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页
  • 4页
  • 5页
  • 6页
  • 7页
  • 8页
  • 9页
  • 1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纸媒数字化的五种盈利模式
□张立伟
  【本文提要】 本文论述纸媒数字化的五种盈利模式:经验曲线模式、快速差异模式、零成本售卖模式、创业游击战模式和多客户系统模式,并论证阻力重重但又最有前途的是第5种多客户系统模式——把新媒体开发为读者与广告商之外的第三个客户,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那时候,纸媒才会走出困境。
  【关键词】 纸媒数字化 盈利模式 三次售卖 
  【中图分类号】 G215

  纸媒数字化往往找不到盈利模式。多年数字化转型效果不彰,反而转出个“转型是找死”之说,真让人沮丧万分!盈利模式不解决,过尽千帆皆不是,市场终究会起决定性作用。所有的喧嚣、荣耀、开香槟庆祝都是过眼烟云,比打回原形更残酷的是打不回原形,因为无数价值化为乌有了。
  
一、“无处不在”的陷阱
  “转型是找死”并非仅仅调侃或愤激,其现实语境是转型路陷阱无数。在这里只讨论事关战略的一个:让产品无处不在。一些媒体要求占领传播技术创造的一切新兴媒体终端,《纽约时报》提出“到处皆有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在全球各地建设各种语言的网站。①国内,《南方都市报》2009年宣布“南都,无处不在”,大力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
  且不论具体产品,让其无处不在的策略忽略了一个营销公理:市场分为利润区和无利润区。利润区是你在此处能够赚钱,无利润区是你赚不到钱。到无利润区去提高质量,很好;改善服务,很好;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公众需求……很好、很好;但这一切都是成本、是钱。美国管理专家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直言不讳:“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在自然界的黑洞,光线被吸入不再复出。在经济黑洞,资金投入之后,不会产生利润。” ②每家纸媒都请算算:数字化转型,自己进入了多少无利润区,又在那里待了多久!无处不在,是带来了利润与活力,还是导致了亏损与停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缺乏对无利润区的警觉,到处秀存在感,国外报刊纷纷裁员、倒闭,国内不少报刊也多年未加过员工工资了。把投入无利润区的钱省下来善待“起得比鸡都早”的员工,这不丢人。
  一群活泼又聪明的传媒人怎会掉入这么明显的陷阱?原因太多,其中之一是数字化转型目的不清、路径不明,似乎只要数字化就是好的,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也是好的。我曾论述这是“最大数字化”的失误,要用“适当数字化”扬弃之。我界定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是运用数字技术的持续探索。要使探索有目的、有路径,需要给出操作性定义——适当数字化,它来自经济学的“适当技术”,其含义是:盈利而非高新——你需要选择运用新技术盈利,而非不加选择地追高逐新。③把该理念落实,就是明确盈利模式。
  
二、向新媒体削减成本
  盈利模式即赚钱方式。强调“模式”,是强调盈利的商务结构。盈利=收入-成本,核心即4字诀:少花、多收。本文前半论少花,后半论多收。
  少花即控制成本,通常想到削减传统媒体预算,这对,但不够,因为“最大数字化”误区,新媒体浪费更加惊人。“大刀”向新媒体头上砍去,更显降成本奇效。首先,明白浪费怎么产生,要从线上竞争大趋势说起。
  低门槛竞争到幂律魔咒。传统纸媒办新媒体大多不盈利,但我们还要看到,新人办新媒体也大多不盈利或微利!美国学者乔纳森·尼等说出了重要原因:“对于市场新军来说,互联网乍看上去代表着潜在的福音。然而,那些曾经在陌生的地盘为新手公司创造了机遇的特质,反过来又会使这些新手公司难以维持针对后来人的门槛。”启动一家在线企业的固定成本非常低,市场新军还没细细品尝成功的滋味,马上又要跟从低门槛进来切分蛋糕的所有新军对抗,如不具备针对其他新军的优势,那他们没有一个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还因为互联网业务增长非常快,对客户的吸引力有限,客户轻松上网,又轻易从一家网站去到另一家网站。简单说,因为低门槛,这是比线下远为竞争惨烈的市场。想想“瀛海威”,想想网易社区、雅虎邮箱,想想让多少人为之疯狂的半夜偷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尼氏的结论是:“与创建线下企业相比,创建成功的网络企业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 ④
  老这样“春秋无义战”?不!很快就要“六王毕、四海一”。2010年底京东CEO刘强东透露公司新年内部口号:One WorldOne Shop。尽管夸张,但揭示了网上竞争的趋势——幂律魔咒。
  幂律,通俗地说就是:重要的少数与琐屑的多数。2003年,纽约大学学者克雷·薛基用幂律研究博客,他清楚解释了幂律曲线:“在任何排名系统里,第N名的值就是1/N。不管你用什么指标排名(收入、引用量、访问量)”。在博客圈,第2名的值是第1名的一半,第10名的值是第1名的1/10。随着分母递增,对应的差别越小。1/2与1/3差别大,1/287与1/288几乎没有差别。重要少数排在前面形成“大头”,琐屑多数排在后边形成“长尾”。薛基预测,博客会成为等级清晰的圈子,最高的是访问量极多的名人阶层,其次是访问量稍逊的中等阶层,最后是大量的长尾,絮絮叨叨给少数朋友和家人看。随后几年中,他的预测被证明相当准确。⑤
  2009年,美国政治学家欣德曼研究美国的新闻网站和政治网站,认为流行的“长尾理论”与事实相去甚远,“我们最在意的不是谁贴了,而是谁读了”,“绝大多数在线内容都得不到链接,吸引不了眼球”。其结论是:“万维网受众,实际上比传统媒体如报纸和杂志的受众,更集中关注前10或前20的信息出口。”换句话说,这两类网站再次证明了幂律。⑥
  网上媒介生态呈幂律分布,低门槛竞争的结果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亿骨枯。新媒体是典型的赢家通吃,它要创造消除竞争的赢家,迅速形成寡头垄断。除非你安于当琐屑的“长尾”,要想挤到前面成“大头”,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或巨额资金投入,根本不可能。纸媒办新媒体也久了,形态也多了,仅网站就有新闻网站、社区网站、图片网站、电商网站、团购网站……其他还有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二维码、手机报等等,对它们用幂律进行一番评估吧,不管什么原因,你的新媒体掉进长尾的壕沟,落到后面就无法翻身。把它果断切割或迅速转产吧,连花掉数亿的“即刻搜索”都不再坚持,散了吧,认了吧,算了吧,放了吧,不管你怎么坚持,不成功就是不成功。
  创新准则约束。从低门槛竞争到幂律魔咒,明乎此大趋势,至少让我们多几分谨慎乐观。然而,绝对谨慎的人又不会投资,投资中的一大类是新媒体项目的开发成本。但这往往趋于两个极端,要么一连串成功后大肆开销,要么一连串失败后大砍大削,对抗两个极端的不明智,要启用“创新准则”来约束。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等举出一些公司的创新准则:项目推出必须至少达到最低销售额100万元、项目推出3年内必须盈利、项目推出必须使用公司某种竞争优势、创新过程的时间不得超过18个月、限制创新项目的投资金额……这些准则并不相互排斥,可以同时确定多条,如销售额水平及所需的时间表。科特勒说:“创新准则的作用是减少提交供审批的建议数目,同时,它们也是一种确保不超出既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手段。” ⑦进一步说,兵贵胜、不贵久,瞬息万变的新媒体领域,尤其要避免打一场无法轻易收尾的烂仗。
  “事前验尸”。创新准则约束能降低过程的风险,但事前,还要靠群体智慧再加一根保险绳。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欣赏“事前验尸”,流程十分简单:即将做出重要决策前,召集了解决策的人开一次短会,“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卡尼曼说“事前验尸”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决策即将作出,尤其是领导宣布其意图后,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觉得怀疑决策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抑制怀疑会让团队过度自信。“事前验尸”的优点是它再度引发了怀疑,去探寻人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其次,它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人的想象力,将其引导到最需要的方向。⑧
  以上从事后幂律评估说到事中准则约束、事前验尸保险,一个削减数字化成本的盈利模式浮出水面:
  盈利模式一:经验曲线模式。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和员工可以学习并积累更多的专业经验,从而降低成本。2004年英美报纸广告收入大跌以来,纸媒数字化逐渐加快。经历了初恋的浪漫狂热,过日子要更加理性了。平心而论,数字化对纸媒的最初好处就是节省成本——从生产成本看,“告别铅与火”少花多少钱?从交易成本看,互联网传版系统、互联网远程登录采编系统,节省多少异地传版或采编的精力和时间?
  可惜,这些节省的成本后来不少落入“无处不在”的黑洞。因而我强调搞清浪费如何产生,大力向新媒体削减成本。知识和经验可以成为结构性成本优势的来源,在学习曲线上领先竞争对手,同时根据经验调整投入和流程以提高效率,这是靠知识出效益、管理出效益。考虑纸媒进军新媒体总体不成功,自我经验有限,尤其需要向其他行业学习,上面的“事前验尸”、“创新准则”等,都是工商业多年行之有效的办法。亨利·福特首创流水线生产汽车,当时任何制造业都没有这种搞法,流水线是老福特从杀猪业得到的启示。
  
三、与新媒体形成互补
  盈利即少花多收。以上说了少花,以下要说多收。
  盈利模式二:快速差异模式。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互补性媒介组合,比同行抢先差异化而获得额外利润。新媒体那么多,与“哪些”组合?且引入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提出的:“新技术炒作周期”,它把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
  1.触发期——新技术产生,被业界和媒体广泛关注,曝光率上升;
  2.过热期——概念炒作达到顶峰,对新技术产生大量不切实际的期望;
  3.幻灭期——泡沫破灭,原先的支持者变成声讨者,概念逐渐被人淡忘;
  4.复苏期——企业推动技术走向成熟,其优势和局限也逐渐明朗;
  5.成熟期——新技术找到市场,不像炒作的那样有颠覆性,但却实实在在导致了改变。⑨
  有的新媒体走完5个阶段,有的在某个阶段就命丧黄泉,不过这与本文主旨无关。本文关心的是5个阶段提供了进军新媒体的行路指南。
  触发期后期与过热期前期进入。这是新媒体愈炒愈热的阶段。以微博为例,2007年的“饭否”、腾讯“滔滔”是触发初期,2010年的“中国微博元年”是触发后期,2011年的“政务微博元年”是过热前期。《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开通在2012年7月,43天粉丝量突破100万,76天突破200万,200天突破400万。精心打造是内因,借助炒作周期是外因。因为过热期前期之后,还有过热的中、后期,新技术炒作才达到顶峰,随着愈炒愈热,公众期望愈来愈大,快速行动的报刊就利用互补组合与同行拉开了差距。互补即共同增值,微博增添了纸媒的附加值,2013年《人民日报》发行量超过300万份,2013年12月“@人民日报”粉丝超过1200万,扩大了纸媒的受众面。
  复苏期再进入。如果你失去了第一次进入,往往还有第二次机会,那是“复苏期”。国内报纸运用二维码,可追溯到2005年的《北京晚报》,然后还有其他报纸用。但智能手机用户太少成为瓶颈,各报应用趋于沉寂。到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也经过技术改进后复苏,有几十家报纸用,还略加变动成为诱惑十足的“魔码”或“云报纸”。听着就感觉很时尚,用着也改变了阅读体验,抢先组合的报刊都快速实现了差异化。
  至于争议颇大的二维码有没有盈利,其实好些新媒体都没有,“@人民日报”盈利了吗?互补性媒介组合,要看总体回报。二维码促使读者“尝鲜”,这就够了。进一步说,在商业游戏中,认知就是事实,做广告就是用许诺赚钱。“云报纸”,似乎云雾中有神仙,报纸用新概念做了个大广告,这也不错。互补性媒介组合,附加值与主体是不能分离的,你不能计算单个产品的回报率。一个互补品亏损了,没有关系,玩互补组合就行,你把右手的钱交到了左手,重要的是,总体而言你是否更多地差异化盈利。
  过热期后期与幻灭期小心。前面论网上竞争大趋势,从低门槛竞争到幂律魔咒,新媒体从“过热期”转入“幻灭期”通常既快又猛。就因为门槛低,到过热期后期,大家都往里挤,新老媒体组合成为行业标配,你再去搞只算“跟风”。微博目前就处于过热期后期,你新开个微博试试,作用不大了。过热期后期往往紧跟“幻灭期”。不幸,博客就进入了幻灭期。回想当时它被寄托多少希望,“公民记者”斩木为兵、“公民新闻”揭竿为旗、一些报刊逼着编辑记者开博客、不开博客你会死掉的……现在呢?
  靠新媒体形成差异组合的不利是,因为低门槛,先行差异优势成为大路货的速度比线下快得多。由此引出一体两面的“快速”问题:一面是过热期前期或复苏期能否先行进入,抢先差异化,尽可能高效率运营,搭上概念炒作和公众期望的顺风车,这两个阶段较容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另一面是过热期后期或幻灭期,除少数领先者外,掉进长尾成为琐屑多数的跟风者能否快速退出,先行节省成本。因为过热期后期是“高投入,低产出”;幻灭期是不管高低投入,几乎不产出。由此就能理解,为何那么多僵尸博客、僵尸微博,你博我博满街走,确实产出太少了!
  新媒体产出变化大,各种新媒体要以“资产密集度”定期评估。资产密集度指资产和销售额的比率,资产密集度越高,对利润的拖累越重。即使纸媒拥有强大的获利能力,也可能被过高的资产密集度抵消。高密集度的资产吸干了利润,没有留下现金流。⑩每家报刊都能算出自己哪些新媒体已成为负债,只耗用资金,不带来回报吧。
  成熟期放手用。QQ是成熟的产品,记者用QQ群或QQ报料平台收集信息、开展调查、吸引参与、咨询服务、主动推送等等,既方便又实用。还要注意,使用成熟产品已不能产生“差异”,人人都用,唯有熟练者胜出。它不是靠“快速差异模式”盈利,而是靠专业积累、节省成本的“经验曲线模式”盈利。正如纸媒线下盈利兼用几种模式一样,线上的数字化盈利也如是,并非单用某一种。
  
四、局部数字化生存
  既然兼用几种盈利模式,我们继续讨论。我曾指出纸媒的优势在线下,而非线上,抛弃“这张纸”裸奔到网上,你斗不过新媒体。[11]但是,守护这张纸并不防碍劈腿上网,线下红旗不倒,线上彩旗飘飘,后者就是局部数字化生存,那里又有两种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三:零成本售卖模式。关于零成本,王建国先生论述:产品“可以无穷无尽地随着需求而供给,而不需要追加生产它的资源和成本(即产品的边际成本永远等于零)。这样的产品,我们把它叫做边际非稀缺产品”。像软件,可以不追加成本无限复制,这是数字技术造就的无本生意。在“读览天下”网,可以购买从2008年~2011年的大部分《新周刊》电子杂志,定价以5元、6元居多。这些过期电子杂志,就是边际非稀缺产品,不增加丝毫成本,卖的钱就是白赚。
  仍是王先生说得对:“除非能够把边际非稀缺产品包含在稀缺产品之中,否则,边际非稀缺产品的价值不能通过买卖实现。” [12]过期电子版,各家纸媒几乎都有,其他为什么卖不成?它们先上了“免费”电子版,像空气一样不稀缺;读者再花5元、6元买空气,岂不成了傻瓜?!《新周刊》的免费电子版早就撤掉,而且,注意以上的时间段,现在是2013年底,2013年及2012年所有的电子杂志都没上网便宜卖,以防止电子杂志冲击纸媒。这才是先制造稀缺,再卖边际非稀缺产品,这才是“适当数字化”的赚钱正道。
  盈利模式四:创业游击战模式。我曾论述“报纸网站主打游击战”。游击战作为营销战略,由营销学家里斯和特劳特提出,其含义是:找一块细分市场,小得足以守得住,小得大公司难以进攻。既游且击,又击又游,不断寻找并最终控制一个有生存资源、生存优势的适合自己的小生态环境。杭州“19楼”是典型。它于2006年公司化运营并早已盈利。[13]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纸媒网站没有上到19楼?一些网站长期是报刊的内设部门,另一些网站虽然注册为公司,但害怕夭折也没有完全推向市场。问题就在这,你不让它以独立法人身份去市场创业,那就永远长不大,既无法成长,也不会被淘汰,反而成了烧钱的无底洞。它不独立,就会传染“大企业病”,离客户更远,更注重形式化官僚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缓;同时大手大脚,使不必要的开支上升。
  为避免大企业病,一些工商企业不断分拆出小公司,负有盈利责任,那就逼得这些小公司主打游击战创业。游击队般的小微企业有三种优势:一是与客户直接联系多方寻找小生态环境;二是极端节俭;三是增加盈利的动力。管理者持有公司的股权,经营业绩良好,他们也得到巨大回报。与不独立相比,它没有时间来抱怨母媒体的决策,或卷入母媒体的人事纠纷,那些抱怨和纠纷已经转化成追求下一张订单的动力。这里是以网站为例论述的,当然也适合其他有盈利要求的新媒体项目。
  
五、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
  最后要讨论大有前途但又阻力重重的一种盈利模式。把新媒体作为销售对象,卖内容给它。
  盈利模式五:多客户系统模式。多客户对报纸并不陌生,早期报纸只有一个客户:读者;后来发掘出第二个客户:广告商;形成双客户盈利模式,“两次售卖”让报刊业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新媒体崛起,切走了读者和广告商的蛋糕,这是一去不复返的。目前几乎所有的拯救纸媒办法,从内容改革到网上付费墙,都是主要考虑如何留住读者。这当然有价值,但不够。报纸似乎把自己起家的老本领忘了,其卖给机构客户(广告商)的收入远大于卖给读者。大买主在那边!要赶快开发新的机构客户,把新媒体开发为读者和广告商之外的第三个客户。少卖给了读者和广告商,但多卖些给网媒,堤内损失堤外补,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
  痴人说梦吧?早就卖过了,就是手机报,它是纸媒进军新媒体大面积盈利的品种。手机报的主体是彩信版,分析它为何盈利,也可看清其他为何不盈利。
  稀缺还是充裕?手机报卖的是稀缺品。尽管网上有海量信息,但手机容量有限,必须摘要并重编。电子版是“网上免费暴晒纸媒所有内容”,你把所有内容“充裕”送到全世界,网络可没容量限制,愈多愈好,一有内容就给你“聚合”过去,电子版上网即进入搜索引擎网站或门户网站。网媒都吃得打“信息饱嗝”了,还给你付费?
  当然,随着纸媒版权意识的觉醒,网媒也给纸媒付费,但卖价之低,连纸媒都不好意思说。你太充裕了!还记得亚当·斯密的悖论么?水因充裕而便宜,钻石因稀缺而昂贵。哪怕你是钻石,充裕也休想卖好价钱。故我反复论述“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尤其看重撤掉途径的残缺或拖延,就是在网上重新“制造稀缺”。[14]用户决定还是生产者决定?手机报同母报是不同的产品,那是由用户决定的。第一用户是运营商,运营商要提高手机报的吸引力,多方限制广告。尽管报人老想上广告,但市场比人强,手机报基本没广告。第二用户是手机读者,他们要量身定制的信息,手机报日益走向市场细分。如《华西手机报》迄今也是盈利大户,其针对移动用户的,有“城市版”、“动静版”、“体彩版”、“IN乐版”、“校园版”、“证券版”、“便民信息”等7种;针对联通用户的有“精华版”、“风尚版”等5种,电信用户则有“新闻快报”等3种,各手机报不仅名称不同,内容也不同。与年轻人不看报的刻板印象相反,《华西手机报》订户最多的是“校园版”。
  彼得·德鲁克早就告诫:“我们的业务是什么”,这不是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顾客决定的。反观纸媒卖给网络的产品,几乎都是将纸质版内容原封不动地卖出,你不量身定制,他付你低价已是幸运,每一笔意外之财都是神迹,更遑论用户向新媒体延伸。
  我曾提出要认真研究什么是“网想要的”,单独报刊的残缺或拖延缺少“要”的压力,需要几家报刊结成“纸媒联盟”,同时把网想要的残缺或拖延,如本地新闻或财经评论晚几天上网。一缺一大块,“要”的欲望就强了。制造稀缺之后,再把稀缺内容重组为纸媒联盟的“分类数据库”。数据库要以对用户有用的形式来集合信息,可集合几家报刊的专版、专栏、专题、评论、头条等,并经过删削、分析、规范化和整合,即把原有内容再加工包装,去卖给那些“想要”的网媒,并尽可能与对方的工作流程融为一体,那才是根据用户的“欲望和需要”定制产品。
  卖独家还是卖多家?手机报一种内容卖一次,《华西手机报》卖给移动、联通与电信,运营商就要求内容必须不同。客户获得独家,愿意为这独家“版权”与纸媒分享利润。反之,纸媒卖给网媒却往往是多家,连卖四五家,你哪里还有独家性?对方当然要压价,并且使版权保护特别困难,因为有其他网媒搭便车扒稿,也不清楚扒自你卖的哪一家。要想同网媒做长久生意,前提是把“网想要的”对合作网媒“单边”开放。它会更珍惜必须付费的“独家内容”,会在技术上和法律上不让其他网媒“白吃”它的付费午餐,这才有纸网携手“共同”保护版权。
  后期分成还是前期卖断?手机报是根据订阅量,由纸媒、服务商、运营商3家后期分成。而纸媒卖给网媒,大多是前期一次卖断,人家拿去怎么用,纸媒再也管不了,这是缺乏战略控制的典型。战略控制是用来保护盈利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强调:“企业设计如果没有战略控制手段的支持,就好像一艘航船的舱底有一个漏洞,它会使船很快沉没。”战略控制手段有多种,如控制版权(迪斯尼)、控制价值链(可口可乐秘方)。[15]现在要问,为什么报刊对版权问题讨论多年仍束手无策?版权的基本行使是禁止权(版权保护)和经营权(版权经营)。纸媒自己上电子版,同时卖给多家网媒,这就无法行使禁止权。保护版权,从禁止权做起,一撤电子版,二卖独家。然后再行使经营权,与网媒重新谈判。谈判焦点再按点击量后期分成,因为网媒依赖点击量,点击量带来广告或付费下载。按点击量分成,才能给纸媒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如果网媒不按协议分成呢?好办,撤回纸媒联盟的独家资源,另找下家。
  以上四对比较,把网媒开发为第三客户的路径破壳而出:纸媒联盟统一撤电子版(稀缺一大块),重组为网想要的分类数据库(用户决定),对合作网媒单边开放(对其他行使禁止权),与合作网媒按点击量后期分成(行使经营权)。这样,纸媒联盟有了既可给予又可收回的“钻石”,从而有了两种战略控制手段——既掌握版权、又控制价值链的高端,你那内容才“王”得起来。
  有个流行说法:纸媒盈利模式已经过时,要再造盈利模式。这说法完全罔顾事实,全球纸媒的盈利主流都是靠传统模式,即线下对读者和广告商的两次售卖。《发现利润区》的作者把千差万别的企业盈利模式归纳为22种,本文论述的5种,除“零成本售卖模式”是数字技术的特殊性,其他4种,都能在这本书中发现原型。[16]全球都没有过时,你怎么就过时了呢?能盈利的都用传统模式盈利,那些不能盈利的就琢磨如何再造盈利模式……我没本事再造,只是把纸媒数百年行之有效,也是工商企业全球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运用于纸媒数字化而已。
  盈利模式包括3个要素:利润来源、利润大小和利润稳定。因而,以上5种盈利模式,所获是不等的。目前收入最少的是第4种:零成本售卖模式,利润极薄又不稳定。而最值得探索是第5种:多客户系统模式,目前只用于手机报,[17]如果拓展到更大范围,目前获利不大的第4种模式也许不再单独存在,而是并入第5种,即重组为数据库的电子内容在第3客户的网媒上源源不断地售卖,这样纸媒才会真正走出困境。
  新媒体冲击下,发达国家、地区的纸媒保持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我们可以看看低增长行业内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可口可乐。1980年代以来,软饮料行业就是低增长。但公司新任董事长发现,人们喝饮料往往取决于那儿有什么,后者又取决于装瓶商。他大力改变与装瓶商的关系,把装瓶商作为消费者之外的又一个客户。可口可乐的市值从1980年的40亿美元,跳跃增长到1996年1300亿美元。[18]那么,纸媒把新媒体开发成读者与广告商之外的第3个客户,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能再现可口可乐神话,挥毫落纸谱写酣畅淋漓作风雨而起云烟的复兴诗篇吗?■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二级研究员。
  
注释:
①文建:《国外传统媒体的六条生存之计》,《中国报业》第7期
②⑩[15] [18]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第6、46、46~47、131~132页,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③张立伟:《五年数字化转型反思》,《新闻记者》2012年第6期
④乔纳森·A·尼等:《被诅咒的巨头》第73、83~84页,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⑤斯科特·罗森伯格:《说一切:博客——不可阻挡的个人媒体革命》第150、152页,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⑥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第112、1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⑦费南多·德里亚斯迪贝斯、菲利普·科特勒:《赢在创新——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再造》第30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⑧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第238~239页,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⑨转引自:《Gartner报告称Twitter等已过最火爆时期》,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9-08-12/14463345625.shtml
[11]张立伟:《赢在守护这张纸——兼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不成立》,《中国记者》2013年第3期
[12]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第125、1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张立伟:《报纸网站主打游击战》,《新闻战线》2013年第1期
[14]张立伟:《撤掉电子版 拯救纸媒》,《纸媒防御战的第一块盾牌——二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App是报刊战略失误——三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1年第10期,2012年第2期,2013年第10期
[16]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第6页,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其第三章附录:“22种企业盈利模式”。本文论述的4种,原型分别为:经验曲线模式(第68页);速度模式(第54页);创业家模式(第56页);多种成分系统模式(第52页)
[17]我当然注意到App对手机报的巨大冲击,并已撰文《App是报刊战略失误》,指出当前撤掉电子版,就是一撤PDF版,二撤App。撤掉电子版,既是保护手机报,更是探索纸媒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的前提。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