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4页
  • 65页
  • 66页
  • 67页
  • 68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大众麦克风”时代的舆论引导
——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个案研究
□姜红 阮晨光
  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我赋权”①的时代,每个人手中握有一只麦克风,人人都有公开发言和表达的权利。那么,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这个众声喧哗的声音广场上是否还能扮演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引导舆论的角色?作为一支微博国家队,@人民日报从诞生伊始就广受关注,粉丝量已达1800多万,是央媒微博矩阵中无可争议的领头雁。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个案,分析发生在2014年3月1日的“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和发生在2014年3月8日的“马航失联”事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是否能及时发声,抢夺麦克风?二、手持麦克风的主流媒体怎样发言?三、不同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发言在网友那里有何种反馈?是否能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这两起事件,首先因为它们都是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且正好发生在“两会”这样的政治敏感时期,对这两起事件的处理方式更能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第二,这两起事件发生时间接近,话题讨论有持续性,公众关注度高,“马航”事件发生之初也涉及对恐怖主义的猜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时间界定上,我们以两起事件发生的当天到第七天为界,不仅因为“马航”事件正好在“昆明暴恐”事件七天后发生,而且考虑到微博话题热度的持续期一般为三至七天,除非事件真相不明或有重大变化,否则议题将逐渐冷却。考虑到微博的属性,本文统计的所有转发和评论截止时间为2014年3月16日24:00,在此之后,微博的转发和评论数量有些许变化,但这些变化对统计结果影响不大。
  
一、@人民日报对突发事件的发声程度
  为了考察@人民日报对重大事件参与的程度与及时性,我们分别将3月1日至7日,3月8日至14日@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微博进行统计,并将同主题的微博归为一类,列出微博数量最多的几类主题。
  经统计,@人民日报在3月1日至7日共发布微博446条。涉及的主题有:“昆明暴恐”事件报道及评论,“两会”报道及评论,名人介绍及名人名言,2014年亚洲杯足球预选赛报道,节日节气提醒及慰问,以及内容非常分散的其他类主题。其中“两会”相关微博183条,占微博发布总量的41%,居首位;“昆明暴恐”事件相关微博123条,占总量的28%,居第二(图1 图1见本期第65页)。
  3月8日至14日,@人民日报共发布微博435条,总量与上周相比变化不大。微博主题有:“马航失联”事件及评论,“两会”报道及评论,“3·15”商品质量报道及评论,节日节气提醒及慰问,电子商务信息报道,其他类。@人民日报针对“马航失联”事件共发布微博263条,占微博发布总量的60%,居各主题之首;居于其次的是“两会”主题,发布微博73条,占总量的17%(图2 图2见本期第65页)。
  统计发现,3月1日至7日和3月8日至14日这两个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对于“昆明暴恐”事件与“马航失联”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3月1日至7日,@人民日报“昆明暴恐”事件的微博发布量仅次于“两会”;3月8日至14日,@人民日报“马航失联”事件微博发布量甚至超过了“两会”。这至少说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没有“失语”,积极发声,这是媒体自信的表现。此外,@人民日报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也非常迅速,“昆明暴恐”事件之后的第70分钟,@人民日报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此后持续跟进。在“马航失联”之后,@人民日报在3月8日8时45分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此后不间断提供信息。这是传统纸质媒体无法企及的速度。
  
二、突发事件中@人民日报如何发声
  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是否敢于发言,更体现在怎样发言。为了解@人民日报的发言内容,我们将@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关于“昆明暴恐”与“马航失联”事件的微博,按照舆论引导的强度,分为“强舆论引导”和“弱舆论引导”两类。“强舆论引导”是指微博内容更偏重表达同情、哀悼、祈祷、祝福、谴责等情感及倡议、呼吁、评论等观点,价值判断色彩较强;“弱舆论引导”是指微博内容主要偏重报道事实和提供信息,价值判断色彩较弱。有些微博中既有事实,也有意见和观点,这类微博,我们一般按其呈现事实和表达意见的比重确定其类别归属。
  经统计,3月1日至3月7日,@人民日报就“昆明暴恐”事件发布的123条微博中,“弱舆论引导”93条,占76%,“强舆论引导”30条,占24%;3月8日至3月14日,@人民日报就“马航失联”事件发布的263条微博中,“弱舆论引导”213条,占81%“强舆论引导”50条,占19%。
  在两起事件中,@人民日报发布的微博以事实报道类的弱舆论引导为主,其中“昆明暴恐”事件的舆论引导力度超过“马航失联”事件。那么,网民对于哪种类型的微博关注度更强,转发量更高呢?我们将这两起事件中所有微博,按照网友转发量的高低排序,选取每个事件中转发量排在前十的微博,仍旧按照舆论引导的强度,分为“强舆论引导”和“弱舆论引导”两类。为节省篇幅,微博内容部分仅取题头。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2见本期第66页)。
  由表1可见,“昆明暴恐”事件中,网友转发最多是“强舆论引导”的微博,占80%。而在表2的“马航失联”事件中,网友更愿意转发“弱舆论引导”的信息,同样占80%。为什么在这两起突发事件中,会出现正好相反的情况?我们认为,“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媒体迅速及时跟进报道,公众对于事实和信息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此时更需要评判事件,宣泄情感,@人民日报恰逢其时地承担了抚慰民心,引导舆论的角色。而在“马航失联”事件中,谣言不断,核心事实始终缺失,公众对于自媒体传播的事实和信息信任度不高,亟需@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提供最权威的信息。
  
三、不同突发事件中@人民日报的发声效果
  为了解@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究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我们选择网友评论进行观察。在两个事件发生后的七天,每天选取一条舆论引导色彩最强的微博作为样本,统计这些微博的网友评论。由于网友评论数量过于庞大,我们选择取其中的热门评论作为统计样本。热门评论由新浪微博页面自动推送,是网友点赞量最多的评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热门评论按照网友意见态度分为三类:正面(认同和支持@人民日报微博的观点)、负面(反对或抵触@人民日报微博观点)和中立(未表明认可度或认可度不清),并统计各类意见态度的百分比(表3和表4 表3和表4见本期第67页,图3和图4 图3和图4见本期第68页)。
  研究发现,“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一周内,针对@人民日报微博的舆论引导,网友的负面态度始终较低,在0至16%之间;中立态度则由高到低,从第一天的100%降为第七天的0;正面态度则由第一天的0升至第七天的100%。以上数据说明,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相当成功,网民在事件刚刚发生时持中立和观望态度,不轻易表达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倾向于认同@人民日报,在事件的第七天,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罕见地达到了高度一致。
  再看“马航失联”事件,该事件发生一周内,网友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天高达62%的支持率,在第三天下降到2%,其后几天一直在26%至2%的低位徘徊。负面态度从第一天的10%上升到第三天的94%,其后在50%至18%之间。中立态度则从18%逐渐走高,除第三天跌入4%,第六、第七天分别高达80%和60%。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人民日报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不算成功,随着时间推移,经历情绪起伏,网民们愈发理性,愈发选择中立的态度观望事态发展,等待真相发掘,而不仅是“等你回家”。
  
  本文通过对两个突发事件的内容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报道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意见,抢夺网络舆论话语权。二、在“昆明暴恐”事件中,@人民日报的表现尤为出色,其舆论引导赢得了广泛的民意和支持,显示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三、在“马航失联”事件中,@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略显煽情空洞,缺乏有硬度的信息和有硬度的表达。在核心事实不明的情况下,事实的硬度远比情感的温度更重要。四、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面对国内突发事件时已逐渐成熟,能从容应对,但在遭遇与中国公民有关的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时,还显得缺乏经验,应对方式单一。■
  
注释:
①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作者姜红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研究员;阮晨光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姜红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3BXW001。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