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4页
  • 65页
  • 66页
  • 67页
  • 68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都市报裁员与媒介融合变革
——以《楚天都市报》2015年改革为例
■张昆 周钢
  【本文提要】2015年,《楚天都市报》裁员60余人。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实地调研访谈的方式,对本次《楚天都市报》裁员的原因、措施,以及之后的改革举措进行了研究,显示了当前从新闻生产和采编流程、技术支撑、营销方式、融合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媒介融合变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 媒介融合 《楚天都市报》 裁员 
  【中图分类号】G211
  2015年5月初,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进行裁员改革,一时成为传媒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被认为是都市报寒冬到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本文采用个案研究和实地调研访谈的方式,探究《楚天都市报》为何裁员、裁员原则,以及由此展开的转型策略,以期对我国都市类报纸媒介融合发展以启迪。
  
一、市场倒逼 裁员增效
  近年来,无论国内外,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都让传统报业显得日渐式微。为此,通过裁员压缩成本,探索转型,成为国外许多报社的首选。据美国皮尤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报业裁员2400人;2009年,全美约有5000名新闻专业从业人员失业,约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从2001年到2009年,美国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减少了1万人。①世界知名的《纽约时报》,也陷入连续裁员的局面。该报于2008年春季裁减100个新闻部门的岗位;2009年底,再次裁减100个新闻部门的岗位,相当于该报新闻部门全体职工人数的8%;2013年初又裁员30人;2014年10月再裁员100余人。②
  从国内传媒业的情况看,正如学者胡泳所指出的,所谓“党报党刊-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三分格局,都市类媒体实力大幅滑坡,正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市场化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③这三者当中,网络新媒体处于上升时期,党报党刊有较好的政策保障,反而是一度“一纸风行”的都市报,首先面临市场挑战。据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的数据,2015年前5个月,报纸广告降幅高达32%。据传媒业内部人士估算,2015年前三个季度都市类报纸广告降幅超过40%。
  此次裁员,显然是《楚天都市报》应对当下严峻形势而采取的一次“超常规”改革举措。正像《楚天都市报》之后的评论中所说的:“传播渠道显得单一,传播方式日趋陈旧,消弥着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新媒体无偿使用纸媒的原创产品,而把巨大的成本支出留给了纸媒;报纸经营从高利润时代走向低利润、微利润时代;高速发展时期累积的机构臃肿、人力富余,造成效率下降;等等。我们毫不讳言当前面临的这些挑战,这也绝不只是《楚天都市报》一家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惟有改革才有出路,惟有改革才有未来。” ④具体而言,这些挑战表现为:
  1.读者大量流失
  《楚天都市报》曾被武汉市民亲切地称为“麻木报”(麻木,武汉市的一种三轮电动车,后取缔,比喻该报登载的民生新闻贴近市民,受广大市民欢迎),武汉市民早饭时一边吃热干面,一边手持一份《楚天都市报》进行阅读,曾是武汉街头的常见景象。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楚天都市报》多年来忠诚度较高的很多读者,却基本不看报纸了,更谈不上长期订阅报纸。甚至一些纸媒从业人员自己都不怎么看报了。虽然发行量是报纸最大的秘密,但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公布的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情况,仍可推测《楚天都市报》发行量的下降趋势。2013年该集团14种报刊平均期发总数为514.75万份(册),同比减少38.24万份(册),减少6.92%。其中:系列报纸平均期发总数162.01万份,同比减少7.06万份,下降4.18%。2013年该集团印务产量23.35亿对开张,同比减少4.59亿对开张,减少16.43%。⑤
  2.报纸利润下滑
  当下纸媒发展大环境持续恶化,《楚天都市报》经营也出现困难。据《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年鉴》,2012年《楚天都市报》利润1.51亿元,完成目标任务83.91%,与上年同比增加973.63万元,增长6.89%。而2013年《楚天都市报》利润1.21亿元,完成目标任务78.21%,与上年同比减少0.29亿元,下降19.18%。2014年《楚天都市报》的利润数据尚未公开,但报纸广告营业收入大幅减少、报纸经营形势日益严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报纸广告量下滑,相应带来了报纸版数的减少,与高峰期每天出报60个基本版的水平相比,目前每天出报回落至16~24个基本版的水平。
  3.报社冗员增多
  创刊18年来,《楚天都市报》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1月,该报扩至32个版时员工总数为229人(不含广告经营员工,因当时经营归口由该集团楚天广告总公司负责)。《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年鉴》显示,2013年底《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正处级以下员工共410人(其中广告部员工121人)。截至2015年2月,《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员工增至484人(含广告经营员工)。
  在报纸版面急剧减少,广告经营连年下滑的情况下,必须使办报成本降下来,以便为报纸转型赢得喘息之机。鉴于此,报社对现有人力资源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员工总数的“瘦身”,实现减员增效,减少人力成本开支,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二、依法依规 稳慎操作
  国外报业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因此裁员现象比较普遍。而我国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与国外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除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劳动合同法》等规制,为确保稳定,体现和谐劳动关系,大多数纸媒尽量避免采取直接裁员方式,而一般采取“降薪”方式。2015年8月,陕西《华商报》大幅裁员,9月17日下午,报社门口被裁员工集体上访,一条“无良华商报,无辜裁老员工”的横幅折射出被裁员工与报社之间的冲突。
  在实地调研访谈中,笔者了解到,2015年4月21日,《楚天都市报》机构改革正式启动:按照“融合发展”的总目标,重组内设机构,确定部门职能;部门定岗、定责、定编;部门主任、副主任竞聘上岗;员工双向选岗;富余人员分流。按照《楚天都市报员工双向选岗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在《楚天都市报》工作,并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或《楚天都市报》代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所有在岗在编人员,包括现任副处级干部、部门牵头人、现任正副科级干部在竞岗中未能竞聘为部门主任(主要负责人)、副主任的人员均应参加选岗。此次改革,较大幅度减少了管理、工勤辅助岗位的数量,共有60余名员工落岗分流,被裁员工大多为编制外的内勤、校对、广告业务员、司机等,也有少数记者或编辑,甚至极个别新闻采编部门的科级副主任。
  为确保裁员稳慎推进,《楚天都市报》提出:落岗人员分流解聘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事关编辑部机构改革、转型发展的大局,应一一做好落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该报制定了相应的分流措施,对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人员,与落岗解聘人员协商,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给予经济补偿。同时,该报全媒体广告中心和有关经营部门开展经营活动需临时性、阶段性、季节性用工时,优先选用有意愿、能胜任的落岗解聘人员。当《楚天都市报》或相关公司事业发展壮大产生新的岗位需求时,在同等条件下择优录用本轮改革中落岗解聘并有意愿的员工。
  笔者对三位落岗员工进行了访谈——
  A(男,原新闻采编部门副主任):报社形势好也不会“裁员”。在都市报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是很有感情的。
  B(女,原新闻采编部门记者):现在传统纸媒经营困难是大势所趋,下一步想到高校相关专业学习充电,希望采访中积累的人脉资源能够为再次就业提供帮助。
  C(男,原广告部门内勤、中级工):刚落岗的那几天,心里挺不舒服,现在慢慢地接受了这个现实,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这段时间,一直在网上查招聘信息,也到一些人才市场投过简历,为了生计,还得另谋职业。
  在访谈中,三位落岗员工均表示,《楚天都市报》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这次落岗人员分流解聘中,由于严格执行相关人事管理、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以市场化办法为主的举措,没有出现大的震荡和波动。
  
三、流程再造 结构重组
  对于《楚天都市报》来说,裁员显然不是目的,力图以此次裁员为契机,合理设置机构,精减员工总数,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积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媒介融合,实现新一轮改革的成功,才是目的。2015年5月28日,《楚天都市报》宣布改版,并在题为《因您而生,为您而变》的改版系列评论中回应了传媒业同行的关切:
  在网络舆论场,对于《楚天都市报》这场改革的关注点之一,是所谓“裁员”。……对于这样一场谋求报业转型、谋求融合发展的改革,将目光聚焦于“裁员”一隅,是十分片面的。实现全媒体传播、全媒体服务、全媒体经营,打开《楚天都市报》新的发展空间,才是改革的主旨。
  具体来看,这次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1.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楚天都市报》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再造,要求原创采集板块部门的记者对当天采访活动或通讯员传来的重要信息,在半小时内发回140字以内的快讯,直供新媒体选用;遇重大公共新闻(独家新闻注意保密),两小时内发回300字左右的消息或报道提纲,如有图片和音视频,一并发回,便于值班负责人判断新闻价值,安排报道规模,指挥前后方联动,协调全媒体各有侧重进行报道,积极实现从平面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
  2.新闻采编流程整合
  新媒体工作部承担《楚天都市报》新媒体的开发建设和内容发布。在内容发布岗位设置方面,设值班主任、编辑、技术维护岗位。对采编流程进行变革,即编辑从原创采集部门记者的即时发稿,从中央稿库中选取最新的本地新闻和资讯,从中央媒体和外地媒体中选取国内外重要新闻和资讯,编辑加工后形成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稿件,配发图片和音频、视频;值班主任从政治关和事实关两个方面审核把关,及时向《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楚天都市网四大端口推送,24小时滚动播报。
  3.媒介融合技术支撑
  以媒介融合技术为支撑,设立集成创新板块(中央稿库),形成类似通讯社功能的中央稿库,承担《楚天都市报》新闻产品集成输出功能和信源筛选输入功能,该板块主要是用于搭建纸媒和新媒体融合的新闻统筹平台,实现新闻生产的“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集、滚动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采用媒介融合技术,实现《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楚天都市网四大端口与《楚天都市报》形成互动性、差异化、互补性和预告性传播,力争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第一解读,配合《楚天都市报》品牌活动、广告经营的信息传播。信源工作部负责新闻线索的收集、初步研判、归纳、分转部门,形成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最重要的前沿新闻触角,实时从新闻热线和QQ群、微博、微信、电视、网络、外报等渠道收集新闻线索。
  4.拓展营销售卖“蓝海”
  专刊与活动营销板块为新型经营为主的部门,依托纸媒和新媒体资源,开展活动与多元经营,增加与兑现品牌价值,实现增值传播与服务,突破传统发行、广告一次二次售卖格局,进军活动营销领域,开辟三次、四次售卖“蓝海”。全媒体广告中心运用纸媒版面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广告营销和活动营销,负责《家园周刊》《家居周刊》《车周刊》《风尚周刊》等采编和经营,借助专刊与活动营销板块平台,开展行业营销。这种精准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营销的盲目性,提高报纸营销的针对性。
  5.重构融合组织结构
  按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再造要求,将现有组织机构进行流程再造。将价值链条上的内容采集、加工增值、品牌活动营销、广告经营4个环节有机融合,改造成“一根链条、四大板块、若干部门”。四大板块即原创采集板块、集成创新板块(中央稿库)、专刊与活动营销板块、广告经营板块,其中一、二板块以采编功能为主,三、四板块以经营功能为主。四大板块为虚拟概念,便于识别其功能,不构成管理层级。实质管理层为编委会和部门两个层级,实现媒介融合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内设机构19个,按四大板块将部门分类如下:一是原创采集板块:包括社会部、经济部、机动部、教科部、文娱副刊部、深度地方部、摄影部;二是集成创新板块(中央稿库):包括评论与集成创新部、中央编辑室、新媒体工作部、出版部、信源工作部;三是专刊与活动营销板块:包括活动营销部、医卫工作部、财经工作部、区域版工作部;四是全媒体广告中心。此外还有未纳入四大板块的总编室和党务监察室。
  通过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再造,合理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三类岗位,裁减冗员,对现有人力资源实行分类管理,统筹考虑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不同的人力资源状况,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四、理念先行 人才制胜
  在当前报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楚天都市报》裁员改革给我国都市类报纸以启迪,即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通过理念先行、全媒体人才制胜等手段,积极探索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媒介融合之路。
  1.树立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一体发展的理念
  通过裁员,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在内部管理上进一步树立员工的媒介融合理念,变以往各自为政、简单重复为各板块、各部门通力协作、融合发展的全编辑部“一盘棋”。解决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中的“两张皮”现象,通过改革,使每位员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用融合的思维开展新闻采编、经营管理。打破原有思维定式,以互联网思维来谋划新闻内容生产、新闻流通渠道、新闻传播平台、媒介融合经营、媒介融合管理。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的信息需求。主动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⑥
  2.探索建立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中国已经进入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进程中,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人又是决定性的要素之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⑦此次裁员,倒逼我国都市类报纸应尽快建立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是增强岗位管理意识。裁员的前提是岗位总量的减少,为提高留岗员工的工作动力,在留岗员工中特别要为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积极建立都市类报纸专业化、职业化的机制体制,打牢媒介融合的队伍基础。
  二是加大全媒体人才的引进力度。都市类报纸不仅局限于裁员,还应根据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集团内部人才结构,加大新兴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三是提升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技能。在以全媒体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的媒体新时代,全媒体记者是不可替代的新闻人才,是实现媒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注释:
①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吴琳琳:《金融危机或将改变报业格局 传媒改革与融资需加快步伐》,《中国报业》2009年第11期
②《纽约时报再次大裁员》,钛媒体2014年10月8日
③吴信训、喻国明、胡泳:《从上海报业新动向看中国传媒业转型与政媒关系》,《国际新闻界》2014第2期
④《因您而生,为您而变》,《楚天都市报》2015年5月28日
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年鉴编辑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年鉴(2014)》,[2014]鄂省图内字第115号
⑥《求是》评论员:《着力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求是》2015第17期
⑦潘岗:《完善机制提升素质 不忘担当迎接挑战》,《人民日报》2015年8月20日
  
张昆 周钢/张昆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钢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转企改制背景下传媒组织冲突的动因分析及管理对策”(项目编号:13YJA860009)的阶段性成果。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