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实践
——基于《西安e报》的个案研究
■李洋
【本文提要】自媒体是公民新闻的重要平台。为了探究公民新闻在中国的真实情况,本文选取一家典型的新闻类自媒体《西安e报》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发现,《西安e报》等自媒体的报道活动已经具有公民新闻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的运作模式与西方公民新闻事业有很大区别。并且,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自媒体的公民新闻实践还面临着一些难以消解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 公民新闻 新闻再生产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自媒体”(We Media)一词,最早是美国学者Bowman和Willis于2003年提出,后来逐渐在国内流行。一般认为,中国语境下的自媒体概念有两层基本含义:(1)其运作者是新闻业之外或者脱离了新闻业的人士;(2)内容制作与发布具有一定规律,如周期性发布特定题材的资讯。①因此在本文看来,只有那些有一定内容生产规律,并且不属于政府或者媒体机构主办的互联网账号,才可称为“自媒体”。自媒体是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从事公民新闻报道的自媒体,比如韩国的“Oh My News”网站、台湾地区的“PeoPo公民新闻网”。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发展,我国大陆也出现了一些进行公民新闻实践的自媒体。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关于它们的研究仍然以概念思辨为主,经验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为了揭示公民新闻在中国的真实情况,本文选择了一家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自媒体《西安e报》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在一定理论视角下进行分析性概括,而不是基于概率抽样的统计概括。其主要方法是“从理论出发到个案,再回到理论,是建立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的理论修正、检验或创新”。②因此,个案样本所要求具备的并非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而是“典型性”,也就是要集中体现某类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③
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发布新闻资讯的自媒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闻类自媒体。本文选取的个案《西安e报》就是一家发布西安新闻资讯的自媒体。自2008年创办以来,《西安e报》的编辑每天都会通过博客、人人网、QQ空间等渠道发布与西安有关的新闻资讯,并曾在2012年前后拥有3.5万订阅者。由此可见,《西安e报》集中了新闻类自媒体的主要特征和属性,具有比较显著的典型意义。按照个案研究的基本逻辑,本文首先将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公民新闻的论述,然后通过对《西安e报》这一典型个案的经验研究,检验或者修正公民新闻的理论脉络,从而发掘出当下中国自媒体从事公民新闻实践的真实情况。
承袭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下列研究问题:《西安e报》等新闻类自媒体的报道活动是否属于公民新闻实践?如果是,那么它们有什么基本特点和主要策略?较之传统媒体又有哪些现实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笔者详细考察了《西安e报》从创办到2015年1月发布的新闻报道、编辑手记等文本;并且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电子邮件采访,对一些长期担任志愿编辑的网友进行了访谈。此外,为了厘清影响自媒体报道的重要制度性因素,笔者还对相关法规与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勾勒出公民新闻在当下中国的实然样貌。
一、作为公民新闻生产主体的自媒体
学术界通常认为,公民新闻的根本特征在于公民参与,或曰“用户生产内容”(UGC)。并且,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公民新闻的形式很灵活,任何公民对其周围发生的事物给予报道或者发表意见,都是公民新闻。④在西方国家,公民新闻报道的主力是被称为“公民记者”的草根网民,其发布平台主要是新闻聚合网站,基本操作模式是“先发布、后过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草根“公民记者”在当下中国并不活跃,新闻聚合类网站也不多见。而随着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近年来自媒体开始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力量,它们的报道活动已经具有了“用户参与、互动”等公民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我们以《西安e报》的报道实践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自媒体的作者主要是新闻业之外的民众,或者是脱离了新闻业、以公民身份从事内容生产的媒体人。他们通常都有正式工作,运作自媒体只是业余行为,或者准职业化行为。以《西安e报》为例,它的编辑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任何网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兴趣和写作能力,都可以申请加入编辑团队。由于自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国家、市场等结构性力量的直接影响,自媒体人的报道活动通常享有较高的自主性。例如,《西安e报》的编辑每人每天独立编写一期稿件,但无论是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主要编辑,还是刚刚参与的新手,都能够按照个人偏好自主地处理稿件。“每一个e报编辑,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或者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角度去记录一些事情。” ⑤一般来说,由于自媒体在报道活动上的高度自主性,因此它们的表达尺度要比传统媒体更大。
其次,自媒体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他们经常通过线下活动和话题讨论等方式,动员用户参与。比如《西安e报》的编辑们经常会发布一些与西安有关的公共话题,并通过跟帖评论、发送私信等方式动员网友参与讨论。为了吸引网友参与,有的编辑还会采取一些策略。一位编辑透露:“你写得很多、写得很累,写得面面俱到,结果呢,导致网友们无法评论了,因为你说的太多了,你把该说的都说了,让别人无法参与和互动了。所以,我写e报的时候,常常故意露出个破绽。” ⑥与《西安e报》的操作手法相似,许多新闻类自媒体也热衷于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公共话题讨论,并且还会将作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内容呈现出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网友在报道活动中的参与。
如上文所述,当下中国的新闻类自媒体在报道方式上并不同于西方公民新闻事业。但是正如有学者所言,公民新闻是正在寻求理论指引的实践,迄今仍然在全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⑦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模式。从《西安e报》等新闻类自媒体的实践看,它们的报道活动基本上属于新闻业之外的公众的志愿行为,或者准职业化行为,并且充分体现了公民参与。从这些方面来看,新闻类自媒体的报道活动已经具备了公民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属于公民新闻事业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在当下中国,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还具有自己的基本特点。
二、自媒体的新闻再生产策略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以编辑室(news room)为核心的组织行为,通常分为新闻采集(news gathering)和新闻处理(news processing)两个步骤。⑧前者主要由职业记者完成,后者由编辑等“把关人”负责。然而,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自媒体的新闻采集资质很有限。早在2005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就明确规定,非新闻单位网站不得从事时政新闻采访;2014年施行的“微信十条”等法规又将这一原则延伸适用于社交网络用户。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自媒体的人力资源比较有限,难以长期、全面地进行新闻采集。因此,它们的主要报道活动并非传递第一手的新闻资讯,而是对后者进行重新加工和解读。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不难预见,个体化的“新闻处理”(而非新闻采集)在长时间内都将会是自媒体的主要报道模式。
但是,一般情况下,自媒体并不会简单复制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而是从一定价值观念出发,对新闻作品加以整合与重新诠释。或者说,自媒体在传播新闻资讯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再生产”。用一位《西安e报》编辑的话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厨师做菜”:“在写e报之前,所有的新闻、帖子、评论、线索在我的眼中都是料理的原料,如果今天的信息都是猛料,那它们就是熊掌燕窝,如果今天的信息平淡无奇,那它们就是土豆白菜。作为厨师,我的工作就是将其烹调成型。” ⑨而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自媒体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新闻再生产策略。这些策略对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有时甚至会使新闻作品的内涵发生根本变化。
1.草根消息源VS权威消息源
自媒体从事新闻再生产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以草根网友作为消息来源,重构媒体建构的新闻事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日常报道选题上,不少自媒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如从社交网络上搜集当事人的爆料)披露媒体没有公开的内幕,从而聚焦“新闻背后的新闻”。不仅如此,有的新闻当事人还会向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投稿,披露某些新闻事件的“真相”。试举一例。2014年高考第一天,西安本地的传统媒体集体报道了西安出租车免费接送高考考生的新闻。而《西安e报》在转发这则新闻之后,又发布了一名高中生的爆料,这名学生称他乘坐出租车时听司机说:“这都是政府弄的,我们该咋跑就咋跑,又没有补贴,谁给你免费送呢。” ⑩由此来看,自媒体通过聚焦“新闻背后的新闻”,往往讲述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故事,或者说实现了新闻事实的重构。
其二,许多自媒体在转发新闻作品时,经常引用草根网友的看法,表达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论断。由于权力和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常常引用官员、专家等权威人士的观点评判新闻事件,后者的看法定义了“社会现实”。[11]但是,在自媒体的报道常规中,草根网友经常扮演了意见表达者的角色。这里试举一例。2014年10月底,西安本地都市报《华商报》报道了一家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该报告称“半数以上西安市民支持车辆限行”。《西安e报》的值班编辑认为调查结果不合理,于是他在转发这则新闻时,引用了两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是:“采样标准是什么?全西安市随机抽取?考虑不考虑样本对私用车使用需求的刚性程度?是否有年龄分类?社会层次分类?你们研究所网站都找不到这个报告。不公布细节,只给比例,这不是耍流氓么?” [12]由此可见,借助草根网友的意见表达,自媒体常常否定了传统媒体的论断,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闻的理解。
2.重构新闻文本框架
在日常报道活动中,自媒体经常转发媒体的新闻稿件。但通常情况下,它们并不是随意、直接地进行转发,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重构新闻文本的内在框架。具体来说,其主要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新闻作品中框选(framing)某些内容,并将它们抽取出来单独予以发布。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在新闻作品中找“亮点”。而这些抽取的内容脱离原来的语境后,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西安e报》的值班编辑都比较重视发掘新闻中的“亮点”,并且注重分析其中的问题、指明相关责任主体。用一位编辑的话说就是:“通过分析死板的官样文章,给出大家最符合人本主义的事件解读”。[13]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一起发生在西安的银行卡信息盗窃案,《西安e报》的值班编辑在转发这条新闻时就在文章某尾处特别指出:“这期节目最大的亮点,是银行安保人员亲口承认,银行摄像头监控的最大作用其实只是威慑而已。” [14]自媒体重构新闻文本框架的第二种策略,是重新整合与组织新闻资讯。其基本操作模式就是选取某些主题相近的新闻资讯,然后通过编辑评说等方式将它们“拼接”起来。这样一来,这些资讯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的意义关联,而不会成为零散、无序的信息拼盘。并且,经过自媒体重新组织叙事,它们的语境往往会变化,其内涵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近年来西安市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许多媒体都予以报道,但是《西安e报》的编辑经常将批评性、质疑性的报道组合在一起发布,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媒体集体批评的景观。因此,通过有意识地重新整合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自媒体往往赋予了后者全新的意义,从而间接地进行了新闻作品的再生产。
3.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显著区别,在于其高度的个人自主性和表达方式的个性化。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个性化表达也是其新闻再生产的重要策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自媒体人经常从个人视角出发,对新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他们通常以“小编”、“某某君”自称,在其原创或者转发的文章中“现身”表达看法。而且,自媒体人普遍强调个人看法的独到性,反对盲从媒体论断。例如《西安e报》对志愿编辑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西安e报在创立伊始,作者们普遍热衷戏谑调侃讽刺,并被大家接受,而现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角度去对问题发散思考,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问题表象上的揶揄”。[15]对于许多新闻事件,自媒体人表达的看法往往不同于传统媒体,有时甚至完全颠覆了后者的论断。这实际上也是对媒体的新闻作品进行了再生产。
其次,自媒体人的写作样式都很个性化,这也有利于消解传统媒体赋予新闻事件的意义。以《西安e报》的编辑为例,他们很少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等程式化写作样式,而是大量采用隐喻、夸张和反讽等修辞策略来戏谑性地报道新闻事件。“从正统主流之外的角度来看新闻,调侃新闻,解构新闻”。[16]比如,近年来西安市运输建筑垃圾的拉土车时常肇事,《西安e报》的编辑在发布这类新闻时,就将其调侃地称为“霸天虎疯狂袭击地球人”,用以表示不满与谴责。由此可见,个性化的写作样式不仅彰显了自媒体人的强烈个性风格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构新闻作品内涵的作用。
三、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实践:现实问题及其原因
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西安e报》等新闻类自媒体形成了一系列新闻再生产策略。这些策略往往重构了传统媒体建构的新闻事实及其意义体系,并将公民权利等价值观念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全新的意义。因此,如果说传统媒体是新闻生产的工厂,那么自媒体就是新闻再生产的手工作坊。但是,通过对《西安e报》等新闻类自媒体的经验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当下中国的媒体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自媒体的公民新闻实践面临着一些难以消解的现实问题。
第一,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日益健全,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实践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不断增大,其涉足的议题范围逐渐窄化。自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一系列法规,大大强化了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传统媒体也加强了版权保护行动,不时发起针对自媒体的侵权诉讼。在此背景下,很多自媒体都受过监管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商的处罚,一些知名的自媒体账号甚至被吊销。为了规避风险,许多新闻类自媒体开始疏远公民维权、社会运动等风险性较大的公共议题。它们对于后者的报道不仅数量锐减,而且集中于已被传统媒体公开报道的领域。近年来,多数自媒体都将关注重心放在了市井生活、娱乐休闲等相对“安全”的议题之上,其报道内容显得重复、过于琐细,并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第二,自媒体人表达的意见质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媒体的人力和组织资源往往比较有限,难以像传统媒体那样定时、高效地完成内容生产。而且,作为个体化的信息加工者,自媒体人通常更重视个人见解的独到性,而非事实报道的客观性。例如《西安e报》的一位编辑曾明确表示:“在给你转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会明确告诉你我的看法,或者列举事实来佐证我的态度。因此它不中立,不客观,带着市井气。” [17]由于自媒体人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作品的看法基本上源于个人经验、知识结构与价值偏好,所以难免出现过度阐释现象,有些观点甚至比较偏激、非理性。因此,较之传统媒体,自媒体人表达的个人意见质量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事实性内容的把关上存在着不足。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传统媒体通过明确的分工、规范的流程和严肃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对消息源进行查证的把关机制。[18]与之相比,新闻类自媒体大都没有专业化的采编团队和可靠的消息渠道,其报道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草根网友爆料。然而,通常情况下,网友的爆料都是以自己在某些事件中的个人见闻为主,往往不够全面、完整和准确。例如《西安e报》收到的投稿大多是网友在城市拆迁、交通事故等现场的所见所闻,但是关键信息经常残缺不全,并且很少得到第三方人士的旁证。更重要的是,由于多数自媒体都没有建立消息源核实、纠错与问责等把关机制,因此它们也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具有查验与确证事实的能力,其发布的内容时常混杂了不少失实的信息。
结 语
自媒体是公民新闻的重要平台。为了探究公民新闻在中国的真实情况,本文选取了一家典型的新闻类自媒体《西安e报》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西安e报》等自媒体的报道活动已经具有了公民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但它们的运作模式与西方公民新闻事业有很大区别。在当下中国,公民新闻的主力是准职业化(或者正走向职业化)的自媒体人,而不是以草根网民为主体的“公民记者”;其主要方式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进行“再生产”,而不是像西方公民新闻平台那样无过滤地发布网友爆料。因此,如果说传统媒体是新闻生产的工厂,那么从事公民新闻实践的自媒体就是新闻再生产的手工作坊。
然而,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实践仍然面临着一些难以消解的现实问题,例如报道议题范围日益狭窄、意见质量具有不确定性、缺少查证事实的把关能力。自媒体的公民新闻生产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当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性探索,这方面的经验研究有待更深入地开展。■
注释:
①胡泳:《自媒体的探索与冒险》,《南方传媒研究(第47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②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③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④孙曼萍:《公民新闻2.0:台湾公民新闻与“新农业文化再造”形塑之初探》,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9期
⑤对《西安e报》编辑“faoyou”的访谈,电子邮件,2011年6月1日
⑥[15] [17] 参见《西安e报》第1000期“与作者们的对话”。2014年12月11日于QQ空间最后访问
⑦胡元辉:《更审议的公民,更开放的公共——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相互关系的思考》,台湾《新闻学研究》第119期,2014年4月
⑧BassZ.A(1969).Refining the “gatekeeper” concept: A UN radio case study . Journalism Quarterly4669-72.
⑨参见《西安e报》编辑“胡铁花”自述:《其实,我是个厨子》http://guanbinli.blog.163.com/blog/static/14910252010101015632233/。2014年12月20日最后访问。
⑩参见《西安e报》第1993期“奏在屋里吠大觉”。2014年12月20日于人人网公共主页最后访问
[11]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2]参见《西安e报》第2128期“嫖妓的男娃”。2015年1月6日于人人网公共主页最后访问
[13]对《西安e报》编辑“海盗电台”的访谈,西安,2011年10月2日
[14]参见《西安e报》第2135期“能chua几年是几年”。2014年12月20日于人人网公共主页最后访问
[16]对《西安e报》编辑“萨桑”的访谈,西安,2011年10月5日
[18]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李洋/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