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权利的转移与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脸谱网进军新闻业的思考
■史安斌 王沛楠
【本文提要】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交平台,脸谱网近年来将触角伸向新闻业,通过推出“即时文汇”(Instant Article)、“通告”(Notify)和“讯号”(Signal)等三大应用软件(APP),构建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产品矩阵。在这个过程中,脸谱网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度的用户黏性,控制了新闻信息流向受众的主要渠道,进而颠覆了新闻业传统的利益格局,将传统主流媒体渐次收编为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内容提供商。脸谱网正在取代传统主流媒体而成为新的“信息把关人”和“议程设置者”,其所使用的程序算法取代专业记者和编辑而成为决定新闻价值和公共议程的“软利器”。本文认为,脸谱网进军新闻业一方面推动了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为重塑新闻业开拓出新的路径;另一方面则带来了传播权力的转移,使以脸谱网为代表的技术寡头成为控制公共生活和媒介生态的决定性力量,并使互联网公共领域呈现出“再封建化”的趋势,从而有可能“吞噬”包括新闻业在内的整个世界。
【关键词】脸谱网 社交媒体 算法 权力转移 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19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从无人机到虚拟/增强现实(VR/AR),过去五年全球新闻业通过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经历一个“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从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进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超过60%的美国人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①这对传统的新闻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社交媒体主导的“新闻革命”中,脸谱网(Facebook)异军突起,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略布局,从内容、运营和渠道三个层面,抢占了重塑新闻业的先机,同时也对全球政治和公共事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截至2016年7月,脸谱网对外发布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17.1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来自不同国家的网民通过脸谱网分享信息和观点,搭建起了“全球公共领域”的框架和平台。广泛的用户覆盖也为脸谱网在新闻传媒业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通过脸谱网获取新闻的用户比重在不断上升,从2013年的47%上升到2015年的61%,其中有54%的脸谱网用户将其视作获取新闻的首选平台。这一趋势在“千禧一代”(millennials)这个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代“数字原住民”曾被不少有识之士担忧会染上“八卦新闻瘾”,患上“政治冷漠症”,缺乏对严肃新闻的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②但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千禧一代用户通过脸谱网获取政治新闻,后者不仅提升了严肃新闻对千禧一代的吸引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参与公民社会运动的积极性。③
与此同时,脸谱网对新闻业的“重塑”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忧虑。脸谱网将打造以新闻为核心业务的“平台媒体”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传统媒体本已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脸谱网通过对传统主流媒体的收编,控制了新闻流向受众的渠道,并且有能力进一步控制受众对新闻议程的认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脸谱网强大的“把关人效应”和缺乏透明度的算法机制将威胁到西方新闻业视为根基的核心理念——即打造“信息和思想的自由市场”,其所搭建的“全球公共领域”也日益沦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符号。在脸谱网出现之前,还没有哪个媒体平台能够覆盖如此广泛的全球受众,并为他们提供即时的资讯和观点。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引发一场传播领域的权力转移,并给新闻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有学者甚至悲观地断言,脸谱网进军新闻业本身就是一场灾难,不仅会将遭遇生存困境的传统主流媒体彻底边缘化,也会将其自身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④尽管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多次表明,脸谱网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公司,但实际上它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高度垄断性的“平台媒体”,掌控着新闻业的命脉,其影响也深入到全球政治、经济与公共事务以及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脸谱网“吞噬”新闻业乃至整个世界并非危言耸听之辞。
内容生产的收编
早在其创建之初,脸谱网的用户就积极借助这一平台转发并讨论新闻。这使得公司的管理层意识到,新闻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发掘。在原有的模式下,用户可以直接将新闻网站的内容转发至脸谱网页面,但链接会跳转回所属的新闻网站,使得脸谱网仅仅作为一个新闻与受众的“中继站”而存在,流量与广告收入仍然全部归属新闻网站。为了改变这种自己免费“搭台”、任由他人“唱戏”的不利局面,脸谱网开始推出自己的新闻产品。
2015年5月,脸谱网推出了第一款新闻产品——“即时文汇”(Instant Article),开启了进军新闻业的征程。这款产品被定位为基于互联网的传统媒体阅读平台。在“即时文汇”中,所有的内容都直接被存储在脸谱网自己的服务器中,因此内容的加载速度比普通网站页面快10倍,借此提升在智能终端上获取新闻的用户体验,以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移动互联技术并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加载速度的提升是保持用户黏性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新闻存储分发的模式改变了社交媒体单纯作为信息集散平台的被动地位。脸谱网通过主动与传统媒体展开合作,以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取后者生产的海量内容,并借助自己建立的平台进行分发。《纽约时报》《卫报》、BBC等都成为“即时文汇”的首批入驻媒体。
六个月后,脸谱网又推出了另一款新闻聚合APP——“通告”(Notify)。与“即时文汇”不同的是,“通告”不再是依附于脸谱网的衍生品,而是一个独立的新闻聚合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户引入到传统新闻网站中,以增加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通告”的主要亮点在于它的精确化推送,用户可以利用这款APP订阅来自不同媒体的信息。例如,用户可以让“通告”推送自己感兴趣的CNN的亚洲新闻或彭博的股市分析等,通过接收专业媒体在其专业领域所提供的细分内容,使得新闻推送的质量和精确度大大提升。此外,“通告”还会为合作媒体提供详尽的分析数据,帮助后者及时了解其传播效果和受众反馈。“通告”与加盟媒体采用的是三七分成的模式,它在为传统媒体开办的新闻网站增加流量的同时,也获得了后者30%的广告收益。
与此同时,脸谱网还面向新闻记者推出了一款爆料软件“讯号”(Signal)。它能够帮助记者从脸谱网上了解最新的热门照片、视频和文章,并从中寻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还可以帮助记者从海量的信息中整理出某些不易被发现的趋势。这对于记者而言有着重要的价值,面对UGC(用户原创内容)对新闻业的冲击,记者更需要借助社交媒体去发掘新闻热点和突发性事件。“讯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将零散的用户所发送的信息与记者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也提升了脸谱网平台对新闻从业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讯号”是脸谱网针对其竞争对手“推特”(Twitter)而开发的产品,旨在改变其在突发新闻报道领域相对弱势的地位。
由此可见,脸谱网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全链条新闻产品矩阵,涵盖了从新闻采集、生产到分发与二次传播的各个环节,凭借其在用户规模和产品研发上的优势,在新闻领域开疆拓土,其势头之迅猛超出了与其积极合作的传统主流媒体的预期。从总体上看,脸谱网通过开发上述三款产品,已经悄然完成了从“媒体平台”到“平台媒体”的转型,其市场竞争力和公众影响力开始全面超越传统主流媒体,这为其重组新闻业的利益格局打下了基础。
利益格局的重组
近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挑战和冲击之下,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见的“寒冬”。调查显示,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已经连续10年出现下滑,每年下滑的比重都超过5%;⑤近几年快速兴起的“剪线族”(cord-cutting)对有线电视的利润也造成冲击,三大主要有线电视新闻频道(CNN、FOX和MSNBC)黄金时段的收视率连续四年出现下滑。⑥曾经借助于报纸和电视获取新闻的受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大规模地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迁移,这就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脸谱网打着“重振新闻业”的旗号,积极吸引传统媒体与其开展合作,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入驻媒体自理广告,脸谱网不参与分成,收入全部归媒体所有;若脸谱网代为投放广告,也只抽取30%的收入。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自身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生存危机,在与脸谱网的合作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加入“即时文汇”不仅使传统媒体失去了独立的新闻产品分发渠道,还要与脸谱网等社交媒体分享广告收益;另一方面,拒绝与脸谱网合作则只能在渠道竞争中孤军奋战,遭受日益低迷的广告收益所带来的冲击。最终,绝大多数传统主流媒体选择加入“即时文汇”。在谈及这一无奈之举时,《纽约时报》的首席运营官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一语中的:“参与这个游戏会有风险(risk),但置身其外则会有危险(danger)。”
脸谱网推出“即时文汇”是一个以退为进、步步为营的商业策略。脸谱网为传统媒体贡献出了最有价值的庞大用户群,借助于“二次传播”扩大了后者的覆盖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脸谱网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随着“即时文汇”这款APP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关注新闻内容的来源,传统媒体机构的品牌效应日渐丧失。据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的调查,在以脸谱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冲击下,虽然信息的消费量持续上升,但原生新闻品牌所获得的关注度已经减少了一半。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对“即时文汇”施加压力,要求脸谱网允许它们在平台上植入更多的广告,以此弥补与脸谱网分成带来的利润损失。但这样显然会降低“即时文汇”的加载速度,严重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对于脸谱网来说,如何平衡媒体的收益和用户的体验,还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脸谱网的话语权显然远远超过了传统主流媒体。
总体而言,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报业机构为例,传统的广告加订阅的模式日渐边缘化。随着他们与“即时文汇”的合作进一步展开,使得更多的内容被存储在“即时文汇”中,《纽约时报》等改革先锋所精心设计并行之有效的“付费墙”(paywall)模式也将土崩瓦解。这对于试图通过数字化订阅寻找新的盈利模式的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历史脉络的回归
脸谱网依靠搭建社交平台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巨头。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其进军新闻业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脉络和传播逻辑。虽然脸谱网将新闻与社交作为两类不同的业务展开,但在英国学者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看来,社交媒体并不是新近出现的事物。在报纸等大众媒体出现之前,一切媒体都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墙壁上的海报、告示和印刷的小册子,都在提供新闻和信息的同时承载着人际交流的功能。⑦脸谱网利用社交媒体传递新闻,并非创新之举,只是回归到新闻传播历史脉络的本真。
通过脸谱网的新闻产品矩阵,用户不仅可以便捷地在一个平台上了解不同媒体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表达观点并与朋友分享内容。虽然传统主流媒体也在花费巨资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按照斯丹迪奇的解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兴起打断了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社交性”的历史脉络。由于他们天生缺乏社交属性,因而难以摆脱发展迟缓的境地,无法与社交媒体展开竞争。《纽约时报》推出的多款APP产品,包括NYT now和NYT opinion等都在市场上遭遇惨败,用户数量增长缓慢。这些产品试图引入社交属性,但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匮乏,使其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加入这个社交网络中。NYT now的绝大多数内容又都是来源于《纽约时报》,并没有提供太多的额外价值,这显然也不足以吸引人们付费购买。许多像《纽约时报》这样原本财大气粗的传统媒体都是在自建平台失败后,才选择“放下身段”与脸谱网合作。
对于脸谱网而言,将庞大的用户群贡献给传统媒体,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微薄的广告分成收益,“即时文汇”甚至选择分文不取。脸谱网以极富诱惑力的条件吸引传统媒体,其长远考虑是在第一时间锁定用户,培养他们在脸谱网的平台上浏览新闻的习惯,从而将用户更加牢固地绑定在脸谱网上。脸谱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用户的社交网络,这就保证了浏览不同媒体的新闻,进行点赞、分享的行为可以在脸谱网的平台上“一站式”完成。此外,脸谱网通过聚合由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不同品类的新闻内容,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脸谱网(而非原生媒体品牌)的黏性和忠诚度。
脸谱网通过点赞、评论等形式增加用户自主参与能力,也同时增强了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带来的自我效能感,⑧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受众互联网参与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新闻+社交”的模式,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脸谱网的平台上,并逐步形成对这一平台的依赖。由此可见,未来的新闻业将回归其历史脉络和社交属性,以脸谱网为代表的几家互联网巨头代替传统主流媒体成为新的“旗舰”,重塑全球新闻业的格局。
传播权力的转移与“再封建化”
脸谱网对于新闻业最大的冲击在于渠道。虽然脸谱网已经在新闻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它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生产团队,这意味着内容生产仍然是由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来完成的,但其传播渠道则是由脸谱网来掌控的。传媒业大亨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控制了传播的入口,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这说明脸谱网放弃内容生产而着力打造传播入口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在脸谱网的新闻产品矩阵中,“讯号”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信源,“通告”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新闻,“即时文汇”则建立起新闻内容的聚合平台。这三款产品虽然都是在渠道上做文章,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新闻内容产生了影响。
在移动端用户的黏性和品牌忠诚度上,脸谱网具有传统主流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研究表明,平均每个人会在智能手机上安装25个APP应用,但用户通常只会使用其中的4到5个。在这4到5个应用中,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就是社交媒体APP。⑨借助于超过17亿的活跃用户,脸谱网足以为传统媒体提供后者难以企及的巨大流量。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自己开发的APP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这些新的平台需要重新培养移动终端用户的认同和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它也无法像“通告”这样的新闻聚合APP提供多元化的订阅选择。由此可见,将新闻产品放在脸谱网的平台上传播只能成为传统媒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这一选择不仅仅意味着传播平台的简单转换,更为重要的是,脸谱网的程序算法将取代传统媒体的专业编辑,成为新的议程设置者,决定哪些新闻对受众而言是重要的。这一点直接体现在脸谱网上一些备受关注和争议的功能——例如,“新闻推送”(news feed)和“热门议题”(trending topic)。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充分了解不同用户的兴趣与喜好,脸谱网的新闻产品将通过程序算法向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新闻,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新闻兴趣与需求。虽然脸谱网的新闻产品主管威尔·卡斯卡特(Will Cathcart)在受访时宣称,“我们走的是一条追求个性化的道路,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性需求”,⑩但是这套动听说辞的背后却存在巨大的隐忧。
一旦传统媒体选择进入脸谱网构建的新闻产品矩阵中,传播的公共性逻辑就会被彻底改变。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最终把关人,带来的是整个传播权力结构的变化。如果说报纸和电视上仍然会有不同信源和观点的呈现,甚至于激烈“交火”(Crossfire)——即如CNN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评论节目所呈现的那样,那么脸谱网页面上推送的都是符合用户口味和需求的信息,“举媒体之力,结大众欢心”,这不仅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还将势必加剧“群体极化”效应,使不同社群和族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被彻底阻断,从而使公共领域“再封建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审视脸谱网对新闻业的影响时,不难观察到其背后蕴藏着一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权力博弈。在拆分利润、争夺受众等方面,脸谱网都在蚕食传统媒体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新闻分发与传播的渠道之争中,脸谱网无疑已经占据了先机,而掌握传播渠道与传播技术则是新闻媒体生产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1]在新闻传播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受众群体的大规模迁移,促使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发生转移。就在二三十年前,我们经历了一场跨国媒体集团控制本土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权力转移。[12]而现在,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以脸谱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全球新闻业新的主导者。脸谱网对全球新闻业的冲击,实质上是一场新闻业的主导权从跨国媒体集团向互联网技术巨头——即从“舰队街”向“硅谷”——的权力转移。
但对于脸谱网而言,它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脸谱网始终自称为一个技术平台,但它现在的角色已经更像一个媒体和出版商。[13]对于一家由极客主导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它很难履行告知的责任——即帮助公众了解什么才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公共事务。这些责任原本属于传统媒体,在经历了近百年的争议和尝试后,奉行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已经成为全球新闻界的共识,但脸谱网进军新闻业后却不再遵循这套百年历练起来的“媒体逻辑”,尤其是机器算法取代专业编辑成为信息把关人后,势必彻底颠覆关于新闻价值、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的共识。
对于用户黏性极强的脸谱网而言,用户对现实环境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由脸谱网所推送的信息建构的。脸谱网原本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共领域”——即“信息和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脸谱网至今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这种算法机制的运作原理,只是声称这种机制“能够提供给用户他们最想要的东西”。但究竟哪些因素主导头条新闻,通过何种机制左右着信息的流动,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集团的操控,凡此种种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这使得脸谱网作为公共领域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受到威胁,这就为利益群体操纵舆论和影响民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新闻业的脸谱网已经在深层次上威胁到了人类对新闻信息流动自由的要求,曾经由新闻专业主义主导的公共领域被权力更为集中且不透明的传播寡头所取代。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脸谱网在2016年9月毫无征兆地关闭了两家巴勒斯坦新闻机构的账号,包括有着630万订阅量的Shehab通讯社和500万订阅量的Quds通讯社,这两家通讯社都主要报道有关约旦河西岸地区占领区的新闻。脸谱网关闭这两个机构账号的理由仅仅是它与以色列政府达成协议,试图合作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媒体的“煽动”行为。[14]虽然脸谱网迫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最终解除了封锁,但这一“小试牛刀”的行为已经让人看到了缺乏规则约束的媒体巨头所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小结:“重塑”还是“吞噬”?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以“狼牙”(FANG)联盟(即脸谱网、苹果、奈飞、谷歌的缩写,fang一词为“狼牙”之意)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已经开始颠覆原有的新闻业格局,在传播渠道、盈利模式和受众市场开发等方面建立起新的行业规则,蚕食传统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并通过机器算法等技术手段影响公众认知和舆论走向。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5年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强势介入内容和信息生产的一年,不只是脸谱网构建起了自己的新闻产品矩阵,苹果也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平台“苹果新闻”(Apple News),与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媒体签约,与“即时文汇”展开正面竞争。推特则推出“时刻”(Moments),根据突发事件整合用户的推文和照片,并将其编辑成为新闻内容。“阅后即焚”(Snapchat)也推出了自己的新闻产品“发现”(Snapchat Discover)。脸谱网进军新闻业在社交媒体圈中引发的“羊群效应”开始显现,各家互联网企业,特别是社交媒体都开始涉足新闻业并建立自己的内容分发甚至内容产制平台,但脸谱网在这个领域已经抢占了先机。
在此基础上,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之间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以社交平台起家的脸谱网成为奔向未来新闻业的领跑者,并将传统媒体远远甩在身后。未来占主导地位的新闻媒体,将是由技术公司演化而来的全链条“平台媒体”。他们可以与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媒体进行合作,进而抛弃后者自建内容生产平台。因此,脸谱网进军新闻业起初是以“联姻”的面目出现,但从长远看,传统媒体将会由于高度依赖社交媒体而失去对内容的主导权,从而被彻底边缘化。[15]但与此同时,拥有丰厚积淀和内容生产能力的传统媒体并不会就此罢休。包括《纽约时报》 《卫报》、BBC等在内的老牌媒体近几年一直在加快数字化的步伐,并试图维护自己在新闻业的地位。可以预见的是,“硅谷”与“舰队街”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还将持续下去,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重塑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脸谱网的野心远远不止在新闻业,它已经同时开始进军政治(主要是竞选)、金融、娱乐和零售等领域,这使得哥伦比亚大学数据新闻中心主任埃米丽·贝尔(Emily Bell)发出了“脸谱网正在吞噬世界”的警示。一家社交媒体公司在新闻业具有的控制力之强大,已经使人感到不寒而栗。在脸谱网看来,这些只是他们构建的“社交平台媒体”上的一项项子业务,但从整体上看关乎的却是公众的核心利益。
虽然诸多信奉技术决定论的学者都对互联网构建新的“全球公共领域”充满期待,但诸如脸谱网这样的信息寡头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难以摆脱哈贝马斯所预言的“再封建化”的宿命。作为商业力量的脸谱网打破了互联网中公共与私人的界限,消解了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和观点的自由市场”,并将缺乏透明度的算法作为决定新闻重要性的主要依据,毫无原则地控制传统媒体的传播权力,这都有可能使得互联网公共领域异化成为跨国政商寡头玩弄于股掌间的“软利器”。
对于新闻业而言,脸谱网等新兴技术公司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或许能够披荆斩棘,帮助传统媒体开拓出一条数字化时代新生的道路;抑或成为悬在所有人头顶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传统媒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长久难以摆脱的威胁。这场由社交媒体主导的“新闻革命”结果究竟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媒体能否找到与社交媒体共生的途径;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则取决于包括传统主流媒体在内的公共机构能否建立起一套制衡新兴的“社交平台媒体”滥用权力的有效机制。■
①Amy Mitchell, The Evolving Role of New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7/14/the-evolving-role-of-news-on-twitter-and-facebook/
②Rossi F M. You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is the End of Generational Cleavag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0924(4):467-497.
③Rain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Facebook for political information.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2008.
④Emily Bell, Facebook is being taken somewhere it never wanted to go, http://www.cjr.org/tow_center/facebook_zuckerberg_napalm_video_palestine.php
⑤Pew Research Center, Newspapers: Change in advertising and circulation revenueyear over year, http://www.journalism.org/media-indicators/newspapers-change-in-advertising-and-circulation-revenue-year-over-year/
⑥Amy Mitchell & Jesse Holcomb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6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journalism.org/2016/06/15/state-of-the-news-media-2016/
⑦汤姆·斯丹迪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⑧Eastin M SLarose R.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Digital Divid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06(1):N/A.
⑨Emily Bell, Facebook is eating the world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http://www.cjr.org/analysis/facebook_and_media.php
⑩Casey Newton, A long talk with Facebook about its role in journalism, http://www.theverge.com/2016/5/12/11663578/facebook-journalism-instant-articles-will-cathcart-interview
[11]刘立刚:《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权力生成》,《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年第10期
[12]Castells M. Communication power. OUP Oxford, 2013.
[13]David Uberti, Facebook wants you to think it’s just a platform. It’s not. http://www.cjr.org/innovations/in_at_least_one_respect.php
[14]Sophia HyattFacebook ‘blocks accounts’ of Palestinian journalistshttp://www.aljazeera.com/news/2016/09/facebook-blocks-accounts-palestinian-journalists-160925095126952.html
[15]史安斌、杨轶:《硅谷与舰队街:化敌为友还是亦敌亦友》,《青年记者》 2015年第22期
史安斌 王沛楠/史安斌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沛楠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