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42页
  • 43页
  • 44页
  • 45页
  • 46页
  • 47页
  • 48页
  • 4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目击媒体”革新新闻生产与把关人角色
——以谷歌新闻实验室为例
■黄雅兰 陈昌凤
  【本文提要】随着新兴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快速报道突发事件,催生“目击媒体”(eyewitness media)的出现。目击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为专业新闻机构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源和信息,同时也造成了谣言和虚假信息广泛传播的现象。结合谷歌新闻实验室的创新实践,本文认为,专业新闻机构在目击媒体时代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充分利用新工具快速搜集和梳理社交媒体上的可靠信息源和信息素材;其次,核验信息的准确性并及时清理、辟谣虚假信息,让媒体工作者超越原先的“把关人”角色。
  【关键词】目击媒体 社交媒体 网络谣言 谷歌新闻实验室 未来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10
  过去的二十年中,迅捷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ICTs)成为新闻业变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正在改变信息搜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具体方式。信息传播技术对普通民众的赋权,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以媒体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方式;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当专业媒体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时,来自目击者的文本和影像就成为媒体和公众获知事件真相的核心途径。
  然而,专业新闻机构的工作依然重要。如何在事件爆发时快速在社交媒体上寻找信息源和素材并将之编辑成公众需要的新闻?如何验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如何制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扩散?这些新的媒体环境下的问题,都需要专业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思考和解决。
  2015年6月,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创建了新闻实验室(Google News Lab),致力于在技术和媒介的交叉点上实施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协助现代记者或网民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特别是社交媒体——制作出符合各类数字化载体的新闻内容;同时,还要使新闻报道更贴近事实真相,以防受到网络谣言和虚假消息的误导。①
  本文将以以下框架展开:首先,梳理“目击媒体”的概念并同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传统新闻生产提出的挑战;其次,对目击媒体冲击下专业新闻机构新闻生产的变革和转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谷歌新闻实验室提供的“工具”“数据”和“项目”对专业新闻机构转型提出具体的方法。
  
“目击媒体”的发展和挑战
  “目击媒体”(eyewitness media)是伴随着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媒体现象:日常生活中,作为目击者的普通人使用智能手机拍下一些意料之外的、具有娱乐性、历史性或新闻性的瞬间,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扩散,这些照片、视频被广播电视、出版商或一些创意机构发现并采纳,用来进行新闻报道或故事陈述。②这一词语是对“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的发展。2014年,美国新媒体项目“目击媒体核心”(Eyewitness Media Hub)联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业余镜头:关于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对用户生产内容使用情况的全球调查》,对全球38家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发现每家媒体平均每天使用11篇用户生产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记者无法到达的战争冲突地区的影像和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镜头。③该报告发布后,“目击媒体核心”重新对“用户生产内容”进行反思,认为这一概念内涵过于丰富:它可以指旁观者拍下的突发新闻图像、一条推特、一则混搭的信息、一个由12岁的儿童制作并在YouTube上发布的动画片。从新闻生产的立场出发,“目击媒体核心”主张用“目击媒体”替代“用户生产内容”,用以指称与新闻编辑室无关的人拍摄新闻现场的图片或视频的现象。“目击媒体”概念的关键不在于拍摄者到底是什么身份——可以是恰巧路过的职业记者、曾经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摄影助理或热心的公民记者等,而在于拍摄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并且“他(她)在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决定制造和分享更丰富的媒介信息”。④
  另外一个需要同“目击媒体”进行辨别的概念是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根据杰伊·罗森(Jay Rosen)的定义,“当传统中被认为是观众的人们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新闻工具相互告知,这就是公民新闻”。⑤相近的概念还有“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即“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⑥公民新闻与目击媒体概念虽然都出现于新媒体对公民赋权的情境中,但是二者在行动主体和行为本身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从行动主体来看,公民新闻以公民和非新闻机构为主体,是一种集体行为,强调“与专业媒体相抗衡的力量”; 目击媒体则强调信息内容为某一突发事件,其主体是目睹或经历了新闻事件并自发地进行信息传播的任何人,而且它与专业新闻媒体并非对立的关系,专业媒体可以采用目击媒体的内容进行报道。从行为本身来看,公民新闻强调“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信息的全过程,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⑦目击媒体则认为目击者只要完成记录和发布即可,信息最终得以大范围传播和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专业媒体来完成。因此,目击媒体是指通过公众的自发行为引起的,并最终通过专业媒体的传播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现象。
  公民目击的力量第一次被发现并发挥重要作用是在1991年的美国。在洛杉矶,一位手无寸铁的非裔出租车司机罗德尼·金(Rodney King)被警察追逐并反复殴打,这一幕被住在附近的居民乔治(George Holliday)看到并用摄像机拍下,他将录影带寄给了洛杉矶当地电视台,在电视中播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⑧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发生爆炸事件,标志着数字时代作为目击者的民众第一次成为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报道者。尽管那时的手机还不够“智能”,但已经具备了拍摄功能,并成为普通民众记录突发事件的重要方式;虽然当时YouTube刚刚出现几个月,Facebook只能在校园中使用,而Twitter还没有出现,但用户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信息和互联网新闻公告板等传播文本、图片和视频。仅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发生当天,英国广播公司就收到了2.2万封观众发来的邮件和短信。在这些信息中,观众分享了他们在爆炸事件中的经历和拍摄的影像。⑨经过十年的发展,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成为重大突发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扩散工具,在线公众成为社会危机的第一反应者和报道者。
  对于专业新闻机构而言,以社交网站为载体的目击媒体固然能够带来大量鲜活、有效信息的“新闻富矿”,但伴随海量信息而来的也可能是虚假消息和谣言,如果专业新闻机构不加证实地采纳和传播这些信息,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因此,新闻专业主义所设置的专业门槛在新媒体时代并没有消失,而是强化了。⑩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少发端于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就通过专业媒体机构广为传播。例如,一位Twitter用户发帖称,“埃菲尔铁塔为悼念恐怖袭击中的伤亡者,1889年以来第一次关闭灯光”;这条消息经由社交媒体消息汇总网站Mashable转载,随后,诸如美国Fox新闻等大型媒体机构也纷纷转发。信息发布的第二天,法国24电视台网站的“观察家”栏目指出这是条虚假信息:埃菲尔铁塔每天凌晨一点钟都会熄灯。[11]这种信息紊乱的现象并非个例, 2014年马航MH370失联事件以及20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案中,也有不少来自“目击媒体”的虚假信息通过专业新闻机构大肆传播。
  在社交媒体中,某些文本、图片或视频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作“病毒式传播”(virality)。通常来说,除了包含特定文化基因(meme)的流行信息外,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而权威信息处于真空状态时,也比较容易出现病毒式传播。美国学者Karine Nahon和Jeff Hemsley认为,社交媒体中的“把关人”在某条信息能否得到病毒式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作用,而这种把关人通常是指“老派的记者”和“熟悉内幕的人士”。[12]因此,专业新闻机构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应当扮演两方面的角色:一方面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可靠的信息源和信息素材;另一方面核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防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扩散。
  
目击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人的角色
  目击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认为,“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13]两位研究者认为,在信息超载时代,新闻的这项首要目标依然存在,然而新兴技术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更多获得“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则如上文所言造成了谣言和虚假信息等紊乱局面。因而,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应当超越“把关人”的隐喻,扮演好以下八种角色:“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和“新闻榜样”。[14]在目击媒体时代,媒体不再是新闻的唯一来源,它的权威必须取决于它如何收集和证明事实,因而“鉴定者”和“聪明的聚合者”两个角色将会更为突出。
  “鉴定者”意味着专业媒体要帮助公众鉴定哪些事实是真实的和可信的,以及告知公众鉴别信息可信度的方法和解释信息为什么可信的方法。这是因为,在目击媒体时代,公众已经成为新闻报道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帮助新闻生产或者使新闻在发布后进一步完善,因而对信息的验证和向公众保持透明性将日益重要。
  2015年发生在巴黎的两次恐怖袭击之后,目击媒体上都出现了谣言和虚假信息快速扩散的情况,法国24电视台的“观察家”网页在揭穿虚假信息、确保真实新闻传播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2007年,当社交媒体和“用户生产内容”刚刚兴起时,法国24电视台就设立了“观察家”网页,初衷在于使那些身处新闻事件当中的网民观察家们发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丰富新闻事件的报道,同时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谣言面前,这一公民新闻的实践则表现为揭穿虚假信息。早在巴黎恐怖袭击发生之前,“观察家”就在其网站上发布了“验证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和视频的操作手册”,手册上提到了查验照片的EXIF信息、使用谷歌图片反向搜索、谷歌地图和街景以及核验影像的来源和作者等方式,对照片的真实性加以验证。[15]正因为在社交媒体信息验证方面早有积累,在巴黎恐怖袭击发生的第二天,“观察家”就能够快速反应,发布帖子揭露了包括“埃菲尔铁塔熄灯”在内的5条虚假消息。[16]如果说“鉴定者”发挥着去伪存真的作用,那么“聪明的聚合者”则需要做到去粗取精,一方面搜集有效信息,一方面将信息以更加便捷、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信息搜集者,专业媒体机构应该梳理整个信息领域,为公众监测和获取有可能被忽视的有用信息,帮助人们节省时间,将他们引导至可信的信源。目前,不少西方新闻媒体都设立了专门负责信息搜集的数字编辑,并正在形成一套规范的集体工作体系。英国天空电视台的数字编辑表示,2015年1月发生于巴黎的恐怖袭击第一次让他感受到目击媒体的重要作用,他最先通过Twitter获知这一信息,随后开始在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搜索。他认为,在诸如此类的重大事件中,整个新闻编辑室应当分工协作,例如一些人进行交互的地理搜索、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关键词搜索,不同分工的人再对各自的信息进行交叉检验。[17]“聪明的聚合者”不仅要善于搜集信息,更需要将信息以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出来。如今的新闻不仅仅限于写故事,还可以通过统计、图表、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呈现,而这些传播形态也更加适合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接收,能够促进用户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互动。
  
谷歌新闻实验室:给媒体人的工具、数据和项目
  信息传播技术正在给整个新闻生产格局带来变化,谷歌新闻实验室立足于技术和媒介的交叉点,尝试着通过提供开放的数据、便捷的搜索与核验工具以及一系列创新性新闻项目等,帮助新闻机构与从业者更好地应对以公民参与和目击媒体为标志的信息超载时代。谷歌提出,之所以进行这项尝试,是因为“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有比高品质新闻业更重要的信息来源”。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结合谷歌新闻实验室的具体内容,探析专业新闻机构在目击媒体时代如何造就“高品质的新闻业”。
  谷歌新闻实验室在开篇词中提到了三种途径来实现技术和媒介交叉点上的创新:首先,要确保新闻工作者都能更方便地使用其搜索引擎、地图、视频平台等工具辅助报道;其次,希望新闻记者和编辑都能够更好地利用谷歌的实时搜索数据;最后,希望能够促进新闻工作者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从而给媒体业创造更多机会。基于上述三种途径,谷歌新闻实验室也是围绕“工具”“数据”和“项目”三部分而展开。
  “工具”部分以教授新闻工作者更高效地使用谷歌的各种搜索工具为主。以调查(research)、报道(report)、传播(distribute)和优化(optimize)四方面为主题,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时长5分钟至20分钟不等的课程,这些课程运用文本、动画、视频等手段帮助用户提高其信息获取、视觉呈现和传播的能力。例如,“调查”这一主题中共有12个课程视频,包括如何更好地使用高级搜索、反向图片搜索、趋势、问卷调查等工具。这些工具有的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更精准地搜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及其地理方位等,有的则能够有助于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进行核验,例如反向图片搜索就能够有效检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图片是否为原创。这四方面的工具能够使新闻工作者更有效地利用包括目击媒体在内的网络资源,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
  “数据”部分重点介绍如何运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进行数字新闻(data journalism)的实践。谷歌趋势是一款基于搜索日志分析的应用产品,可以向用户展示某一搜索关键词以分钟为单位被搜索的频率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除了基本的使用方法,“数据”部分还列举了《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等专业新闻机构使用“谷歌趋势”的独立报道,向用户具体展示如何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报道。
  “项目”部分由谷歌和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Lab)、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ProPublica等媒介研究机构联合主持,对一些创新媒介组织及创业公司的项目进行内容指导和资金支持,已经开展的项目包括“第一稿”(First Draft)、“YouTube新闻专线”(YouTube Newswire)、“目击媒体实验室”(WITNESS Media Lab)、“调查报道中心”等8个项目。其中,如何更好地使用“目击媒体”和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例如,“目击媒体实验室”由谷歌与人权组织“目击”联合组建,以普通公众为目标群体,目的在于帮助公众掌握更有效的拍摄技巧,使其能够在突发事件和人权事件暴发时拍摄高质量的现场影像,以便更好地报道或维护自身利益。“YouTube新闻专线”由谷歌和视频网站Storyful [18]联合创立,这个项目以专业媒体机构为目标群体,Storyful的编辑会对YouTube上的热门视频进行核验和比较,并遴选出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目击视频,以为专业媒体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素材;而刚刚上线的“第一稿”项目,更是以专业新闻媒体为服务对象,其创建目的就在于帮助记者掌握搜索和核验信源的必要知识及工具,用更准确、更符合伦理的方式找到目击媒体上的有效信息并加以使用。下文将以“第一稿”为例,对专业媒体应用目击媒体的策略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稿”提供的“资源”包括五部分内容[19]。首先是目击媒体上的信息搜集,包括如何利用谷歌搜索找到最合适的目击媒体、如何使用Tweetdeck找到最精准的推特帖子、如何使用Followerwonk找到某特定地点最可能成为目击者的推特用户等。其次是验证目击媒体上的信息的方法,包括如何核验社交媒体上某个账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检验Instagram、YouTube上的图片或视频的上传时间,如何使用TinEye以及谷歌图片等工具检验那些流传于社交网络的图片是否为原创。此外,“第一稿”还设计制作了核验图片信息的手册,通过五个步骤的设计,系统地帮助新闻工作者通过验证图片的原始版本、拍摄者、拍摄地点、拍摄时间和拍摄原因等要素来判断图片的真伪。第三类资源与使用目击媒体资源时的伦理与法规有关,包括信息版权保护、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权保护等问题。第四类资源为案例分析,即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利用目击媒体获得常规采访手段不易获取的新闻信息,例如通过Facebook获知一名参与了巴黎恐怖袭击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信息。第五类资源为“错误和欺骗”,这里列举了很多从目击媒体流向专业新闻机构的虚假消息的案例,总结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教训并提出了甄别的方法。“第一稿”不仅关注目击媒体信息的搜集和验证,也强调信息使用和新闻生产中的伦理和法规问题;同时,“教程+案例”的方式还能够立体呈现新闻从业者在应对目击媒体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式。
  谷歌新闻实验室的价值正在于为公民和专业媒体之间架设了桥梁。公民新闻和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生产不应当是对立和相互独立的关系,而应当是相互补充、共同建构和完善信息环境的合作关系。以杰伊·罗森(Jay Rosen)、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丹·吉尔默(Dan Gilmore)等为代表的“未来新闻学”所提倡的也正是这种参与式新闻生产[20],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专业记者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与受众保持‘高度黏合’的关系”。然而,这种新闻传播的“全民化”并不是要用公民记者完全取代媒体机构和专业记者,而是要“在确保新闻品质和公信力的前提下,让这些业余人士更为积极地参与新闻生产” [21];特别是,伴随着普通民众的技术赋权,新兴信息传播技术也会带来“智能暴民”(smart mobs)等现象。从广义上看,实验室所提供的工具、数据和项目可以为每一位互联网用户所使用,提高其信息搜索和辨别的能力;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项目专门针对普通公众,有助于其信息素养的提升,使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拍摄和提供更多质量更高的目击信息。从狭义上看,新闻实验室的立足点更在于专业新闻从业者,让其提高信息检索、辨别和汇总的能力。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将公众和专业媒体统合在未来新闻学的框架中。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谷歌在开篇词中提到要“与记者和企业家合作共同搭建媒体的未来”,但就目前来看,这一项目还是由科技公司领衔,而要让新闻实验室更加符合新闻生产的需求,也需要更多记者和专业媒体机构的参与。
  
小 结
  目击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适应新的技术所导致的新闻的分配方式和内容组织方式的改变:“新闻的分配方式将取决于便携性技术和终端用户;内容的组织方式将为服务不同受众的需求而调整;与受众的互动将有助于媒体与公众建立新型的关系,吸引公众参与到创建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之中”。[22]总的来看,这种改变的核心就在于新技术将“受众”变成了“用户”和“公众”。
  在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看来,在公众愈发积极地参与到新闻生产的时代,“一个能让更多人全面参与的媒体不会因为更受欢迎而变得愚蠢,它会更有能力,拥有更多信源、搜集新闻的人和技能”,因而他们对“下一代新闻业满怀信心”。谷歌新闻实验室提供的一系列搜索、核验、分析和视觉呈现工具,正是在为新闻业应对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资源;新闻业也应当敞开胸怀,积极拥抱科技发展和公民参与带来的改变,不对变革心存恐惧或产生怀旧心理。■
  
黄雅兰 陈昌凤/黄雅兰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昌凤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14AZD038)的成果。
  
注释:
①谷歌新闻实验室的具体信息参见:https://newslab.withgoogle.com/
②目击媒体的具体信息参见:http://eyewitnessmediahub.com/
③WardleC.DubberleyS.Brown P.Amateur Footage(2014): A Global Study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in TV And Online News Output. http://usergeneratednews.towcenter.org/
④Eyewitness Media Hub(2014): Cleaning up the Wild West: Creating some rules of the road for eyewitness media. https://medium.com/@emhub/cleaning-up-the-wild-west-818c0ed6cc61#.t0ngsodtw
⑤Rosen, J.(2008): A most useful definition of citizen journalism. http://archive.pressthink.org/2008/07/14/a_most_useful_d.html
⑥BowmanS. & Willis, C.: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⑦彭兰:《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⑧Gregory, S.(2014): The power of citizen witness: how witness is strengthening their impact. https://medium.com/@witness/the-power-of-citizen-witnesses-10f387f01c2d#.2jrzuvv03
⑨Claire Wardle: 7/7: Comparing the use of eyewitness media 10 years on. https://medium.com/1st-draft/7-7-comparing-the-use-of-eyewitness-media-10-years-on-a4015e548cef
⑩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新闻记者》2013第3期
[11]Claire Wardle: Too little too late: the horror of Paris proves the media need to debunk rumours in real time. http://firstdraftnews.com/too-little-too-late-the-horror-of-paris-proves-the-media-need-to-debunk-rumours-in-real-time/
[12]Karin Nahon & Jeff Hemsley(2013): Going Viral. London: Polity.
[13][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第9页,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22][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什么、该相信什么》第181~186、201页,陆佳怡、孙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Team Observer. The Observer’s guide to verifying photos and videos on social media. http://observers.france24.com/en/20151110-observers-guide-verifying-photos-videos-social-media-networks#chapitre2. 20151110.
[16]Team Observer. Debunked: Fake images and rumors around Paris attacks. http://observers.france24.com/en/20151114-debunked-fake-images-paris-attacks-photos 0151114
[17]Alastair Reid. How Sky News handles eyewitness media in breaking news situation. http://firstdraftnews.com/how-sky-news-handles-eyewitness-media-in-breaking-news-situations/ 20151130
[18]Storyful网站与其他媒介公司联手对社交网站上的视频和新闻信息进行验证和汇总,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之外的信息平台,具体信息参见https://storyful.com/
[19]关于“第一稿”,具体信息参见:http://firstdraftnews.com/
[20]王侠:《“未来新闻学”的理念及争论》,《新闻记者》201年第10期
[21]史安斌、李彬:《回归“人民性”与“公共性”——全球传播视野下的“走基层”报道浅析》,《新闻记者》2012年第8期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