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7页
  • 88页
  • 8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媒体融合的关键是思想先行
——“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综述
■张桂萍
  2014年11月29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主办的“有融为大——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举办,十多位来自学界、业界、科技界、投资界的实践者和思想者们,与现场300多位传媒业界和企业界的同仁分享了各自观点。这场专注媒体融合和互联发展的思想盛宴,既探索了传媒发展的新趋势、新思想,也有接地气的解决思路探讨为当前的媒体融合发展探索了新思路。
  
“乱众媒体”时代,议程设置权利已转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发生持续的边缘革命——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四大边缘革命后,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是一场新的边缘革命。而且这种边缘革命从根本上是以两种路径进行的,一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发动和引导的改革,一种是由草根阶层自下而上自发行动进行的改革,而且这种革命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
  具体到媒体行业,从英文MEDIA的中文翻译就可以看到这种趋势:英文MEDIA在中文里可以翻译成“媒体”和“媒介”两个词,但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裂变发展到今天,媒体事实上已没有“体”,只剩下“介”。概括来说,传媒业已呈现四个“不是”:
  一是“新闻不是新闻”,因为新闻在今天已经变成不能增添价值感的大路货,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已被重新定义,新闻生产已从过去的一个专业变成今天的一种活动;
  二是“媒体不是媒体”,现在的新闻已经可以不借助于媒体直接闯入公众意识,信息议程设置权已从过去媒体的手上,转移到公众当中,媒体的定义也由原来的一种特殊的产业部门或者是经济部门,变身为有组织的廉价分享工具;
  三是“记者不是记者”,现在任何人都被赋予了自出版的能力,每个普通人越来越成为彼此的基础设施,很多人现在已经习惯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熟人分享信息、了解世界;
  四是“受众不是受众”,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很多时候已变成“授众”,信息分享和传播的主体已发生了反客为主的变化。过去被当成商品看待进行二次售卖的受众,有了决定性的转变——不能以用户为中心,没有社区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黏性服务,这样的传媒产品基本上不可能有前途。
  所有这四个“不是”,导致大众媒体在今天已转变为“乱众媒体”,而一旦媒体把权利让渡给用户,权利的丢失将一去不复返,一些新闻和信息议程的设置权利将再也不可能回到媒体身上了。
  当新闻不再是一种专业内容活动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将是关于对话的。技术激进主义分子科里·多克托罗称:“交谈是王道(Conversation is king)。”内容只是谈到的那个事而已。
  
传媒集团普遍缺乏懂技术的领导
  现在都在急于转型的传媒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局面呢?多位演讲嘉宾都提出,传媒集团层面整体缺乏有技术背景的领导,成为困扰传媒业发展的关键。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施水才提出,媒体转型面临的问题不是媒介,而是组织的转型,组织的转型比媒介的转型更重要。因为整个传媒界正在从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过渡到数据驱动的时代,未来发展的核心,可能是数据、软件以及一些新的科技对原来商业模式的突破。媒体产业和新媒体首先是技术驱动的,媒体要想为“王”,首先就要想到技术、数据和组织。现在全国很多媒体单位号称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流程提高生产力”,但不少媒体老大缺乏技术敏感性,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媒体单位领导层仅仅把技术当作一种工具,那肯定是不够的——媒体融合和转型除了这个“标配”外还要“有思想”,睁开眼睛看同行,闭上眼睛想自己,结合自己的资源,在花钱配置人力调动资源之前,应该“兵马未动,思想先行”,是否有能力有魄力深度思考一些结合自己优势的创造性媒体产品,在现今这个时候,尤其显得成败攸关了。
  施水才特别提出“本地服务”的转型方向。毕竟,直达用户和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期媒体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未来所有的生意都是数据的分析,新闻的未来也是分析。如何结合自己多年积淀的资源优势生产数据,创造工作路径,信息智能匹配,这也许是各地方媒体转型的方向,也是媒体业的未来。但是他也提醒,传统媒体在向互联网方向转型时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过于相信品牌延伸的力量,二是太相信融合的力量,事实上媒体单位在转型时一切都要与自己的实际资源和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有力量”。
  ZAKER总编辑叶伟民2014年6月才到聚合性新闻信息客户端公司ZAKER,算是转型了6个月。他到了ZAKER第一天就是跟机器做朋友,“看它到底怎么理解我,给我推送什么东西?”与机器做朋友后的切身体会是:“未来是机器和数据改变的世界,从传统媒体人转变为一个懂技术、数据和智能计算的媒体人,在未来是一个‘标配’”。
  
“内容、用户、产业”三融合的探索个案
  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博士在演讲中称,现在已经进入产业大融合、产业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创意为魂、技术为本,产业为载体”。他认为,与以前专注于内容和广告不同,现在的媒体强调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跨界、O2O,强调服务;而实现这些目的的核心,是创立以“技术、产业、资本”为要素的合理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媒体融合、抢占意识形态新主阵地的目的从“内容、经营、管理”上“满足政绩工程、弥补传播功能的丧失、满足广告主的需求”。
  本次论坛主办方代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刘红兵的观点是: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探索推动传媒与资本、传媒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壮大传媒集团实力,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1.内容融合策略。以导向把关为核心,以全媒体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多元内容生产的融合。羊晚全媒体指导中心以媒体转型和多业态发展方向为主导,集信息采集和综合处理、多业态编辑、多业态过程控制和发布管理、互动反馈功能于一体,在机制上保障纸媒和新媒体共享资源、分工协作,让记者编辑更高效地进行新闻采集、整合、编辑、发布,记者在为晚报供稿的同时,为微博、微信和网站提供即时新闻、动态新闻,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发布新闻,最终实现“用户在哪里传播就覆盖到哪里”。
  2.用户融合策略。以新闻信息云储存和数据搜索分析技术为支撑,有效整合原有平台资源和记者、版面等采编资源,建设符合移动媒介传播规律和适合用户需求的新媒体平台,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快速扩大融媒体矩阵规模。
  3.产业融合策略。“以园区聚要素,以产业促融合”,以“羊城创意产业园”为主品牌,实施“一园三区、产业关联、分步推进”的开发建设战略,目前羊城创意产业园已聚集100多家创业公司和上市公司,羊城晚报大院及广东增城园区的土地物业资源,也在引进与自身转型方向相匹配的特色新型产业园区。以三大园区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产业承载平台,通过开展大数据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设计应用服务,深度介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生态圈,以构建园区新兴传播和孵化应用的两大特色。
  
新传播时代要过滤噪音干扰做“思想者”
  现在的经济趋势,包括传媒业,都要“移动比特,而不是原子”,飞速变化的比特,正在衍生出一个已经拥有6亿在线消费者的巨大的互联网黑洞——在很多传统媒体人还在为“内容是不是为王”焦灼时,互联网已经推动传媒业、通信业和IT业一起有机融合变身为信息服务业,“互联网+”正在持续颠覆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物流、零售、教育、旅游、通信等产业。具体到曾经辉煌超过十年的传媒产业,媒体出版、广告营销等都面临“不变就死”的临界点,按胡泳教授的说法,你的传媒生意“要么数据化,让传媒生意跑在数据上,要么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快速倒逼传媒变革,并且是基于技术基因的变革。
  在中国传媒变革版图上独树一帜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蒋纯根据自己对媒体行业产业链的研究和理解,认为“参与感”将是未来受众为媒体埋单的重要因素,他说:“世界因科技而变平,但因人文将再起波澜;每一条物理的连接,都需要人文的精神去连接”。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认为,现在媒体融合最大的困境就是双向销售问题,“我们严肃媒体以内容为王,以做内容影响力来影响二次销售,改革后如果还是延续这种二次销售模式肯定会失败”。澎湃新闻产品总监孙翔提出,澎湃新闻在体制内,如何利用体制的优势去避免劣势,这才是我们最大的难题。■
  
  张桂萍/《岭南传媒探索》执行副主编。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