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R+新闻”到“VR新闻”
——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
■常江 徐帅
【本文提要】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奈特基金会、路透新闻研究所、谷歌新闻研究所三家权威机构发布的虚拟现实(VR)新闻行业报告,以及经主观抽样获得的来自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50条探讨VR新闻议题的言论进行考察,探析从2015年年中VR新闻发端到2017年年中这两年间西方新闻主流业界对VR新闻的内涵的认知变化过程,并尝试以此为出发点,探寻VR技术对新闻传统理念的冲击和改造。本文认为,在2015-2017年的两年间,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于VR的认知经历了从“技术导向”到“理念导向”的转变过程,总体态度则从最初的技术决定论式的狂热渐趋转向冷静、理性的反思。这些转变反映出VR对于传统新闻理念的冲击:VR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叙事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考量,对传统新闻理念中真实性原则进行了重塑。
【关键词】虚拟现实VR新闻 新闻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0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从《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美联社等国际主流媒体于2015年年中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融入日常新闻生产实践,关于VR新闻的边界与内涵的探讨便从未停止过。过去两年间,VR新闻的生产实践逐渐完成实验阶段,日趋向功能完备的业务类型转轨。与此同时,终端设备的普及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以较低成本接触VR技术、体验VR新闻产品,其中尤以使用纸板式眼镜盒在智能手机上观看的360度新闻视频(360 videos)最为常见。
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在探索性的VR新闻生产与观察中,人们发现很多主流新闻业内长期延承的传统生产与分发理念似乎难以与VR新闻的生产机制兼容,两者之间龃龉不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呈现为理念的尖锐冲突。因此,在一些研究者看来, VR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与普及不仅是丰富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手段而已,更从理念的层面上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冲击、改造甚至颠覆,是一种范式革命。①
综合VR新闻生产实践在学界、业界引发的讨论,不难发现,针对VR技术加诸主流新闻理念的影响的探索性研究迫在眉睫。作为VR新闻生产实践前沿的美英主流新闻机构与行业内的新闻研究机构如何认知和看待VR新闻的边界与内涵?对于VR新闻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一线生产者和观察者又如何理解及应对?这是我们在探讨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实践的影响过程中,亟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因此,本文将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英三个主流新闻实务研究机构(奈特基金会、路透新闻研究所、谷歌新闻研究所)发布的VR新闻行业报告,以及经主观抽样获得的美英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刊登过的50条来自VR新闻领域专业人士的言论进行定性的考察,力图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勾勒从2015年到2017年这两年间西方主流新闻学界和业界对VR新闻的认知过程的变化,并尝试以之为依据归纳VR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理念施加影响,予以改造的方式。
二、研究设计
或许是囿于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问题,西方学界对于VR技术本身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时间也较早,但对VR新闻生产实践的研究则并不多见。现有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对于VR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的技术路径、作用机制以及伦理问题的讨论上。例如,早就有学者认为VR与内容(content)的结合是一种媒体功能由“再现”(representation)到“模拟”(simulation)的转换,受众对于事件产生的反应大部分不是基于事件本身,而是基于符号对事件的模拟效应,这将导致VR与新闻生产结合过程中出现“道德危机”(moral risk)。②因成功主持“叙利亚项目”而被媒体誉为“VR新闻教母”的Nonny de la Pe?a及其他6位学者经过对沉浸式新闻的定义、历史、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具体的实验设计,提出VR新闻是“区别于‘交互式新闻’及‘浅沉浸式新闻’的一种深度的沉浸式新闻”,同时也指出VR应用在新闻生产领域时将不可避免与新闻真实性原则产生矛盾。③而在VR新闻实践出现之前,已有一些研究关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对新闻叙事产生的影响,提出这种技术将导致新闻的叙事视角和时空感的变化。④
学界关于VR新闻生产研究的另一个焦点集中于具体的业务层面,主要是探讨VR技术可能对新闻业构成的冲击。有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指出成本控制和广告投放是VR商业模式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⑤有人关注传播效果,提出当新闻用户沉浸于360度全景场景中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的遗漏;⑥此外,也有学者进行了较为扎实的实证研究,如通过对比财新网、澎湃、新华社VR团队在春运、山体垮塌等报道中的制作经验,对VR技术作用下的新闻场景展现、报道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团队对新闻价值的考量展开了可行性讨论。⑦
综合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解和吸收,本文拟采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方法,对能够代表西方主流新闻业界关于VR新闻的认知与态度的典型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中挖掘VR技术对传统新闻理念可能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资料为研究对象,对特定语境下的文本意涵及其与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的关系进行挖掘和剖析。不同学科对于话语分析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均认同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意义的生成方式,以及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因素。话语分析流派众多,本文选择以梵·迪克(Teun van Dijk)于1972-1977年的话语语法研究、1978-1983年的认知心理研究以及1984以后的社会话语研究为理论基础的分析思路。
本文认为,由前沿新媒体新闻机构发布的VR新闻行业报告,以及从事VR新闻生产实践与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的言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于这种新兴新闻生产模式的认知。因此,本文选择如下两种典型文本为研究对象:
(1)由三个基于行业实践(而非新闻学院)的新闻研究机构发布的VR新闻行业报告:奈特基金会(Knight Foundation)发布于2016年的《放眼未来?新闻中的VR》(Viewing the Future? Virtual Reality in Journalism),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发布于2017年年初的《VR新闻:新型现实?》(VR for News: The New Reality?),以及谷歌新闻实验室(Google News Lab)发布于2017年7月的《活在故事中:关于受众VR体验及其对新闻记者的影响的人类学研究》(Storyliving: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How Audiences Experience VR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Journalists)。
(2)通过Google News检索关键词“VR + news”和“VR + journalism”,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主观抽样获得的50条发表于主流国际媒体的专业人士言论。发表这些言论的人主要有三类:VR新闻生产者、新闻传播学学者,以及行业观察家及评论人。
通过这样的分析,本文着重考察研究对象的话语实践(报告对作为知识的VR新闻的呈现,以及专业人士对VR生产行为的理解)中所折射出的与新闻生产理念有关的指意实践:VR技术究竟以什么方式影响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及其生产方式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过去两年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美英新闻业主流话语中,VR技术传统新闻理念构成了何种冲击?
三、研究发现
经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逐一的语义解读和语境分析,本文发现西方主流新闻业界对于“VR新闻”或“VR+新闻”的认知主要呈现出如下转变。
(一)形态:从“新途径”到“新模式”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主流业界对于VR新闻基本概念的认知从最初的某种“新奇的拍摄方法或体验模式”,逐渐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具有相对独立属性与价值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在VR发展的早期阶段,以VR手段制作新闻仅仅被视为一种提高新闻“叙事(storytelling)”全面性、透明度和客观性的技术手法。换言之,西方从业者对于VR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增强”的层面上。在一线VR新闻生产者和观察者的言论中,多见对于VR技术前沿性、便捷性的称赞,以及对于“使用(use)”VR技术制作新闻的呼吁。而在这一时期,使用VR设备获取新闻的行为也仅仅被视为一种更具有“沉浸性(immersive)”和 “移情感(empathetic)”的体验模式。例如,VR新闻制作人Robert Padavick表示:“当你在带子上拍了一两条(VR视频)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很直观。如果你是一个好的摄像师或摄影师,你会很快掌握它(VR的拍摄方式)并适应它。”(2015年9月)斯坦福大学教授David M. Axelrod则称:“VR省去了很多麻烦……这比1000句话还管用。”(2016年4月)南加州大学教授Robert Hernandez指出:“VR在阐释(illustrate)故事以及带给人比例感的能力上,远超其他方式。”(2016年1月)。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至少在2016年年中之前,人们主要将VR技术视为一种强化新闻叙事效果的手段,即“VR+新闻”。关于VR新闻的主导性话语尚未跳出以传统新闻形态为本体、将为VR“为己所用”的实用主义视角。
然而,随着VR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VR新闻产品的不断涌现,从2016年年中开始,西方新闻业界对于VR新闻的认知逐渐呈现出一种“范式突破”,即日趋倾向于认为VR不仅仅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手段的强化,更是一种在属性上与传统新闻生产模式有本质不同的新型生产模式。基于这样的认知角度,从2016年年中开始,我们所分析的媒体言论对于VR新闻的评价和态度主要集中于如下两个关键议题上:
第一个议题是关于建立适用于VR新闻的行业新标准的。一线从业者和观察者纷纷指出,无论在技术标准层面还是内容形态层面,VR新闻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如《今日美国》新闻网(USA Today Network)前沿技术总监Nico Chauls认为,我们还处在这项技术的“初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将其系统化(2017年1月);Niemanlab网站撰稿人Ray Soto认为,“环境声(ambisonics)、立体渲染(steroscopic rendering)、摄影测量(photogrammertry)将会成为行业标准”(2016年12月);欧洲文化电视台(ARTE)VR项目部总监Caroline Scott谈到,“跨媒体新闻花费了很多年才建立了节目的标准,同理,对于360度视频及VR来说,重点之一就是去定义讲述虚拟现实故事的共同标准”(2017年2月)。
第二个议题是VR新闻生产者应符合理解VR技术带来的新的用户体验模式。这种体验模式不仅包括用户如何使用新的设备、进入新的情境、获得新的感受,更深化为探讨VR技术如何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新闻接受行为。如文化网站Viceland创意总监Trent Rohner提到,“随着VR在新闻领域更加普遍,我们关注技术如何改变我们体验新闻的方式”(2016年11月);《纽约时报》副总裁Meredith Kopit Levien认为,“是时候让360度视频成为每日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了,就像文字报道或者互动一样”(2016年11月);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行业报告也提到:绝大多数所谓的VR新闻只是360度视频,而不是完全沉浸式VR视频,它们只是“用手机或者浏览器观看的‘神奇窗口’,但是由于制作简单,这种方式确实成为通向VR生产的入口”。
(二)态度:从狂热到反思
从我们分析的文本的话语实践看,经大量新闻产品的尝试,VR技术与新闻实践的结合显然给从业者和观察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种情绪上的狂热在VR新闻实践开展的初期十分显著。例如,路透新闻研究所的报告以《卫报》为例,充满热忱地写道:“所有的读者乃至整个行业都认为《卫报》正在拥抱未来。”然而,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技术应用和经验归纳,西方主流业界对于VR新闻的态度逐渐由单纯的狂热与拥抱,转变为带有辩证、质疑色彩的反思。
为了展示上述态度的变化过程,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对于本文所分析的话语的指意类型(patterns of signifying)进行了归纳(见表1),发现大约从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之间,全行业对VR新闻的态度总体上呈现出十分显著而积极的色彩,对VR技术的反思及批判性观点则极为少见;而大约从2016年7月开始,从各个角度对VR技术运用与新闻生产实践的批评性言论大量出现,即使仍有积极评价存在,但无论表述还是用词都较早期更为审慎。
新闻业主流话语对于VR新闻的态度之所以出现如此显著的转变,自然是源于VR新闻生产实践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来自传统新闻观念和主流新闻分发模式的障碍。如奈特基金会VR报告中所强调的,这个新兴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对于VR的新鲜感是否能持久”。对于“新鲜感退却”的担忧,主要是基于如下逻辑:随着用户逐渐适应了VR新闻带来的新的体验模式,VR设备最初给人们带来的“震惊”也便不再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叙事及表现上的深耕细作将不可避免成为VR新闻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议题,从业者和观察者日渐意识到诸多新闻生产实践的成熟的理念与方法完全不适用于VR新闻的生产,因而VR技术对于新闻生产来说或许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改进”或“提升”,而意味着范式的断裂。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行业主流话语中,VR的未来变得模糊,人们对VR新闻发展前景的态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乐观。
具体而言,从业者和观察者对VR新闻未来的担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现阶段,VR新闻尚未探索出稳定、可靠的盈利模式,对于奉行商营体制的国家(如美国)的从业者而言,这是一个全行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到目前为止,VR新闻在吸引广告投放和直接投资的问题上均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英国数字咨询公司Transform常务董事Johan Hogsander即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好的、能够说服人们为此投资的东西……且价格也是一个投资的障碍,整体的供应必须在短期内更加吸引人,去跟价格相对应”;奈特基金会的报告也称:目前还没有找到将广告与VR新闻结合的方式,虽然在2015年有一些品牌对媒体的VR新闻实践进行赞助,但总体而言VR“神话变现”仍然是未知数;路透新闻研究所的报告则直接呼吁VR“寻找生钱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了”。
第二,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VR新闻提供的内容究竟能否真正满足新闻用户的需求?业界对此始终存在较多争议。例如,用户的新闻接受模式在“VR时代”会变得更加便捷还是更加烦琐?通过VR设备接受新闻是否真的符合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接收需求?路透新闻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虽然VR新闻产品数量已经不少,但真正让人“难以抗拒”的内容却没有多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VR内容创造,“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难以避免,成本高昂、内容持重的严肃VR新闻便越来越难以占据消费者有限的注意力,从而导致VR新闻成为曲高和寡的鸡肋产品。《柏林晨邮报》视频部总监Max Boenke也担心越来越多的人或机构会用360度技术呈现无趣甚至耸人听闻的新闻,从而导致整个VR新闻行业陷入“无意义”。
(三)理念:从冲击到改造
正如《纽约时报》VR项目负责人Jake Silverstein指出的:VR新闻有“一整套伦理和标准的考量需要克服”。无论是VR新闻的一线从业者与观察者,还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三个VR新闻行业报告,均在不同程度上强调VR新闻对传统新闻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2016年6月以前,主流话语主要将这种影响界定为“冲击”;而2016年6月以后,与“改造”有关的言论和表述则更为常见。借助话语分析发现,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于传统新闻理念在VR语境下受到冲击和改造的判断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VR技术破坏了传统的新闻叙事程式
从业者和观察者普遍认为,在VR环境下,传统新闻的线性叙事结构不复存在,叙事者的权威地位也被解构,新闻成为一种“复线结构”。例如《纽约时报》新闻客户端VR监制Marcelle Hopkins提出:VR新闻是“没有故事背景的”,“人们会慢慢从叙事者的声音中走出来,完全忘记你说过什么……你不能提供任何故事背景……因为VR就是要让人活在此时此地”。
综合从研究对象文本中获取的各类话语信息,我们发现美英主流新闻业界目前已就VR新闻叙事模式的结构达成了基本的共识,这种模式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端(inception)”,即用户开始进入场景,以“化身(avatar)”为载体成为场景中的新角色,而他们并不会通过“故事”完全了解自身的角色及其所处的环境,用户通过自行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和信号来判断;第二阶段是探索(exploration),即用户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化身之后,获得了对角色的控制感,开始积极寻找和事件有关的重要细节,而这一寻找过程主要通过直觉完成,甚少线索或符号的引导;第三阶段是“指意(signification)”,即体验结束之后,用户“重返”现实世界,回味刚刚的VR体验,从中归纳自己的理解和事件的意义,并将自己在VR体验中形成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日常观念体系中,完成整个VR新闻叙事的过程。
然而,谷歌新闻实验室发布的VR行业报告基于人类学视角,其提出了“两位一体(Dual Unity)”的概念:VR新闻的生产主体同时扮演者“自我”和“情境中的角色”双重角色,进而导致新闻叙事结构与视角“内在断裂”的现象;对于新闻用户而言,“虚拟情境”和“现实世界”这两个自身同时“在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影响着这种独特的空间关系以及人们对新闻故事的总体性认知。
第二,VR技术对新闻真实性的重塑
总体而言,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VR环境下新闻真实性的理解转变为基于用户感知方式的“体验真实”。在VR环境下,即便新闻产品已对事实做出了真实的呈现,但由于其极为独特的呈现方式,新闻用户对于事实的感知完全有可能依自身体验方式与浸入程度的不同而有极大差异,从而导致其对新闻意义的解读与生产者的初衷背道而驰,进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事实本身的“真实”。这一效应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也存在,但VR技术赋予了新闻用户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因而也就使新闻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内在的冲突更加具体化和尖锐化。
奈特基金会、路透新闻研究所及谷歌新闻实验室的报告均指出,将传统新闻理念中的真实性原则应用于VR新闻的生产时,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一个最常见的命题就是:VR新闻高度沉浸式的呈现方式在某些情境下(比如暴力、战争、灾难等场景)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而这种冲击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导致“真实性”原则和既有的传播伦理准则的冲突。奈特基金会的报告引用VR技术公司VRSE负责人Dan Coplon的观点称:“即便我们是新闻的呈现者,我们精通于使用VR技术,我们要求自己捍卫神圣的新闻真实性原则,但VR新闻涉及的伦理问题不可忽视。”路透新闻研究所的报告还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了具体的反问:士兵在战争中身负重伤的场景,应不应该被360度呈现?对此问题,BBC研发总监Zillah Watson明确表示:“明智的内容策略,应该是既报道可怕的战争场景,又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体验。”此外,奈特基金会的报告中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考量:VR固有的叙事方法是否会使得新闻失焦,继而动摇了报道的真实性?VR艺术家Jordan Wolfson也提出:虽然VR是“自然”的,但人们还是称它为一种体验,而每个人体验的侧重点不可能完全相同。
第三,VR技术对新闻价值体系的重新定义
经分析不难发现,VR技术与新闻生产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新闻价值体系的要素平衡,亦即在VR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从业者对于传统新闻价值体系中各个要素的考量被重新权衡,某些要素的权重得到很大提升,某些要素甚至被重新定义。
首先,新闻的时效性诉求被VR技术重新定义。如《今日俄罗斯》“RT360”项目总监Eduard Chizhikov提到,VR新闻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把观众带到事件的中心去”;现阶段,无论VR新闻的生产者还是用户,都不再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反应”这样的时效性诉求视为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VR新闻的生产周期较长,根本无法如传统新闻一样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即完成产品的制作;另一方面,也因VR技术本身就具有“时空转移”的能力,可以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将观众“带回”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去。因此,沉浸在VR新闻中时,观众对于事件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的感知并不会像传统新闻接受情境下那么强烈,新闻传播的时空秩序被破坏掉了。
此外,传统新闻价值体系中的“接近性”维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分析的行业报告和专业人士言论中,大量提到了VR新闻令用户“感同身受”(empathy)的优势,这意味着在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中,“心理/情绪接近性”对“地理/文化接近性”实现了僭越。例如,Wired杂志撰稿人Caleb Garlin认为,如果观众能够感受到叙利亚“擦过头顶的子弹的力量,并且能与叙利亚人民肩并肩作战,他们就会真正意识到新闻本身所包孕的巨大悲剧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而已”。总体而言,主流新闻业界已普遍认识到VR技术视野下的新闻价值体系对“接近性”的理解与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的明显差异;VR新闻所强调的接近性首先是一个心理概念,而不是空间概念。新闻价值判断中的地理接近性趋于消亡,心理接近性则被放大,VR新闻产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引发的心理共鸣程度。
四、结论与讨论
综观VR技术与新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业者对于VR新闻(或VR+新闻)这种新型新闻生产形态的认知背后,折射出整个行业图景的发展与变化。
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VR新闻生产实践是从2015年美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卫报》等美英主流新闻机构启动VR新闻产品制作项目开始的。从2015年年中到2016年年中,是VR技术与新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试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业界对于VR新闻性质、功能、理念和模式的认知处于盲目和狂热的状态,多数新闻机构的关注焦点局限于“VR能否成为一种呈现新闻的新的可行方式”这一层面上。大量成功的生产尝试以及产品数量的迅猛发展也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VR新闻成为全球前沿新闻实践的焦点所在,这使得全行业呈现出了一种过度乐观与狂热的生态。在这一时期,从业者普遍将VR技术视为传统新闻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VR+新闻”的结合将为全球新闻业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VR新闻生产逐渐由可行性测试过渡到深度测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VR新闻生产实践与既有新闻理念的冲突日益加剧,美英主流新闻业的从业者和观察者开始以反思和批判的视角考察VR新闻可能的演进模式。从业者和观察者纷纷意识到,“VR+新闻”的简单叠合模式并不能准确反映VR技术加诸新闻业的真正影响,这种技术即将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理念变革与范式更新,真正意义的“VR新闻”而非实用主义的“VR+新闻”才是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反思使得主流新闻业界最初的狂热态度逐渐趋于理性,对于VR新闻讨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逐渐消退,话语论争的焦点深入到理念的层面,关于VR新闻如何探索新的真实性原则和确立新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讨论成为主流议程。
从现有的话语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将“VR新闻”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冲击和改造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VR新闻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致力于将用户的“体验真实”融入传统新闻的“本质真实”的内涵之中;第二,VR新闻必然要摒弃传统新闻的线性叙事模式,进而探索确立一种“融入-探索-反思”的新的叙事逻辑;第三,VR新闻需要对新闻价值评判体系做出革新,基于自身对于新闻接受的时空关系的改变,强化“心理/情绪”因素在新闻价值评判标准中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经由大量成功的新闻生产实践,基本实现了全行业从“技术狂热”到“理念反思”的话语转型,这体现了西方主流新闻生产体系强大的自洽性,以及前沿新闻生产实践与主流新闻理念革新之间的紧密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及体验技术,VR还将持续不断地给新闻业带来新的变化;而从业者与观察者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及反思能力,将决定这些新变化是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震惊”,成为有益于信息流通与观念传播的日常实践模式。这一点,对于正在经历剧烈技术转型的中国新闻业而言,也有独特的参考意义。■
①Ben Cardew. VR Brings Fresh Perspective to Journalism.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5/nov/22/vr-journalism-virtual-reality-new-york-times-google-cardboard. 20151122. 常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新闻大学》2017年第1期
②David Gunkel. Rethinking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00017 (1): 45–62.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1.
③Nonny de la Pe?a, et al. Immersive Journalism: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he First-Person Experience of News. Presence, 201019 (4): 291–301.
④J. Pavlik and F. Bridges. The Emergence of Augmented Reality (AR) as a Storytelling Medium in Journalism.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315 (1)p. 51.
⑤陈思宏:《VR新闻:昙花一现还是蓄势待发——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VR新闻前景探析》,《现代视听》2016年第10期
⑥喻国明、张文豪:《VR新闻:对新闻传媒业态的重构》,《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2期
⑦邱嘉秋:《财新视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报道新闻的过程及可能遇到问题辨析》, 《中国记者》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