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7页
  • 88页
  • 89页
  • 90页
  • 9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学实践与省思
——“华语世界英文传播教育的经验与想象”研讨会综述
■秦静 潘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日益紧密地拥抱世界,国际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教育背景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让世界走近中国,是全球化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新闻传播学科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是什么?全英文专业课程教什么、谁来教、谁来学、如何教?未来全英文传播教育发展方向是什么?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学界思考。
  为深入了解全英文传播教育实践现状与发展困境,全面提升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水准和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织召开“华语世界英文传播教育的经验与想象”研讨会,邀请大中华区两岸四地知名传播教育专家参与研讨,交流全英文传播专业课程教育经验,共同探索全英文传播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
  
全英文传播教育目标与使命
  近年来,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建设经历了重点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以及当前的全英文课程建设阶段。全英文传播教育须首先厘清课程培养目标与使命,这是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位于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生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雷启立教授强调,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开设全英文专业教学课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环节,有助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国家合作和对等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提出全英文传播教育的两大使命:第一,培育国际视野,即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了解世界、研究世界、理解世界、爱护世界、贡献世界的兴趣和能力;第二,增强国际对话能力,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倾听、寻求对话与合作的兴趣和能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教授认为,促进全球沟通是新闻传播教育者的任务与使命。从国家战略发展来看,全英文教学对接国家国际新闻人才储备。而针对非国际新闻专业学生的全英文教学培养,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养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英语沟通、表达能力,为其继续深造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全英文课程建设目标与理念,为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秉承“全球视野、中国声音”理念,从学科建设出发,用战略眼光大力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跨领域”新型传播人才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传播”。
  自2000年起,台湾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这也成为台湾高校英语授课的起点。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陈炳宏教授指出,在地全球化、为国际交流做准备、增强英语能力是台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目前,英文传播专业学位设置和全英文教学已经成为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评判的重要指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层面,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习贤德教授认为,首先,从全球化竞争角度,全英文教学在推动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学生营造在地国际化环境,强化国际竞争力;其次,从学校生源结构角度,全英文教学吸引海外留学生,增进国际间学生的互动、交流;再次,从课程设置角度,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辅助配合学院整体专业课程发展,强化专业间的差异性。
  
“教什么”:全英文传播教育理念内容
  中西方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模式、中西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在中西交融的跨文化传播时代,全英文传播教育理念如何转变?全英文教学有哪些侧重点?与会专家学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探讨与思考。
  关于英语教学与研究如何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誉教授李金铨认为,首先应进入英文思考的语境。中西方学术范式具有明显差异,中国学术注重直觉的智慧,常有结论、洞见,却很少交代推理过程,且常用演绎法,喜欢宏观思考,诉诸权威;西方传统社会科学主要是概念、逻辑和证据三方面的结合,所以必须要有主旨,还要有论点、推理、论据,这种归纳法比较严谨,微观思考,但有时“见树不见林”。中西方学术传统可以相互配合、学习与渗透,但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
  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培养重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加强新型传播人才培养,全英语课程教学建设为我们的培养打开了一扇窗。近年来,华师大传播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上海外语频道联合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集合三方力量,打造更适合学生需求的全英文课程。目前,已陆续开设“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数据新闻学”“国际传媒英语听说训练”等十门全英文专业课程,其中,三门课程入选上海市示范性全英文教学课程,两门课程入选上海外国留学生全英文示范性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邵国松教授介绍了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正在构建的全英文项目体系,包括新媒体全英文硕士项目、新媒体全英文博士项目、文化管理全英文硕士项目、设计和艺术全英文硕士项目、设计与艺术全英文博士项目等。其中,新媒体全英文项目旨在培养新媒体时代国际化新型传播专业人才,其开设的核心课程囊括新媒体理论、技术等多个层面,包括新媒体史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New Media)、新媒体技术(New Media Technologies)、多媒体报道(Multi-Media Reporting)等。
  陈炳宏教授介绍了台湾新闻传播学院全英文课程情况。其中,台湾铭传大学开设的全英文课程数量最多;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分别开设了国际传播英语硕士学位、说服传播国际硕士学位,是课程体系较完整、以学位推动全英语教学的两所传播学院;台湾师范大学是台湾最早推动英文授课的学校之一,其大众传播研究所共开设四门英文课程,即大众媒介与大众社会(Mass Media and Mass Society)、口语传播研究(Studies in Speech Communication)和流行文化研究(Studies in Popular Culture)。
  在分享经验的同时,学者们也对全英文传播教育理念创新与范式融合进行思考。陈炳宏教授对于台湾院校英文授课教师和英文课程学习者的访谈发现,当前对于全英文传播教育主要存在五大困惑:第一,国际化逻辑的困惑,即英语授课与国际化的关联性问题;第二,专业学习的误谬,即专业知识与英语的关联性问题;第三,立论基础相对薄弱,即专业学理学习为何需用英语授课;第四,语言沟通精准度不易掌握,即用普通话表达还是用英语表达更为精准;第五,益增学习的困难度,即用英语讨论会妨碍习得知识的交流。澳门大学传播学系陈怀林副教授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全英文传播教育“新瓶能够装旧酒吗”?具体来说,首先,我国的新闻教育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全英文教学不仅体现了语言上的差异,还包括教育理念的差异;其次,在教材使用方面,不仅仅要考虑中英文翻译的差异,还要考虑中西方教材使用体系的差异;再次,在教育方式上,中西方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均不同,应考虑其中的差异;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全英文传播教育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竞争力与发展机遇的影响。全英文传播专业教学如何从传统的中文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与体会西方研究范式与教学方法,亟需更具体的机制设置。
  
“谁来教”:全英文传播教育师资主体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目前全英文传播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师资紧缺是各高校全英文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王晓红教授指出,现有师资最大的问题是会说英语不代表会教英语,会教英语不代表能用西方人的思维来解读问题,而有多年教学经验又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又十分缺乏。
  全英文传播教学科研质量的关键即国际化师资建设,邵国松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全英文项目为例指出,目前全英文教学国际化师资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本土化和规范化问题,需要平衡中西方学术差异,将本土重要议题和西方科学方法相结合,集两方之长,中西贯通;二是目前主要通过“外籍教师+海归教师+本土教师”的招聘模式,实现师资建设的多元化,但也会遇到待遇、文化差异等问题。陈怀林副教授也指出,在已有师资主体中文教学传统基础之上,全英文教学师资是以聘请长期或短期外籍教师为主,还是多为海归教师提供平等机会?这其中涉及全英文教学师资主体在语言、经验、英文教学在地化等多方面问题。从全英文教学长期发展来看,系统培训英文教学人才十分必要而紧迫。
  全英文授课奖励条例为推动全英文教学师资建设提供保障。陈炳宏教授指出,目前,台湾高校全英文授课奖励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通过加进课程学分数的方式,减轻全英文授课教师学分数负担;第二种,提供课程经费补助;第三种,全英文授课教师可以获得TA的优先申请权。但目前,台湾开设全英文教学的高校有较为完整全英文授课规定条例的只占一半。
  
“谁来学”:全英文传播教育培养对象
  全英文传播教学评估效果直接反映到培养对象身上,不同培养对象的需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因而,必须明确全英文传播专业课程的培养对象,并将其细分化,因材施教。陈虹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新闻主播全英文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国际新闻主播是国家媒介语言的主要表达者,也是国家媒介形象的代表及建构者。尽管中国实力日益增强,但是国际媒介形象有待提高,培养良好塑造、精准传递国家形象的国际新闻主播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上海外语频道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创新精神、文化底蕴、媒介素养、外语特长”的高素质新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陈怀林副教授认为,从教育阶段来看,要考虑全英文教学针对的是本科生教育阶段还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在此基础上基于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进行进一步细分,并以澳门大学传播学系研究方法课程实践为例,指出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方法的全英文课程学习较为注重语言水平,对专业水平要求不高;而对于研究生来说,除了对英语有要求外,对专业基础也有要求,若未修读过本科的研究方法课程,则需从头学起。
  王晓红教授指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全英文教学专业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不同的培养项目,本科生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另一个是与学校外语学院合作建立的英语实验班;硕士生也主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另一个是国际项目(面向国际招生),体现多元性。关于培养目的,本科阶段主要通过涉外专题学习、英语实验班带动、参与国际项目,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兴趣和国际化视野,从“概念-叙事-理念”层面了解国际传播现状,培养兴趣与关注;研究生阶段则注重学生英文文献研读和参加国际教授工作坊实习,在中英语境转化中培养多维度思考,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国际化办学针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制订了不同的培养方案。邵国松教授指出,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涉及听、说、读、写、英文报告等多种能力培养,进而建构整体知识框架;而针对中国学生的全英文课程则主要注重理解能力。在全英文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在维持已有本科留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注重优化生源结构,同时大力提升留学生攻读硕士/博士的比例,保证教学质量。
  
“如何教”:全英文传播教学体系建设
  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是全英文传播教育卓有成效的保障。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同社会发展前沿交融的特性,尤其是在网络化传播时代,全英文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准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还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案例选择、培养对象语言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教学考量和难点,全英文教学模式探讨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钟新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英语教育模式:第一,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建设,重在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夯实基本功,包括英语消息写作(English News Writing)、英语评论写作(English Opinion Writing)、英语特稿写作(English Feature Writing)、多媒体报道(Multi-Media Reporting)、英汉新闻编译(News Editing and Translation)等课程。第二,系列化的国际新闻传播前沿讲座,讲座议题涉及国际政治报道、国际财经报道、国际社会文化报道、国际气候变化报道、环境问题报道、恐怖主义问题报道、国际贫困问题报道等。第三,组织化的充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英语教育资源,其中,“请进来”交流资源包括外国高校访问团、外国新闻媒体访问团、参与课程的非洲记者、参加访学项目的巴基斯坦记者等;“走出去”教育资源包括外国驻华文化中心各种英文活动、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记协新闻茶座等。第四,国内主流英文媒体实习、海外英文媒体实习。
  王晓红教授以英语实验班的运作模式为例,分享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全英文教学经验。为了加强跨文化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学部与该校外语学院合作,成立教学联席会议,建立英语实验班,确定两年制教学体系,即一年级选拔80人进入英语实验班,普遍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二年级实行淘汰机制,选拔并培养专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与此同时,开展海外精英学者短期驻校项目,利用校园电视台英语栏目“NEWS BATONGLINE”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探索国际慕课资源,通过建立课外学习社群、海外交流交换、国际联合创作、海外小学期、参加国际会议等国际实践,倡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在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也面临如何平衡课程;必修学分减少,如何兼顾专业与英文;开课数量较多,如何形成合理体系;强调全英文,如何避免“西方崇拜”等体系建设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提出,全英文教育体系建设,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说,应注重与学生的英语交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适时改善与提升英文课程内容、水准与进度;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培养良好的英文教学氛围;通过英文课程实践训练全面营造英文学习环境等。从学院管理层面来说,应聘请一定数量英文授课教师,并注重对已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增强国际交流与教学评估体系建设;注重学院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制订合理的英文教学方案与课程设置;从政策上给予全英文教学足够的支持等。
  
未来全英文传播教育的想象
  对全英文传播教育现实问题的省思推动学界对未来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想象,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聚焦点。
  钟新教授指出,今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师资国别、语别的多样化,为学生营造更加国际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在夯实汉语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英语新闻传播课程比例,实现双语能力均衡发展的目标;对于外国留学生,要分层次制订培养计划,例如,为汉语好的外国留学生打造汉语新闻传播教育项目(与中国同学同班+专设部分课程),为无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设计全英文新闻传播教育项目,辅以基础汉语学习;除此之外,要为本科、硕士、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换、学习机会。
  关于全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陈炳宏教授认为,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公共英语学习逐渐向专业课程英语学习引导,高年级课程应比低年级课程优先,研究生课程应比本科生课程优先,实作课程(例如英文报告、英文小论文等)应比专业理论课程优先,外籍教师应比本国教师优先,尽快建设完善的全英文传播专业教学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吕新雨教授强调,随着中国的崛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软实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所在。全英文传播教育涉及国际传播政治性、美国中心主义等一系列学术政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体性、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亟须引起学界重视。在当前“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小语种传播人才培养优势明显。
  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趋势,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化”成为国际化传播的核心。《新闻记者》主编刘鹏博士指出,全英文传播教育不仅仅是教师能够教、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从英文教学体系建设到中西方学术范式的融会贯通,从对国际化的焦虑到对全球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折射出学界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的思考。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应只局限于英语课程,而应向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等多元化语种教学发展,将外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工具,促进本国文化、本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最终实现“文化化”教育理念。■
  
秦静 潘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