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权威、众筹及空间共在感
——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和“二马看天下”的深度访谈
■王继周 陈刚
“每日人物”档案
微信公号“每日人物”创办于2016年2月22日,主编为资深媒体人张寒,《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原副主编,代表作有《隐秘“大师”王林的金钱王国》《从撞人到杀人——药家鑫的蜕变》等。“每日人物”以原创深度报道为鲜明标志,每天一篇原创人物报道,汇聚了一批优秀媒体人,在其“发刊词”《我们恰好在今天与你相遇》一文中写道:“我们选择客观记录,我们坚持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之下。对我们来说,准确这个词无比珍贵,它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靶心。”
“二马看天下”档案
微信公号“二马看天下”创办于2014年4月,其前身为“每周小思”的邮件,联合创始人为冯全朴。“二马看天下”不仅实行内容众筹,还是公益众筹的实践者,不仅成立了管理理事会,还组建了平台建设顾问团,北京协和医院段重高教授担任顾问团团长。
本期我们访谈了微信公号“每日人物”的执行主编张寒和“二马看天下”团队核心成员,“独行快、众行远”是两者均选择以团队的方式运作微信公号的共同始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依然崇尚原创内容生产,后者则执着于资讯整合、内容众筹以及公益众筹。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微信公号“每日人物”身上带有大众传媒的“专业主义”气质,其通过对事实的筛选和客观记录,还原新闻真相,维护新闻工作的专业边界,并试图在微信公众号之上建构新闻专业权威,而“二马看天下”则向我们展现了“微信公号是如何嵌入用户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在逻辑。因此,这两个微信公众号也是观察当前媒体人转型自媒体创业的一种类型性的典型样本。
一、“独行快,众行远”
王继周&陈刚(以下简称“王&陈”):现在很多人(比如媒体人、专家学者)都开办了个人的微信公号,两位为什么选择以团队的形式运作微信公号?
每日人物:感觉想要做深度的人物报道,每天一篇的体量,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另外,我自己有一个个人公号,叫寒记,以记录个人体验为主。
二马看天下:在创立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众筹”,通过思想众筹吸纳更多有思想的参与者,使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变为生产者,每一个小伙伴的加入都会注入新鲜的思想和能量。我们坚信“独行快、众行远”,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性化理念。
王&陈:张寒老师从《新京报》离职后去了今日头条,为何最终又选择“每日人物”做原创内容生产?微信公号“每日人物”和“二马看天下”的创办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每日人物:我在今日头条是做运营,总体来说运营不是我的兴趣所在,经过半年的体验,我觉得我的优势和兴趣还是在原创内容生产上。每日人物的创办经历,基本上就是一个拉起大旗,召唤有志之士的过程,大家因为对原创和人物报道的喜爱,聚拢到一起。
二马看天下:“二马看天下”微信公号的前身是一个叫做“每周小思”的邮件。“每周小思”持续了大约两年时间,积累了5000多名读者。囿于邮件系统“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和发送量的限制,我们在2014年4月开办了“二马看天下”微信公众号,延续了大家对“每周小思”的阅读需求。公众号运行后,大部分读者从邮件转到了公众号上来,并且不断有小伙伴加入创作团队。我们创立之初的理念就是以文会友、以文载道,公益众筹,思想众筹。
王&陈:微信公号的名字为何叫“二马看天下”,“二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二马看天下:“二马”首先是马的精神:一为北宋岳飞在《论马》中提到的千里马,喻我们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为三国阮籍在《咏怀》中说到的天马,喻我们要仰望天空,理想高远。“二马”代表时代潮流:如今,马云、马化腾毫无争议地成了新兴互联网的代名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要学习借鉴“二马”的时代精神,在浩瀚互联网空间中保有自己的温度,在伟大的互联网时代记录奔跑的足迹。老舍先生在其早期作品《二马》中提到国人要自强,首先从文化自强开始。
王&陈:现在“每日人物”与博雅天下是一种怎样的组织关系?
每日人物:“每日人物”和博雅天下的关系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在采编等各个环节,“每日人物”是完全独立的。
二、“记录这个时代,雕刻出这个时代真实的轮廓”
有研究者认为,“微信新闻传播,就像朋友间的对话聊天,不能过于一本正经,要与传统报道区分开来,讲究风趣、俏皮、口语化”。①同时,有研究发现,微信新闻存在缺乏深度与思考、同质化和垃圾新闻泛滥等问题。②然而,微信公号“每日人物”则“坚持专业主义,寻求真相”,其团队成员中不乏从业十余年、经验丰富的编辑和在业内有名气的记者,他们依然崇尚“新闻专业主义”,在微信公号之上塑造着新闻专业权威。
王&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社会急速运转的年代,“每日人物”每天推送一篇人物报道,它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每日人物:我想不管社会怎样急速运转,对于人的了解和人性的了解是一个永恒的需求。我们永远期待看到人的命运,人的故事,以及人在各种时刻的选择。人物报道帮我们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有了这些人才能雕刻出这个时代真实的轮廓。
王&陈:据我们观察,微信公号“每日人物”的报道对象有新闻热点人物,也有不少很平凡的人物。那么,能够进入你们报道视野的人物有哪些特质?
每日人物:时代性、关注度、命运感、身上具有矛盾和冲突性。有时候平凡的人身上的命运感和时代感也是非常强的。比如我们有一个众筹人生栏目,里面都是一些平凡人,在大时代里有自己的别样经历和故事。
王&陈:目前大部分微信公号生产意见和观点而不是新闻事实,“每日人物”坚持生产新闻事实,并且保持着比较克制的表达,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刻意坚守吗?可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达似乎更容易吸引用户眼球。您如何平衡这一点?
每日人物:在微信上意见和观点确实更容易传播。做“每日人物”,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我们的采访和写作,在这方面我们会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和真实。你知道人物报道很难做到完全的冷静和客观,记者本身对人物的理解和他的观察力对人物报道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另外,我们也在尝试传达观点。我们会有专门的人物述评类的栏目,当遇到一些热点人物,我们会用人物述评的方式来传达我们的观点。比如傅园慧、郎平、鲍勃·迪伦等等。我们尝试着在新闻报道之外,去传达我们对人物的评价。目前来看,这种人物述评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
王&陈:作为一个自媒体,并没有采访权。但是,目前来看,“每日人物”已经采访到了许多知名人士。前一段时间,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案社会关注度很高,您采访到了女当事人。这对于机构媒体里的记者也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家自媒体,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每日人物:在自媒体如此盛行的情况下,媒体的生态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媒体传达的迅捷和有效已经改变了很多人对于采访的态度,使得他们愿意去选择一些自己信任,专业性较强的自媒体去接受采访。
八达岭老虎伤人这件事,其实和女当事人的诉求相关。她是愿意接受采访的,对于我们自媒体的身份,她并没有那么在意。对于“每日人物”来说,通过一个一个的采访建立了美誉度,所以我们约受访者的时候并没有想象的困难,之前的采访报道就是我们最好的通行证。
王&陈:你之前在《新京报》做了许多为人称道的报道,比如,《隐秘“大师”王林的金钱王国》等,现在做“每日人物”,同样是做人物报道,您觉着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
每日人物:王林那篇是偏调查的人物报道,我们“每日人物”也会做调查类人物报道。在报道类型上来说,不会有差别。坚持专业主义,寻找真相,抽丝剥茧。对于“每日人物”来说,更多的区别还在于我们尝试更多,比如我们会尝试自述类的第一人称写作,也会用片段式的横切面来触摸一个热点的事件。
王&陈:在“每日人物”的第一篇文章中,你们写道:“2月22日,我们砸下了这颗钉子。我们是‘每日人物’。从此,我们不会缺席中国的日夜。”作为一个自媒体,这样的自信哪里来的呢?可以介绍下“每日人物”的团队情况吗?
每日人物:自信来自“每日人物”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多个从业十几年,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团队既有经验丰富、在业内有名气的记者,也有不少“90后”有潜力的新记者。同时还配备了运营队伍,专职做运营和推广。
王&陈:您已有十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且大部分时间供职于机构媒体,与在机构媒体里做人物报道相比,在“每日人物”这样的自媒体里做报道是更容易呢,还是更困难了呢?
每日人物:在我看来是更容易了,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有更多的“玩法”。
三、众筹与空间共在感
“二马看天下”与“每日人物”大相径庭。他们不仅认为“二马看天下”的发展方向不是新闻传播类的公众号,而且其团队成员大多为非新闻专业出身。复旦大学孙玮教授认为,微信是一个新媒体崛起全球化时代的新型地方。③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视野中,地方(place)不仅是指“人们发现自己、生活、产生经验、诠释、理解和找到意义的一连串场所(locales)” ④,而且是由在特定地点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关系之特殊组合构成的,是“社会关系与理解的网络中的连接势态”。“二马看天下”正是通过内容众筹、公益众筹重构了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形塑了微信公号作为“新型地方”的角色,从而突出了社会关系的空间共在感。
王&陈:据我们了解,“二马看天下”的大部分成员都是非新闻传播专业出身,那么,你们如何保证稿件的质量呢?
二马看天下:我们的发展方向不是新闻传播类的公众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公众号,因此我们的栏目设置和内容推送是丰富多样的。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任何公众号输出产品的质量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对质量的认识有三个方面:真实、权威和态度,目前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第一,确保内容的真实。无论是资讯还是专栏作品的内容,我们都强调真实性,将真实视为公众号的“生命”;第二,追求来源的权威。无论是原创还是分享作品的来源,我们逐步实现权威的来源渠道、权威的原创渠道,将权威视为公众号的“核心”;第三,重视选编的态度。题材选择上,我们坚持输出正能量;编辑校对方面,我们有系统的质量控制程序,并将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视为公众号的“气质”。
王&陈:你们提出“资讯众筹”“思想众筹”“公益众筹”的运作模式,如何理解这样的运作模式?
二马看天下:概而言之,我们以资讯众筹为基础,以思想众筹为旗帜,以公益众筹为根本,团结公益志愿者,吸引有思想的人,实现正能量的交融汇聚。
王&陈:“每日人物”也有一个栏目叫做“众筹人生”,现在该栏目众筹到的投稿多吗?收到稿件后,你们会与投稿者一起修改稿件吗?
每日人物:还不错。会有不少人向我们投稿。我们有专门的对接编辑,雏形比较好的稿子,会有编辑指导改稿。
二马看天下:我们的稿件全部来自众筹,众筹之初我们有针对性地寻找、挖掘同频共振的“小伙伴”,既看稿件的社会价值,更看“小伙伴”们的认同度。所以,我们使用的稿件可以理解为多数是“二马小伙伴”自己提供的。
王&陈:除了做信息和资讯外,你们还有一部分是“二马公益”。具体而言,“二马公益”是如何运作的?目前效果如何?
二马看天下:从广义的公益概念看,我们的每个参与者都是公益实践者,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无偿地参与到众筹中,本身就是一种公益行动。从狭义的公益活动范畴看,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许多小的公益众筹活动。如2014年冬,“二马看天下”平台在群友范围内发起了爱心众筹活动,短短一周的时间,为拉萨捐助邮寄了2吨的衣物。
王&陈:就微信公号和订户关系而言,其实有很多可以彼此互动的方式,比如后台留言、评论等,但是“二马看天下”还建立了自己的粉丝群,目前这个粉丝群大概有多少人,粉丝平时活跃吗?这个粉丝群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二马看天下:目前我们的粉丝群有“二马中国梦系列群”“二马顾问群”“二马影视群”“二马互联网群”等数十个群组,以及一系列地方粉丝群。不同类型的群活跃度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这些粉丝群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用户间的相互交流和推广公号。
王&陈:据我们观察,“二马看天下”几乎没有广告,这是你们刻意对广告的屏蔽吗?那么,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毕竟要保证整个团队的运作。以后会不会考虑广告的进入?
二马看天下:我们确实很早就取得了流量主的权限,可以加广告。但是考虑到平台的公益性和精神产品的纯粹性,“二马看天下”坚持做公益众筹的实践者。现阶段我们没有在公号中添加任何商业广告,也暂不考虑加入其他商业行为。
王&陈:“二马看天下”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二马看天下:面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二马平台的独特价值主要是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定位实现的。宏观上我们的追求是:精神永动机,智慧共同体,力图构建“人人为人人”的零成本社会,微观上我们的定位是:打造原创平台、思想市场,实现参与者从学习向创造的转变。
四、生存之道:“善用者”与“陪伴者”
王&陈:与媒体人自己的微信公号相比,“每日人物”有主编、编辑、记者,“二马看天下”不仅有主编、编辑、播音员,而且建立了理事会、顾问团、会长团、秘书处,如此完备的组织机构在微信公号中目前是比较少见的。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浓缩的机构媒体,您觉着它跟机构媒体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每日人物:在人物报道的专业性上,“每日人物”不输于任何一个机构媒体。我们有专业的编辑、专业的记者,有着严格的对稿件的要求。不同之处,我想一个是我们的快速性和灵活性。我们适应微信的节奏,每天一篇,热点抓得非常快。同时我们没有任何负累,也没有任何历史情结,船小好调头。我们常常会迅速地在几个小时内做一个决定立刻去实现,然后接受用户的考验,也会迅速撤掉一个不被接受的栏目。
另一个是我们愿意去尝试,愿意接受任何新的事物,在做长报道之外,我们也迅速地介入了视频和直播。
二马看天下:“微信”时代也是“群媒体”的时代,团队群组的名称只是外在形式,或者说是一段时间团队建设探索的“足迹”,并不一定拥有名称字面的传统含义。“二马看天下”与传统机构(不仅针对机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包容性”和“成长性”,而且良性的“包容”促进了“成长”的实现,进而使得团队运行更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团队群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聚集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互砥砺,共建共享共进,汇聚成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群体。
王&陈:从2014年4月创办至今,在“二马看天下”的运作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二马看天下:“二马看天下”是公益众筹,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引入更多的资源。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以多维思想完成专业化运行、以公众需求引导个性化栏目、以平台创新推动多元化合作、以众筹行为生产公益化产品”。这些命题也将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找到答案。
王&陈:最近关于微信公号莫名被封的新闻引发一场讨论,一定意义上表明,微信公号是一种技术平台,作为依托于这个平台的内容生产者有时候表现出一种无力感。怎么看待这种无力感?
每日人物:在平台上做内容生产,确实会有限制。但对于我们来说,这种限制其实一直存在,戴着镣铐跳舞,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吧。也希望限制越来越少。
二马看天下:现阶段微信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下生存的参与者需要熟悉和遵循微信设定的游戏规则。由于这个生态中每天生产无数的产品,作为监管方微信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肯定会影响一些“产品”和“生产者”,甚至会导致某些公号“躺枪”。一定程度上,这是“微信时代”的正常现象。
王&陈:现在传播技术的迭代非常之快,您有没有想过,辛辛苦苦经营了数年的口碑,几年之后微信公号可能就不存在了,怎么办?同时,怎么看待微信公号的未来发展趋势?
每日人物:不知道你看过《神鞭》吗?里面有一句话,鞭子不在了,神还在。我觉得不管怎样迭代,原创内容是一直被需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我们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强,同时关注传播技术的迭代,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新的技术,平移我们的原创能力。
二马看天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是一个寄生于微信平台的附属平台,作为内容生产方,我们在主动探索尝试一些其他的运行模式,也在积极开拓与其他自媒体平台的合作渠道,包括今日头条、企鹅观察、喜马拉雅等等。对于微信公号的未来,我们的理解是“依附者,止于当下;善用者,通达未来”。
王&陈:你们各自理想中自己的公号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每日人物:一个长远的陪伴。当你想要了解这个时代最受关注的人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看“每日人物”。
二马看天下:未来的世界,时间在加速,空间在区隔,思想更趋杂糅,这要求我们的团队一直保持提升的能力和能量。我们要更加专注,更加聚焦,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专业化、专业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规模化,充分发挥平台的“光合作用”,使碎片化参与整合为优秀的精神产品,让业余的参与者发挥专业的优势,让思想众筹奉献者得到众筹思想成果的滋养。■
①王卫明、董瑞强:《新闻品格网络风味:微信新闻传播手法解析》,《中国记者》2015年第9期
②汪艳、李华英:《微信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前景》,《新闻前哨》2015年第1期
③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④理查德·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第75-76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王继周 陈刚/王继周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刚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受到武汉大学2015 年人文社科自主科研青年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