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偏向”中的观察与洞见
——读伊尼斯《传播的偏向》眉批录
■杨保军
这是一本并不易读的书,不是因为文字艰深,也不是因为观点晦涩,而是因为作为读者,很难具备伊尼斯具有的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但这又恰好是读好这本著作的基础。
1.麦克卢汉说对了,伊尼斯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他的每一页书上都包含了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有一个参考文献库”。读这样的书实在是“寸步难行”,步步令人惊叹沉思。这就是经典的特征。经典是在经典的积聚与经典的思考表达中创造的。
伊尼斯不是媒介决定论者,更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如果硬要给他一个决定论者的“头衔”“帽子”,那只能说他是文化决定论者,即人类的演进是由文化变迁关系决定的。
书中充满了伊尼斯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洞见,处处都是“名言警句”,意蕴深邃,令人过目难忘:“德国人的问题就是西方文明的问题”“新媒介的发展使时间不断受到强烈打击”“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新文明的诞生”“政府对社会科学的直接干预,可能给社会的政治健全造成危险”……所有这些判断,也许不是那么全面,但这正是它能够激发人深思的力量所在。(扉页)
2.学术,本性上属于公共产品,尽管它难免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在人类平台上展开互动交流,是学术应有的追求;任何以特色为借口的自闭都是目光狭隘、心胸偏窄的表现,最终危害的只能是自己。(译丛前言)
3.一些经典著作,具有原创思想的著作,往往不那么清晰,而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似乎给人打开的只是微弱的灯光,神秘而扑朔迷离;但只要有可见的光芒,那便是前方。
专注一个领域使人看深,纵横多个领域使人看通;但后者必须以多个前者为基础。每项都强的体操运动员,才有可能成为全能冠军。
“偏向”尽管是源于客观属性,但其本身就是具有相对内涵的概念,这是理解伊尼斯思想必须注意的前提性问题。
何道宽先生关于伊尼斯的“导读”总体上结构清晰,但观点模糊。这类文字要建立在对一位著作家著述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而非主要依赖一些简要的二手资料。(译者序言)
4.写作大都是沿着一维的扩展与深化,而对话本就是多维的交流与碰撞,因而更易形成洞见。麦克卢汉实质上说明的是两种不同思维的特征。(麦克卢汉序言2)
5.能够发现并抓住引出众多问题的根本问题,才是洞悉力和智慧的表现,也才是真正的问题意识或问题能力。(麦克卢汉序言5)
6.传播是造成社会的方式或机制,社会是在传播的持续中得以存在的。(麦克卢汉序言7)
7.重要的技术,改变的是社会结构方式与运行方式,或者说它以生产力的角色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因而,重要而普遍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是社会结构/形态的变革。
新闻提供的不仅是事实世界最新的变动信息,也同时在塑造着一个不断变动的意见/舆论环境,身处其中的人们在其所有的言行实施中无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麦克卢汉序言8)
8.“我们为什么要注意我们所注意的事情?”(布洛克)大致有两个方面原因:有些是我们依据自己的好奇、兴趣、欲望、利益去主动注意的;而有些则是为别人的各种激发、刺激(如利用传播等方式手段)引起/吸引我们注意的。这两方面又常常互动交融在一起。(麦克卢汉序言9)
9.尽管真理并不深奥神秘,但“显而易见”的大多不是真理,“如果太相信显而易见的东西,灾难就可能接踵而来”(伊尼斯)。“毫无疑问”“毋庸置疑”“一目了然”之类的说辞,通常都将必需的论证环节强行拆除,留下的是硬让人不该相信的东西。这便是强硬而虚弱无力的宣传。(麦克卢汉序言10)
10.“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猫头鹰,智慧,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是死亡和新生,而这正是心灵觉醒的本质。黑格尔的隐喻具有深刻的神话与理性相结合的意义。它的一起一落,也是文明起伏、历史演进的某种象征。(P1)
11.“政府建立在舆论的基础上”(洛克),毋宁说,政府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人民的意愿能够实现,永远都是好政府的尺度。
伟大者因自己的伟大(创造、观念)而结束自己;自己给自己立下的丰碑也就成了纪念碑。“一种伟大的制度是其创建者的坟墓”。(P2)
12.口语是普遍的权利,文字就未必了。
新技术的潜力、能量一旦全面爆发出来,旧世界将会逐渐隐没自己的身影。
对主导媒介形式的垄断,就是对知识、权力、交流关系的垄断。(P2)
13.回光返照不只是最后的力量,也是一生最光彩的挣扎,洋溢着青春般的鲜活;一种文明、文化的逝去,都会留下涅槃般的闪耀。
巅峰占去了登高的可能,完美消减了创造的信心。只有另起炉灶,独辟蹊径,才会有新的创造。一个时代,总有时代的巅峰之作,不可超越。(P3)
14.地域文化最初自然是由地域决定的,越是原始的文化越是如此。人类首先是自然物,然后才是社会物;而社会文明一经产生,有些先前的逻辑路线就有可能改变。
自然的恩赐是人类所有最初创造物的基础,特别是决定了文明的特征。环境决定论在原初的意义上是有合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真理。(P4)
15.“人脑最伟大的两种发明是文字和货币——这是思想的共同语言和自身利益的共同语言。”如果从传播和媒介角度看,文字、货币是人类发明的两种最伟大的中介物。前者使人类有了超越现实世界的新世界,后者则使现实世界成了利益交往的世界。同时,也使人类进入了符号交流与交往,超越了动物世界。
媒介不仅影响(决定)着政治制度、经济方式、文学艺术等的表现形式,而且实实在在影响着它们实现的方式与可能。从古至今皆如此,这是一条规律。(P5)
16.“如果马和牛长着脑袋,并且能够创作图画和雕刻,马就可能用马的形态来表现神,牛就可能用牛的形态来表现神。”(色诺芬尼)人只能按照人的形象塑造上帝,因为他想象不出更好的上帝形象。生命本质上都是自我中心的存在,不然,它就活不了。这与私心无关。
追求形而上(学)的柏拉图哲学,必然追求观念。人成了观念动物,便成了自我的主宰。知识便成了人的界定,成了人成为人最重要的德性。认识自己,便成了古希腊最伟大的口号。(P6)
17.不同媒介符号系统有不同的属性,因而有其各自的表达逻辑;但作为“人”的表达中介,它们应有共同的(深层)逻辑,这一逻辑就是语言的逻辑。不能被语言解释的符号,一定是人类无法理解的符号。(P7)
18.就截至目前的人类历史看,不管是对人类整体还是具体的人类族群,在不同时代确有侧重不同的符号运用方式。这也自然造就出不同的文明表现方式。人类口头表达能力确实在下降,今日很难找到古代的雄辩家。(P8)
19.家庭关系是性关系在生存竞争中的演进结果;性关系的本体重要性(生命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家庭关系是最深刻而亲密的关系。(P9)
20.“犹太人的流亡和希腊的战败带来了基督教和斯多葛派哲学。一切伟大的理想主义似乎都是从物质上战败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美好的思想(愿望、空想、幻想之类),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苦难者。轻松的人不会多想痛苦的事,更不会思考走出痛苦的路,也不大会思考追求美好目标的方式。
媒介形态的转换,对负载其上的符号(信息)影响力、作用方式,都是会产生影响的。同样的文字,写在纸上和刻在石碑上是不一样的。(P10)
21.“默读”是阅读史上阅读方式的重要变革,它不仅影响了阅读,也影响了思考的方式。读、思、写都因这一转变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现代科学可以对此做出实证研究)。
“事实证明,语言胜于武力,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的历史就是武力适应语言的历史。”(伊尼斯)对中国历史来说,可以做出大致同样的判断。武力征服最终都被更强大的文化溶解,这在间接意义上就是语言的力量。(P11)
22.一个强大对手的出现,有可能造就一个强大的自我;人类也是在不同文明、文化、地域、民族的竞争中演进的。直到今天,这似乎仍是主线。合作看起来更像是竞争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有强者愿意的情况下,合作才会变成现实。(P12)
23.“语言的文化韧性,在被征服者最终战胜征服者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野蛮若无彻底摧毁文明的欲望,最终都会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征服。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的。有些还会表现为自觉的学习与吸纳。
阅读是心灵的自愿臣服,是对知识垄断者的承认。这在人类历史上,大多都是事实。(P13)
24.文字的复杂造成了掌握它的障碍,从而使民众与文字的掌握者隔离开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和阶层;也使经典成为这群人的经典,垄断造成愚民的可能。知识垄断是典型的信息封锁方式,这已成为传统。
纸的发明和普遍生产,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欲告知”的本能,使写作、发表、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激活了人们的社会思想交流。越是方便的介质越易造成大众交流景象。(P14)
25.每一种重要的发明,都会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挥普遍的或独特的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才能看得比较清楚。
一种被禁(被限媒介)的解放,就有可能带来以“新”媒介形式创造的传播现象。方言一旦获得自身释放能量的机会,就有可能造成新的传播格局。(P15)
26.法律传统(成文、习惯等)与媒介偏向传统是有关联的。偏向口头文化的形成了习惯法传统;偏向文字文化的则形成了成文法传统。
宗教的欺骗性并非启蒙或文艺复兴运动或宗教改革才揭示的,而是伴随宗教产生时人类便部分知晓的。(P16)
27.印刷术是在大量子技术组成的“技术丛”基础上造就的,“印刷业”的出现就更是如此了。就像今天的电子出版业,也是建立在电子技术丛基础上的产物。印刷业的迅速发展,自然造成对纸业的促进,而背后乃是人们对印刷品的需求,再其后就是对各种精神产品的需求。回过头来,它们之间形成互动,于是新时代也就逐步生成了。
商业、市场,它们造就了新的世俗社会,然而,它们的动力从何而来?它们迅速持续兴起的原因何在?欲望、需要的觉醒与发现?这是自反性的、纠缠性的问题。(P18)
28.社会演进总是表现为各种势力间的较量。从事后解释的角度看,新生事物尽管并不必然都是善的,但那些阻止新生事物的力量,阻止人们普遍诉求的力量基本上是倒退的和邪恶的。在今天的社会演进中,依然如此。但比较困难的是,人们很难分清到底何为新生事物,何为老旧事物。(P19)
29.“法国对出版自由的压制,成全了处在边缘的自由国家的出版自由。”本地不自由“滋长”了外地的自由;本地分享不到的就去外地分享。反讽意义的法国,也许有了这样的历史,使其之后成为召唤自由的一个中心。(P20)
30.“暂时禁止印刷的政策把交流和讨论逼进了咖啡屋。”人们总要关注与他们共同利益相关的事情。一旦这样所谓的公共意识觉醒(公共时代开启),统治者就难以彻底封锁所有的渠道,当这一公共领域(媒介、平台)被限制了,人们就会开辟出新的领域。(P21)
31.技术变革对于社会变迁无疑重要,但能否真正尽快而充分地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却并不是由技术自身能够完全决定的,而是要依赖多种社会因素,特别是政治、经济的有力推动。本质上则是互动的过程。(P22)
32.当先进的传播技术被用来控制约束应有的自由传播交流时,历史就会产生出极具反讽意味的画面。宗主国落后于殖民地的原因就在这里。伊尼斯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
这世间没有想当然的自由,因为所有人、所有社会力量都处在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中。(P23)
33.当“强力”(武力)控制了社会中的传播力量(媒介),能给社会整体带来什么,确实是件不好预测的事,但20世纪的历史说明,大多没有好结果。伊尼斯是这样说的:“武力在传播产业中的运用,加速了俗语的巩固,加速了民族主义和革命的兴起,也加速了20世纪野蛮行为的重新爆发。”(P24)
34.“传播技术的伟大进步,反而加重彼此的理解困难。”(伊尼斯)这不只是揭示了技术对于相互交流理解的异化作用,而是提醒人们,单一技术不能造成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和平相处;历史演进不是技术决定论可以解释的。
“传播的突然进展,是文化动荡的反映。”伊尼斯的这一总体性判断实质上表明他不是技术决定论者,而是传播演进的文化决定论者。(P25)
35.“对自己的首要原则是否提出过怀疑,这是一个人文明与否的标志。”敢于反思自己的“第一命题”,这是理性的真正考验,因为这时面对的是信念,而非纯粹的真理。(P26)
36.传播的偏向,实质上是在媒介、传播、文化(知识)的关系中考察媒介与传播的基本特征。伊尼斯以时空偏向性为标准,对媒介作了区分,这是其讨论传播偏向的前提。媒介被区分为两种典型: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从逻辑上说,似乎还应有时空平衡媒介)。需要从一开始就注意的是:伊尼斯用的是“偏向”,说明这只是媒介的相对突出属性,因为所有媒介首先都具有时空属性。(P27)
37.伊尼斯实际上提出了一组(一整套)“偏向性”限定的概念:媒介偏向,传播偏向,文化偏向,文明偏向。他的基本逻辑似乎是:①媒介(形态)与文化、文明有关。②媒介偏向决定传播偏向,传播偏向决定文化、文明偏向。③文明、文化是有偏向性的。④不同文明的偏向性可能有所不同。“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权力一旦获得统治地位,便会自然开始谋求自身长久甚至永恒的存在。这也是一个由偏向空间向偏向时间的权力转换过程。(P28)
38.伊尼斯把媒介偏向的变革看成是政权更迭、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显然是不充分的,是带有逻辑推理性的。历史不会如此单纯。但以媒介维度分析历史演进的可能路线,是能自成逻辑的。(P29)
39.书写材料与书写工具,是匹配性地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产生是历时性的还是共时性的,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历史事实问题。(P30)
40.将“信息”刻在“永久”材料上是为了“凝固”时间,达到“永恒”的目标。不同时代的永恒方式不一,但最古老的也许是最管用的。自然的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这其中,还有对权威、神圣的确立。(P31)
41.从抽象的意义上看,人类是通过改造物质、创造人工物这种方式改变世界和自己的。因此,精神一经对象化,就会在不断对象化的过程中造出新的文化存在。(P32)
42.“口头传统及其活力在希腊文明中至关重要。这个传统对西方后来的历史产生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口头传统的影响如此深重,以至于产生这样的后果:凡是传承了这个传统的欧洲人,都不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传统。文字和印刷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增加了理解以这个传统为基础的文明的困难。”伊尼斯的这一判断还是框架性的,远未展开成为可理解的论述,因而其恰当性仍是可疑的,需要进一步探索。(P33)
43.民主的秘密在于法律(梭伦),自由的秘密同样如此,这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精髓。(P34)
44.“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容许人人读书,不仅会糟蹋写作,而且会糟蹋思想。”(尼采)读书、写作,使民众逐步丢弃了口头传统,从而失去了思想的随机性、灵活性,使思想陷入死气沉沉的理性逻辑。(P35)
45.文字及其方便的负载文字符号的媒介的诞生,会逐步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并且具有必然的媒介偏向性,从而使以其为呈现、管理方式的文明、文化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偏向。如果从历史角度、地域视野看,这种演变、变迁,便是不同媒介偏向间的转换。也许这就是伊尼斯的核心观念。(P37)
46.伊尼斯实际表明的是,管理是通过信息操控展开的。只有管理信息能够有效地四通八达,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罗马帝国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因为其有交通线路,更因为其拥有可以将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方便媒介——莎草纸(文字),而口头传播就很难完美地做到这一点,它必然会使信息在传播中变形、失真。这也决定了罗马文明、文化是空间偏向的。
不同人群、地域、文化、文明间的竞争、区别也就表现为媒介间的竞争和区别。或者说,媒介偏向会塑造文明偏向。(P38)
47.持久性的媒介可以传承持久的文化,或者说稳定性强的媒介形态可以使一种文化(文本)获得稳定的存在和传承;从而使控制媒介者自己也就垄断了相关的知识;或者说,谁垄断了历史性的媒介形态,谁就垄断了知识,并塑造出知识的偏向性。(P40)
48.媒介的流传,意味着传播偏向的流传,纸的流传路线,也就是知识传播偏向流动的呈现。(P41)
49.垄断者总想恒久,但其实现垄断的手段可能恰好是与这种目的背离的;被垄断的对象一旦在空间范围不断扩张,就会改变垄断的面貌,从而使垄断失去意义。(P42)
50.不同语言的文学自觉(写作),激发了语言群体(共同体)的一体意识——民族意识。俗语写作是造成民族主义的中介手段。(P44)
51.新闻业与技术发展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存在单一的线性关系,伊尼斯对19世纪美国新闻业与相关技术发展关系的历史描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新闻业的发展呼唤新技术,而新技术又促成新闻业发展的新图景。(P47)
52.伊尼斯更多是以史学家(文化史)的眼光和方法描述了媒介、知识传播与文明、文化转移、变迁的关系。这看上去不像理论表述那么清晰或逻辑严谨,同时对阅读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读者只有拥有“藏书馆”特别是世界文化史意义的藏书馆,才能真正比较顺畅且有所收获地阅读这样的写作。其实,这又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伊尼斯要揭示的是媒介偏向与文明、文化偏向间的关系。(P50)
53.历史兴趣,其实都是当世者的兴趣,只是不同历史学家的兴趣有所不同而已。但在所有的历史兴趣中,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最重要的、主导的都是基于现实的兴趣。因而,可以笼统地说,研究历史,一再表达历史的核心指向乃是现实。当世人都在以当世的方式对待历史,无法例外。尼采说:“在任何时候,对过去的了解,仅仅是为了服务现在和将来,而不是为了削弱现在,也不是为了连根拔除未来生活的虎虎生气。”(P51)
54.时空感、时空态度不只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可以是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的概念。(P52)
55.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文化、文明中的人们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果从现代学科角度看,则可以说不同学科拥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不只是自然与社会的区分。在人文、社科不同的学术视野中,有不同的时间态度,至于不同的文学艺术领域,对时间更是有不同的感觉和理解。(P53)
56.“在西方文明中,稳定的社会需要这样一种知识: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维持恰当的平衡。我们不仅关心对广袤空间的控制能力,而且关心对长久时间的控制能力。我们对文明的评价,要看它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长短。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更有利于空间观念。只有在很罕见的间歇期,另一种媒介的影响才能抵消其偏向,从而达到平衡。”这一段话集中表达或反映了伊尼斯关于时间与社会、时间与历史、时间与传播、时间与媒介、时间与文明、时间与变迁的总体观点。
原初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族群结构等造就了不同的时间观念。(P54)
57.强大的统治者很想让时间凝固,以便他们自己永生、永恒,他们通过建造具有稳固性、不变性(慢变)的事物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愿望)。(P55)
58.当人类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就会对自然时间做出社会化的时间安排,从而使不同的具体时日获得特殊的意义,这是时间意义化、价值化(文明、文化化)的过程。这样的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时间的意义化,会使时间转换成为行为的尺度或规范。因而,时间管理、时间控制就会成为人类各种事务的基础工作。而人类不同活动空间、领域的开辟新生,会使时间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就是时间,从本质上决定了时空是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元素。(P57)
59.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各种社会力量一直都在争夺时间管理(安排)权;这看上去是对历史展开方式、节奏的争夺,是对历史生命的安排,实际上会体现在一定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休闲的所有方面。对时间的管理安排,本质上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具体呈现。(P59)
60.人类不同活动领域、活动方式对时间有不同的安排诉求,这就难免出现矛盾冲突。因而如何协调时间关系,是社会管理中最复杂的事物。(P60)
61.所有人类活动事务的安排首先是时间的管理,人们把事务活动分成不同的环节、部分,放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实施;规划、安排时间,在现实社会中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各种权力的实现方式。(P61)
62.“西方对时间的延续问题缺乏兴趣。这就是说,纸和印刷术始终对空间感兴趣。国家感兴趣的始终是领土的扩展,是将文化同一性强加于人民。”伊尼斯对西方文化/文明空间偏向的概括至少在经验事实上是基本成立的,欧美一直是空间扩张主义者,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印刷业的扩张是其他空间扩张的先头兵。信息优先是所有现代扩张主义的必然。(P62)
63.“报纸启动了政治。”新闻本质上是政治的,即使它采取五花八门的商业手段,追求商业利益。作为政治手段的新闻并不总是善的手段,大都在善恶之间。人们期望的公共性的新闻少得可怜。(P63)
64.“对和平构成危险的是人民的情绪。”(毛奇)最能激发人民情绪的是现代媒介,因而如何运用媒介,是现代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P64)
65.伊尼斯显然夸大了媒介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希特勒的上台,不只因为演讲,不只因为希特勒充分利用了广播的口语化力量。(P65)
66.“传播手段的现代发展造就了更加逼真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的虚幻。”“机械化对印刷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寿命短暂的东西日益重要。为了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肤浅之物势必成为必需之物,并且被变成艺术。”“由于新媒介的强劲发展,时间受到毁灭性打击,要确保连续性日益困难,要考虑未来也日益困难。”伊尼斯作为历史学家的洞察力是敏锐而深邃的。他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做出的判断,在今天看来显得更加准确。人类在精神世界可能走的是下坡路,至少未向上攀爬。(P66)
67.“一大把半拉子读书人,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和危险。”(吉辛)更真实一点,一大群时时阅读的非读书人,已是我们时代的风景,并不动人美丽的风景。也许这是保守主义的描述,但悲观总比盲目乐观要好一点。(P67)
68.“政府对社会科学的直接干预,可能给社会的政治健全造成危险。”学术一旦失去了相对独立性,也就失去了可能的真实性、真理性,因而,不要说思想上,即使在功利上,也是有害的东西。
大学是文化之园,大学是传授交流思想之地,不是技校。这是伊尼斯的基本看法。(P68)
69.用应对非常态事件的方式处理日常事务,这是典型的现行政治方式,它所造成的紧张是全面的,使社会、人心总是处在不安焦虑的状态。活着的意义因而不断减损。(P69)
70.如何在时间的间断性与持续性相统一中考虑事物的变迁与发展,是伊尼斯暗含的思想,他实际反对的是不重视持续性的观念和做法。(P70)
71.自然空间是直觉的,但时间则需要一定的反思。因此,时间比空间更难理解。也许,时间感最初是通过事物变化感受到的,流动、变迁不仅使人感觉到空间,也有了反思变化的可能,从而产生时间意识。(P77)
72.死亡是时间的震撼性节点,是产生变化时间意识最有可能的机制。让死亡停止或不变是保持永恒的方式。金字塔、木乃伊都是这种意识的呈现。(P78)
73.历史,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们不断地变换空间结构的方式、统治的方式;历史,在时空视野中,就是时空不断的偏向性组合。伊尼斯的历史叙述似乎显示了如此的历史面目。只不过,他认为这偏向的背后隐藏着媒介偏向的力量。(P82)
74.记忆,不只是大脑的事情,而是整个身心活动的结果,即使是纯粹的文字/声音记忆,也是如此。(P86)
75.某种能够统治社会人心的力量,在总体上总是扩展统治空间,延续统治时间,以求得两者最大的结合与统一。只是在起初阶段,不同力量会各有时空上的偏重。(P87)
76.一种社会(民间)手段若被政府运用,就会形成民间与政府的某种矛盾关系,比如新闻就是如此。先前的宗教是民间的,一旦政教合一,宗教也就改变了它的味道,会成为政治手段。
将最高统治者神化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统治的长久,神化的过程就是某种意义的宗教化过程,权威化、神圣化、神话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某种愚民的过程。这在世界各国过往的历史中都有表现。(P92)
77.当一种宗教得到官方认可,它就有可能动用世俗权力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权力的需求。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总体上属于权力的手段。(P94)
78.从伊尼斯关于《圣经》《古兰经》的传播、传承历史描述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由口头到文字(书写)的历史过程,是由单一时间偏向向时空平衡转换的过程。整个宗教历史如此,人类文化史、文明史也是这样。(P96)
79.(专制性的)宗教与民主性的世俗政治本质上是矛盾的,这很可能是西方民主骨髓中的问题,也许在其宗教内部可以统一,但若面对异教族群,这种统一就是不可能的。双重或多重标准的深厚矛盾也许就在这里。
80.宗教内部的宗派分歧与斗争,造成了宗教的灵魂分裂,表现为空间组织的多样和时间延续的不统一,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依然如此,或更加强烈。
口头传播具有族群性质,更易造就出民族主义,而文字传播可以普遍化,更易造成中心化的统一帝国。(P98)
81.“书写迫使人的思想更加深刻。规则使表达变得更加清晰。计算能力使人更加聪明。合同制使商务财产增长。经济关系失去个人的色彩。伟大的艺术家等名人从文书的队伍中涌现出来。书写在思想和艺术革命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写,使想成了一个独立的环节,不像想与说,几乎是同一过程;思想的专门化,使思想具有了“细嚼慢咽”的机会,而“写”的寻文索词过程自然塑造了文的严谨与逻辑。说和写的思维过程是有一定区别的。(P101)
82.一种语言就是一个灵魂、一个中心,就可以建构起垄断性的存在。但多种语言,自然会形成多个灵魂、多个中心,从而使垄断成为不可能。反倒是每一种语言都可形成自己的族群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族群主义(民族主义)。语言、文字是民族的符号,与此具有根源性的关系。(P102)
83.垄断和打破垄断,在世俗社会中,都是欲望和利益的力量造成的;垄断想占领空间、持续时间,但空间有限意味利益有限,可一旦冲破空间,由于各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垄断也就不大可能了。(P104)
84.“口头传统蕴涵的是精神,文字和印刷的固有属性却是追求物质。”“口头传统使其对手瘫痪,以对手的武器攻击对手。”“时间的重要性之经久不衰,表现在建筑和雕塑使用的物质材料之中,这些物质材料耐久,石料的性质尤其如此。”伊尼斯通过对西方文明史(不限于西方)的演进描述,似乎表明(至少在叙述上不是那么清晰),西方文明走过了一条时间偏向(口头传统)→空间偏向(文字传张)→时空平衡(口头与文字的统一)过程。他本人好像更偏爱口头传统。(P104)
85.伊尼斯认为,打破西方文明时空平衡发展的是来自东方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这是很有意思的见解。但也暗藏着另一种逻辑,打破东方文明时空平衡发展的力量来自西方,尤其是西方列强偏向空间文明的帝国殖民方式。如果从人类意义上看,则是总体上走向平衡的文明,也是不同媒介偏向相互制约互补的平衡。(P111)
86.对于一切文化中人来说,文化(属性)是不可彻底超越的。无论我们多么地自觉、理性,我们都难以超越地以各自的文化立场、文化眼光、文化框架、文化偏向与观照、分析我们面对的任何其他文化。无立场的立场只是一种想象,不可能成为一种事实。伊尼斯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把其他文化作为镜子观照自己的文化时,却受到自己‘散光’和‘镜子’本身缺陷的影响,结果,我们很容易看不见其他文化的长处,而只是看见自己文化的优点。”(P112)
87.“每一种文化对自己独特性的迷恋,正是它最终衰落的基础。”“自以为是”是人类的通病。一群病人聚集在一起,不过是更多的病人,更坏的结果是相互传染。更为不幸的人,明知如此,却依然故我。
休谟说:“从艺术和科学在一个国家登峰造极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艺术和科学在一个国家里盛极一时之后,很难得甚至是不可能再一次在那个国家里复活。”个人能力与群体能力都是有限的。直线上升不是生命规律,也非文化规律。(P113)
88.不管谁,只要开始为自己建造丰碑时,也就等于开始为自己建构墓碑了。没有例外。(P114)
89.“我们的文明是随着工业的大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即现代资本主义到底是如何兴起的(胜利的),我想伊尼斯只是从媒介、传播角度提供了自己的“一面”之见。
当人们狂言用时间消灭了空间时,他们却创造了一个他们难以控制的空间,他们更多地迷失在这所谓的虚拟空间之中。(P118)
90.从总体上看,伊尼斯是一位文化自觉和自醒主义者。他从人类文化史、文明史的角度指出:每一种文明有其自身特征,既有优点又有缺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杀的方式。现代(当代)西方文明,本质上是工业文明、产业文明,是一种偏重物质的文明,其背后的技术难以使人类持续发展,西方文明不可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文明有度是文明平衡发展的根本。伊尼斯仍以媒介偏向导致的传播偏向、文化、文明偏向为基本的思考框架或方法论观念,提醒人们只有时空平衡的文化才会是有生命力的文化、长久的文化。(P120)
9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本来应该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但新闻却常常跑在事实的前面,它们看上去比事实更生动、更真实。人类喜欢故事,不喜欢事实。于是,新闻被扭曲成了“讲故事的艺术”。
“像讲真话那样撒谎”,真是无与伦比的修辞。这使人想到很多很多的新闻,而不只是某一篇绯闻报道。(P122)
92.“人民对政府的良好看法,是一切政府生存之必须。”人民对政府的良好看法是由政府自造的,而非人民塑造的。这才是根本。(P124)
93.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更会受到研究对象的“纠缠”。不要说研究现实问题,就是研究历史现象,也是难免对象纠缠的。其实,所有的研究,都是现实的人的研究,想逃离现实的萦绕是不可能的。(P134)
94.全球贸易一旦形成,特别是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各国不同的相关政策就会相互影响,而结果是什么,却并不好预料。在21世纪全球化格局中,则是可预计的了。(P137)
95.大众(社会)需要、公众素质、技术发展、政治环境、经济能力等等因素契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新闻业的一种局面,而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伊尼斯的历史呈现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只是他强调了技术这一要素。如印刷技术的提升,使得报纸变成大众化报纸成为可能。
当新闻自由被滥用时,自由立即失去了它的价值;自由只有在遵守共同意志确立的法律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P138)
96.伊尼斯的论述充分说明,新闻若是仅仅充当喉舌,会变得多么的丑陋和无耻,同时也败坏了政治的清明。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相对独立自主、理性专业的新闻界才是至关重要的。(P140)
97.仅就新闻与技术的关系看,技术对于新闻的采集、加工、传播具有更大的动力作用,而新闻的市场化、规模化需求形成了技术发展更新的动力。但技术不是决定新闻面目的唯一因素。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如此。(P142)
98.“政府不办报是明智之举”(海斯)(No organ is wise)。自我表扬几近撒谎,传播信息通过社会中介,引导舆论需要自然而然。(P144)
99.报业(新闻业)所依赖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定社会整体的技术系统。新闻业的信息产品面对的是不断扩展的人群,而扩展的过程正是整体技术发展造成的。(P146)
100.新闻业的发达,整体上是由新闻需要的规模化造成的,而这又是由历史演进造成的。规模化需要为新闻机构间的竞争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而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新的新闻形式的生成,又是通过竞争促成的。(P148)
101.能够冲破地区间新闻生产不平衡的根本力量仍是新闻需要的提升。如果一个地区的新闻需要得到迅速扩大和提升,就会有人想办法去满足这样的需要,从而使新闻业得到发展,也会使不同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得到改变。(P150)
102.全面开花的战略和做法,大都是失败的结果,至少是平庸无奇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一个拳头产品,便可赢得天下。让你的拳头不可替代,这便是最有力量的拳头。(P152)
103.“向新媒体转轨的过程,总是充满深刻的动荡。”媒介形态的代际更迭,除了叠加之外,会创造出新的结构方式,这种改变结构的能力、效应不限于媒介内部、新闻行业领域,而是会波及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各个领域的关系;这使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感受更真、更现实。(P156)
104.政治(经济、技术)与新闻,从现代性开启的那天,便成为历史问题,即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它们之间的互动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但很多都是些并不光彩的故事。(P164)
105.“大学在文明中扮演什么角色?对于这个问题,大学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观点,修正自己的机制。”大学关注的应是思想生产能力的传承,而非机械知识的灌输,更非政治意识形态的洗脑。“大学关注的必须是活人,而不是死人。”大学应使人以其灵魂而永恒,而非仅仅依赖肉体而暂存。(P170)■
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