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些什么?
——以在线视频新闻网站VICE News为个案的讨论
■陆晔 曾薇
【本文提要】在由全球化、数字化和ICT革命推动的新闻业变革中,传统新闻业基于把关人模式的新闻生产路径正在被彻底重构。在线视频新闻的观众人数不可小觑。VICE News 以反叛的个性强调与全球渴望了解新鲜资讯的年轻观众高度共鸣,宣称“前往全球最热门的新闻现场,点亮那些从未被报道的新闻故事”,而且有意识地颠覆传统新闻价值理念。互联网新闻业正在翻转新闻信息的筛选、发布的决定机制。面对从小使用YouTube和优酷、Google和百度、Twitter和微博微信长大的新一代新闻受众,新闻生产的理念、目标、方式,一切都在变得不同。
【关键词】ICT(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 UGC 互联网新闻业 在线视频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9
ICT革命及其震荡
互联网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些什么?有那么一些“热点时刻”常常会被高光标注出来,作为重要节点来呈现互联网新闻业形成的过程。比如,Allan在其《重新编织互联网:“9·11”的在线新闻报道》开篇引述网络作家Rogers Cadenhead的话写道:“这深不可测的悲剧的一天……唯一令人振奋的事情就是网络博客上的业余新闻记者都在发挥分散的自媒体功能”。①实际上,这一天除了被视为以个人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发挥重大影响的“热点时刻”之外,还有一些虽不常被提及但同样重要的与互联网相关的事实:比如,“9·11”事件当天,由于公众的信息需求之高前所未有,主流媒介的各大新闻网站几近崩溃、无法访问,以至于有研究者称之为“恐怖袭击之后的互联网惨败时刻”;②另一方面,双子楼倒坍摧毁了位于世贸中心的广播电视发射塔,除了少数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纽约本地的附属台迅速切换到帝国大厦的备用天线继续播出以外,多家广播电视机构失去了无线开路信号——尽管多数有线电视用户不受影响,但仍直接造成大约占受众总人数30%、通过无线开路信号收看电视的观众接收不到电视直播报道。此刻反而是流媒体新闻网站FeedRoom在一直提供现场实况——第一次爆炸发生时,离世贸中心十几个街区的这家公司就立即将两个数码摄像机转向了双子楼方向;此外,当天不仅纽约,包括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在内的美国东海岸许多地区的电话系统陷入瘫痪,除了蜂窝网络尚能发送文字短信,人们的通讯联络基本上只能依赖于不容易被网络流量激增影响到的电子邮件,不只是寻亲问友,也获取新闻信息的更新。③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个人博客主的影响力更上层楼。在主流媒体记者跟随美军进入战区、用海事卫星电话发回嵌入式报道之前,Christopher Allbritton,这位第一个完全依靠网络用户和粉丝资助的独立记者和博客作者,筹资1.5万美元,以个人身份进入伊拉克,开始进行“重返伊拉克”这个后来被证明十分成功的“独立新闻实验”。整个战争期间,他在个人博客上报道了大量从未见诸传统媒介的新闻内容。④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全世界各大新闻机构采用的现场视频,几乎全部来自目击者的社交媒体账户。2009年6月德黑兰一名女大学生Neda Agha-Soltan在伊朗大选抗议示威冲突中身亡,一位匿名者用手机拍下她遭警方射杀喋血街头的视频并传至互联网,被另一匿名者以“请让全世界知道”为主题发送email给国外的联系人,之后这封邮件的收件人之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住在荷兰的伊朗人,第一个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这一视频,迅速引发病毒式扩散,主流媒体也相继报道,Neda成为伊朗民众对抗集权的象征。这则视频获当年度美国乔治·波尔卡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这也是第一次由匿名者拍摄的新闻视频获得了新闻业的专业奖项。⑤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90年代新闻网站略成气候,业内的讨论大都将互联网与报刊广播电视相比,议题集中在这一新媒介能否(如传统媒介一样)成为以及如何成为高质量新闻报道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如今人们聚焦的重点早已转移到互联网如何重构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发布的整个过程,如何颠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价值理念,如何造就新的新闻文化——网络不仅构成新的社会形态,也改变人类行为,⑥新传播技术革命摧毁了现存制度,⑦以此为前提,由全球化、数字化和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革命推动的新闻业变革,跨越了物理时空和民族国家边界,生产出新的数字时空和新的主体,传统新闻业基于把关人模式的新闻生产路径正在被彻底重构。如德国哲学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所言: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真实性看起来变得很脆弱,“虚拟性上升为当前新的、有力的主角……‘虚拟实在’的说法就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矛盾修辞法……一个新的对真实性——所谓‘真实的真实性’——的渴求正在形成”。⑧
UGC时代:主编已死?新闻重生?
ICT革命的汹涌浪潮席卷而过,坍塌的不仅是作为传统新闻业存在基石的价值理念和照耀新闻人职业生涯的理想主义情怀,实体的媒介机构和一摞摞散发油墨芬芳的报纸杂志也在消失。2014年到2015年,停刊或休刊的纸质媒介,稍微罗列一下就有这么多: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晚报》、《文汇读书周报》(其内容作为一个周刊并入《文汇报》)、《房地产时报》;北京日报社等多家媒体联合投资的《竞报》;上海文广集团《天天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杂文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与日本Shogakukan Inc. 合作的《Oggi今日风采》;赫斯特中国旗下的《心理月刊Psychologies》;21世纪报系旗下《环球企业家》;英国《Wales Weekly》、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最大的免费报纸《Metro Herald》、美国知名科技杂志《Computer World》和《PC World》(停印传统纸质版、转向数字版和网站)……观察下去,这个名单恐怕还会继续增加。
于是,“主编死了”这样一句断言,代表了那些立于潮头的曾经的媒体人,回望自己曾安身立命其中的传统新闻业辉煌年代的反思: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能否广泛替代传统新闻生产?工业化时代的新闻媒介机构从理念、结构到运作方式是否彻底土崩瓦解了?“互联网令获取、制造、编辑、传播新闻从一种职业技能普及为每个人自由表达的必备能力,扩大了其信息处理的范围,拓展了其应用的边界”,是否一个新的业余者的共同体就此产生,并担负起传统新闻业的社会责任?⑨
如果将视野投向互联网,就会发现虽有停刊的报纸,仍有不死的新闻业——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新闻媒体状况报告2014》⑩和《新闻媒体状况报告2015》,[11]至少下述两个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首先,业外投资大量进入新闻业。比如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这一行为被视为进一步发展《华盛顿邮报》数字战略的机会。[12]除了传统媒介的互联网转型,全新的互联网新闻业也是业外投资进入的重要理由,如eBay创始人Pierre Omidyar 投资2.5亿美元,与负责报道美国“棱镜门”的英国《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共同创办新闻网站First Look Media,以支持独立记者。
其次,互联网新闻业开始大量聚集新闻人才。2013年美国468家在线新闻公司提供5000个全职岗位。其中《赫芬顿邮报》采编人员达575人;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最初只有6名编辑,现已增加到170人,包括普利策新闻奖得主Mark Schoofs;原《纽约时报》副总编Jim Roberts出任互联网新闻博客Mashable首席内容官;《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Ezra Klein加盟网络媒体出版商Vox Media。
再次,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新闻机构力图拓展全球覆盖。比如,Vice Meida拥有35家海外分支机构;商业博客Quartz在伦敦、曼谷和香港派驻记者;BuzzFeed加强了调查记者和海外记者团队,还聘请外籍编辑管理东京、孟买、柏林、墨西哥城的报道事务;《赫芬顿邮报》也继续增加海外记者站。此外,互联网正为新闻业开启新的新闻消费和盈利模式。不仅社交媒体成为重要的新闻分享平台,而且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的点击率、装机量也不断提高,尤其在30岁以下人群中,数字订阅和其他新的收入形式也在增长。
曾有研究者在互联网新闻业刚兴起时用新闻传播的“钻石模型”来描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闻报道的七个阶段,分别是Twitter Alert(快讯),Blog Post(草稿),Article/Package(报道),Context(背景),Analysis(分析),Conversation(互动),Customization(定制)[13]——在这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模型里,中间的部分,报道、背景、分析,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远在互联网之上的优势。然而上述一系列趋势,显然意味着互联网新闻业的真正崛起——传统新闻业一向引以为豪的严肃新闻报道领地正在被互联网新闻业瓜分。
在线视频新闻:互联网新闻业的新景观
上述趋势下,在线视频新闻越来越引起业内关注。有业内人士宣称:如果在1980年新闻界的破坏力量是CNN,2005年则是《赫芬顿邮报》,到了2012年,放眼望去移动社交视频是下一个大事件。[14]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报告以“网络新闻视频:尽管不确定也仍为新闻不断增长的部分”为题,专门进行了讨论:[15]首先,在线视频新闻的观众人数不可小觑。在美国的成年人当中,观看在线视频的人数已过半数,达到63%,观看在线视频新闻的人数也有36%。年轻人是最重要的在线视频消费者,也是数字视频新闻最重要的消费者。在18~29岁的人群中,10个中有9个观看在线视频,而其中几乎有一半的人(48%)观看在线视频新闻。这一结论也经由其他研究佐证。一项从全美1.5亿成年人网络用户中随机抽样1500位被访者的调查,试图研究两类在线视频与受众的关系:一是由媒体公司原创的品牌视频(brand video),在线品牌视频和电视上的节目重合度很高,二是由网友个人制作的用户生成视频(user-generated videos),这类在线视频与电视节目没有重合度。研究发现,受众花费在视频分享网站的时间,显著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观看用户生成视频的时间越多,看电视的时间就减少,而观看在线品牌视频则对看电视时间的影响不大。[16]其次,皮尤报告发现,用户生成的视频内容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12%的社交媒体用户在其社交网站上发布过自己拍摄的新闻事件视频;如果扩大到整个在线新闻消费者群体,往新闻机构或博客发布过新闻相关内容(包括视频、照片、文章或观点)的也占11%。此外,据皮尤报告,2013年NBC收购智能手机新闻视频直击网站Stringwire;[17]同年,《赫芬顿邮报》在其在线视频新闻频道HuffPost Live推出一年之际开始大规模海外扩张;[18] VICE Media的网络视频新闻频道VICE News也于2014年初上线。这些都指向了同一方向:传统新闻机构和新兴互联网公司都对互联网视频新闻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进取心。
很显然,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进入在线视频领域的过程中也都有所表现,但进展差异很大。皮尤对美国32家地方电视新闻网站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4家在其首页上提供视频,14家提供其广播节目的网络直播;24家在安卓和苹果的应用商店提供手机应用程序下载,18家拥有YouTube频道,但活跃程度差距很大。[19]对于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意义,NBC数字媒体高级副总裁Lora LeSage这样看:“随着消费者一天内多次转向自己的移动设备,来获取最新的新闻和气象信息,我们希望给他们最好的体验。这些新的应用程序让我们的本地观众从一个有序而整洁的版式中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也更容易找到那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故事和视频”。[20]随着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移动终端观看短视频,就像图片分享社交应用Instagram和它的竞争对手Tout上的短视频都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大鳄们也开始效仿,如BBC News在2014年1月推出了15秒的短视频;在线视频新闻网站Now This News则将基于移动终端App的6至30秒的短视频片段(Tiny video clip)作为主打。[21]然而也并不是只有短视频才会在网络上火爆起来,2014年3月上线的VICE News,以原创的深度内容和纪录片见长,每条视频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十分钟,在2015年初就拥有了110万用户和1.75亿视频播放量(Pew Research Center,2015)——根据皮尤对互联网流量跟踪分析公司comScore数据的分析,仅2015年1月,主站点vice.com以及相关应用程序的独立访客数就超过了1500万;其新闻方面的成就包括:独家采访了中央情报局拘留的程序设计师James Mitchell,该报道在发布的头四天就吸引了35万的视频播放量。就像业内人士认为的那样,“手机和社交媒体的观众并不比其他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少,只是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接收而已,所以你要找到抵达的方法并传递他们想看和想分享的内容”。[22]
VICE News:在线视频新闻的另类个案
VICE News是VICE Media旗下的一个子频道。VICE Media创立于1994年,前身是加拿大蒙特利尔一家小型的免费独立杂志《蒙特利尔之声》,关注从饶舌与朋克摇滚到毒品交易的青少年街头文化。之后随着影响力扩大,VICE将办公室搬到美国,创立了每日更新的网站,并开始拍摄原创纪录片。[23] Vice这个英文单词有“不道德之行为”的含义,其宣传片声称这是一个针对年轻一代的网站,强调离经叛道,酷,是下一个ESPN、CNN、MTV的综合体,是“街头的时代华纳”,[24]主要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程序、Youtube频道、HBO电视节目、与其他电视网络的许可交易来发布视频内容。据皮尤报告,截至2014年初,VICE平均每月拥有770万视频播放量。[25]目前VICE英文主站(http://www.vice.com)有五个板块:观看、分类、图片、杂志、话题。其中观看板块集中了全部视频,分类板块下有新闻、音乐、时尚、旅行、体育、科技、美食、游戏、NSFW(Not Safe For Work的缩写,最早出现在博客圈里,通常那些含有暴力或色情等不能在上班时间被上司看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网页内容)、行不行十个栏目;话题下分犯罪、精神健康、政治、观点、文化、LGBT(分别代表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图片是照片、图片故事的集合,杂志则是免费的VICE电子刊。主站之外,VICE的专门频道包括新闻频道VICE NEWS,音乐频道Noisey,科技频道Motherboard,美食频道Munchies,体育频道VICE Sports,先锋艺术与创意频道“创想计划”Creator Project,电子音乐频道thump,时尚频道i-D,综合格斗与拳击频道Fightland,另外还提供VICE在HBO播出内容的在线观看频道VICE on HBO。VICE公司估值25亿美元,每月全球用户到达量可以到达1.5亿,在美国,2014年7月份vice.com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吸引了930万访问者。[26]VICE目前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VICE中国(www.vice.cn)带着它“拒绝无聊的信息”的宗旨于 2013年5月上线,喊出“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欢迎来到VICE”的口号,告诉人们“这个世界迟早会在疯狂中完蛋,我们可不想错过,也不会让你错过”。[27]目前有网站、优酷频道、新浪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甚至还有个豆瓣小站和译言网个人空间。VICE中国网站的界面与英文主站有较大不同,目前分为文章、视频、频道、话题四个板块,其中文章分为事儿、音乐、时尚、摄影、旅行、体育、科技、行不行八个标签;频道有两个:创想计划和Noisey;话题内容来自上述不同标签,包括这是一个好地方、功夫大师、Mixed By…、电子竞技,以及VICE一周内容精选“你该读读这些”;视频则是上述八个标签和两个频道全部纪录片和其他各种视频内容按上线时间排列的集中呈现。首页的今日G点囊括了各个频道、标签下的当日热门内容(表1 表1见本期第29页)。
与VICE主站共享全球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街头态度、炫酷气质和恶趣味高度一致,VICE News 同样以反叛的个性强调与全球渴望了解新鲜资讯的年轻观众高度共鸣,宣称“前往全球最热门的新闻现场,点亮那些从未被报道的新闻故事”(移动端App推广语),而且有意识地颠覆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真实的个人体验。个人视角。足够个人,足够主观。也许你会觉得这么做不善良,或者有悖传统的新闻准则,但谁规定新闻准则就必须是客观的、善良的呢?” [29] VICE News做过一系列在传统记者看来匪夷所思的报道,其中包括在一篇题为《我们和John McAfee在一起,傻X了吧》的稿子里发了一张VICE美国主编与被通缉的涉嫌杀人犯John McAfee在一起的照片,并嘲笑了抓不到他的政府和警察,由于发照片时忘记删除地图信息,警方据此在危地马拉将McAfee捉拿归案了。[30]另一轰动性报道是2013年春天VICE安排前NBA巨星丹尼斯·罗德曼访问朝鲜事件,主流新闻媒体批评VICE:“整个世界都在讨论朝鲜独裁还有饥荒中人吃人的惨案,但他们网站上最新的头条标题却是《罗德曼跟VICE如今成了朝鲜的朋友》”。[31] VICE News 日常发布的视频新闻中也随处能见这种炫酷和颠覆的意味。他们关心世界局势,既和圣战分子对谈,也关心孩子做饭(表2 表2见本期第30页)。
VICE News主打硬新闻,内容分六大类:政治、观点与分析、战争与冲突、防御与安全、环境、犯罪与毒品。其报道范围覆盖全球,不仅有短视频,还主打长视频或短纪录片。其特色之一是视频播放可选择包括中文简体字在内的90多种语言的字幕;特色之二是不仅开放评论,还提供评论者在Disqus上的个人链接——Disqus是一家第三方社会化评论系统,主要为网站提供评论托管服务,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已接近5亿;作为主流网站的“标配”,Disqus有助于提高网站的用户活跃度、增强社区属性、强化交友功能,以便网站浏览者关注感兴趣的评论者。
表面上看,VICE News的新闻类别与传统媒体十分类似,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与传统媒体报道截然不同。比如在战后伊拉克追踪调查美军使用的毒气武器究竟是否会给婴儿造成先天缺陷的视频报道,菲律宾的政治暴力和暗杀,以及2015年4月间的巴林起义,CNN和BBC虽有报道,但都为短视频,不及VICE深入——VICE News不仅有现场视频和采访,比如2015年4月19日的《巴林大奖赛(官方全称:一级方程式赛车海湾航空巴林大奖赛)触发人权抗议》的4分30秒报道,还有题为《反抗从未离开——巴林:难以忽视的起义》的长达30分钟的专题报道——正如其网站推广语所言:“向你传递你想知道任何的新闻,而传统媒体甚至都不敢告诉你这些事情”。Vice中文网站虽然没有专属新闻频道,不过部分英文网站新闻频道的内容会以Vice报道为题出现在事儿、体育、旅行等不同的中文标签下,或者直接点击链接:http://www.vice.cn/column/vice-news。尽管其内容比英文网站实在要少太多,更是缺乏英文网站的影响力最大的硬新闻和火爆的现场热门报道,不过从2015年1至5月的9条视频新闻中依然可以看出其与传统媒介新闻报道的不同选题趣味(表3 表3见本期第31页)。
VICE News不仅以年轻态的高水准新闻内容见长,它也大量使用非专业年轻记者,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数字时代红人——VICE拥有遍布全世界重大新闻现场的快速账户,它由一个个与之有关、能说会道的年轻人组成——2012年9月突尼斯骚乱,美国大使馆遭袭击,与传统媒体往往花费上万美元调度资深国际报道特派记者、制片人、摄像师的做法不同,VICE只派了一名记者——一位在附近大学做中东研究的美国留学生,他几小时内就到达现场发回报道。与职业记者的客观中立不同,这样的报道非常个人化、生动、引人注目,而且花费低廉。由于在突尼斯生活和学习,这名学生对当地政治有基本了解,于是便在报道中基于个人的理解对骚乱原因进行了一番解释。[34]近期关于VICE News的重要动向,当属它与Skype合作进一步扩展Skype用户在该新闻播报平台的权限,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现在,VICE用户可以通过Skype录制表达对某条新闻观点的视频,并能发送到目标新闻源下。如果某些视频极富有播报价值,VICE News还可能将其推送到平台的直播节目中。VICE News总经理Sterling Proffer认为:“Skype将帮助VICE News继续打破障碍,让来自全球各地的真实事件报道变得更加容易。” [35]互联网新闻业的生产、传播及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一新技术中介化的过程中快速确立起与传统新闻业截然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业标准。
简短的讨论:一切都在变得不同
VICE New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新技术时代互联网新闻业核心构成要素的有价值的标本,那就是基于全球不同实体空间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互联网新闻业的一个节点,他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新闻内容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构成了一个多节点、共生的即时信息传递之网。
实际上,CNN早在2006年就推出iReport,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上传突发新闻事件的照片和视频——该网站现有75万注册会员,平均每天获得内容约500条,有一小部分可经审核批准上了CNN的新闻节目或其他数字平台——这些iReporters通过手机应用在移动状态上传图片和视频,轻而易举地帮助CNN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全球”——不仅观众共享的信息为新闻报道添加一个全新的层面,这种新闻众包(crowd scource)的能力也激发出让公众更好地知晓新闻的潜能;而且,公众在生产和共享新闻的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专业壁垒和社会等级,达成了主流媒体和公民记者以及更广泛社会公众之间的“共生关系”。[36]另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在于互联网新闻业与消息来源和信息准确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原本传统媒体在获取消息来源、验证信息准确度方面的成本非常高,但基于遍布全世界、专业高效的众多互联网用户,交叉验证变得十分便捷。
此外,互联网新闻业正在翻转新闻信息的筛选、发布的决定机制。传统新闻业和互联网新闻业的关系,决定了新闻生产过程中,将不再是传统媒介为互联网新闻业提供内容,而是互联网新闻业给报纸广播电视提供内容。[37]面对从小使用YouTube和优酷、Google和百度、Tweeter和微博微信长大的新一代新闻受众,新闻生产的理念、目标、方式,一切都在变得不同。■
注释:
①②③AllanS. (2011). Reweaving the Internet: Online news of September 11. In ZelizerB. & AllanS. (Ed.) Journalism After September 11(2nd. p169-190). OX: Routledge.
④参见:http://www.back-to-iraq.com。
⑤HeinrichA. (2011). Network Journalism: Journalistic Practice in Interactive Spheres. NY: Routledge.
⑥纽尔曼·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⑦罗伯特·麦克切尼斯:《传播革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⑧沃尔夫冈·韦尔施:《“真实”——意义的范围、类型、真实性和虚拟性》,载西皮尔·克莱默尔编著,孙和平译:《传媒、计算机、实在性——真实性表象和新传媒》第142-184页
⑨陈序:《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⑩[15][19][25]Pew Research Center (2014).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4. From: http://www.journalism.org/packages/state-of-the-news-media-2014/.
[11]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5. From: 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4/29/state-of-the-news-media-2015/.
[12]除皮尤报告外,还可参见新华网2013年8月6日,亚马逊创始人2.5亿收购《华盛顿邮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08/06/c_132607300.htm。
[13]BradshawP. (2007). The news diamond: A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sroom. From: http://onlinejournalismblog.com/2007/09/17/a-model-for-the-21st-century-newsroom-pt1-the-news-diamond/.
[14][22][37]OputuE. (2014). Pop! goes the disruptor.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53(2): 64.
[16]Cha, J. (2013). Do Online Video Platforms Cannibalize Television? How Viewers Are Moving from Old Screens to New On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53 (1): 71-82.
[17]还可参见每经网2013年8月12日,NBC 购买了 Stringwire ,打造全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取自: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08-12/765494.html。
[18]参见新浪科技2012年12月28日,HuffPost Live:用网络重塑电视新闻模式。取自:http://tech.sina.com.cn/i/2012-12-28/16277934092.shtml。
[20]MaloneM. (2014). NBC owned stations launch new apps. Broadcasting & Cable. 144(45): 11.
[21]Gil, J. M. (2014). Six steps to 15-second video gold. The Quill. 102(4): 30.
[23]参见VICE中国网站2013年4月22日,VICE自我指南:其实挺楞的。取自:http://www.vice.cn/read/the-vice-guide-to-vice-bro-style。
[24]参见财富中文网2013年10 月16 日,VICE Media首席执行官:传统媒体可以去死了。取自: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3-10/16/content_180195.htm。
[26]参见The New York Time Sept. 42014. VICE Gets 2nd Investment, to Aid Expansion.
[27]参见VICE中国2013年5月13日,VICE来中国了。取自:http://www.vice.cn/read/vice-comes-to-china。
[28]参见http://www.vice.cn/。 另外,10篇文章中有5篇配有视频,其中时长最长的为29分54秒,最短的为1分21秒。
[29]参见VICE中国网站2013年4月22日,VICE自我指南:其实挺楞的。取自:http://www.vice.cn/read/the-vice-guide-to-vice-bro-style。
[30]参见:http://www.vice.com/read/we-are-with-john-mcafee-right-now-suckers。
[31]参见《‘Vice’ On HBO: News And StuffBro-Style》:http://www.huffingtonpost.com/maureen-ryan/vice-hbo_b_3023038.html。同时参见:《把新闻做成艺术行为》,南都周刊2013年第13期。
[32]参见https://news.vice.com/shows。
[33]参见http://www.vice.cn/column/vice-news。
[34]参见Newsweek October.82012. Playing it cool.
[35]参见网易新闻2015年4月21日,VICE News、Skype强强联手,打造新闻交流新方式。取自http://news.163.com/15/0421/08/ANNAJTGF00014U9R.html
[36]参见WengerD. H. (2014). Switched on and off. Index on Censorship. 43(3): 42-44. 以及PalmerL. (2013). iReporting” an Uprising: CNN and Citizen Journalism in Network Culture. Television & New Media. 14(5): 367-385.
陆晔 曾薇/陆晔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薇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