而众多专业媒体把稿件一删了之,反而没有什么明确的表示。本就日薄西山的传统媒体,靠的就是公信力才能延缓衰退,这种失误会大大消耗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对于消息真实性的确认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于突发事件,既要及时,又要准确。事故之初应该力求客观报道不同信源的不同信息,避免过于单一和绝对,否则一旦事件有所反转,很容易陷入被动。
10.快递小哥因快递被偷雨中痛哭20分钟
【刊播时间】2018年11月18日
【“新闻”】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段快递小哥雨中痛哭的视频近日引发了不少关注。据网友爆料,上海一快递员冒雨送快递,一车快递被偷得没剩几件了,在雨中痛哭20多分钟。目击者小晴(化名)对北青报记者称,视频拍摄于11月15日下午,地点在上海华东师大三村,当时她听到有人在楼下大喊所以打开了窗帘看到了事发经过。小晴称,她看到快递员哭得很厉害,一直喊“这叫我怎么办,怎么办”。期间还有一位大爷前去安慰。11月18日下午,北青报记者从事发地附近的上海公安局普陀分局长风新村派出所了解到,15日下午确实接到一位快递员报警称其派送的快递丢失,快递员报警时说公司可能将损失算在他身上,截至目前快递仍未找回。
【真相】11月18日晚间,视频拍摄者在微博上澄清,称她只看到快递员雨中哭泣,所谓快递被盗是其个人推断。11月19日,多家上海本地媒体发布了进一步的调查情况。上海普陀区公安分局称他们并未接到类似警情,消息不实。11月15日至今,视频拍摄地所属的长风新村派出所未接到过快递小哥报案称快递被盗的警情。快递小哥系韵达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当日其在华师大三村送快递时因与女友吵架后站在雨中哭泣,并没有发生快递被偷的情况。11月19日上午12时,普陀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了通告。警方提醒,在网络中发帖时不要主观臆断,在不明事件具体情况下编造不实信息,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一旦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点评】从东方网对这条假新闻的出炉过程进行的追溯来看,这是一条非常典型的未经核实的用户生产内容经由媒体报道落地成为假新闻的案例。最初的线索来自网友在新浪微博上传的视频和文字,上传者在不知快递员因何哭泣的情况下发布了自己的推测。此后,视频网站、微信账号的转载加速了这则内容的发酵,逐渐将原因归结为“快递被偷”。11月18日16时许,《北京青年报》跟进此事,并在相关报道中增加了一句“当地派出所接到过快递丢失的报警”。即便的确有派出所接到过快递丢失的报警,但是所谓的报警与哭泣的快递员之间也不能建立因果关系。综观2018年,《北京青年报》在新闻打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此事件中却暴露了核实责任和核实能力方面的缺陷。
11.丁守中击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
【刊播时间】2018年11月24日
【“新闻”】11月24日22:53,环球网报道《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击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称,在11月24日进行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历经长达数小时的计票过程,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最终击败了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
【真相】11月25日凌晨2时58分,台北市1563个投开票所才全数完成计票作业,结果显示,柯文哲得票数为58.082万张,与丁守中的57.7566万张拉开到3254张票的差距。台北市长柯文哲在“九合一”选举中险胜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连任台北市长职务。
【点评】环球网在台北市长选举还没出全部结果时根据当时的投票情况对台北市长两位候选人的胜负情况进行了报道,原本是想拔得一个头筹,但是没想到最终投票结果反转,柯文哲逆转丁守中获得连任。选举新闻存在的赛马式报道风格已经屡屡遭人诟病,一味地追踪票数高低变化并无太大的意义,更何况还是报道了错误的结果。与其绞尽脑汁抢发选举结果,不如多花点精力挖掘一些深度信息出来,帮助人们理解选举格局变化的原因和后果。
12.300斤小伙挤地铁被大爷骂哭
【刊播时间】2018年11月25日
【“新闻”】@北京晚报11月25日发布视频报道,视频显示:北京天通苑北地铁站发生了一起纠纷事件。在排队时,一名比较胖的小伙子因为人流拥挤,不慎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跟在小伙子的后面不断出言训斥小伙:“这么胖还来影响别人,没自知之明!”小伙子道歉之后,这位老大爷依旧不依不饶,一直在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最终,该小伙被老大爷骂哭,并退出了排队通道。
【真相】11月27日,《北京青年报》报道《300斤胖子挤地铁被北京大爷骂哭?视频内容疑摆拍》称:有自媒体运营者向北青报记者提供了一份聊天截图,对方称“我们这边有个内容,您看看能不能接。是一个视频,内容大概是在地铁站,一个大爷嫌弃一个胖子,说他不应该坐地铁,应该打车”。这位自媒体运营者拒绝了他。热传的49秒原始视频中,两个当事人已被打码,且视频从头到尾都有字幕,结尾还有“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的字样。记者在视频发布者的微博主页看到,除发布视频外,他还发起了一个“撑胖子反歧视”的话题,并在全国各地拍摄“撑胖子反歧视”的举广告牌视频。文中还指出,26日记者前往天通苑地铁站,工作人员称“这几天在地铁站未曾看到过视频中的事件”。
【点评】根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所谓胖子被大爷骂哭的视频有人为制造的嫌疑。只是从报道中提供的有限的信息来看,视频发布者的意图似乎不是为了牟利,而是对抗社会中存在的对肥胖人士的歧视。不管目的如何,视频的真实性是存疑的。一个被自媒体运营者拒绝的视频却在专业媒体转发后“变成”了新闻,看起来专业媒体对真实性的“把关意识”居然还不如自媒体。这恐怕不仅是新闻从业者偷懒的问题,而是为了追网络热点,从根本上丧失了核实的意识。我们可以理解有些事件超出了能力范围核实不了,但是这样完全可以证实或证伪的小事件都未曾付出过核实的努力就太不应该了。
13.小偷偷电瓶被电死向车主索赔20万
【刊播时间】2018年12月19日
【“新闻”】12月19日,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帖子,内容为一个小偷看中了武汉的刘先生放在楼下正在充电的电动车,在偷电瓶时意外触电身亡。小偷家属索赔20万元,经法院调解后,刘先生赔偿了5万元精神损失费。这条微博链接的信息出处是《北京青年报》19日刊发的一篇评论《小偷偷电瓶车身亡车主要不要赔偿》。这桩离奇的判决在网上引起相当大的关注和批评。
【真相】2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通告称:“我市两级法院近年来没有受理过媒体所报道、评述的相关案件或类似案件。我们注意到,报道该 ‘案件’的首发媒体已自行删除了相关文章。”据《楚天都市报》报道,网上最早出现类似消息是在2018年7月13日,但文中没有时间、地点、当事人等信息。此后信息在多轮传播中,增加了“刘先生”、“武汉的刘先生”等信息。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刊发评论《小偷偷电瓶车身亡 车主要不要赔偿》,作者以这条三无信息为依据进行讨论,在网上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传播。
【点评】这条假新闻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网络空间假新闻的生成流程。先是没有明确时间、地点、当事人信息的三无消息在网上流传,然后被平台媒体抓取后推送,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的评论文章煞有介事地从法律角度讨论案件在法理上的因果关系,把事件的真实性当作默认的前提,也为假新闻增强了“洗白”的效果。有了专业媒体的背书,这一“匪夷所思”的“新闻”又被社交媒体突出、放大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可以说,是社交媒体、商业网站、聚合平台、专业媒体合力“炮制”了这条虚假新闻。
三、2018年度虚假新闻的成因
虚假新闻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而又难以根绝的行业现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兴盛与衰落的周期循环。可以说,当前正是一个虚假新闻的繁荣发展期,过去多次出现过的虚假新闻类型依然有所体现,而新的类型又层出不穷。指认某些媒体或者某些类型的媒体容易造假,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乃至提出对策可能都不足以准确地把握虚假新闻的现状和趋势,我们需要在一个新闻生态系统(news ecosystem)①变化的视角下看待它的演化与发展。
第一,媒体因为制造虚假新闻而得到教训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为什么媒体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恐怕与媒体犯错的成本太低很有关系。重庆公交车坠车事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事件发生之初,就有媒体报道称事故是由迎面而来的小轿车所致,驾车的女司机被当作罪魁祸首遭到攻击甚至谩骂。真相却是,女司机也是事故的无辜受害者,但当初那些言之凿凿指责女司机的媒体有受到什么惩罚吗?他们甚至连一个基本的道歉都吝于表示。犯错的成本如此之低就难怪一些媒体没有记性了。
第二,新媒体环境对新闻机构新闻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7年的虚假新闻报告中,我们已经提出不能完全以虚假新闻的后果来指责媒体的失职。事实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②虽然我们都知道核实是保证信息准确的必要工序,但在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有些信息难以核实。由于不可抗力而无法核实的信息,即使出错也可原谅。问题就在于很多媒体面对新闻的原始素材毫无求证意识,甚至把核实的责任转嫁给其他主体。随着新闻生产链条的扩张,进行事实核实的难度也越来大,更何况还有专门炮制虚假新闻的网络写手令人防不胜防。③
第三,在当前“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中,针对热点事件发声的不仅有新闻媒体,还有商业网站及其平台,各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设立的各类自媒体。随着即时性、流量等新闻价值的新标准越来越成为各种新闻机构所着力追逐的目标,新闻质量的下滑趋势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追逐速度的代价就是放弃了新闻工作中最基本的核实责任,存在瑕疵的报道一旦发出后,很快就会遭遇事件的反转,令新闻业持续陷入合法性流失的风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专业媒体适当地让新闻慢下来。
四、结语
本刊开展对虚假新闻的盘点和梳理已经有十多年,累积了数百条典型案例,不仅为新闻业界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也为新闻学界对虚假新闻的研究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材料。过去数年来,不少以本刊遴选的虚假新闻案例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纷纷发表。我们在欣喜之余,却也感到深深的遗憾。一方面,新闻界这一突出的行业问题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界虽然意识到了虚假新闻的危害,但始终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来认真对待。另一方面,现有的少数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数据搜集、分析解释等方面与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水准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虚假新闻不是中国新闻界独有的现象,而是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突出问题,这也激发了2016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对虚假新闻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2018年,著名的《科学》杂志刊发了两篇有关虚假新闻的研究,一篇是对虚假新闻(fake news)的理论探讨,另一篇则是对真实和错误新闻在推特上的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前者是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合作的产物,它正是文章所倡导的多学科研究虚假新闻的一种努力。该文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界定,考察其历史场景,甚至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设置了议程。④后者则对2006至2017年间推特上的12.6万条推文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类型的错误信息都要比正确信息扩散得更快、更深、更广,这是因为人比机器更有可能去传播错误新闻。⑤
这两篇文章显示了西方学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也殷切希望中国学者对国内的虚假新闻情况展开深入扎实的研究。本刊2018年第9期刊发的一篇论文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者基于2017年的全国性问卷调查的数据,考察了公众对虚假新闻的看法。⑥在我们看来,虚假新闻和信息不仅是一个新闻报道层面的失实问题,它还反映了媒介技术的渗透、信息生态的变化、受众观念的调整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领域。因此,历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遴选出的这些案例只是冰山的一角,仅以这些案例为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虚假新闻和信息不仅是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问题,还广泛影响到政治、社会、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它不该只是一个新闻传播学者关心和研究的问题,还迫切需要来自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加入。通过不同学科的合作,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虚假新闻做出更为严谨和扎实的分析。■
①AndersonC.W.(2016).News Ecosystems. In T.WitschgeC.W.AndersonD.Domingo, & A.Hermida (eds.)The SAGE Handbook of Digital Journalism(pp.410-423)New York: Sage.
②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8年第1期
③骆正林、曹钺:《“被扭曲的交流”: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现象的三重批判》,《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4期
④Lazer, D. M. J. , Baum, M. A. , BenklerY. , Berinsky, A. J.GreenhillK. M. , & MenczerF.et al. (2018). The science of fake news. Science359(6380)1094-1096.
⑤VosoughiS.RoyD.& Aral, S. (2018).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359(6380)1146-1151.
⑥拉斯·韦纳、唐硕、石鉴、张洪忠:《中国公众如何看待记者、媒体和假新闻——基于2017年全国性问卷调查的研究》,《新闻记者》2018年第9期
本文执笔: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海伦,《新闻记者》特约研究员;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感谢课题组专家,《新闻记者》特聘顾问吕怡然、魏永征、贾亦凡,《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等各位老师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