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9页
  • 70页
  • 71页
  • 72页
  • 73页
  • 74页
  • 75页
  • 76页
  • 7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化媒体公共事件话语框架比较分析
■张伦 钟智锦
  【本文提要】 本研究抓取了社会化媒体中的典型公共事件,分析了不同类别公共事件的话语框架。通过对比,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件在话语框架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共性。首先,所有公共事件皆出现了对事实的单纯描述,例如对于云南地震灾情、飞机失事的搜寻进展、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要事实(时间、地点)的介绍等。对事实的描述体现出社会化媒体的“媒介特性”,即传递新闻信息。第二,各类型公共事件比较注重“责任框架”的使用,这体现在四类公共事件皆涉及对政府角色和行为的探讨。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制度危机与社会公平问题中,皆讨论了政府角色与处理行为的必要性和恰当性。第三,社会化媒体不仅仅体现出媒介特征,还体现出了人际传播工具的特性,即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平台。在所探讨的四类公共事件中,除了制度危机与社会公平类事件,每一类事件都出现了道德框架和情感框架。
  【关键词】框架分析 公共事件 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一、引言
  基于公共事件的在线舆论是检验当前社会改革与决策效果的试金石。社会化媒体由于其匿名性、即时性和在线社会关系嵌入性,使得公众能够更自由、全面地参与公共事件的表达与重构,从而获得了定义公共事件的话语权。当一个公共事件出现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中时,参与讨论的用户如何完成叙事框架构建?本研究旨在通过挖掘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事件的舆论话语框架及其演化规律,对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在线舆情进行语义层面的精确研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践指导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公众通过 “众包”(Crowd-sourced)方式直接参与了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事件的框架构建。利用具有精细时间刻度的文本数据探求新的媒介平台如何变革或继承传统的框架建构模式,是框架理论得以发展的重要契机。其次,本研究对话语框架规律的分析能够为相关机构采取有针对性的舆论研判与引导措施,提供经验性证据,并有助于相关部门在公共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干预和介入措施,有效构建协商对话机制。第三,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选定的公共事件海量语料进行话语框架自动判别。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进路,为传播学在线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意义。
  
二、框架研究现状述评
  戈夫曼(Goffman)①认为,公共事件的话语框架指关于社会事件有组织的中心观点和诠释架构。框架建构是个人组织、阐释事件的主观过程,即参与个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与解读,突出强调事件的某些特征,从而定义事件、判定事件因果关系以及提出事件解决方案(或称为“舆论诉求”)。②总体而言,既往框架构建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研究路径。
  研究路径Ⅰ:强调个体认知效果 (Cognition),即将框架的构建视为微观个体心理认知过程,侧重于探究人们如何运用信息和事件特征形成对事件议题的印象。这种基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路径认为,事件和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影响了人们后期的行为以及对事件议题的认知。③
  研究路径Ⅱ:强调框架构建参与者行为 (Behavior)。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新闻生产者(例如记者、新闻机构)主导了社会公共事件框架构建。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社会化媒体中的议题框架建构被认为是由具备内容自创能力的公众、网络意见领袖、传统新闻媒体以及与事件有关的关涉群体等多方参与者共同建构,④框架构建过程伴随着网民热议、意见领袖转发、政府介入干预等发展阶段。⑤社交媒体用户——特别是在线意见领袖等活跃用户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共意动员”基础,其他后期参与者以及非活跃用户会认同、质疑或对早期参与者的建构框架进行协商,最终使社会化媒体成为社会事件“意义建构”的基础平台。⑥
  研究路径Ⅲ:对话语框架内容的研究(Content)。框架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共振(Cultural Resonances)、关涉群体活动,以及媒介实践是公共事件话语框架内容的主要决定因素。⑦常被传统新闻媒体采纳的框架有冲突框架(强调关涉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责任框架(将责任、功劳归因于关涉群体或个人)和经济后果框架(强调事件对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等。⑧在社会化媒体中,一个公共事件叙述框架可能具有多个维度⑩。例如,一个社会运动可被定义为具有积极意义的“运动”“革命”,也可以是中性意味的“事件”,或者是具有反动意味的“动乱”。⑨
  综观上述三种研究路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框架构建研究更强调集合群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非每个个体的微观心理认知效果。对研究路径Ⅱ——特别是意见领袖的行为特征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⑩但针对框架构建的核心问题——话语框架内容,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研究阙如。以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为主导的研究方法滞后,以及框架理论与新方法之间尚未弥合的鸿沟,是导致在线舆论传播中话语框架内容研究阙如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借助语义挖掘方法,探讨并对比社会化媒体用户对不同类别公共事件产生的话语叙述框架。公共事件指对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等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或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公共事件按照其危害程度、影响方式以及影响范畴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经济制度危机事件。(表1 表1见本期第71页)详细界定了这四类公共事件的基本概念。公共事件的行事主体和关涉主体不同,预示着网络舆论的指征可能有所不同。公共事件的话语框架指用户对议题的叙述方式,即事件定义、因果关系判定和舆论诉求(或称解决途径)。
  本研究认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公共事件的框架构建是各参与群体间复杂的耦合协商过程,框架构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利用跨学科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是判定议题框架以及其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本课题旨在探讨社会化媒体中公共事件的话语框架特征。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社会化媒体中不同类别的话语框架各是什么?
  研究问题2: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件话语框架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具有什么规律?(例如,公众是否将所有公共事件都归咎于制度缺失)如果不同,事件类别与话语框架呈现怎样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图1集中展示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预处理以及数据分析方法。按照事件的时效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标准,本研究以“新浪微博”和“天涯”论坛作为数据收集平台。本研究选择微博和网络论坛作为数据来源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微博和网络论坛目前依然是社会话语场域的策源地,对于发现公共事件话语框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二,通过API进行数据抓取,研究者能够较详细、全面地获得公共舆论文本数据。但本课题并非针对特定公共事件案例进行特异性(Idiosyncratic)分析;而旨在通过个案探寻公共事件话语框架既有规律。因此,本课题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其他社会化媒体平台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数据收集阶段,本课题选择上述四个公共事件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即微博中带有“##”标号的主题词,例如“新疆暴恐”关键词为新疆、暴力、爆炸、暴恐)作为依据,利用API抓取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等初步的数据结构化处理之后,本课题采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http://ictclas.nlpir.org/)对所采集的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研究发现”部分将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数据收集情况。
  (二)数据分析
  如上文所言,传统框架研究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或内容分析方法,即通过人工断定文本篇章的意义,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读或编码,实现对文本的降维和抽象。这种方法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无法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带来的系统偏差;其二,无法运用于分析当前社会化媒体的海量文本内容。因此,本课题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技术——即文档关键词提取、无干预的主题建模,[11]并辅以人工内容分析,实现公众对公共事件话语框架的内容研判。关键词提取即采用“词频-反向文档频率(TF-IDF)”算法,辨别出描述该事件最有代表性的词汇。人工内容分析应用于舆论文本的抽样数据。编码表将根据Tankard提出的“框架列表”方法制定,[12]分别对话题框架的定义、因果关系以及舆论诉求进行人工鉴别。人工内容分析结果将用于验证主题建模所得框架的准确性,还将作为观点分类算法的训练集。
  
五、研究发现
  本节分别针对上述四类公共事件的典型案例进行话语框架分析。“自然灾害”选取了2014年8月云南昭通地震事件;“事故灾难”选取了MH370失联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选取了新疆暴恐事件;“制度危机类事件”选取了“谷俊山案”。
  (一)自然灾害类事件: 云南昭通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发生地震,强度为里氏6.5级。根据云南省昭通市防震减灾局地震信息系统的(http://www.eqzt.com/)数据显示,震中位于中国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震源距离地表12公里。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昭通市下辖的县之一,属国家级贫困县。据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8月8日15时00分初步统计,地震已造成昭通市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房屋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房屋一般损坏。
  本项目抓取了2014年8月3日至2015年5月16日含有“云南昭通地震”“云南地震”或“昭通地震”的微博帖子928条。通过话题语义建模,本研究发现,该事件的微博话语框架主要包括“地震震情”“救援工作”“捐款支援”和“哀悼”。(表2 表2见本期第73页) “地震震情”主要阐述云南昭通地区的地震基本信息,即云南昭通发生5级地震,震源为鲁甸县。关键词包括“云南”“灾区”“5级”“地震”“鲁甸”“深度”“永善”“昭通”“发生”“震源”。“救援工作”主要侧重于讨论政府层面的救灾工作,例如对于灾区电信信号的恢复、武警官兵等投入救灾工作等。关键词包括“投入”“抗震救灾”“灾区”“救援”“上海”“测定”“铁路局”“通信”“干部”“武警官兵”。“捐款支援”侧重于讨论非政府机构组织对此次地震的支援和帮助,例如台湾艺人周杰伦向灾区捐款。第四个框架为“哀悼”框架,侧重于探讨对于遇难者的哀悼和惋惜。关键词包括“哀悼”“死亡”“发表”“爱心”“纷纷”“今日”“重建”“表示”“帮助”和“敬意”。 按照框架理论来划分特异性框架(Specific Frame),“地震震情”属于冲突框架,“救援工作”和“捐款支援”属于责任框架,“哀悼”属于情感框架。
  (二)事故灾难类事件:马航MH370失联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该飞机应于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6:30抵达北京。至今下落不明。该架飞机上共有154名中国大陆乘客。
  本研究抽取了2014年3月8日至4月10日微博中包含“马航”或“MH370”的数据,共计1.319万条微博。该文件包含了具体的抽样微博数据,如发布时间、正文、用户昵称、用户ID、用户URL等内容。
  本研究对微博数据进行了文本挖掘,来深入分析社会化媒体中该事件的话语框架。本研究分别尝试了对数据生成2-15个话题的语义模型。经过多次实验和人工比对,我们认为五个话语框架产生的结果准确率较高。项目组随机抽取了10%的帖子进行人工判定,准确率为71%。具体而言,在对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讨论中,一共出现了以下四种框架(表3 表3见本期第73页):第一是“祈祷”框架,关键词有“祈福”“祈祷”“回家”“爱”“相信”“一定”“网友”“默哀”“蜡烛”“愿”等。该框架着重于强调对失联乘客的祝福、祈祷和对可能已经罹难者的默哀。第二个框架“搜寻进展”旨在强调飞机失联的搜寻进展,例如发现黑匣子、公布重要信息、追问真相等。关键词包括“真相”“新闻”“黑匣子”“重要”“安息”“公布”“雷达”“失事”“寻找”“马来西亚”等。第三个框架为“家属反应”,关键词包括“家属”“蜡烛”“马方”“消息”“死”“生命”“手机”“晚安”“痛”“灾难”等,旨在强调失联者家属对此事的反应,例如敦促马方尽快公布关键信息等。第四个框架为“中国政府反应”,关键词包括“中国”“一直”“搜寻”“消息”“同胞”“乘客”“发布会”“官方”“俄罗斯”“政府”。旨在强调中国政府对于马航失联事件的反应,例如强调该次失联者是“同胞”,政府对搜寻工作的积极介入。最后一个框架是与马航MH370失联事件无关的事件,主要侧重于调侃马年与“马”字有关的社会事件,例如“马伊俐文章婚变”、以及名字中有“马”字的名人近期所发生的变故,包括“马化腾”“马云”“午马”等。
  (三)社会安全事件:新疆暴恐
  2014年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照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该事件共造成33人死亡,140余人受伤。
  本项目选择天涯论坛(tianya.cn)和百度新闻抓取了2014年5月1日至5月30日期间所有与“新疆暴恐”相关(关键词包括“新疆”“恐怖”“暴恐”“爆炸”)的新闻和帖子。共收集新闻1836条,帖子7440条。(表4 表4见本期第74页)呈现了利用语义建模分析的框架结果。利用话题建模,每个话题产生12个关键词。表4第三行是该事件的框架名称。
  新闻框架包括“打击暴力恐怖”,即强调政府对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打击、相关政策和行动的实施,关键词包括“习近平”“批示”“要求”“迅速”“侦破”“惩处”等。第二个新闻框架为“事实描述”,即“描述事件经过”,关键词包括“火车”“南站”“袭击”“火车站”“爆炸”“警方”等。第三个新闻框架是谴责和哀悼,关键词包括“遇难”“民众”“悼念”“强烈”“公园”“市民”。第四个框架为“民族团结”,关键词包括“维护”“民族”“我们”“行径”“态度”。
  与此相比,微博中的话语框架有“打击”框架,即与新闻框架类似,强调政府对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打击,关键词包括“新疆”“恐怖”“暴力”“打击”“活动”“群众”等。微博中第二个框架为“民族冲突”框架,即强调新疆暴恐事件的本质为民族冲突,关键词包括“新疆”“回族”“他们”“问题”“汉族”“我们”“贫穷”等。第三个话语框架是“民族政策”框架,即强调新疆暴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民族政策存在问题,关键词包括“民族”“政策”“他们”“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汉族”等。第四个话语框架为“外部势力”干涉,即强调新疆暴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归于外部东突以及反华分子的干预。例如,一些帖子提到了美国对于热比娅的经济支持。该框架的关键词包括“热比娅”“恐怖主义”“支持”“东突”“伊斯兰”“组织”等。
  (四)制度危机事件: 谷俊山案
  谷俊山,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办公室主任、营房土地管理局局长,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部长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2012年因涉贪被查。就谷俊山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犯罪一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于2014年3月31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提起公诉。201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认定谷俊山犯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赃款赃物予以追缴,剥夺中将军衔。
  本研究通过话题语义建模,发现该事件微博共涌现出四个话语框架,分别是“制度缺失”框架、“贪腐事实”框架、“新闻媒体介入”框架以及“反思”框架。(表5 表5见本期第75页)具体而言,“制度缺失”框架探讨了该事件的责任归属,即认为谷俊山贪腐案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权力监督制度的缺失。该框架的关键词包括“权力”“腐败”“制度”“导致”“军队”“社会”“制约”“广泛”“贪官”“谷俊山”。 “贪腐事实”主要描述了谷俊山贪腐的基本事实,涉及的曾经工作组织以及贪腐主要事实等。该框架的主要关键词包括“营房处”“盖”“反腐”“公布”“机制”“好”“改革”“贪官”“房子”“程度”。“新闻媒体曝光”框架主要探讨了新闻媒体在此事中的信息传播角色和舆论监督角色。关键词包括“曝光”“新闻”“监督”“权力”“中心”“今日”“时报”“社会”“公布”“制约”。最后,“反思”框架主要侧重于探讨此事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意义,即认为从积极方面来看,此事为制度和房地产运行提供了宝贵教材。相关关键词包括“监督”“宝贵”“教材”“反思”“制度”“提供”“制约”“房地产”“观点”和“通报”。 其中,“制度缺失”属于责任框架,“贪腐事实”和“新闻媒体介入”属于冲突框架,“反思”属于经济后果框架。
  
六、结论与讨论
  (一)社会化媒体中不同类别公共事件话语框架比较分析
  上文分别分析了五类公共事件的话语框架。通过对比,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件在话语框架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共性。
  首先,所有公共事件皆出现了对事实的单纯描述,例如对于云南地震灾情的介绍、对于失事飞机的搜寻进展、对于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要事实(时间、地点)的介绍等。对事实的描述体现出社会化媒体的“媒介特性”,即传递新闻信息。
  第二,公共事件中比较注重“责任框架”的使用,这体现在五类公共事件皆涉及了对政府角色和行为的探讨。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制度危机与社会公平问题中,皆讨论了政府角色与处理行为的必要性和恰当性。
  第三,社会化媒体不仅仅体现出媒介特征,还体现出了人际传播工具的特性,即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平台。在所探讨的五类公共事件中,除了制度危机与社会公平类事件,每一类事件都出现了道德框架和情感框架,关键词包括“谴责”“哀悼”“祈福”等。
  与此同时,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件也体现出话语框架的一些独有特征。例如,制度危机与社会公平类事件较其他类别公共事件更具有反思性,这体现在对责任框架和经济后果框架的采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相比于微博,天涯的帖子对于公共事件的探讨更为深入。例如,在对新疆暴恐事件的探讨中,天涯论坛更多地讨论了造成该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外部势力的干预、中国民族政策的缺陷等。出现上述差异,或许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微博的帖子有长度限制,而天涯论坛的帖子对文章长度无限制,因此更容易对公共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相比于天涯,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更强,因此该平台屏蔽了更多的敏感言论。
  (二)文本挖掘方法对于话语框架判定的变革性意义
  本研究采用“数据导向(Data-Driven)”的方法,结合框架理论,深入挖掘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框架。既往研究主要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来人工判定新闻的话语框架。具体而言,传统的文本内容分析往往采用人工内容分析方法,即通过人工方式断定文本篇章的意义,对文本进行结构化编码,从而将文本内容转换为能够计算的数字或类别,实现文本信息的降维和抽象化。这些话语框架被认为是被事先决定的(predefined)。人工判定方法的预设是,研究者具备预知话语框架的能力,人工判定的目的是将每篇语料进行判定划分。[13]这个预设在话语框架研究中存在着争议。学界认为,由于学者带来的主观性偏差威胁了话语框架判定的效度和信度。[14]因此,另寻话语框架判定的科学方法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发表的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借助了来自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新的研究方法。与基于人工判定的内容分析方法不同,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的核心假设是,文本内容的分析单位不是篇章或者句子,而是词汇。“词袋(bag of words)”假设认为,文本可以被看做是无序的词汇集合。换言之,语词顺序的调换不会影响篇章的原意表达。基于这一假设,文本篇章能够被切分为词汇。根据其在篇章中的出现频次,这些词汇被构建为能够计算的矩阵,从而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的语义大规模分析。具体而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借助于关键词、字典库、语言基础模型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识别文本的基础结构(例如,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新词发现等)。在此基础上,语义分析技术能够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对语词的词性、结构以及与其他语词的共生关系等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文本进行聚类,探索文本信息的潜在规律,例如提取主题词汇和文本篇章的关键词、判定用户意见表达的情感倾向、分析用户意见极性等。
  具体到话语框架分析,话语框架是社会议题的主题单元(Thematic Unit),其通过对语料的强调(Emphasis)、重复(Repetition)以及结构性叙事(Structure of Narratives)体现出来。[15]潘(Pan) 和Kosichi [16]以及舍费尔(Scheufele)[17]认为,对于语词的安排是实证判定话语框架元素(Framing Elements)的重要依据。这些话语框架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框架。
  主题建模计算了给定语篇中语词的出现频率及其共现关系。这个新型的数据导向方法与话语框架判定的基本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事实上,话语框架并非一个全新的框架判定方法。基于Entman [18]对于话语框架的经典论述,米勒(Miller)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方法(Computer-assisted Approach),[19]其称为“框架地图(Frame Mapping)”。该方法试图通过聚类的方法找到文本之间的关系。米勒和Matthens [20]认为,这种新的方法更客观可具有可信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语义建模是米勒辅助方法的延伸。该方法避免了由于研究者主观臆断或者在框架判定中的理解偏差所带来的误差。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能够使不容易被研究者发现的框架涌现(Emergence)出来。■
  
①BammanD.& O’ConnorB.&Smith,N.“Censorship and deletion practices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17(3) , First Monday, 2012
②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 35 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 11 年的问题和建议》,《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SnowD. A.& Benford ,R .D.“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1992pp. 133-155
③KahnemanD.&Tversky, A.“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39 , no. 41984pp.341;KahnemanD.“A perspective on judgment and choice: mapping bounded rationality”American psychologist,vol.58no.92003pp.697
④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⑤谢耘耕、荣婷:《微博传播的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30 起重大舆情事件微博热帖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⑥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4卷第1期;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 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第5期
⑦GamsonW.A.&ModiglianiA.“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pp.1-37.
⑧ValkenburgP.M.&Semetko,H.A.&De Vreese,C.H.“The effects of news frames on readers’ thoughts and recall,” 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6no.51999pp.550-569.
⑨PapacharissiZ.&de Fatima Oliveira, M.The rhythms of news storytelling on Twitter: Coverage of the January 25th Egyptian uprising on Twitter.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onference, 2011;Hamdy,N.& Gomaa ,E.H.“Framing the Egyptian uprising in Arabic language newspapers and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62no.22012pp. 195-211.
⑩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11]BleiD.M.&NgA.Y.&JordanM.I.“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vol.3no.Jan,2003pp.993-1022;史存会、林鸿飞:《追踪事件微博报道: 一种流的动态话题模型》,《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2012年第47卷第5期
[12]Tankard,J.W.“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Framing public life: 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2001pp.95-106.
[13]DiMaggioP.& NagM.“Blei D. Exploiting affinities between topic modeling and the sociologicalperspective on culture: Application to newspaper coverage of US government arts fundin,” Poeticsvol.41no. 6 ,2013pp. 570-606.
[14]D’AngeloP.“News framing as a multiparadigmatic research program: A response to Entm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2no. 4 , 2002pp.870-888.
[15]Edy,J.A.& MeirickP.C.“Wanteddead or alive: Media frames, frame adoption, and support for the war in Afghanista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7no. 1 , 2007pp.119-141;EntmanR.M.“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3no.41993pp.51-58.
[16]Pan ,Z.& KosickiG.M.“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Political communicationvol.10no. 1 , 1993pp.55-75.
[17]Scheufele,D.A.“Deliberation or dispute? An exploratory study examining dimensions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11no .1 ,1999pp.25-58.
[18]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3no.41993pp.51-58.
[19]MillerM.M.“Frame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news coverage of contentious issue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vol.15no.41997pp.367-378.
[20]Matthes,J.& KohringM.“The content analysis of media frames: Toward improv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8no.2 ,2008pp.258-279.
  
张伦 钟智锦/张伦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钟智锦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