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
□杨保军
【本文提要】新兴媒介与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开启了一个新的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新的媒介环境基本生成新的传播主体结构已成事实;与此相应,对新闻与新闻传播具有生命意义的新闻真实领域产生了诸多的新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有机真实”进入新的有机方式;“前瞻真实”成为新的真实类型;“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真实确证”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关键词】新闻真实 有机真实 前瞻真实 整体真实
【中图分类号】G210
新闻真实是个老问题,但却是“长生不老”的问题。在社会媒介化和媒介社会化已经成为基本社会事实的情况下,人类的新闻活动以及专门从事新闻生产与传播为主的新闻业,也已开启了“后新闻业”的新时代。①在对新闻及新闻传播具有生命意义的新闻真实问题上,新的时代也生发出了诸多带有一定新特征的现象或问题,需要及时观察、分析、思考和研究。本文在新闻真实论视野中,选择几个具有时代新意的典型问题,加以讨论阐释,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毕竟,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千变万化,新闻传收方式如何日新月异,新闻的基本灵魂依然是信息内容的“真实”。
一、“有机真实”进入新的有机方式
“有机真实”,是我根据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与人民报刊“有机整体”思想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由多元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过程中共同呈现、塑造、建构出的新闻真实。提出这一新概念的目的在于说明,就现实人类新闻活动来看,新闻真实越来越表现为一种过程真实,特别是越来越表现为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再现、塑造的真实。也就是说,新闻真实是各种传播主体有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新闻认知过程,也是这种认知的结果表现。而且,在当今新媒介环境条件下,这种有机作用、有机统一,与以往任何一个传媒时代相比,都显示出了新的特征。因而,有必要在学理上提出或创造新的概念对新的现象加以描述和定性。
马克思的报刊“有机运动”思想,核心是说,对一定事实完整面目的揭示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对事实真实面貌的完整呈现或揭示,必须通过报刊的不断报道来实现。马克思指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 ②
马克思的报刊“有机整体”思想,主要内涵是:不同的报刊共同构成一定的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同的报刊应该担当不同的责任,而它们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报刊作为有机体的共同使命。马克思这样写道:“在人民报刊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总合起来构成人民报刊实质的各个分子,都应当(起初是单个地)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这样人民报刊的整个机体便分裂成许多各个不相同的报纸,它们具有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特征。……只有在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都有可能毫无障碍、独立自主地各向一面发展并各成一行的条件下,真正‘好的’人民报刊,及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报刊才能形成。” ③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报刊“有机整体”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观念出发,并从新闻真实论的角度加以应用,就可以从原则上说,任何事实真实面目的呈现或揭示,都需要报刊(传媒)之间的有机合作;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特征报刊(传媒)的“相互补充”,方能为人们呈现或揭示出一个真实的事实存在。
基于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传媒)的“有机整体”思想以及新闻真实实现的报刊“有机运动”思想,特别是其中贯穿的方法论观念,我从新闻真实论角度提出“有机真实”概念,以描述和阐释当今媒介环境中的新闻真实变化。
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传媒组织及其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是专门的新闻生产者、传播者,一件新闻事实、一种新闻现象直至一定社会的整体新闻景象,能够得到怎样的认知、反映、呈现甚或塑造与建构,主要是由新闻传媒组织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缺乏足够新闻自由度的社会中,新闻的真实性就是由一定的传媒组织及其背后的控制主体决定的,它们往往“千报一面”、“千台一声(像)”;在具有足够新闻自由的社会中,不同新闻传媒的相同的、不同的或有差异的报道,形成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在可能的一致与矛盾中,使人们对新闻事实、新闻现象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认知与把握。但不管新闻自由度大小在不同社会中有着怎样的差别,在传统新闻业时代,一件新闻事实、一种新闻现象、一定社会景象的新闻呈现,主要是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直接决定的;不管新闻传媒组织之间进行怎样的“有机运动”,这种“运动”也主要发生运行于传媒组织范围之内,与社会大众或社会其他组织群体并没有形成什么实质性的互动关系。因此,如此传媒有机运动中实现的“有机真实”,也只能说是新闻传媒领域内的“有机真实”,或直接说,主要是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自身单一呈现或建构的真实。
但在如今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条件下,情形大大不同。人们看到,能够以社会化、大众化、公共化身份进行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已经生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类型结构,从而使关于新闻事实、新闻现象、一定社会景象的真实呈现有了新的新闻传播主体结构支持。正如我在《“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一文中所说,一个多元新闻传播主体“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的“共”时代正在到来;④在这样一个“共”时代到来的情境下,不管是新闻的具体真实还是整体(宏观)真实,原则上不再是某一类新闻传播主体单一描述的,而是由多元类型的传播主体共同描述的。今天的新闻,一定意义上诚如美国学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蒂尔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所说:“新闻不再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⑤新闻描绘的画面、呈现的真实,是多元传播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针对传统媒体就已说过:“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新闻,但是通过每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却可以最终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⑥
今天的新媒体环境,最大的变化,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就是增加了普遍存在的“民众新闻”或“公民新闻”,正是民众新闻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整体图景,也改变了新闻真实的呈现与实现方式。这意味着,新闻真实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机真实”,越来越成为多元新闻传播主体(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非新闻职业、非民众个体的其他组织或群体传播主体)共建的“有机真实”;新闻真实不再是某一种眼光中看到的真实,而是多元眼光中“对话”“协商”的真实,不是“我的”、“你的”、“他的”真实,而是“我们”共同认知、共同反映、共同呈现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我们”以主体间关系有机作用、有机影响、有机统一而达致的“有机真实”。当然不管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有机真实”有着怎样的面目,我们依然承认总有一个本体意义上的客观本真事实存在,它永远是新闻有机真实的本源。
二、“前瞻真实”成为新的新闻真实类型
我这里所说的“前瞻真实”,是指对未来“可能真实”的一种预测或估计,但这样的预测或估计基于当下的基本事实,可以说是对当下事实特别是对“隐在”的或“潜在”的苗头、因素等未来演变发展可能趋势的描述与预判。人们看到,新闻(传媒)“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的基本功能(职责),不只是面对新近的过去事实与当下的正在事实,也越来越向着未来,为着未来。因此,对预测性、前瞻性新闻真实性的关注,应该成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新闻业时代,尽管关于新闻的定义百种千种,但人们对新闻最基本的理解是: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事实信息,而在现象表现上则是对事实的反映和报道。⑦可以说是一种传收主体共同感兴趣的、新近产生或正在发生的对他们有意义的事实信息。在“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经典理解中,包含着“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一根本性的新闻认识论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在新闻真实论视野中,新闻真实强调的是“面向过去”,即新闻报道是否反映了“既往事实”或“既在事实”的真实面目;其中,无疑也暗含着新闻要对历史负责的价值取向,人们常说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就是明证之一。但顺便可以指出的是,新闻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为了记录历史,那只是它的相当重要的“副产品”或自然性的延伸价值;新闻最重要的价值指向,依然是当下的现实和新近的未来,使人们在“知情”中获得更稳定的认知与安然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安排自己的可能思想与行为。
在新闻真实论视野中,可以说,自从人类新闻活动进入以互联网为基础媒介的新媒介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尽管既往的新闻真实观念依然居于核心地位,新闻真实依然主要强调的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真实呈现;但无可否认的是,如今的新闻,不仅“面向过去”、“面向当下”,也越来越“面向可能”、“面向未来”,即人们越来越看重新闻的预测、前瞻功能,新闻真实不仅强调与既往事实、既在事实的符合,也越来越强调与可能事实的可能符合,因而,新闻的“前瞻真实”便逐步走向前台,成为新闻真实论必须关注的重要论题。
新闻的“前瞻真实”,能够成为新闻真实论关注的新问题,确实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社会原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处在信息社会,这已是基本社会事实。有学者指出:“事实上,无论人们给他们所面对的当代社会变迁冠以何种称谓(诸如全球社会、风险社会、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网络社会、断裂社会等——引者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变迁都不过源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是工业社会之后最基本的社会变迁,也是社会生活各种形式变化的主要内容和产生根据。因此,‘信息社会’是对当代社会最恰当的称谓,这一概念最清楚地概括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 ⑧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代里、社会中,信息越来越成为生存、生活、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关注信息、生产信息、传收信息、使用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言之,这样的时代特征、社会变化,自然对以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为职责的新闻活动在真实论上提出新的诉求,希望新闻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为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提供支持。但分析新闻“前瞻真实”的整体时代根源、复杂社会原因,不是本文的主要意向,因而在此不作深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新媒介环境因素对“前瞻真实”的动力性影响。
在新闻传播学视野中,“前瞻真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真实论值得探讨研究的新类型,不仅是社会变迁的信息化对新闻传播提出的新要求,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的根据在于,建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的“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news/reporting or data driven journalism/ news/reporting)现象,⑨正在成为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的普遍现象,与此相应,“数据新闻”正在成为新闻的一种重要类型。从原则上说,“数据新闻”并不是新闻的新生类型。早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盛一时的“精确新闻”报道,⑩本质上就是数据新闻。“精确新闻”的核心,就是主张“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新手段采写新闻,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和客观”。[11]这样的精确新闻,不只是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当下事实,也可以前瞻一些事实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甚至可能结果(比如建立在民意调查基础上的各种新闻报道,特别是选举报道),具有一定的前瞻功能。
如果扩展开来观察,一些资深的新闻人,依据传统新闻手段(个人采访、调查、体验等)获得大量材料,加上自己的洞察、分析所做的新闻报道,也可以预测一些新闻事实、新闻现象的未来变化可能,也属于前瞻性的报道。这些前瞻性、预测性新闻的真实性,可以说都属于“前瞻真实”的范畴。但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的核心必定专注于对既存事实的报道,更多关注的是新近真实、当下真实,而不是未来的可能真实,加之信息获取手段、方法的限制,前瞻新闻报道的质量是相当有限的。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因而,仅就新闻传播领域来看,人们不难发现,最近几年来,在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载体上或平台上,数据新闻报道越来越常态化、普遍化,而且,在数据新闻中,由于特有的“大数据”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新闻报道依据的数据不再是“精确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 reporting)或“计算机辅助新闻”(computer aided reporting)意义上的“小”数据,而是“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甚至是特定条件下的“全”数据。在这一意义上,诚如有人所说,“从精确新闻到数据新闻的历史演变是传统新闻业面临新媒体冲击而做出的转型努力”。[12]因而,依据当下新闻事实所体现或表征出来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与过滤,形成或建构预测未来事实趋势、走向的前瞻性新闻报道不仅成为可能,也会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这就使得“前瞻真实”研究成为必要且重要的问题。
如果再从传播主体结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非垄断性,以及操作门槛并不是很高,除了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如民众个体传播者和一些非新闻组织的组织或群体传播者),也在运用各种数据分析、预测当下一些现象、事件、事实的可能走向,从而生成了大量的预测性或前瞻性数据新闻报道。美联社记者乔纳森就说:“构成新闻业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既可在编辑部内部完成,也可在编辑部外部完成,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业余人士,甚至民众也可以通过自己生成和分析数据的方式来提高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13]这就使得“前瞻真实”凸显成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相当普遍的新闻真实论问题,亟待人们展开研究。当然,在新闻真实论视野中,在“前瞻真实”范畴内,具体应该研究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不是本文的任务,尚需专文专论。
三、“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
“整体真实”(或宏观真实),在我国新闻界是相对“具体真实”(微观真实)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个老概念,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14]但争议归争议,这一概念却一直被新闻界运用着,而且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种基本真实观念,成为有关党政部门对新闻业界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要求和期待。因此,毫无疑问,在新的媒介环境条件下讨论“整体真实”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具体真实”概念的内涵比较简单,是指关于某件具体新闻事实报道的真实性。但“整体真实”概念的逻辑内涵比较复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具体事实”的“整体真实”,这时“整体真实”实际上是针对“部分真实”而言的;二是关于一定“目标报道领域”而言的整体真实,[15]实际上是要求新闻传媒要反映报道编辑方针所确立的“目标报道领域”(一定社会领域)的整体情况,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情况,从而使人们对一定社会领域的最新变化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真实的认知;三是要求新闻传媒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最新的整体社会状况,[16]至少是要反映新闻事实的整体面貌。在与“具体真实”或“微观真实”相对的意义上,“整体真实”或“宏观真实”概念主要强调后两方面的含义。
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不管是具体真实,还是整体真实,都主要是依赖单一的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去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一定社会能够拥有怎样的新闻图景和何种程度的新闻真实图景,是由该社会中的新闻传媒组织及其背后的控制主体决定的,普通社会大众或其他非新闻传媒组织(群体)作为被动的新闻信息收受者,面对或真或假的新闻图景,其实基本上无可奈何,也没有多少机会参与修正或改变。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新闻业时代的典型状态。
但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可以说开启了改变这种状态的新征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新可能。主要理据如下:
第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形式的不断产生与广泛运用,已经造就了媒介社会化的基本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新闻业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结构方式,初步形成了一个“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的“共同主体”时代。[17]在“共同主体”时代的背景下,其中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广大社会民众从原则上都成了实际可行的新闻认识者、反映者和传播者,从而使各个社会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得到呈现的机会。因为,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就是人的关系,而社会大众就“弥散”在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的角角落落。这就从原则上意味着,与传统新闻业时代相比,新闻真实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真实性的可能会进一步增强。真实、真相当然不是通过简单的“人多力量大”的主体方式实现的,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发现真相的机会”,还是基本符合理性认识原则的。面对事实世界、新闻事实世界,原来单一职业主体的新闻报道转变成了如今多元传播主体的共同报道,其中有合作、有统一、有冲突、有矛盾、有博弈、有对抗,有相互的支持建构,亦有相互的拆台解构,但正是这种多元主体间整体上可以用“博弈”概括的新闻认识、新闻报道,才使任何一种掩盖、遮蔽事实真相的企图几无可能,从而使上述多种意义上的整体真实有了得以实现的主体保证,这也可以说是新闻整体真实得以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更具体也更深入地看,正是人类整体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报道技术、报道方法的支持,使整体真实的实现可能性得以增强。人们很容易看到,如今一些新生的新闻认识、新闻报道方式、方法、手段与传统新闻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认识的核心方式就是直接的感知、体验、采访、调查等等,如果说针对一件具体新闻事实的真实报道这些基本手段与方法是可能的,那针对一定新闻现象、一定“目标报道领域”的整体真实就比较困难,而要反映一定时间范围内整个社会最新的整体真实状况就更难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传统新闻业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缺乏反映报道一定社会领域整体最新变动的技术保障,可以说力不从心,即使有整体真实的观念,也难以做到整体真实的结果。但在新的媒介环境条件下,特别是整体技术进步形成的“技术丛”(各种具体技术统一建构的技术群)的支持下,不管是针对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还是针对一定的目标报道领域,或是一定时段一定社会的最新整体状态,如今的新闻界与广大民众一起,已经拥有了进行整体反映报道的工具与方法。就最为新近的表现来说,最具整体反映报道功能的便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依赖的数据实际上是各种事实的数据化呈现,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新闻分析与报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能够反映一定事实、现象甚或一定领域的整体最新变动情况及其可能趋势,这在过去缺乏便捷的大数据采集(生产集聚)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呈现技术的情况下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在今天,数据新闻正在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类型,可以说,它为新闻整体真实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整体真实或宏观真实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有了得以实现的更大可能,但新闻真实论所说的“整体真实”,仍然是新闻真实意义上的真实,即原则上仍然是“新闻范围内的真实”,“新闻认识层面的真实”,“具有新闻特征的真实”,[18]并不是一定领域、一定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无巨细的真实,这既不是新闻的职责,也不是人类任何一种单一的认识方式可以做到的。真实新闻所反映呈现的真实社会是极其有限的。人类即使动用能够使用的所有认识手段,也只能是以一定的历史水平达到对周围事实的整体认知。
四、“真实确证”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这里所说的“真实确证”,说完整点就是“新闻真实的确证”,是指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证实问题,特别是指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断修正问题。新闻真实的过程性,[19]从根本上决定了依据对新闻事实的最新认知,不断修正既有新闻报道的失实或错误往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复杂的仍在演变进程中的新闻事实。
有学者指出:“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多地获得新闻,同时也更容易困惑;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 [20]如今的新闻时代到底是否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暂且不论,但比起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真实的确证尽管有了更多的新的途径与方法,但同时也确实面临着新的困境。
在传统新闻业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以完全主导的方式为社会大众生产和传播新闻。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真实、真实到什么程度,在直接性上几乎完全是由新闻职业传媒组织及其工作者自身决定的。而对新闻真实性的确证通常有两类方法:第一,单一媒体的自证。即如果发现某一新闻的真实性是可疑的或不真实的,当初进行报道的媒体自身会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修正过去的报道。第二,新闻媒体间的互证。即面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新闻传媒之间的不同报道,既可以形成报道的相互补充,也可以形成一种互证新闻真实性的效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同新闻传媒之间甚至会以直接的互动方式,为各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展开辩护,并在辩护过程中逐步达成一致,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社会大众揭示呈现出新闻事实比较全面真实的面目。看得出,在传统新闻业时代,确证新闻真实的突出特征是:确证与修正活动通常局限在新闻传媒范围内。事实上,不管在哪个时代,新闻传媒本身都有自清(自洁、自净)、自证的功能;马克思早就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在报刊的有机运动过程中,“今天它所报道的事实或所发表的见解中的错误之处,明天它自己就会推翻”,[21]因而“报纸本身就是自己的医生”。[22]当新闻业进入新的时代,人类新闻活动有了诸多不同以往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新闻生产、新闻传播在整体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23]这种变化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新闻真实确证这一关涉新闻生命的问题上。与传统新闻业时代相比,新媒介环境中确证真实的基本特点可以大致概括为这样几点:第一,上面所说的传统确证方式、方法依然是确证真实的常态方式、方法,传统传媒及其传媒间的“自清自证”、“互清互证”,比起以往,更加频繁多见,也更加仔细认真。第二,新生媒介形态、媒介样式也像传统新闻媒介一样,能够以“自清自证”、“互清互证”的方式、方法修正、确证相关新闻的真实性;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新兴媒介基于自身的特征,在“自清自证”、“互清互证”的总体速度上更加快捷,效果上似乎比传统媒介也要好一些(但这需要进一步的证明)。第三,也许这是与传统新闻业时代在新闻真实确证问题上最大的不同,这就是:依托于不同形态、样式的媒介,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主体间可以展开“互清互证”;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主要依赖新兴媒介形态、样式的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特别是民众传播主体(通常称为公民新闻传播主体),通过他们的新闻发现、新闻传播,与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相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报道中,常常生成比较激烈的新闻竞争场面,从而形成一种传统新闻业时代不可想象的互相置疑、互清互证新闻真实性的场景;毫无疑问,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新闻真实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大众对相关事实真相的认知与把握。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介环境条件下的真实确证,并非就是一派乐观景象。如何确证新闻的真实性,只是在以媒介形态结构、传播主体结构为主的变迁中获得了新的可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许不可能彻底解决,只能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且,在新的环境中,还生出了确证新闻真实性的新困境。首先,民众新闻的真实性,并非天然可靠,人们不能在新闻真实问题上抱持民粹主义的观念;在常理上看,由于新闻素养、媒介素养的限制,民众新闻的瑕疵常常更多,“自以为是”往往“不是”,真实性更难保证;因此,民众新闻对职业新闻的“修正”能力更多的时候是相当有限的;人们不能过度迷信“专业主义”、“精英主义”,但同样不能陷入“民粹主义”、“大众主义”的泥潭。民众与职业主体是“共在”的,因而在新闻传播中共动、互动才有利于新闻真实的实现或确证。其次,关于同一新闻事实的多头、多源、多主体的规模化甚至海量化报道、碎片化呈现,一方面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获取更为丰富、丰满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众多纷繁杂乱的信息中不知所措;有人说,如今“最根本的变化在于,辨别真假的责任更多地落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24] “我们身处用户主导的媒体时代,受众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控制权,这意味着公民自身必须拥有发现正确方向的能力。” [25]但这谈何容易,把辨别真实性的责任“推卸”在民众身上,尽管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里,有一定的理据,但现实中的大众大多对此无能为力,因而这并不是十分有效的办法;但困难在于,人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便是困境。因而,怎样确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仍然是“在路上”的问题。人们需要寄望于专业新闻更专业,公民(民众)新闻更公民(民众),即更具公共精神,更守公共道德,更具公民能力。
总而言之,老困境依旧存在,新困境又已产生,并会一直存在下去,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新闻传播主体,这句话还是应该记住的,最好还能当作座右铭:“永远不要欺骗你的受众。告诉受众你所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 [26]
余论
“有机真实”、“前瞻真实”是本文根据人类新闻活动最新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从新闻真实论角度提出的两个新概念,其准确性、有效性自然有待新闻实践演变与学术研究进化的检验。但就目前的实际来看,这两个概念所指的新闻真实论现象是存在的,并且越来越明显突出,确实值得关注和研究。
整体真实(宏观真实),则是一个长期被使用但又遭到不少诟病的概念,原因是人们认为它指称的对象不明确,且整体真实的要求与新闻传播规律有着内在的矛盾。但在今天这样的媒介环境条件下,新闻范围内的整体真实诉求似乎有了更多的实现可能,因而这个“老”概念获得了发挥新作用的可能。
确证真实或真实的确证,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难”问题,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好像获得了更好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又新生出更多的困境。报道事实容易,但要确证真相困难。其实,这是具有永恒性的现象,发现、报道与确证总是有限的,但事实的真相近乎无限,只是达到某种限度,人们就会心满意足,不再追问。
人类新闻活动的方式在变化,媒介形态的结构在变化,人们对新闻现象的看法也在变化,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变化,我同意两位美国学者的看法,自己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看法,[27]就是确信:“新闻工作不会过时,它正在变得更为复杂。” [28]因而需要我们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也更为高远地探究。■
注释:
①对新闻活动或新闻业的新时代作出怎样的定性描述,人们使用的概念并不统一,诸如网络新闻时代,新媒介时代,后媒介时代,融合新闻时代,全媒体时代等等。我以传统新闻业(也就是近代以来直到网络新闻出现之前三大媒介为主建构的新闻业)为参照,将人类新闻活动史在业态意义上,并在大尺度上分为“前新闻业时代”、“(传统)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即我把最近一个新闻时代,从业态视角描述为“后新闻业时代”,其实质意义是,网络新闻特别是Web.2.0之后的以网络新闻为主的系列新型媒介新闻,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新闻业时代的新闻传播结构,将人类新闻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第211、18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④[17]参阅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载《新闻记者》2013年第12期;或见《新华文摘》2014年第4期
⑤[24][25][26][28][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蒂尔著,陆嘉怡、孙志刚译:《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第214、8、190、18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⑥[法]贝尔纳·瓦耶纳著,丁雪英、连燕堂译:《当代新闻学》第37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⑦参阅杨保军:《新闻本体论》相关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⑧刘少杰:《面对新社会形态的当代社会学》,参见《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
⑨关于数据新闻相对比较系统的论述,可参阅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载《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⑩[11]参阅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第81~8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13]徐锐、万宏蕾:《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参见《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14]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第二章“整体真实的困境”第56~6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目标报道领域,就是新闻传媒编辑方针只能怪确定的主要报道范围或对象领域。
[16]关于整体真实概念内涵的系统分析,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第二章第一节“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第43~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第110~12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关于新闻真实特征的系统分析,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陈力丹:《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参见[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蒂尔著,陆嘉怡、孙志刚译:《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推荐序言)第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3]参见杨保军、涂凌波:《新时期中国新闻系统的结构变迁解析》,《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27]“专业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消失的,民众化的新闻生产传播方式不可能替代建制性的新闻业。”“专业新闻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只能以更为专业的理念、更为专业的方式、更为专业的精神……展开新闻生产与传播”。参阅杨保军:《极化与融合——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关系的观念论观察》,《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导。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XNL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