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20页
  • 21页
  • 22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政府资助下的社区报办报模式考察
——以《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社区报“鹏城通”为例
□王昊灵 王子靖 李伟
  作为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深圳市的社区报建设起步较早。1993年创刊的《宝安日报》被视为是中国社区报的先驱。不过,深圳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发端还在近5年。
  2012年下半年起,《南方都市报》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深圳推出了免费社区报“鹏城通”系列,不到一年时间已先后在深圳开办7份社区报,分别覆盖福田区、龙岗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宝安区、龙华新区以及南山区,覆盖面涉及了深圳的大半行政区(深圳共有10个行政区)。由于《南方都市报》是中国都市类报纸中的领先者,在社区报这个外来物种落地中国尚未摸索出成熟模式之际,它的专业水准被外界寄予厚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南方都市报》的“鹏城通”有望在行业内起到标杆的作用,为社区报发展趟出一条路子来。
  不过《南方都市报》的“鹏城通”并非如主报般走市场化道路,而是采取与区政府合作的形式创办,其实这种办报模式也存在于中国多个城市的社区报中。本文将以《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社区报“鹏城通”的办报实践为样本,探讨政府参与下的社区报的发展前景。
      
“鹏城通”与政府的合作方式
  从形态上看,7份“鹏城通”的内容构架统一,每周一期,每期8版。每份“鹏城通”社区报的发行量基本保持在3万份左右。“鹏城通”社区报能够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形成现有规模和架构,并保持相当程度的发行量,与当地政府的参与及推进有很大关系。据《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主任陈文定介绍,2012年《南方都市报》创办第一份社区报时,深圳一区政府为以合作的形式,出资100万元扶持社区报在该区的落地。此后,该合作模式被《南方都市报》深圳站在各区成功推广,目前“鹏城通”社区报覆盖的7个区,各区政府每年分别向社区报投入100~120万元。
  这部分政府资金是“鹏城通”的主要收入来源,除此之外“鹏城通”也吸纳一些小商业广告,这部分业务外包给广告公司经营。据陈文定介绍,创办一年来,“鹏城通”已经开始盈利,其利润在30%左右,基本能与日常采编成本持平。
  由于政府注资扶持,《南方都市报》在零经营投入的情况下把报纸办到了社区,实现了“南都”新闻产品的多元化与受众全覆盖布局,但与此同时,报纸的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鹏城通”并不把自己等同于区政府的机关报,它的定位是服务性,内容完全由“南都”深圳的团队运作,但在与政府合作之初双方就协商,“鹏城通”上不会报道区政府的负面新闻。不过双方也同时明确,《南方都市报》深圳版不受此影响,否则合作将终止。
  在解释“鹏城通”社区报的合作模式时,陈文定认为,深圳是个移民城市,而政府想要培养外来人口的家园意识,这与社区报的功能不谋而合,于是政府有意愿合作。另外一方面,则是深圳各区政府尊重、重视《南方都市报》在新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人才技能储备。
  作为政府投资的直接体现,“鹏城通”每期的第二版为“区报”版,供政府宣传政务,每次选题与区政府讨论商定,其余版面由报社自行安排。“鹏城通”开辟“助理”、“圈圈”、“私字”等版面,分享各社区发生的大小事儿;另为节约成本,各报横向打通“运程”、“实用”等版面,即这些版面使用的素材完全一样。
  对于报社的经营者来说,社区报既要收支平衡、顾及商业利益,又要有可读性,所以如何在内容上做出贴近性是关键。从创刊时,“鹏城通”就在头版上下功夫。翻阅7个区的“鹏城通”会发现,它的头版非常具有美国社区报的意味——以人物正面图片为主,有单人图片,也有集体照。如2013年6月7日出版的“鹏城通”封面是三位邻居“串门”聊天的图片,它是“南都”推出的“好邻居,秀出来”系列报道的一部分。女歌手杨钰莹也曾作为社区居民登上过“鹏城通”的封面。为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鹏城通”也对读者敞开了大门,欢迎读者供稿,虽然目前为止数量并不多,但按陈文定的说法“够用”。
  除了在内容上做文章,“鹏城通”也广开发行渠道。目前,小区居民派阅发行占总发行量的50%左右。同时它还利用主报的渠道,随主报附送政府、企事业单位;面向中端白领,通过便利店免费送报。此外,“南都”正在筹备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私信征集读者的个人信息后免费投递半年的社区报,以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并逐渐建立和完善读者信息库。
  对于“鹏城通”的现状,陈文定坦言这只是一个起步,还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社区报,他想要办的是纯市场化的社区报,区域需按社区细分,天天出报,内容社区化,24版左右,广告也贴近社区,如家教、餐饮、洗浴等。陈文定对社区报的前景很乐观,认为社区报有很大空间,甚至认为3~5年后将是免费社区报的天下。而且相对主报,社区报的盈利比例更高,因为它投入小,报道相对主报的调查性报道简单,版面和投入也少。下一步,《南方都市报》计划与商会和步行街合作出版一份面向商圈的社区报《东门通》,东门是深圳的商业中心,因此内容将偏重商圈和商业。
      
政府资助模式的可持续性
  政府的前期参与,确实为“鹏城通”社区报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平台,但是如果过于依附政府的扶持,则可能让社区报失去读者和广告,成为地方政府的“小机关报”。
  不过目前,对于“政府资助模式”,学界和业界基本还是持理解的态度。陈凯表示,“政府的资源很多,我们一定要依靠它,否则太辛苦了”。但这种依靠并不是寄生,而是合作者、建设者,因此双方在沟通时,有必要让政府意识到,社区报对社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社区意识的培养和社区动员。理论上来说社区报可以成为政府与社区沟通的桥梁,通过相互沟通对社会冲突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资深报人、深圳大学教授辜晓进著有《走进美国大报》一书,对美国报业有着较深入的认识,他通过中美两国国情的比较指出,中国社区报的发展确实存在先天性困境,“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仍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区正在解构、建构中,没有固定的社区,而真正的社区报是需要稳定的社区环境作为基础的——即稳定的环境是社区报的基础”。
  辜晓进认为,中国媒体办报条件也不像在美国那么宽松。我国规定一刊一号,有些社区报是一刊多号,“南都”的各地读本、《广州日报》的免费报等都是打擦边球,严格意义上来讲是非法出版物。
  但主流媒体、都市报做社区报、免费报,说明他们意识到这是个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而读者对此也有需求。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大部分县市报关停并转,辜晓进认为,“砍得过火,伤及不少无辜,包括最早进行社区报探索的《南山日报》”。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空白,而城市社区以及偏远地区以街镇为单位,需要一个信息集散平台。“很多农民不愿意看大报、都市报,因为没有当地新闻,没有当地广告”。辜晓进介绍,他途经深圳一些县城时,常常会在马路上看到杂乱的小饭店、小电影等灯箱广告。这些店主不可能去大报投广告,因为费用过高,而到社区报投广告,也许就比登小广告贵一点,但传播范围大很多,何乐而不为?所以县区这块有市场,不过社区媒体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培育当地居民的忠诚度,必须放下身段,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介入社区事务。
  
  通过在深圳的社区报调研,我们认为,《南方都市报》“鹏城通”以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创办社区报是中国国情下一种现实的经济选择,可能从长远看,如何开始办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坐享政府的资助,甘做宣传性媒体,还是清醒地记得报人的追求,通过沟通、服务逐步确立社区报的媒介价值,最终成为被市场认可的独立的经济主体?■
  (作者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20、21页。)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