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冰冷的“习安会”
——各国报纸报道"尴尬瞬间"的不同手法
□郭建良
  2014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自打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以后,中日两国关系愈来愈冷,几乎降至冰点。此次峰会上两国首脑是否能“握个手”也一度成为媒体猜测的内容。2014年11月10日,两国领导人最终还是在媒体面前握了手。虽然两人表情严肃而又尴尬,但是国际媒体对此还是一致看好,法新社文章说这是缓解两国关系迈出的一小步。
  从电视新闻画面上看,安倍先伸出手,笑着对习主席说了一句话:“能够正式与您见面,很高兴。”日方的翻译还没有翻译完这句话,习主席就已经转过身去面对媒体记者,而且没有对安倍这句话作出回应。双方握手大约14秒。其间,习主席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安倍略带一丝苦涩的微笑。英国广播公司(BBC)形容这是“史上最尴尬握手”之一,“双方的身体语言显得冷冰冰”。
  怎样以图片形式报道这次短短14秒的“尴尬握手”,不同报纸选择了不同的瞬间。
  
德国报纸的瞬间拿捏
  2014年11月1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头版,选用了一幅来自美联社的照片,画面凝固了安倍主动先伸出手而习主席还没伸出手的瞬间。编辑为这幅照片配发的文章取了一个疑问标题:“解冻?”(Tauwetter?)(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有关领导人握手的瞬间拍摄颇有讲究,也出过不少优秀照片,比如杜修贤拍摄的尼克松走下舷梯与周恩来总理的握手,贺延光拍摄的连战与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的握手,都是在瞬间拿捏上做得恰到好处的典型案例。这幅照片的瞬间拿捏也是可圈可点,反应了两国关系的冷淡。
  
日本报纸的尴尬取舍
  2014年11月11日在日本福冈出版的《西日本新闻报》头版,使用了日本共同社编发的一张记录了下一个瞬间的照片,画面上两人的神情都很别扭,都在回避对方的目光,安倍无精打采地看着前下方,习主席则眼皮都没有抬略微低头看着地面。在图片说明中日本媒体用“会谈”两字“确定”了这次见面的性质(图2 图2见本期第94页)。
  英国媒体称,中日两国领导人见面时的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令在场拍照的个别外国记者憋不住“笑场”。 英国媒体在肯定这次握手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双方关系依旧紧张,称“习近平在会面时展示出的肢体语言,是经过算计的冷淡,两人的握手是世界上最别扭的握手,双方冰冷的关系在两位领导人的身上显露无遗”。英国《每日电讯报》更是直截了当称:“厌恶之情表现在两个男人脸上。”
  同一天,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英文版《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头版,使用了美联社编发的另一张照片。这幅照片在瞬间的把握上要比共同社照片温和了一些。两人表情依然冷若冰霜,但是习主席的目光已经由地面移向前下方(图3 图3见本期封三)。
  
中国报纸的刚柔相济  
  2014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将两人握手照片发在了第二版。这幅由新华社编发的照片看上去更加温和,记者并没有选择两人握手转向媒体等待拍照的情节,而是选择了在这之前的一个瞬间,两人极短暂的看着对方的侧面握手照,避免了正面照的尴尬(图4 图4见本期第95页)。
  新华社的图片说明中强调“应约会见”,而日本报纸图片说明中则以“首脑会谈”来表述。这也体现了两国外交部门商定的“一会各表”原则。
  新华社的照片拍得“温和”,《人民日报》编辑用得“强硬”。日本《朝日新闻》对《人民日报》这张图片的使用做了这样的报道:“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第2版刊登了习近平与韩国、越南、文莱等6国首脑在会谈前握手的照片,只有安倍的背景上没有国旗,而且排在最下面。”(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日本FNN电视台11日也报道说:“在中国所进行的两国间会谈的背景中,只有日本是没有国旗的,表示中国将会谈定位为‘非正式会谈’,中国在报道标题上也不写‘正式会谈’,而写‘应约会谈’,也就是‘应日本邀请举行会谈’”。
  11月11日,习近平与安倍晋三再一次“碰面”,美联社也再一次编发了一张“习安会”的图片,记录了安倍从习主席身边大步经过的瞬间。11月12日《日本时报》将这幅照片发在头版。图片说明写得非常简单:星期二,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的仪式上,首相安倍晋三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身边走过(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联想到亚太峰会之后日本方面“中日共识没有国际约束力,而且日本关于钓鱼岛立场没有变化”这样出尔反尔的说辞,再回看这幅照片,似乎看到这幅照片上的某种预见性:握手之后,习主席原地未动,安倍却“大踏步”背向而行了。
  
韩国报纸的感性渲染
  对习主席与安倍晋三冷冰冰的握手最津津乐道的是韩国报纸,甚至韩国主流报纸对此也有极高的兴趣,进行了十分充分的报道。他们不但发表长文详细介绍事件过程,甚至还以组照的形式,对这短暂的见面进行“分解动作”式的定格解读。
  2014年11月11日,在韩国汉城出版的《中央日报》(JoongAng Ilbo)的第2版头条,通栏大标题:“与安倍25分钟的对话过程中,习近平没有一次微笑”。大标题下,是一组四张的照片:第一张:安倍孤独地等待见面。第二张:安倍迎上去,为示好率先伸手,而习主席并没有立即伸手回应。第三张:两人伸出的手将握还未握在一起的瞬间。第四张是被各国媒体广泛使用的共同社编发的“尴尬握手照”。四张照片故事性和情节性都很强:期待——示好——冷遇——尴尬(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在韩国汉城出版的《东亚日报》第二版,也用了一组照片报道两人的握手。与《中央日报》组图不同的是,《东亚日报》这组照片集中展现中日领导人两手相握之后的情景,编辑将照片全部统一剪裁成近景景别,像电影剧照一样,刻意突出两人的神情。第一张:安倍笑着对习主席说:“能够正式与您见面,很高兴。”第二张:安倍的翻译凑上前来努力翻译,习主席没作回答就把脸转向记者。第三张就是那幅“尴尬握手照”。所有照片只留下胸部以上的形象因此看不见握手的细节。该报编辑在这组尴尬表情照的前面,放了一张习主席与朴槿惠亲切友好握手的大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图8 图8见本期封三)。
  同样在汉城出版的《朝鲜日报》则把这种鲜明的对比,直接放在了头版头条。11月11日该报头版头条是尺寸、景别、情节几乎完全一样,表情神态却是天壤之别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习近平与朴槿惠握手照,第二张就是著名的“尴尬握手照”(图9 图9见本期封三)。
  这样两张照片摆在一起,不用文字说明,新闻信息、感情信息就都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法国报纸的理性评析
  法国报纸对“习安会”的报道更为理性和客观。2014年11月11日法国《费加罗报》第五版刊登了该报驻京记者的文章,标题为:“北京与东京暂且搁置双方的分歧”(Pékin et Tokyo mettent leurs disputes en sourdine)。文章说,虽然中日首脑在亚太峰会期间举行了25分钟的双边会谈,但是,双方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就此迎刃而解。不过,之前始终拒绝承认中日就钓鱼岛存在主权争夺的日本终于走出了第一步,双方达成的四项共识中承认钓鱼岛主权分歧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并且同意设立危机对话机制以避免意外冲突事件的发生(图10 图10见本期第96页)。
  同一天《费加罗报》观点版栏作者雷诺·吉拉德(Renaud Girard)借此议题发挥,认为西方国家应该学习东方领导人的智慧,中日之间虽有争议,但是,双方都未启用制裁这一杀手锏。而西方却动辄以制裁威胁对立国家,但制裁往往是两败俱伤。
  不管怎么样,两国首脑时隔三年,终于握了手,也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谈坐下来谈了25分钟。正如两国首脑所表示的那样:中日两国为改善关系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