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现状考察
——基于2015年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强月新 徐迪
【本文提要】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在公众心目中权威度的反映。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的全国性调查资料(N=1159)为依托,从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整体评价状况和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因素两个方向入手,对现阶段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民众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总体评价较高,但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上差异显著,媒介使用行为等因素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主流媒体 公信力 媒介使用
【中图分类号】G210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媒介格局不断变迁,媒体话语权和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加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逐步改变。新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主流媒体公信力造成冲击。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如何评价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一个兼具实践、理论和政策意义的重要课题。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影响力的体现,是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形成的源泉,是传播过程中诸要素互动的结果,是传者、渠道、信息和受众相互作用的产物,专业权威性和可信任程度是两大主要构成因素。公信力不仅是媒体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专业化属性的呈现,其评价也依赖于受众的主观体验,“存在于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①实际上是受众对媒体信任程度的一种认知。这种信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媒体组织层面的信任,二是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信任。②它是媒体长期积累的无形资产,“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更是媒体权威性、美誉度的表现。③
主流媒体,是以严肃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具有专业理念、专业操作方法和文化自觉精神,着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在竞争区域内处于主流地位并占据较大广告市场份额,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较大社会责任的媒体。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通过新闻产品的传播而获得公众认可的能力,也是赢得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表征为媒体的公众形象和产品的公众认可度。④公信力不仅是维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保障,更关系到传媒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运行极为重要。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其生命力,提升公信力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真正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将受众作为分析对象,精准把握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深入探究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文献回顾
(一)媒体公信力的研究面向
公信力研究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始于对传播效果的关注。按照研究类别来分,公信力研究可分为消息来源公信力(Source Credibility)和媒体公信力(Media Credibility)两类。⑤消息来源公信力研究的考察对象是信源和传播内容,研究目的是在人际、组织或大众的脉络下,探寻传播方的特质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效果。⑥媒体公信力研究关注渠道和关系,研究目的是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研究焦点从社会人口学变量等受众特征对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发展到媒介使用情况与公信力差异的关联性探讨。考察的角度也从报纸与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间的公信力比较,⑦逐渐发展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对比。⑧
媒体公信力根植于受众的主观认知结构,与受众相关的变量因素是否会影响公信力的评价,是主要研究方向。以往文献中,受众的人口学变量和媒介使用是最常被采用的测量变项。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均可能影响媒体的公信力评价,但因测量方式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导致结论并不一致。⑨媒介使用和接触媒介的种类常被认为是重要的预测变量,多项研究显示,受众使用某种媒介越频繁,越认为该媒介公信力强。⑩
(二)媒体公信力的测量方式
媒体可信度的裁定是媒体公信力测量的核心,也是判断媒体公信力的最重要观察指标。媒体公信力的测量一直以来是通过对公众的调查来进行,测量方式有三种:相对公信力测量、绝对公信力测量和多维度的公信力测量。
相对公信力测量是美国Roper机构在1950年代提出的方法:当受访者被问及如果他们发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同一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内容时,他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类媒体。使用这种方法测量出的结果代表了媒体的“相对可信度”,可测出受访者“最相信的媒体”为何。
绝对公信力测量在1965年提出,受访者被要求评估所列媒体的可信度,回答对不同媒体所报道新闻的信任程度(0~100%)。
多维度的公信力测量一般沿用Meyer(1988年)新闻可信度指标来测量一般性、非特定组织的媒体公信力。Meyer指出,公信力是一个多面向的概念,必须使用多维度的方法测量,因此发展出量表的测量方式,将公正、无偏见、报道完整、准确和可信任度作为五个测量维度。
上述三种测量方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具体的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情况。
与西方学者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多将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媒体应承担的社会功能纳入考察范畴,重点强调大众媒介在促进社会认同、降低社会风险中起到的调控作用。主要由以下两种测量方式构成:第一,绝对可信度和相对可信度相结合。如张洪忠同时采用绝对和相对公信力进行考察,并辅以媒介渠道覆盖率作为参考要素。[11]第二,多维度量表。如喻国明认为,媒体公信力衡量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媒介在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专业主义特质、公众对媒介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公众对媒介社会角色扮演的感知与认同,由此衍生出全面、基础和简明三类公信力测评量表,将专业素质、新闻技巧、社会关怀和媒介操守等要素作为测评指标。[12]廖圣清等从报道真实准确、信息量大、揭露坏人坏事有力、报道和评论客观公正以及反映群众意见充分等五个方面构建传媒公信力观测指标。[13]李晓静概括出媒介可信度应包含的三个指标:媒介机构新闻从业者来源可信度(包含真实性/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新闻报道信息的可信度(包含客观性、贴近性、可证实性、权威性)、受众不相信媒介理由(包括不真实、过于商业化、煽情炒作、不独立)。[14]对比中西方文献可知,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下,学者们对于媒体公信力评测的重点也呈现出较大差异。转型期的我国民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更多承载着对媒介政治身份信任度的诉求,不仅期盼主流媒体能严格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操守,也希望其能自觉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要想全面了解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现状,就必须立足于本土的社会现实和媒介环境,在特定的情境框架和既定的传播体系中去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课题组实施的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数据,来揭示当前我国民众对主流媒体公信力认知的基本现状。[15]调查选取东、中、西部三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广东、湖北和贵州)将21家有代表性的媒体作为测量对象,其中主流媒体12家,参照对比媒体9家(详见文后附录),发放调查问卷135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主要针对四种媒介类型——网络、广播、报纸和电视展开调查,覆盖了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是面向公众的重要新闻资讯传播渠道。(详见《新闻记者》2016年第5期强月新等《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现状考察》)
(二)测量
媒介使用。分别就网络、广播、报纸和电视四种媒介,测量受访者整体性的媒体使用时间,问题为:“平均来看,您每天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和上网的时间有多少分钟?”按照“从不看/听/上、1~10分钟、11~20分钟、21~40分钟、41~60分钟、60~120分钟、120分钟以上”,依次赋值为0~6。(注:看电视不包括在网上看,看报纸不包括看网络版,听广播不包括在网上听,上网包括用手机上网,通过这一作答提示严格区分传统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平台的媒介使用行为。)
媒体公信力。鉴于上文所述的理由,辅以认知访谈测试,本研究使用“真实客观”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媒体公信力”的测量指标。问题为:“以下各家媒体,在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真实客观方面,您认为他们做得如何?”“上述各家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您认为他们做得如何?”运用五级李克特量表测量受访者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感知程度,量表中“很不好、比较不好、一般、比较好、很好”五个答案分别赋值为1~5。然后计算媒体公信力两个题目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数),21家媒体的系数值在0.669至0.82范围内。结果显示两个题目测量在同一面向之上,再将各题目得分求和取其平均数,就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得分。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20.0处理,针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整体状况采用描述性分析,针对人口变量和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测量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阶层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整体评价状况及比较分析
1.不同类型的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其他媒体比较分析
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排名前五的媒体是:CCTV、人民日报、凤凰网、省级卫视和省级都市报。其中,CCTV的公信力得分远超其他媒体,均值为3.85。人民日报居第二,但与凤凰网的得分差距甚微。省级卫视和省级都市报分列第四、第五,这一排名优势说明媒体的区域传播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众对传媒机构公信力的评价。广播类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获得民众一定的认可,尤其表现为省级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价得分远超区域门户网站(图1 图1见本期第53页)。
2.不同级别的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其他媒体比较分析
电视、报纸和广播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中,三家中央级媒体(CCTV、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得分均高于同类型的省级媒体(省级党委机关报、省级卫视、省级人民广播电台),差异显著(图2 图2见本期第53页)。与其他参照媒体相比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信力的评价不敌凤凰网,省级都市报的公信力得分略高于省级党委机关报。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变量对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分析
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差异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会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辅以均值比较的方法先进行初步测量,再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测量95%的置信区间内的显著性,最后使用Turkey HSD与Dunnett’s T3检验进行多重比较考察具体的组间差异。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不同性别群体对于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差异明显。男性对于人民日报公信力的评价高于女性(β=.049,p<0.05)。与此相对,女性对于CCTV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信力的评价超过男性(β=-.117,p<0.001,β=-.077,p<0.05)。该结果从侧面印证性别因素影响了媒介选择偏好,男性在阅读纸媒的喜好上超过女性,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乐于接触视听类媒体。
第二,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中,年龄越大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越高。数据表明,人民日报、省级党委机关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级人民广播电台、CCTV以及省级卫视的公信力得分与年龄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p<0.05)、.085(p<0.05)、.084(p<0.01)、.084(p<0.01)、.120(p<0.001)、.142(p<0.001),相关关系均为正相关。主要发现如下三点:其一,对报纸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中,46岁及以上群体相较于26~35岁群体更认同人民日报的公信力,对省级党委机关报公信力的评价得分稍高于46岁以下群体。其二,对广播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中,46岁及以上群体的评价略高于18~35岁群体。其三,对电视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中,46岁及以上群体不仅最认可省级卫视的公信力,对CCTV公信力的评价也明显高于18~35岁群体。
第三,在教育程度方面,学历层次越高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越低。数据显示,人民日报、省级党委机关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级人民广播电台、CCTV以及省级卫视的公信力得分与教育程度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8(p<0.001)、-.142(p<0.001)、-.085(p<0.01)、-.112(p<0.001)、-.141(p<0.001)、-.180(p<0.001),相关关系均为负相关。具体表现为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群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明显低于本科学历以下群体。
第四,在收入层次方面,收入越高对广播和电视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越低。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级人民广播电台的公信力得分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1(p<0.05)、-.060(p<0.05),相关关系均为负相关。二是CCTV和省级卫视的公信力得分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p<0.01)、-.087(p<0.01),相关关系均为负相关,中上层收入群体对省级卫视的公信力评价明显低于最低层收入群体。三是报纸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得分与收入水平的相关性不显著。
第五,不同职业群体方面,农民群体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几类群体。分析可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级人民广播电台、CCTV和省级卫视的公信力得分与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均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p<0.05)、.079(p<0.01)、.061(p<0.05)、.112(p<0.001)、.082(p<0.01)。主要有两点发现:一是在广播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方面,农民(农林牧渔)群体相较于企业/公司普通职员群体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公信力更为认可。二是在电视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方面,农民(农林牧渔)群体对CCTV公信力的评价超过企业/公司管理者、企业/公司普通职员、工厂工人(生产型)三类群体,对省级卫视公信力的评价明显高于大中学校在校学生、工厂工人(生产型)两类群体。
2.媒介使用对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分析
调查显示,四种媒介的使用状况差别明显,受访者花在媒介使用的时间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使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对六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第一层次输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等人口变量,第二层次输入媒介使用变量,分别为上网、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四种媒介使用方式。控制人口变量后,可知媒介使用行为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产生显著性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
第一,就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而言,受众对这一媒介的使用与该类媒介中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呈正相关,影响显著(β=.102,p<0.01,β=.121,p<0.01,β=.108,p<0.01,β=.051,p<0.05,β=.175,p<0.001,β=.160,p<0.001)。这表明受众对某类媒介使用越频繁,选择性倾向越明显,对此种媒介渠道中的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也越高。
第二,网络使用对所测的六类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均为正相关关系(β=.027,p<0.001,β=.031,p<0.01,β=.018,p<0.05,β=.013,p<0.05,β=.044,p<0.01,β=.034,p<0.05),其中网络使用对于报纸类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远超报纸使用本身。这说明,上网频率越高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越好。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与主流媒体的权威报道对比核验后,愈发有助于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巩固。
第三,广播使用不会影响受众对人民日报、省级党委机关报和省级卫视的公信力评价,对CCTV公信力的评价产生负相关影响(β=-.065,p<0.05),即广播听得越多对CCTV公信力的评价越低。
第四,报纸使用不会显著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信力的评价,电视使用对省级人民广播电台公信力的评价影响不明显。相较于电视的全范围覆盖,报纸更多以区域发行为主,长期读报的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本地事务,电视受众接收的传播内容则不易受到地域的限制。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民众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总体评价较高,但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上差异显著,人口变量和媒介使用行为是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重要因素。
第一,公众普遍认为通过传统主流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相较于网络渠道更为可信。网络虽然是迅速获得资讯的重要渠道,但网站刷新频率过高干扰了公众的深度阅读,而且网络媒体在追求信息快速传播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内容失真、导向偏离等问题。在新闻生产方面,相比于网络媒体“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呈现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尤其体现在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上。传统主流媒体由于有着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更为严谨的编辑刊发过程,以及更能凸显新闻完整性的报道方式,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的传播内容,有效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第二,受访者认为电视类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最高,远超其它媒体,报纸次之。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之所以能维持最受信任主流媒体的地位,得益于其高覆盖率、声画结合的特质以及较为客观的形象,长期积累的观众基础也为其公信力的巩固发挥了极大作用。针对报纸类媒体的细分考察层面,中央级党报的公信力获得了公众的肯定。近些年人民日报积极转型,逐步推进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极大提升了公众美誉度。在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民生公共事务的权威性解读上,中央级党报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不仅代表了官方意见,也推进了舆论的合理化引导。相反,省级党委机关报公信力不敌省级都市报,在回应公众关切、贴近群众生活方面还应多加锤炼,把握好时、度、效,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中央级媒体优势明显,省级主流广播媒体不敌知名商业门户网站。中央级主流媒体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积淀和平台优势,相较于省级主流媒体在民众心目中的美誉度更高,权威地位难以撼动。听广播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虽然更加直观,但这种线性的信息传输方式以及其对收听终端的要求,不符合现代受众接收信息的行为习惯。而且近年来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省级广播媒体医药类广告节目泛滥,内容低俗化现象也时有发生,易造成公众价值观念的偏差,对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形成负面影响。省级主流广播媒体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传播优势,立足本省凝练特色,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赢取持续性发展的优势资源,将自身打造成强有力的区域主流传播平台。
第四,公众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与之前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呈现出新特点。[16]一是农民群体异质化现象突出,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与其他职业群体差异尤为明显。农民群体不仅是对广播和电视类主流媒体公信力评分最高的群体,更是这两类媒体的忠实受众。由于文化层次的局限,以阅读为主的报纸类主流媒体未能成为该群体获取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相反,以电视和广播为代表的传统视听类主流媒体的覆盖和接收不会产生明显的城乡地域差异,音画呈现也更为直观,成为了农民群体信息来源首选。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价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二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使用优势逐渐式微,引发公信力评价的持续下滑。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不再是首发和唯一的新闻来源,其原有的话语权威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层面上被网络媒体消解。民众更多地通过网络知晓突发新闻事件,然后去传统主流媒体搜寻相关深度报道。网络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和传统主流媒体的深刻性、权威性这一互补格局已经形成。从整体样本来看,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也呈现了老龄化现象,年轻受众流失严重。媒介使用族群的分化,直接导致了主流媒体在年轻族群心目中公信力评价偏低的后果。高学历群体在本次调查中对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评分较低,该群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诉求远超其他群体,并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有强烈的自主判别意识。三是网络媒体发展势头强劲,部分门户网站公信力的评价高于传统主流媒体。从媒介使用行为来看,无论是资讯获取还是事实验证,网络已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尽管受调查的几家知名商业门户网站并无新闻采访权,其登载的所有新闻报道内容均源自传统媒体,但由于网络新闻频道聚合功能的拓展、交互式新闻评论平台的开放和良好的阅听体验使其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不容小觑。今后,像“人民日报融媒体矩阵”这类传统主流媒体开设“两微一端”等多种传播形态的新举措,将会成为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寻求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的变革之道。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想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打造好舆论引导平台,就必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功能。主流媒体是传播体系的主体,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巩固不仅对于引导主流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强公众心目中主流媒体形象的权威性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着眼于受众需求,努力回应期盼,才能让主流的声音为广大公众所感知所接受,才能全面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增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持续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注释:
①雷跃捷、沈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
②强月新、刘莲莲:《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关系的思考》,《新闻战线》,2015年第3期.
③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④强月新、刘莲莲:《对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关系的思考》,《新闻战线》,2015年第3期.
⑤Kiousis, S. (2001). 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4(4)381-403.
⑥Gaziano, C.& McGrathK. (1986). Measuring the concept of credibility.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63(3)451.
⑦CarterR. F.& GreenbergB. S. (1965). Newspapers or television: Which do you believ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42(1)29-34. Abel, J. D.& WirthM. O. (1977). Newspaper vs. TV credibility for local new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54(2)371.
⑧FlanaginA. J.& MetzgerM. J. (2000). Perceptions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credibility.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7(3)515-540.?BucyE. P. (2003). Media credibility reconsidered: Synergy effects between on-air and online new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80247-264. JohnsonT. J.& Kaye, B. K. (2004). Wag the blog: How reliance on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Internet influen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of weblogs among blog user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81(3)622-642. SchmierbachM.& Oeldorf-HirschA. (2012). A little bird told me, so I didn’t believe it: Twittercredibilityand issue perceptions.Communication Quarterly60317-337. 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 (abbr. ASNE) (1985). Newspaper credibility: Building reader trust. Washington D. C.: ASNE.
⑨Gaziano, C. (1987). News people's ideology and the credibility debat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9(1)1-18. JohnsonT. J.& Kaye, B. K. (1998).traditional sources on mediaCruising is believing?: Comparing the Internet and credibility measures.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5325-340. Rimmer, T.& Weaver, D. (1987). Different questionsdifferent answers? Media use and media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64(1)28-36.
⑩Wanta, W.& Hu, Y. W. (1994). The effects of credibilityreliance, and exposure on media agenda-setting: A path analysis model.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1(1)90-98. ZhuJ. (1997). Antecedentscovariates, and outcome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China.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24(3/4)4-17. West, M. D. (1994). Validating a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redibility: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1(1)159.
[11]张洪忠:《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第8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喻国明:《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第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14]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年博士论文
[15]本调查数据样本构成具体参见:强月新、陈星、张明新:《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现状考察——基于对广东、湖北、贵州三省民众的问卷调查》,《新闻记者》2016年第5期
[16]对比资料为以下两篇论文: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强月新、张明新:《我国中部农村的媒介使用及媒介可信度现状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年第5期.
[17]表中所有区域性媒体,包括三省的省级党委机关报、省级卫视、省级人民广播电台、省级都市报、区域门户网站,共15家,受访者数量与相应省份的样本量一致;三家中央级媒体和三家商业门户网站,即CCTV、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受访者数量是三省样本量之和(1159)。需要指出的是,在本调查中,所有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广播)不仅包括其传统的传播介质形态,亦包括其所拥有的网络版、官方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渠道或平台。
强月新 徐迪/强月新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迪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4AXW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