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3页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不同的谨慎
——俄罗斯和荷兰报纸马航MH17空难报道比较谈
□郭建良
  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飞机载有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189名荷兰人。俄罗斯与荷兰两国报纸对这一空难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不同的办报理念。
  
荷兰报纸 :冷静的报道态度
  荷兰报纸事发以来使用图片和刊发文章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尤其是涉及俄国以及普京的话题尽量回避。在全世界媒体几乎异口同声把矛头指向俄罗斯和普京的时候,荷兰报纸依然能够这样冷静,很不容易。
  7月18日,坠机事件发生第二天,在荷兰鹿特丹出版的《每日汇报》(Algemeen Dagblad)头版,整版加粗黑边框,边框内是一张大满版照片。远距离拍摄的照片上是两个中年人痛苦的表情。从背景上人物被虚化的程度看,似乎是光线不是很强的室内,机场?乘客家属?版面上没有交代。通栏大字标题表达了大多数人对这一空难的反应:“震惊”(IN SHOCK)。编辑只在右上角的新闻要点中质疑:是谁在乌克兰上空击落了客机(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事发之后,国际媒体一致赞扬荷兰媒体表现良好,冷静不煽情,包括不发表遇难者生活照、不使用家属痛苦表情的照片等等。
  同一天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人民报》(de Volkskrant)头版,通栏使用了坠机现场照片,残骸还在冒烟,现场一片狼藉。在一行红色小字的新闻要点之下,是大字标题:“荷兰历史上最严重空难”(Een van de ergste luchtrampen uit de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标题较长,分三行居中排列,两边留白。版式设计要比《每日汇报》更显冷静(图2 图2见本期封三)。
  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另一份大报《忠诚报》(Trouw),头版设计得极为朴素,没有加任何修饰,头条白底黑字通栏标题强调坠机事件中遇难的荷兰乘客人数(后被证实不是154人,而是189人)。主图是现场正在燃烧的飞机残骸。该报拿出头版最右边一个自然栏,分别发表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首相马克·吕特和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的头像以及他们对空难的表态。乌克兰总统将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行为”。整版未提及俄罗斯和普京(图3 图3见本期第93页)。
  直到事发8天之后的7月25日,第一批遇难者的遗体已经运回国内,并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葬礼之后,《每日汇报》才按捺不住在头版大版面地使用了普京肖像。照片也不像其他西方国家报纸选得那样“负面”。前苏联特工出身的普京,虽然是在开会,依然保持着一脸“克格勃”式的冷峻表情。编辑在照片上方制作了一个长标题,弱弱地发出了一个呼声:“我们希望和普京无关”(Het liefst hebben we niks meer te maken met Poetin)。标题中,其他文字用黑色小字,唯有“普京”(Poetin)两字使用了红色大字加以突出。标题虽然含蓄委婉,保持了荷兰报纸一贯的谨慎,但是情感倾向已经在版面上尽显无遗(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7月25日,事件发生已过一周,欧美联手制裁俄罗斯及普京已经实施,荷兰报纸依然保持如此谨慎态度,没有刊发容易引起民族主义情绪的煽情内容。这大概是荷兰报纸赢得好评的主要原因。
  
俄罗斯报纸:选择性无视与真诚的歉意
  俄罗斯报纸面对马航空难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编辑理念和报道态度,让我们对苏联解体之后的俄国媒体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1.沉默的大多数
  事发之初,大多数俄罗斯报纸保持了沉默。在7月18日出版的俄国报纸中,只有英文版的《莫斯科时报》(The Moscow Times)等极少数报纸在头版图文报道了这一事件,《莫斯科时报》还给了个头条,大标题做得平铺直叙——“客机在乌克兰东部坠毁”(Passenger Plane Crashes in East Ukrain),未提“导弹”的事。但是占五分之四版面宽幅的图片用得还是相当醒目。这是一幅最早赶到坠机现场的摄影者之一Dmitry Lovetsky拍摄、美联社编发的照片,飞机残骸的火还在燃烧,很有时效性(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在俄罗斯,英文版的《莫斯科时报》读者主要定位在海外、国外,或者国内的外国人。所以基本与国际主流报纸保持相近的报道思路。
  而著名的俄文报纸《真理报》(Прáвда)头版,照片虽然多达5张,但是没有一张马航空难的,文字报道也只字未提这个新闻,仿佛昨天世界上根本没有发生这样一个重大悲惨事件似的(见图6左)。
  《真理报》1918年至1991年间一直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苏联报业中曾享有无尚崇高的地位。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解散苏共,宣布《真理报》等苏共报刊为非法出版物,暂停出版发行。《真理报》结束了它辉煌的党报历史。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宣布境内的所有报刊都需重新登记注册,《真理报》也得以获准恢复出版,该报随后分裂出两份报纸,一份叫《俄罗斯真理报》,但是报头上并没有加上“俄罗斯”字样,基本保持了老真理报的特点,报名旁边曾一度被取消的列宁头像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依然还在。该报目前每周出版三期,周二、周四、周五出版。7月18日恰逢周五,在该报报头上标注的出版日期为18-21。
  分裂出来的另一份报纸取名《莫斯科真理报》,报头上直接加注了“莫斯科”字样。该报规模比较大,周六刊,周日无报。该报图片使用相当保守,有时候内页几乎没有照片,黑乎乎一片文字。事发之后,该报一直没有在头版图文并重报道马航空难。《莫斯科真理报》18日头版两篇文章,头条通栏标题是有关“银行卡的销量增加”的新闻。下半版文章是有关“完美的午餐规划”。也只字未提马航空难(图6 图6见本期第94页)。
  《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是俄罗斯另一份赫赫有名的大报,该报7月18日头版头条是关于俄罗斯安全的,二条是关于莫斯科地铁的,头版也没有马航空难消息(图7 图7见本期第95页)。
  《消息报》曾是最高苏维埃机关报,它与《真理报》一样,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苏联解体后两报命运也极其相似,《消息报》前主编另起炉灶成立了《新消息报》。
  《消息报》目前是周五刊,周六、周日无报,稿件主要来自塔斯社和国外通讯社,但是选择性很强,评论性的文章很少,观点比较温和,在俄国依然属于严肃大报。《新消息报》则完全不同,虽然也是周五刊,周六、周日无报,但是内容以娱乐新闻为主,明显在走大众化道路,远离政治,更少有时政评论。
  2.外资背景报纸的“本土意识”
  俄罗斯“新生的老牌报纸”没有“负责兼及时”地报道被西方媒体指责俄罗斯要负责的马航空难,尚可理解。而有西方背景的俄罗斯新派报纸也没有把马航惨剧作为当天头版头条,这就有些出人意料了。
  俄罗斯《纪录报》,是一份由美国道琼斯集团、英国《金融时报》和《莫斯科时报》所属Sanoma集团合资经营的报纸。该报2014年7月18日头版,将美国制裁俄罗斯作为头条,大字标题:“经济制裁”(Капитальные санкции),并配了奥巴马的大幅照片,照片凝固了奥巴马讲话时龇牙咧嘴的瞬间。奥巴马照片多如牛毛,选这样一张,明显有丑化美国总统的用意。大标题、大照片,将“制裁”新闻做得分量十足。而马航空难被放在了版面右边一个自然栏内,标题:“航空悲剧”(Воздушные трагедии)。标题做得很小,文章着墨不多,且没有使用照片(图8 图8见本期第95页)。
  3.主流大报的喉舌作用
  三天之后的7月21日,《消息报》头版头条报道了马航空难。黑体加粗的大标题言之凿凿地写到:“乌克兰导弹击落波音777客机”(Украинские диспетчеры завели Boeing 777 ниже курса),把责任推给了乌克兰(图9 图9见本期第95页)。
  这也是俄罗斯报纸马航坠机报道的“官方立场”,很少有报纸敢于发出不同声音。俄罗斯电视台(RT) 驻伦敦记者Sara Firth就因不满官方这样的报道立场宣布辞职,他在社交媒体留言强调“要为真相发声,不说谎言”。
  4.自由报纸的独立立场
  只有俄罗斯自由派媒体《新报》与众不同,这份每周一三五出版的报纸,不但把责任指向俄罗斯,更在荷兰为遇难者举行国丧日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迎接他们魂归故里之后的7月25日,出了一个让荷兰人都为之感动的头版——向荷兰道歉。
  这个版面设计得极为简洁,一张由摄影师Remko de Waal站在立交桥上拍摄的灵车车队从桥下经过的照片,铺满整个头版。编辑将照片的四周做了压黑处理,只留下中间一行灵车车队,以及前景中桥上人丢下的白色鲜花,整体看上去是一片漆黑的留白版面,特别庄严,特别有仪式感。平日里报纸名字下方眉线之上铺红底的条块,也改成了灰色,在黑色报头与黑色版面之间起到了衔接和过渡的作用。
  在这个版面上,照片用得已经十分感人了,更感人的,是压图文字。这文字既不是图片标题,也不是图片说明,更不是文章标题,因为版面没有文章。实际上就是一句道歉的话:“原谅我们,荷兰”。通栏的反白大字是用荷兰文写的,通栏大字的右下方那行小字,是用俄文写的。把荷兰文放大,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姿态,更是一份诚意。这句话配合着这样一幅照片、这样一个版面设计,使得这句道歉更显得庄重,显得真诚,显得有分量(图11 图11见本期封三)。
  《新报》在俄罗斯虽然发行量不是很大,却是一份知名全国性报纸,以批评政府闻名。普京很是看不上这份报纸,因为该报时常会发布克里姆林宫贪污腐败新闻。这是一份股份制报纸,股东之一是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用1993年其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创办此报。报纸在俄罗斯全境以及部分境外地区发行。
  被称为“俄国媒体的良心”的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当年就是这份报纸的记者。这位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战争报道中言辞激烈地批评了普京的决策给车臣造成的痛苦。2006年10月7日下午,48岁的波利特科夫卡娅在莫斯科遭暗杀,一度引起全球反响。
  波利特科夫卡娅被暗杀那年,《新报》还只是个双周刊,8年之后的今天,《新报》已经是周三刊的报纸了。问题是,这样一份报纸,是如何在普京眼皮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1990年6月,苏联颁布了第一部《新闻法》,它使苏联新闻体制和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新闻法》中规定,舆论从此不受检查,取消新闻审查制度,各种组织和私人均有权办报。但是,随后俄罗斯记者遭暗杀的事情时有发生,2001年到2009年间,仅《新报》就有4位该报记者被杀害。
  
  综观俄罗斯报纸“马航空难”报道,尽管大多数“导向性”明显,但是并非“铁板一块”,依然呈现出媒体报道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正是媒体生机与活力的表现。■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版面设计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