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媒体传播硕士课程教学分析与反思
■李晓静 韩羽昕
【本文提要】大数据、AI、VR等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前新闻传播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改革?这成为本学科急需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对QS传播学科排名靠前的南加大、斯坦福、哥大、加大伯克利分校及伦敦政经等五所欧美高校的新媒体硕士课程进行归纳式分析,考察其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发现:其育人目标在于培养数据技能、故事素养和交叉视野;其课程设置侧重四个模块(理论、方法、实践、交叉学科)和手脑并重;其教学方式注重业界师资、项目教学和新媒体平台教学。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硕士 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2
新兴的传播科技正在对传媒业内容生产、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及产业格局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大数据技术为例,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抓取、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采集和分析手段,人类对于掌握自身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拥有了无限可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运而生的大数据新闻正在不断渗入和影响当下的传媒行业。通过Python、R等编程语言来进行新闻叙事、判断、预测和可视化呈现的新闻报道,已成为国际上各大主流媒体的常态化新闻实践。①
新技术在给传媒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传媒从业者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在各大媒体纷纷谋求改革和转型的今天,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迫切的调整需要。如何在全新语境下培养符合新媒体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如何对新闻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革新?这成了本学科的重要议题。在这方面,欧美新闻传播院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新媒体教育实践经验,一些优质的新媒体硕士项目值得我们关注。基于此,本文选择QS世界大学传播学科排名稳定且靠前的五所欧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包括排名第一的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排名第三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排名第四的斯坦福大学传播系、排名第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播系,以及排名第十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②进行归纳式分析, 考察它们的新媒体硕士项目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期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借鉴。
一、教学目标:培养数据技能、故事素养和跨学科视野
教学目标是所有大学课程设计的重心和灵魂。在新技术不断冲击媒体行业的背景下,未来的传媒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新闻传播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定位和设置目标?祝建华基于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反思,提出从“新闻制作或数据分析、个案故事或数据展示”两个维度来划分新闻专业的课程目标。③邵国松从训练思维和训练技能两个维度来考察美国院校的新媒体教育目标。④陈昌凤和王宇琦用培养数据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来概括美国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⑤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五所欧美大学的新媒体硕士课程方案进行了细读,发现其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数据挖掘、分析与可视化技能
以南加大安纳伯格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该院首个与计算机院系联合办学的硕士项目——信息传播学专业硕士就是媒体与数据的碰撞。⑥它强调学生对在线社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训练,旨在培养能够对未来传播技术有所助益的人才。哥大新闻学院下设的新闻理学、数据新闻学等硕士项目也都非常强调对计算和数据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让其有能力评估分析数据信息,并制作出翔实的新闻报告。⑦以上两所高校的目标偏向于学生对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掌握,而伯克利的新媒体传播硕士项目则更倾向于对数据可视化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媒体所需要的摄影、视频等视觉语言,还要理解HTML、CSS、JavaScript、R等编程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⑧
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和数据呈现逐渐成为传媒业的必备技能。掌握数据处理技能,就意味着能够高效地描述、判断和预测各类新闻信息,因此欧美新闻传播院校十分敏锐地将培养数据技能作为其关键教学目标。
2.培养用新技术讲述与传播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的素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采写编评是新闻传播院校最核心的课程内容。在新媒体时代,这一素养并未被欧美新闻院校遗忘。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讲述和传播故事,成为这五所院校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
哥大新闻学院就是典型代表。该院作为少见的专注研究生教育、没有开设任何本科专业的学院,旨在培养日后能够有所作为的新闻从业者。因此,它的全部课程设计基本都围绕训练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展开。该院的新闻理学、数据新闻学项目一方面注重培养有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新闻从业者,另一方面更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新闻报道和调查能力的记者。也就是说,要能将数据采集、挖掘能力与新闻调查、报道能力相结合,能够用数据向公众解释复杂的问题。
3.培养跨学科思维及前沿视野
在数据技能和故事素养之外,本文发现五所院校还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前瞻性视野。比如,伦敦政经学院媒体与传播系为硕士生提供了政治经济学、法规与权利、制作与组织等多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媒介与传播领域的最新理论、概念和发展,还让学生能接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角度思考能力,以跨学科的视野来解决传媒业的问题。这种跨学科、前瞻性的教学设计目标,能带给学生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立足前沿的专业视野。
二、课程设置:侧重模块设计和手脑并重
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内容。新媒体传播专业要教什么?教学体系要如何设计?在这方面,已有学者针对西方的新媒体课程设置做过宏观概括。比如,黄瑚曾指出,美国大学在课程拓展改革的基础上将新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为媒介理论与素养、报道实践、交叉研讨等方面。⑨Nguyen和Lugo-Ocando发现,数据分析和统计课程是当前美国新闻教育的核心模块。⑩桂万保认为,新媒体核心专业课程应包括理论课、科学方法素养课、专业实践课等板块。[11]本文针对这五所院校的新媒体硕士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其核心教学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模块,并且十分重视手脑并重。
1.基础理论模块
综观五所院校的新媒体硕士课程,每一所学校都设置了基础理论课,并根据具体项目方向有细化的学习要求。比如,哥大的新闻理学硕士项目,其四门必修课之一是新闻史;南加大的数字社交媒体硕士项目涵盖了数字社交媒体导论、数字媒体政策等理论课;斯坦福的新闻硕士项目偏重理论教学,必修、选修课中都包含了各类新闻史和传播理论课。
在史论课之外,各校还很重视新闻素养、媒介伦理法规等方面的课程。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在2004年提出了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价值标准,即新闻传播事业的使命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争取言论和出版自由;使人民承担起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治;帮助人民保护和追求各种正当权益;容忍异己,保持宽容,能理解和反映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全球化社会的前景和理念,以及多元文化社区的服务对象。在美国高校的350个传播学学位教学点中,“约33%要求学习伦理学课程,而50%以上的学位点均提供伦理学的独立课程”。[12]本文也发现,哥大新闻理学硕士项目设置了新闻伦理课作为基础必修课;南加大的数字社交媒体硕士项目要学习关于数字媒体的法律和实践规范,明确指出大学培养的不仅是能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的人才,更是要帮助人民追求正当权益的、能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新闻传播人才。该课程从业务压力、记者和信息源的关系、讲真话、社会公平正义和隐私等方面,教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应对这些媒介伦理法规问题。
2.数据方法模块
大数据时代使得数据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更为紧密,如何针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用户痕迹进行数据抓取、数据挖掘并做可视化呈现,成为欧美各高校新媒体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模块。南加大的信息传播学硕士项目,尝试与该校工学院联合教学,让该项目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外,还能掌握算法、编程、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能,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该项目开设了信息安全和隐私、数据挖掘的基础和应用、数据管理入门等信息学方向课程,以及传播媒介的社交角色、传播技术的社会动态等传播学课程,让学生不仅能够制作新闻,也能够运用技术资源来调查和解决问题。[13]除了数据和编程类课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统计类课程也是各院校的教学重点。比如,伦敦政经学院媒体与传播系要求所有的硕士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学习传播研究方法课,讲授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定性和定量研究及案例操作等。哥大也开设了记者调查技巧、调查研讨会、利用数据研究跨国问题等方法课,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分析公共记录和数据、如何利用各种信源获取有关个体和团体的信息、如何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报告和验证、如何有效挖掘社交网络、如何跟踪海外商业实体以及查找资产和货物等。这些具体方法课程的讲授,为学生认识、研究传播领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支撑。
3.专业实践模块
正如黄瑚、陈昌凤、邵国松、桂万保等学者所指出的,专业实践是西方新媒体专业在当下依然十分重视的教学内容。包括新闻报道、采写、拍摄、录制、剪辑等在内的业务实践课程,在欧美新闻传播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哥大新闻理学硕士项目为例,它在前两个学期都安排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报道与写作、采访技巧、新闻批评等培养采写编评基本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外还开设了视频/音频制作及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声像语言制作更优质的新闻报道。哥大数字新闻学陶氏中心还专门开设过传感器新闻暑期课程,教授学生用传感器收集数据和新闻的方法。伯克利的新媒体传播硕士项目则安排了各种报道类课程,包括报道入门、视频报道等,培养学生用新闻语言讲故事的能力。此外,该项目硕士生都要完成“互动式叙述”研讨课,学习在网络上如何讲故事、写报道,为日后从事新闻工作做好准备。[14]4.学科交叉模块
除了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块,本文发现这五所高校还十分重视学科交叉和整合,在教学体系中包含了不少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尤其鼓励学生学习商业、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提供相关双学位供学生选择。比如,哥大新闻学院自2011年开始,就陆续与商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国际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合作了双硕士学位项目,打破了新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具有多层次学科知识的新闻人才。[15]一些院校还进行跨国别和跨学科的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平台。比如伦敦政经学院和南加大合办的全球媒体与传播硕士项目,让学生能够在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媒体中心研究传媒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让其接触新技术、全球化传播、国际电信及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未来媒体人才。
除了跨学科或跨校合作双学位项目,这五所院校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科交叉。在新闻传播类课程外,都开设了法律、外交、政治等跨学科选修课,学生在导师允许下可选择全校任意其他课程。如伦敦政经学院的媒体硕士项目,为学生开设了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选修课,[16]赋予学生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式:注重业界师资、项目教学、新媒体平台教学
祝建华从师资来源角度考察了美国高校的大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模式。[17]陈昌凤以项目教学的视角概括了美国雪城大学的融媒体教育特色。[18]本研究则从师资和项目教学两方面来考察欧美高校的新媒体教学方式。此外,本文还发现五所高校都注重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
1.注重业界师资
从师资构成来看,五所院校执教新媒体专业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业界经历,或者直接由新媒体从业者来授课。以哥大新闻学院为例,该院在职教师中,92.1%的人都曾有媒体工作经历,有36.9%的教师甚至有超过30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从教师背景和实务经历来看,哥大对于教师的媒体从业经验十分重视,学生透过有丰富媒体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知识。伯克利的高级媒体研究所则直接为硕士生提供接触业界专业记者的机会,安排新闻从业者兼职授课。
2.侧重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欧美高校盛行的教学形式。以执行项目、学生合作解决某问题为目标的研讨会或工作坊式教学,在这五所院校都很常见。哥大为学生开设了多种类别的研讨课和工作坊,数字新闻硕士和新闻理学硕士项目的学生均需参加两门为期15周的研讨课,一门必须是聚焦数据的研讨课,另一门则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电台工作坊也是哥大颇具特色的项目教学方式,学生在工作坊中轮流担任制作人、编辑,参与各种技术岗位,在实践中全面学习电台工作技能。伦敦政经学院传播系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参加媒体、传播和文化研究研讨会,重点讨论在信息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媒体生产、传播、消费环境是如何变化的。这种以执行项目、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共同讨论和实践的机会,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锻炼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新媒体平台教学
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来教新媒体课程,是欧美高校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包括融媒体平台(融合了视频、音频、流媒体等)、在线课程网站等在内的教学技术,在五所高校新媒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不可或缺。比如南加大的传播管理硕士项目拥有自己的在线课程网站,可为校外学生提供相关课程信息,校内学生亦可通过网站获取课程内容、师资和视频等信息,以及最新教务通知。哥大为硕士生和各类学生社团提供了广播工作室和音频工作室,其新媒体专业实践类课程就安排在这些融媒体工作室内讲授。学生在课后能学以致用,用工作室进行现场采访和视频、音频的制作,并可上传到校园网站。这种情境式的新媒体平台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使用惯习,更能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悟到新媒体改变社会的深远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在新兴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传媒教育不能墨守成规,亟须革新。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媒介技术,我们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方能顺应急剧变革的媒介语境。综观欧美一流新闻传播院校的新媒体项目,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都为中国的新媒体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面向未来数据时代的传播人才,是能自如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报道等技术来讲好新闻故事的人才。为此,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学习西方文理融合、学科交叉、重视数据技能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采写编评等本专业教学与算法、编程、可视化等理工科数据技术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同时具备故事素养和适应未来的数据技能,以及善用新技术传播信息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新闻院校面临的业界师资瓶颈,可学习欧美高校,一方面尽量聘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业界专家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更具操作性的办法是像伯克利那样,从业界请进一批资深、优秀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定期授课,让学生接受最前沿的业界知识。
此外,项目教学、新媒体平台教学等欧美高校鲜活、互动、能激发学生投入参与的教学方式,尤其值得国内新闻院校学习。目前,国内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都已启动融媒体实验室教学,其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
①陈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数据与新闻报道》,《新闻记者》2015年第2期
②QS 世界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学科)排名的主要内容来自QS官网: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17/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
③[17]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新闻大学》2013年第4期
④邵国松:《训练思维还是训练技能?美国新媒体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大学》2014年第6期
⑤[18] 陈昌凤、王宇琦:《互联网时代的融媒教育:美国经验及其启示》,《传媒》2017年第21期
⑥[13] 信息传播学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自该院网站,网址如下http://annenberg.usc.edu/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informatics-ms
⑦新闻理学、数据新闻学等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自该院网站,网址如下https://journalism.columbia.edu/
⑧[14] 新媒体传播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自该院网站,网址如下https://journalism.berkeley.edu/curriculum/newmedia/
⑨黄瑚、励嘉:《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新闻大学》2009年第2期
⑩NguyenA.& Lugo-OcandoJ. (2016). The state of statistics in journalism and journalism education: Issues and debates. Journalism, 17(1): 3-17.
[11]桂万保:《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7卷第1期
[12]张咏华:《使伦理共性与文化特殊性相得益彰——访世界著名传播伦理学者克里斯蒂安教授》,《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
[15]双学位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自该院网站,网址如下https://journalism.columbia.edu/dual-degree-programs
[16]媒体硕士项目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自该院网站,网址如下http://www.lse.ac.uk/study-at-lse/Graduate/Degree-programmes-2018/MSc-Media-and-Communications
李晓静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副教授、教学主任;韩羽昕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本文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JXRZ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