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形象在新闻中的使用
——国外脱欧公投报道特色版面一瞥
■郭建良
围绕着英国脱欧公投报道,各国报纸编辑们挖空心思寻找照片,绞尽脑汁设计版面。于是,才有了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开的创意,拍案称奇的版面。
一些编辑把注意力锁定在了英国标志性事物上,比如伦敦钟楼、皇家卫队、熊皮高帽和丘吉尔雕像等,利用这些代表英国国家形象特征的事物,展开想象,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英国脱欧的态度。
熊皮高帽的幽默
英国皇家卫队士兵以及那特色鲜明的熊皮高帽给创作者带来灵感,令他们的作品切中时弊,风趣幽默。
2016年6月27日,爱沙尼亚《工作日报》(ARIPAEV)头版,整版一张英国皇家卫队站岗士兵正面肖像特写,这幅来自美联社的照片上,高大的熊皮帽子甚至遮盖住了士兵的双眼。编辑又在这幅照片上叠加了一面英国国旗,从上到下采用了半透明和色调渐变处理。编辑巧妙利用了英国国旗中红色十字图形的横向红条做了文章标题的铺底,反白制作了大字标题:“正在进入未知地带”(Teel tundmatusse)。标题与照片的结合,立即给整个版面增加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紧张感、危险感和恐怖感。(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英国皇家卫队士兵头戴熊皮帽,身着红色制服的形象,也以漫画形式出现在2016年6月25日巴西《如今报》(Hoje em Dia)头版。25日是公布英国脱欧公投结果的第二天,该报使用了一个目瞪口呆的英国皇家卫队士兵形象,并在黑色熊皮高帽上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士兵红色制服的左大襟上,相关文字写道:“英镑兑美元汇率的单日跌幅,创下31年来最大记录”;右大襟上印着巨大的百分比——12%。(图2 图2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有两百年历史,1808年就在英国伦敦上市发行的巴西《巴西利亚邮报》(Correio Braziliense),在头版则把熊皮高帽这一英国标志性符号单独“提炼”出来,发在头版,并以熊皮部分做底色印上红字大标题“英国脱欧”(Brexit),而反白小标题则介绍了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图3 图3见本期封三)
最有意思的要数6月25日奥地利《信使报》(Kurier)头版。一位晒晕的皇家卫队士兵“五体投地”直挺挺地“扣”在草地上,一位女士赶忙跑过去,一边跑一边整理自己的贝雷帽。闷热的熊皮高帽经常令体质稍差的士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晕倒,在英国脱欧报道中,这家报纸的编辑用这样的资料照片讽刺奚落英国。更有意思的是编辑压图制作的标题,大标题用了一个象声词“哎哟!”(Ouch!),这大概是所有看到士兵倒地的人第一时间本能的惊叫,用得十分自然,十分贴切,也十分幽默。副标题继续幽默:“英国脱欧:瞧这伤害”。还专门铺块黑底用白字加以突出。在内容提要中更加具体地介绍了这种“伤害”:“投票带来严重的恶果:英镑直线下降,总理瞬间辞职,欧盟倍感不安……”(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英国皇家卫兵头戴熊皮帽有着约200年的历史,这顶帽子象征的是英国强盛的军力。其实,最早这样的帽子是拿破仑卫队的专属装备。滑铁卢战役英军击败拿破仑后,1815年英国士兵便取而代之开始戴起了熊皮帽,既彰显自己的作战能力,也借以恶心一下法国军队。在整个英国脱欧报道中,法国许多报纸使用了英国其他标志性形象比如大本钟,却没有一家报纸使用熊皮高帽的。
伦敦钟楼的象征
在英国脱欧报道中,伦敦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钟楼以及钟楼上的报时大钟,也被以不同形式使用在头版上。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日当天,丹麦《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头版主图就是一个木刻效果的“钟楼”,“顶天立地”于版面右侧,表盘上,时针指向零点——正式开始投票的时间。为了突出这一时间,编辑将指针设计成红色,在黑白图片上异常醒目。左侧标题区大量留白,凸显了大字标题的内容:“欧洲屏住呼吸关注决定英国命运的时刻。”标题与红色指针图文呼应,共同设置了一个悬念,制造了版面上的紧张气氛。(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这个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钟楼,实际上是英国国会大厦整体建筑的一部分,由于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而广为人知。
公投日当天,瑞士《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头版,在显要位置大版面使用了一幅时政漫画。画面上,钟楼被一劈两半,如两栋残楼屹立画面两边,左边楼打出支持脱欧的牌子,右边楼打出支持留欧的牌子。楼下各走出一队人马,左边一队由脱欧派大将约翰逊率领,右边一队由留欧派首相卡梅伦率领,分别走向中间的投票箱投票。漫画暗指公投分裂了英国。(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6月24日德国《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截稿的时候,公投结果尚未出炉。编辑在头版头条使用了一幅高空拍摄的、迷雾缭绕的伦敦远景照片,主体形象就是钟楼。编辑在迷雾之上压图做了一个蓝色标题:“高克总统说:‘我不相信欧洲会解体’。”但是从照片的选择与使用上,还是流露出该报深深的担忧。 (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丘吉尔雕像的深沉
2016年6月25日挪威《晚邮报》 (Aftenposten)头版整版使用了一张拄杖老人的背影与伦敦钟楼的正面遥相呼应的照片。这幅来自法新社的照片上,左边是近处的老人,右边是远处的钟楼,前后呼应,结构紧凑。作者采用低角度仰拍,以大面积天空为背景,成功地避开了英国议会广场及其周围的行人、车辆、树木和建筑,使得画面简洁,主体突出。又由于作者以天空的亮度为曝光依据进行曝光,充分利用天空与地面存在的巨大亮度差,营造出逆光的拍摄效果:蓝天白云拍得非常真切,而背影和钟楼均拍成了剪影,轮廓鲜明、色调浓重,使得画面主体的形象特征得到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尤其是拄着手杖,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孤独前行的老人背影,在失去细节后更显得苍老、苍劲、苍凉,不但一下就能吸引读者的视线,更能抓住读者的情感。老人将走向何方,去向何处?发人深思,让人同情,令人伤感。传递出沉重、压抑的气氛。这也正是编者对英国脱欧以后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担忧的外化表达。(图8 图8见本期封三)
在版面设计上,一大亮点是报头LOGO的变化,这个平日里黑底白字的圆形徽标,黑底被置换成色彩鲜艳的英国国旗图案,在蓝天白云图片背景的衬托下异常醒目,进一步点明了新闻事件的主体。整个版面设计最情绪化的部分,是以老人背影为“底色”的那些反白文字。编辑将“再见”一词用欧盟27个成员国的21种语言排列成21行,仿佛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在与英国高声告别,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在这里,最常用的英语尴尬地不见了,这也是对英国脱欧的一种情感的表达。最后一个单词是用该报的母语挪威语写的“欢迎”(Velkommen),编辑还特意把这个单词中的字母“O”设计成了一个圆形的挪威国旗图案,与英国国旗图案的报头徽标遥相呼应。在21个“再见”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欢迎”,幽默地表达了该报的态度和立场:欢迎大家与英国“再见”。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之后,许多国家的报纸头版使用了这位拄杖老人背影照,而且都是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姿势。2016年6月25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周末版》(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头版,通栏使用了窄条横幅的“老人背影和伦敦钟楼”照,“老人”的脚下是远处的落日余晖。黄昏,夕阳,老人,乌云……这些意象令照片的意境更加苍凉。照片说明写到:在伦敦议会广场花园的温斯顿·丘吉尔纪念碑。1946年,他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战后演讲中呼吁“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图9 图9见本期第95页)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了题为《欧洲的悲剧》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话,“摧毁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就是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也就是欧共体的前身,而欧共体又是欧盟的前身。由此看来,欧盟还是在英国前首相的呼吁下建立的。那么,此时此刻使用这样的照片就极具讽刺意味了。
原来,照片上那个老人的背影是屹立在英国议会广场上的丘吉尔纪念碑上的雕像,为纪念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由雕塑家罗伯特·琼斯创作。这尊青铜雕像,塑造了一位身着大衣,手拄拐杖,神色凝重,昂然前行的英国首相、盟军统帅的威武形象,丘吉尔那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图10 图10见本期封三)
雕塑,要在一定的方向、一定的角度、一定的距离上欣赏才有效果,才能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而这三个条件一旦发生变化,作品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而摄影,又是在这三个条件上极易发生变化的技艺,所以,同是一尊“丘吉尔雕像”,处在不同的方向、距离、角度,使用不同的技术技巧,搭配不同的背景拍摄,画面的主题和情感会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也恰恰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郭建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该校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