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理念·规范
——寄语新闻传播学专业新同学
□童兵
一、树立和坚守新闻理想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伟大民族。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后,“老百姓热议中国梦,社会舆论聚集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①
我相信每个攻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都有一个人生理想,都有一个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憧憬。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当年的理想是:相机胸前挂,足迹遍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不管人们当年如何评价这种理想抱负,它曾经确实激励我们为此而努力。几十年来,复旦新闻系确实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作家和学者。他们在不同媒体和不同岗位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我们以复旦新闻系为自豪;由于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和优秀记者,复旦新闻系又以他们为骄傲。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还要不要树立新闻理想?要以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作为自己的新闻理想?
今年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四位毕业,他们在同我告别的时候说:老师,记得入学的时候您告诫我们,要远离房地产。可是,弟子不争气,我们有两人进了房地产行业。我内心十分惆怅和不快,但无意去指责我的学生。如今是市场经济的天下,市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就业方向。我们当年哪有什么房地产?再说,房地产行业录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说明他们对这类人才有需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个行业干几年,不一定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但另一方面,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学了四年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又攻读了三年硕士学位,最好还是在本专业谋发展,作贡献,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中国梦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远大抱负、行业愿景和实现方式。具体说,我心目中的新闻理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从业宗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需求为新闻使命,以客观、真实、公正为职业规范,挑好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两副重担。
假如同学们认同我所表述的新闻理想,那么接着要搞清:在攻读学位的三年里,怎样树立和坚守这一新闻理想?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今后就职的媒体性质。从理论上说,中国共产党创办或领导的新闻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正由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历来是统一的、一致的。对此,研究生同学务必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努力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坚定不移地坚守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原则。
其次,要自觉地抵制外界的诱惑。现在,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复杂。说精彩,你们读书的三年里,会遇到许许多多机会,可以去实习,可以去打工,可以从中学到本事,也可以赚到钱。但有些地方可以去,有些地方最好不去;有的钱可以挣,有些钱就只能冷眼相看。总之,要学会管得住自己,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有利于新闻理想实现又力所能及可以做好的工作,不放弃,努力做好;有碍新闻理想实现或者会占据许多学习时间的事情,要拒绝参与。
再次,要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写文章、参与科研活动和熟悉新闻媒介。要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对于中外古今有代表性的优秀新闻传播经典著作,一定要读一遍,而且要力求消化、理解,把握其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我不反对通过网络阅读,但代表性作品的纸质文本一定要啃一遍。从一年级开始,在导师指点下,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中受到启发,要开始写文章,要勤于并且敢于把思考中的问题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对这些文字进行反复修改,使之成为一些学术刊物接纳发表的正式作品。写文章是一种有益的训练,不要怕失败,不要怕退稿,从多次退稿到一次一次发表,就是学术练兵,就是学问上的长进。大学的学术活动很多,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几乎周周有,有时一天有几场。要学会选择,安排时间参与。学术活动的选择可以宽一点,不要受专业限制,跨一级学科的学术活动多参与有益处。但慢慢地要把精力主要用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上。现在暑假和寒假不少学校都会开设暑期学校和新闻冬令营,要争取进入。要关注不同的媒体的运作,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寒暑假少歇几天,去这些媒体见习、实习。
最后,对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来说,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研究生必须十分敏感、非常用心地关注新闻传播学术讨论、争论和交锋。中外之间、不同学派之间、左右各派之间,常有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争议。“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这句话对研究生来说,现在会有实际意义了。
我以为,通过以上四方面的举措、学习和训练,将有助于研究生新同学逐步地树立和坚守新闻理想,进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学硕士或博士。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一条经验:两典一笔。“两典”者,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中外文学作品经典;“一笔”者,从入学之初到大学毕业,始终坚持练笔。我想,这应该不仅是复旦的经验,也是培养新闻记者的一般通则。
这里强调建议进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朋友,要特别重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内容是他们的基本新闻观点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信不少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经程度不同地接触过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但一般来说还谈不上钻研和把握。我想,所谓钻研和把握,主要是对研究生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阅读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经典论著。二是要用经典作家提出和论证,又经过一百多年新闻实践的反复检验的重要新闻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即把经典作家的新闻理念变为自己观察、分析、判断、处理各种新闻现象和新闻思潮的认识工具。
进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和矛盾:
一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与西方学者的新闻经典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分散于经典作家的新闻经典论著,我们要通过阅读和钻研这些新闻经典论著来了解和接受他们的新闻理念。同时,研究生们通过阅读和老师推介,发现西方新闻学者也有许多很不错的新闻经典论著。如施拉姆等人的关于报刊四种理论的论著,李普曼关于舆论学的基本理论著述,埃默里父子关于美国新闻史的论著等等。西方学者拥有数量如此之巨的新闻经典,是十分正常的、必然的。新闻传播学论著,无非是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经验与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总结。资本主义近现代报刊活动和广播与电视活动已经历四百余年,其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悬而未解的问题始终为学者所关注和思索。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从事新闻理论著述的时候,就从他们的前人那儿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并从他们那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和理论。马克思和列宁的《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不少伟大著作,是这些知识和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的时候,不仅不排斥还应该放开视野,同时从西方学者那儿获知有益的有关新闻传播的学说,就像列宁评价马克思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大师时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广泛了解并批判吸收了前人的全部学说。
二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与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经典的关系。
研究生同学可能在本科阶段已经听说甚至接触过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包括他们的有关新闻传播的著作。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接触这些人著作的机会会更多,受到他们影响也会更大。这是很正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总体上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一个分支,他们的代表人物不少原先是共产党员或社会民主党员,其中有些人还从事过新闻工作。这些人结合二战以后人类传播内容和传播技术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理念作了某些修正和发展,这些修正和发展有的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是对传播新内容和新技术的正确判断与应用,因而是有益的、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因此,这些年来我始终在学习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也同其中的一些学者保持着学术上的交往,我还主张研究生去选修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支持有的研究生选择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当然,对于有些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和论著某些不正确的理念,也应该提出批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与中共领导人的新闻观点及中共新闻政策的关系。
列宁逝世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几位领导人一方面通过第三国际,继续学习和借鉴列宁、斯大林的新闻观点,学习和借鉴布尔什维克的新闻政策。另一方面,很了不起的一个方面,是开始独立地根据自己党的新闻实践经验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提出、论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和新闻政策,直至今天,我们党正确地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使命。既然是中国化、时代化(即当代化)、大众化,这些领导人的新闻观念,我们党所奉行的新闻政策,必然会有同传统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不同的地方。这是正常的。在这个关系上,我们的任务,我们的学习要点,是搞清楚搞透彻两者为何有所不同,分析哪些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的中国式发展。当然,在这个继承、发展、修正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付出过昂贵的代价,是走过弯路的,对这些也应有必要的了解和分析。
如果我们把以上三个关系处理好了,就能排除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中的各种干扰,从基础理论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谛,使自己能够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出发,完成攻读新闻传播学学位的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把敬畏和恪守著作权作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课程
相信多数攻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早已听说过著作权这个概念,但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要发表论文,要与导师合作或与同窗好友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出版专业著作,也许是第一次。所以,认真“扫盲”,不做著作权的法盲,就特别重要了。
对于著作权和知识产权,我倾向于使用刘春田教授对它的权威诠释。他在《知识产权法》一书中对此是这样评介的:“知识产权”被认为是来自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我国民法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称之为“智力成果权”。在我国,“知识产权”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最早出现在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智慧财产权”。在日本,曾经称作“无体财产权”,现在则称作“知的所有权”。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②
我们如果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产出与分享看,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所以在有的法学通俗读物中,简单地把知识产权称作版权,即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强调,制定和公布此法的宗旨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为将著作权的保护落到实处,结合近几年学术违规的教训分析,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细致的分析。这里郑重推荐同学们研读叶继元教授等编著的《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教授在书中把学术规范细化为学术研究程序的规范、学术研究方法的规范、学术论著撰写的规范、学术引文的规范、学术署名及写作方式标注的规范、学术评价的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规范等七个方面。他的分析全面周到,还以不少案例支持他的论述,指导性和可读性都不错。建议研究生朋友把刘春田教授的教材和叶继元教授的这本书作为学习、了解著作权的入门之作,作为上好“第一课”的必读课文。
多数同学对著作权和版权已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入学之后环境变了,竞争的态势空前严重,压力日益增加,便可能萌发“不良心态”,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斗胆做起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事来。不少同学在原先的本科院系都是佼佼者,现在到了研究生班,优秀者聚集在一起,一个比一个厉害。今天,某某在报刊上发了一篇论文,明天,某某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对此,有的同学可能坐不住了,到处找“窍门”。
“千呼万唤寻不着,得来全不费功夫。”写文章先得有一个好题目,苦思冥想,辗转反侧。到图书馆翻过去的论文,在网上浏览他人的作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过来就用,算是自己的题目,也不给人家打招呼。写着写着,因为没有看更多的书,也没有同其他朋友交流讨论,写不下去了。怎么办?网上抄,杂志上找。这种人多少有点心计,张三的文章抄一段,李四的东西摘几行,拼拼凑凑,居然写成一篇“大论文”。试想,这样的文章一旦公开见报,多危险啊。
文章署名也是个问题。现在有些杂志过于势利,“名人”的一些并不怎样的文章,因为作者是名人,畅通无阻。而青年学子的文章,即使写得不错,却要交版面费。他们投了几次,不是打了“回票”,就是对方开价要几千几千。于是有些“聪明学生”,便把导师的名字加上了。有些老师呢,对这些学生的这种做法,居然泰然处之,心安理得。偶而这类文章被人举报,说其中有抄袭的东西,也常常由学生出面检讨,把老师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总之,在研究生刚进入新闻传播学专业深造的时候,有必要对他们提醒一下,必须敬畏著作权,必须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学会和坚守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起码的学术道德。这是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的底线,是学习做学问的起码准则。
这些年来,不少新闻院校在侵害他人科研成果,败坏新闻学术规范上摔过跟斗,有过教训。所以,作为导师,帮助和扶持刚入学的研究生走好恪守学术规范的第一步,特别重要。
首先,身为导师,必须是遵守学术规范,在学风上经得起检验的师表。研究生新同学入学之前就听说过,这些院系和这些专业里有一批学术态度端正、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果丰硕的教师,正是他们,支撑着这个专业这所院系的发展。入学之后,新同学会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感悟到学术的力量和为人为文的风骨。同学们应以这些老师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希望研究生朋友学会必要的拒绝。同学们入学之后,会有许多机会写文章发表,而在其中,要防止两个敌人:功利和浮躁。一进入研究生学习层面,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有人急于找研究生做枪手炮制自己的论文或者完成某些机构交办的事情,会许诺几天之内写一篇东西,稿酬有几千几百。学校里的一些学生组织也会请你加盟办一份杂志,让你担任副主编。青年朋友初入新闻传播专业,如果功利心太重,会经不住这些诱惑。另一个就是浮躁,见人发表了论文,又有人接到邀请到一个学术会发言,怎么办?千万别急,不要“走捷径”找网上的文章拼凑发表。要沉着应对,要提高工作效率,脑子里“反对学术腐败,坚守著作权底线”这根弦,一分一秒不能松。
再次,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同学来说,有两个关系要处理好,一是同导师的关系,二是同其他同学尤其是同门学长的关系。同导师的关系,新同学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没有必要对导师唯唯诺诺,也没有必要言听计从。在著作权问题上,既不要拉大旗作虎皮,一些文章总是把老师的名字署上,也不要指望老师为你的论文给有关杂志社打招呼。要以自己的人品、能力、论文为基础,处理好同导师的关系。同学之间要努力构建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互补共进的关系。对同学不做小动作,不去侵犯同学的著作权。同学之间既可联合署名共同完成一篇论文,或者相约一起出席一个学术研讨会,也可各搞各的,写自己喜欢的文章,参加自己有兴趣的会议。
研究生新同学进入新闻传播学专业三件事:上课、科研和社会活动。科研工作是最早同导师和同学发生联系的一个方面,也是很快会同著作权发生关系的一个领域。著作权意识和著作权恪守涉及方方面面。上面提到的,只是作为一个导师,一个曾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一些切身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同新同学交流沟通,挂一漏万是难免的,请各位青年朋友批评。■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5、29页,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②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志德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