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马航客机失联”报道中的伦理失范
——兼评海外报纸头版娱乐化现象
□郭建良
  围绕着“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各国报纸的表现有太多值得思考、研究和反省的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发布的混乱、核实消息的艰难、官方对新信息的不断否定,令众多媒体不知所措。而另一方面,一些报纸捕风捉影,甚至炒作奇闻异事,将一个灾难性的、严肃的硬新闻,作“软性化”、娱乐化处理。
  
免费报纸的借题发挥
  2014年3月11日,事件发生的第四天,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版《我报》(My Paper)头版以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篇有关马航失联事件的八卦新闻:持有假护照登机的其中一人,“看上去像意甲AC米兰的黑人球星巴洛迪利(Balotelli)”。而且以巴洛迪利的大幅肖像作为头版主图招揽读者。把个灾难新闻着实做成了娱乐新闻(图1 图1见本期第94页)。
  “看上去像巴洛迪利”的新闻源自10日的一场记者会。3月9日,马来西亚内政部长对外称,持失窃欧洲护照登上失联航班的两名乘客具有“亚洲人的脸部特征”。第二天,马来西亚民航局长阿兹哈鲁丁推翻了这一说法,称两人外貌不像亚洲人。当被记者追问两人长相时,民航局长说,闭路电视显示,其中一人像效力意甲AC米兰的黑人球星巴洛迪利。巴洛迪利就此“躺枪”。
  在马航失联事件的追踪报道过程中,3月11日出版的报纸,均将持假护照上飞机的人锁定为新闻焦点。在这个焦点新闻中,马来西亚民航局长出面否认此前“亚洲人”的说法这一环节确实是重要信息,而局长生动形象的比喻也的确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怎样处理这条新闻,不同的报纸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展现了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格调。严肃大报普遍规避了这一不严肃的比喻,一些娱乐小报也仅仅使用文字报道一带而过。以头版大篇幅刊发巴洛迪利特写肖像的形式处理此条新闻的,在近千份外国报纸中只有英文版新加坡《我报》一家。
  新加坡《我报》实质上是一份地铁报。有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无论是版面的设计还是内容的选择,都因受众群体的差别有所不同。2014年3月11日出版的中文版《我报》(My Paper - Chinese)头版就没有刊登这条八卦新闻,头条是“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跟进报道,且做了两行通栏标题,着重关注中国派遣工作组加快调查的内容,体现“接近性”新闻价值。主图则是路透社的一张照片,拍的是印度沙雕艺术家Sudersan Pattnaik在海滩为自己创作的旨在为马航失联客机祈祷的沙雕作品进行最后修饰的情景。整个版面相当严肃,看不出丝毫娱乐“马航客机失联”的倾向。一份报纸,因受众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格调这并不多见(图1 图1见本期第94页)。
  除英文版《我报》以外,娱乐化处理这一灾难新闻的报纸还有2014年3月11日在巴西出版的多家《地铁报》(Metro)。它们在头版底部通栏使用了巴洛迪利赛场上的照片:巴洛迪利正弯着腰像守门员准备扑点球一样两眼全神贯注地直盯着前方。编辑对这幅照片做了出人意料的剪裁,只留下鼻梁以上部分,这就使得巴洛迪利独特的发型和专注的眼神成了版面上最具有悬念的视觉形象,因此达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传播目的,虽然放在下半版,却抢了头条的风头。这也体现出编辑想要娱乐一下这一灾难新闻又怕读者反感的矛盾心态。但是,从版面效果看,他们还是坚决地、毫不手软地娱乐了一把(图2 图2见本期第95页)。
  在这些不严肃报纸出版的同一天,马来西亚运输部发表了一个严肃的声明,就阿兹哈鲁丁用非裔意大利球星巴洛迪利比喻持假护照男子一事致歉,强调无意伤害巴洛迪利。而这条严肃的声明却未见第二天这几份免费报纸在头版刊登,看来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头版使用巴洛迪利照片有什么不妥,更无意为此道歉。
  在媒体环境多元化的今天,媒体商业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免费地铁报,多是以自身商业利益为前提来选择他们的报道内容和形式。在一部分免费报纸的从业人员心中,新闻仅仅是满足受众八卦猎奇、寻求刺激的需求,几乎没有什么新闻素材是不可以娱乐的,他们不再将承担相应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放在心上,于是,报纸就成了大众寻找娱乐、休闲消遣的工具,这似乎是免费地铁报价值导向上的一个普遍倾向。
  
严肃报纸的焦点漂移
  个别严肃报纸在长时间追踪报道过程中,被真真假假、颠来倒去的信息“折磨”得失去耐性,逐渐走向娱乐化。
  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出版的《警惕日报》(WASPADA)是这一类型报纸的代表。该报是一份在印度尼西亚全国发行的日报,办报宗旨“真相与正义”(Demi Kebenaran Dan Keadilan)每日都会出现在该报红色报头的上方。
  MH370航班上共有7名印尼人,再加上印尼与马来西亚比邻,从事发后最初几天的头版看,《警惕日报》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拿出整个头版报道马航失联事件。3月10日、11日该报头版报道的主体,定位在对搜救信息的报道和乘客家属的采访上。12日,该报头版重心发生转移,由海上搜救转向原因调查,开始挖掘独家新闻,并率先刊登12名机组人员资料照片。编辑将12张照片围成一个正方形方框,中间是一幅漫画:白云间的飞机和地面上不同肤色的手臂从不同方向伸向飞机,在飞机和手臂之间的天空中写着一行字“请飞回来”。表达一种美好期盼。但是新闻内容却令人紧张:马来西亚方面将调查航班上所有人员心理及个人状况,包括12名机组人员。新闻出自马来西亚总警察长阿布贝克尔前一天在记者会上的爆料:会调查客机乘客及机组人员有没有个人或心理问题,同时亦调查劫机、阴谋破坏及机件故障4种可能,以确定客机失踪原因。该报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搜集到全部12名机组人员的照片,也足见采编人员工作效率之高(图3 图3见本期封三)。
  13日,该报头版新闻焦点开始明显“跑偏”,花边新闻上了头条,未经证实的猜测上了报眼。它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一名现居住地在澳洲的南非女子鲁斯在Facebook上晒出照片,指2011年她曾搭乘失联航班副机师哈米德驾驶的马航班机,哈米德邀请她和同行的另一名女子从起飞到降落一路坐在驾驶舱内。该报编辑直接将Facebook上像素不是很好的照片作为头版主图使用,且放在了报头下方重要位置加以突出(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到了3月14日,该报头版大踏步地朝着娱乐化方向迈进了。头版头条的两张照片甚至让人忍俊不禁。左图是几天前马来西亚著名巫师伊布拉欣(Ibrahim Mat Zin)应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嘉米基尔的邀请,在吉隆坡国际机场“作法”,引来无数记者拍照。拐杖、箩筐和椰子都成了他们的法器,场面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右图是几个年轻人以拖把、纸篓、篮球为“法器”模仿大神“作法”的情景。图片旁边是相关文章,标题表达了编辑们对此事件的态度:“‘巫师之王’让马来西亚成为笑柄”。右边报眼位置,是一张巫师手托椰子闭目作法的特写照片,图片说明是个半截话:“‘巫师之王’手拿两个椰子”。以猎奇来娱乐读者的目的非常明显(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将“巫师作法”这一内容图文并茂发于头版头条的,在近千份外国报纸中唯独印度尼西亚《警惕日报》一家。
  将花边新闻和八卦新闻作为“要闻”在头版大肆渲染的还有澳大利亚报纸。2014年3月12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版的《信使邮报》(The Courier-Mail)和在墨尔本出版的《太阳先驱报》(Herald Sun)头版,都将澳洲女子鲁斯与副机长在驾驶舱中的合影作为主图大版面刊出。尤其是《信使邮报》上这张照片几乎占了一个整版。而《太阳先驱报》的大字标题做得更具有讽刺意味:“飞行派对”(Party Pilot)。毫无疑问,“飞行派对”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如此渲染就有些过了(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2014年3月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今日报》(Heute)头版也过度渲染了由“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衍生出来的一则软新闻:被人盗用护照的60岁奥地利男子科泽尔成了新闻人物,当警察登门找他时,他大感错愕,看到新闻后方知道马航客机失踪,之后才记起自己的护照曾于两年前在泰国被盗。编辑将这位退休按摩师手拿护照面带微笑的特写照片通栏使用,占半个版,并用科泽尔的话做压图大标题:“替我去死的乘客”。无论是新闻人物还是报纸编辑,都表现得过于冷漠无情(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上述这些报纸,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报道中之所以“焦点漂移”,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闻事件本身的演变出人意料。信息发布的混乱,颠来倒去的否定再否定,使得原本严肃的“硬新闻”,逐步发展为奇闻异事、趣闻轶事的软新闻;二是真相久拖不明,新闻从业者逐渐失去保持职业操守的耐心,致使新闻的焦点漂移,他们不再关注事件本身,而是关注附着其上的、人为挖掘的软性材料。
  就印度尼西亚《警惕日报》头版来说,“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报道议程设计上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公正性和严肃性被娱乐化法则支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新闻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娱乐受众、吸引眼球变得比新闻本身更重要。而该报写在报头上的“真实与公正”新闻传播专业理念,也被这一变化动摇了根基。■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版面设计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