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ews正式上线 专家纵论传媒融合
2016年6月7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宣布:举全台之力组建的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同时由该中心生产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正式上线。这标志着SMG“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战略,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跨出了关键而又实质性的一步。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总监、融媒体中心主任宋炯明介绍“看看新闻Knews”以字母K为基础,衍变出一只“啄木鸟”为品牌标识、以“叩击时代”为Slogan,既传达了新闻人执着求真的职业特性,也传达了新闻人推动社会进步,构建更加美好生活的使命与追求。
“看看新闻Knews”是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次真正转型,将覆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三种渠道:
一是传统的东方卫视频道。东方卫视的新闻节目将由“看看新闻Knews”团队生产,在时效性、准确性、感染力、引导力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继续呈现大台气质、国际风范、专业标准。
二是SMG所属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的IPTV、手机电视和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这三大平台将开设“看看新闻Knews”专区,提供一条24小时持续更新的视频新闻流“Knews24”和一批可供点播的互联网视频新闻节目。“Knews24”的主要内容将由常态化的新闻资讯播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直播、深度调查报道、新闻解读和评论、可视化数据新闻、“专业拍客”特色内容等构成,除时政、经济、社会以外,还将涵盖新知、科技、历史、文化等人文类话题。同时,将着力增强、充分体现上海在国际新闻、财经新闻领域的优势。
三是手机客户端。客户端以视频新闻为特色,以原创视频深度报道为核心竞争力,以具备新闻性的直播互动为产品亮点,以聚合网络新闻视频为内容保证,使“看看新闻”客户端成为整个“看看新闻Knews”IP的内容首发平台和关键组成部分。
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尹鸿、中央电视台杨继红、凤凰卫视吴小莉、爱奇艺耿晓华等发表了演讲。以下是他们演讲内容的摘录。
视频新闻的未来:走进新闻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传统的电视新闻有三个优势,也有三个很明显的劣势。
这三个劣势包括:信息专有权的失落。过去看视频新闻都要通过电视看,现在不仅有大量的用户上传视频信息,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视频平台。虽然受到一些政策限制,但一些直播平台还是会在生活方面的选题上打擦边球。最近很多视频新闻事件,都不是来自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这是我们信息专有权的失落。
第二个劣势是原有的信息发布机制。传统新闻的信息发布机制是滞后的,我们有非常复杂的流程,从前期策划到信息采集到信息的发布,所有的流程不够垂直,不够扁平,会引起很多问题。当然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统电视的一个优点。
第三是信息传播渠道也在贬值。无论电视开机率还是观众每日的收看时间都在降低,更重要的是电视收看行为的变化,电视成为客厅的伴随性媒介。
电视也有自己特殊的优势。首先,是线性的同步性。最近说新媒体的时候,很多人忽略了电视媒体线性同步带来的我们跟世界在一起的独特的新闻体验。这种线性的独特、同在的新闻体验是新媒体替代不了的。
第二,随着信息来源越来越复杂多样,越来越多地来自自媒体,我们就越需要一个权威的视频平台,帮助我们进行认证和加工。但是现在很多时候电视媒体所遇到的危机,是很多新闻在自媒体、在别的平台上能够看到,但是在电视新闻平台上却找不到,它是失声的、无声的,或者由于没来得及做,或者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没有应对用户的需求。
第三个优势就是大家对电视新闻还有一定的依赖感。
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电视新闻有危机也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机遇:
第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的机遇。最近很热的两个词AR(虚拟现实)和VR(增强现实),它们都告诉我们视频新闻的主题是“进入新闻”。无论VR还是AR,包括无人机,都给我们进入新闻的可能。比如一些新闻事件中,记者不能进入现场,但是最近多次出现无人机从高空进入现场,把第一手的新闻素材传回来的案例。VR、AR,以及以后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会使我们的新闻采集能力大大加强。我们做融媒体改革必须重视技术的变化。
第二个机遇,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权威的信息平台。在自媒体、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常常受到置疑,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信息进行权威的解读,就能在未来媒介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第三个是新的社交化机遇。现在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开通了“两微一端”,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交化媒体中,核心不仅仅是渠道用户,而且有渠道内容和用户内容之间的社交。传统媒体做的“两微一端”大多缺乏社交性,缺少网络化。
未来新闻的趋势,第一是越来越现场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进入新闻现场。第二个趋势是开放性,可能在新闻现场有很多不同的穿戴设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布对新闻的认知,就从原来的单一视点发展到多视点化。第三个趋势是可视化,可以通过图像还原重现新闻,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可视化、动画现场还原处理等。第四个是社交化,即充分利用网络点对点传播的特点。在社交化当中只有用户认为有用的信息才会网状扩散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讲,关键在于怎样创造让用户觉得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信息越多越好。第五个趋势是定制化。有了内容和用户,有了用户和内容之间的交互性,就会产生大数据。大数据为我们精准推送、定制信息创造了方便。新闻现场化、开放化、可视化、社交化、定制化的趋势,将为我们未来的电视新闻创造新的可能性。
融合转型: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杨继红(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新闻部主任)
今天这个题目,体现了我们内心深深的紧迫感。从党的“十八大”我们开通了央视新闻微博,之后“四中全会”开通了微信,然后开通了客户端,“央视移动新闻网”正在筹建中。这些新媒体的上线,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非常焦虑,非常紧迫,媒体创新崛起在倒逼我们的进度和节奏。
我把新媒体分为发布级、交互级、平台级三个发展阶段。web 1.0的时候以海量信息聚合发布为特征,那时候用户似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不在乎他,只给他海量的、和传统媒体差不多的信息就够了。到web 2.0的时候,用户上传信息、独立生产内容,用户越来越强势,开机率再高,也比不上人们浏览手机的概率;记者到达现场的能力再强,也比不上一个就在现场拥有4G手机能够上传信息,甚至开通了自媒体账号发布信息的用户。现在,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崛起,平台级也呈现了它的魅力。微博、微信本身不生产内容,但是我们日复一日地在上面呈现我们的信息,日复一日阅读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官方微信、微博,也越来越多地介入生活场景,与用户建立强关系。
但是在平台级竞争的今天,我们电视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只有viewer(观众)没有user(用户)。一个好的节目播出,云聚集——观众走过来;节目播完了,云扩散——观众走远了。天空曾经有鸟儿飞过,但我们从未见过飞翔的痕迹。我们不知道这个用户姓什么叫什么,它不像朋友圈,拥有用户的实名信息、住址、电话,甚至银行卡,以后可以跟着他不断业务推进、技术迈进。现在电视媒体没有直接用户,这是我们的短板。
走到今天,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做内容必须有自己的平台。如果没有自己的平台,就会一直为人做嫁衣,一直在别人的家里听着别人的歌曲,跟着别人的节奏,被别人领跑。
今天我们所感受的强大压力,不仅仅来自商业门户网站的崛起,更来自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比如,中纪委的官网有了自己的直播发布,还要我们这些媒体中介吗?国台办、外交部等图案权威部门都有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接面对用户,我们媒体的信息中介功能是不是被消解了?
第二个压力是新媒体自媒体化的趋势。新媒体不再以庞大的专业制作、专业呈现表达自己,而是以自媒体“轻骑兵”的方式存在。
第三个压力是视频原创能力在崛起。腾讯拍客、新浪秒拍等商业网站通过UGC获取内容,原来不生产视频的报业集团也轻松地获得视频,视频的门槛在下降。
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只要有麦克风就能上传,就能形成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它在倒逼我们的改变——改变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改变我们的到达能力,改变我们与用户对话的亲和力、穿透力,以及唤起他行动的决策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短板是:用户缺失、渠道缺失、终端缺失。最关键的依然是用户短板。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我们搭建了从“两微一端”到“三微一端”的矩阵,在每一个矩阵旗下,我们又搭建了一堆类自媒体的媒体人账号、媒体人公众号,以及媒体人朋友的账号。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时在挺进微视频,挺进移动直播。在这里我也呼吁,全国的原创视频创建者、生产者联合起来,让我们拥有原创的尊严。我们的未来应该通过原创,以及把拥有的原创保护变得更好。
什么让我们基业常青
吴小莉(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权力的游戏》中史塔克家族的族语“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这句话反复提醒着剧中人的生存危机,要始终保持像狼一样的警醒。从2000年开始,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Winter is Coming”,而是“Winter is Here”。
传统媒体机构的“寒冬”确实来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努力,进化成什么样子,才能让我们基业常青?
凤凰卫视今年已经创办20年了,我们意识到,不能再以“唯快不破”来赢得用户,也不能“以量通吃”,因为我们吃不了,我们现在要“做不同”。具体说,就是在势、型、道上做不同。
势不同。“凤凰”是我们的动态式品牌银行。凤凰卫视1996年诞生,1998年有了凤凰网, 2006年成立凤凰新媒体,2011年凤凰新媒体上市,逐步形成横跨不同终端的一个全媒体矩阵。
除了渠道品牌之外,我们还有凤凰专业人士的品牌,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把这几个“名”放入凤凰视频进行原创尝试,为新闻用户提供更可看的独家新闻。
型不同。凤凰希望做精品。时政新闻看凤凰,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凤凰的海外视角看“两会”、独家直播俄罗斯阅兵、直击天津爆炸等都很有影响。
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报道上,凤凰没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所有媒体都在报道。凤凰派出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团队到现场,加上全媒体矩阵,做了11个H5、18个独家专题,除了凤凰卫视本身的收看观众,当天的凤凰移动端有1.4亿人收看抗战70周年阅兵式。这体现了精品的魅力。
道不同。凤凰品牌形象结合用户,形成了原生广告和营销的节目。比如“识装APP”,面对80后、90后的生活方式,集合一群自媒体人明星和达人在这里讨论时尚,进行时尚垂直领域的发布。再如凤凰艺术领客文化,是一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艺术产业公司,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B2B地为用户提供营销解决方案,B2C地为用户提供艺术类的报名以及支付、消费社区。
融媒体的探索是一条必经之路,正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希望通过所有媒体朋友的努力,在这个最坏的时代为我们媒体机构打出一片新的天空,成为一个最好的时代。
拥抱变化的时代
耿晓华(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作为一个处于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共在的时代,传播的方式在发生着巨变,传播环境发生着巨变,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着巨变,相应地,我们的传播也应该发生变化。
大家都在讲媒体融合,但对媒体融合的理解还是有偏差。我觉得媒体融合就是在用户获取信息的情景和场景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信息传播应该随之进行变化。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融合:
第一个是用户的融合。你可以区别哪个是电视用户,哪个是平面媒体用户,哪个是互联网用户吗?很难分别,每天每个人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第二个是内容的融合。比如爱奇艺是视频传播平台,所有视频都可以在上面传播,电视剧、新闻都可以。
第三个是平台的融合,也就是传播方式的融合。从平面媒体到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传播方式,平台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如果能够通过融合平台,把内容的分发和自媒体生产的内容在上面完善,再通过商业化渠道变现成收入,然后给内容生产的伙伴分享出去,这就是可循环的生态模式。现在中国有13亿手机用户,这个市场非常大,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时代,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拥抱这个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