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0页
  • 91页
  • 92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视读书节目濒危的原因及拯救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思考
□邵鹏
  【本文提要】读书类电视节目已成为今天电视屏幕中的濒危节目,现在观众能看到的读书类节目仅存五档,且依然在苦苦挣扎着。面对一种节目形式即将消失,是出手保护,还是任其自然淘汰。本文试图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分析读书类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读书类电视节目 媒介生态学 濒危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近年来,读书类电视节目不断停播,俨然已成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濒危节目”。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在播的读书类电视节目仅存5档,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上海第一财经频道《速读时代》。对此,很多研究者将原因归咎于节目内容呆板、节目形式僵化、主持人缺乏吸引力和领导不够重视等等。这当然不无道理,但似乎也不是问题的全部,本文以媒介生态的视角对此进行剖析。
    
一、生命周期与濒危节目
  如果我们将电视节目比作一个置身于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物有机体,那么它就要遵循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一条S形曲线,是指某种媒介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所淘汰的这一时间过程。①在这个时间过程中,包含了生命体的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因此,某一档读书类电视节目从引入到成长,再由成熟走向衰退,无论生命周期的长短,都是一个正常的生物有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包括读书类节目在内的任何电视节目都要面对的更新与代谢过程。
  但是,如果某一类型的媒介产品正在走向集体消亡,那就不再是个体更新代谢如此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生物种群绝种的问题了。比照环境生态学,媒介种群是指占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相同传播要素的个体汇集,而媒介种群的密度是一个媒介种群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显示媒介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③种群密度增加或不变,代表媒介生态状况良好,而种群存活率下降则表示媒介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生态中种群式的分析方法,既可以用于分析整个媒介生态系统,也可以用以分析某种媒介类型,甚至可以用以分析电视节目这样的媒介产品。
  1996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开播,开启了中国读书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一时间读书类节目遍地开花。之后,中国教育电视台《书苑漫步》、北京电视台《东方书苑》、浙江有线电视台《书情手册》等几十家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先后与观众见面。经过了几年的繁荣与挣扎,媒介生态环境开始出现变化,以2004年《读书时间》停播为标志,许多电视读书栏目先后停播,以致有人惊呼中国正发生“读书节目集体死亡”。④这一转折点似乎说明,读书类电视节目作为一个相类似的种群,它们所赖以生存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得这一种群逐渐从繁盛走向濒危,已经成为需要保护的濒危电视节目。
    
二、濒危节目的生态学分析
  媒介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媒介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其中既包括生态环境的综合作用,也包括生态环境中主导因子作用以及间接因子和潜在的渗透作用。⑤对于读书类电视节目走向濒危的原因,也可以从这几个层面展开分析。
  1.温度骤降的信息化时代
  生态学中一个种群密度的迅速下降,往往是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冰河时期温度的骤降使得众多物种因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变化而被冻结在了历史的时间轴线上。而信息化时代的突然出现,也使得众多媒介种群所赖以生存的媒介生态环境温度骤降,从繁荣走向濒危,乃至走向消亡,成为了生态环境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是稀缺的,受众是模糊的,大众媒介不仅是为数不多的信息传播渠道,而且是受众可供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信息接收渠道。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格局完全不同,“信息爆炸”、“知识骤增”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与网络中海量的、立等可取的信息相比,读书类电视节目不仅无法突破频道与时段的限制,而且在有限的时间中只提供了少得可怜的信息。同时,与许多电视信息内容具有的新闻性、时效性、独家性的特点不同,读书类节目若既没有新闻价值又没有知识含量,节目本身如果再缺乏创新、缺乏卖点,那么它所面对的媒介环境温度和受众关注度便会骤然下降。另一方面,原本模糊的受众在信息化时代开始变得越发清晰起来,大众变成了小众、分众,大环境变成了小环境、小生态。读书类节目如果专注于经济管理类书籍,就可能失去了文化类的观众;关注了学术类书籍,又可能远离了休闲类阅读;关注了小说就可能无法兼顾诗歌散文的读者。事实上,读书类节目面临的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一一对应的,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大环境的温度已经骤降,想用一档读书类节目去适应全然不同的小环境、小生态也变得越发不可能。
  2.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决定媒介种群密度的有很多主导因子作用,这其中包括政治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等。但是这些主导因子之所以能够作用于媒介种群,使得不同种群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其关键依然是生态系统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同的媒介种群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用尽全身解数竞争有限的生存资源。电视媒介生态系中的竞争的就是有限的频道与时段资源,而这其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是收视率、广告加末位淘汰制。
  媒介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整个中国媒介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经济因子上升为主导因子。读书类电视节目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努力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避免末位淘汰。可惜的是,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用之下,200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8年的《读书时间》因收视率靠后,遭到末位淘汰,最终成为人们的“历史记忆”。此后,在收视率压力之下,全国不少读书类电视节目步履艰难,甚至被迫关闭。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书苑漫步》、北京有线电视台的《华夏书苑》、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接连下马。⑥
  竞争对手的强大是读书类节目走向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自身适应能力与竞争力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
  3.从精英到大众的症结
  一个种群在生态环境的变化中遭到淘汰,除了生态环境需要为此负责,其种群自身基因所造成的优势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成为劣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就电视媒体而言,经历过一个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曾经的电视只为少数人精英、白领所拥有,而随后的变化与发展使得普罗大众都成了电视媒介的使用者。同时,画面、声音和电视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冲击,使得之更适合大众通俗文化和流行艺术。然而,对于读书类节目是否应该追随大众依然存在分歧,而读书节目的骨子里是否就有一种文化精英阶层的基因存在?这种精英阶层的基因是否已由原先的优势转变为劣势?这是否就是直接导致读书节目无法像娱乐节目那样天生符合大众的通俗与流行审美的症结所在?这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对于读书节目定位于大众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过,第一财经的《速读时代》就力求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节目进行区分。将电视屏幕作为一本书、一本杂志的一页,将读书节目变成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电视杂志”。⑦两三人、一本书、坐而论道的传统模式,无法变得更通俗、更时尚,那不妨将自己变成一本符合大众口味的通俗时尚刊物,而这本刊物中既有新闻又有读书.还有访谈、观察以及评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然而,这似乎已经是读书节目放下精英阶层的架子,迎合大众乃至商业口味的底线,再向下改变那还是人们所认识的读书节目吗?读书节目实际上已经进退维谷。
  4.社交与读书结合的魅力
  读书类电视节目走向濒危还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作用。这些潜在因素既包括当下中国人的人均阅读时间在逐年下降,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已经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也包括当下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发生变化,让读书的功利目的日趋严重;还包括网络式的快餐阅读、移动终端式的“浅阅读”正在逐步瓦解对于读书的传统认识。
  除此之外,网络读书社区这种全新形式的迅速崛起,将网络虚拟社区与读书相结合,不仅使得读书类电视节目的传统受众不断流失,而且一定程度上切断了读书节目与新生代受众之间的联系。
  网络读书社区往往以读书信息为元素,以社会网络为途径,形成对网络用户强大吸引力和黏附力。以网络中极为流行的“豆瓣读书”为例,读者在网站获取图书信息,进行信息互动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与自己持相同或相反态度的读者,以及加入到共同喜欢这本书的小组,形成一种以书为媒介的社交群体,而网站所组织的一些同城活动又使得虚拟世界的弱连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同时,“豆瓣读书”没有迎合低端用户,所以其初期的用户都偏高端,通过口碑传诵,又吸引来新的高端用户——“小众”不断被诱惑,“长尾”不断被挖掘,进而形成燎原之势。⑧
  所以,读书节目要形成这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否运用好这些潜在因素的作用,展开跨媒体合作似乎是一个大趋势。
    
三、濒危节目:任其死亡还是出手保护?
  媒介种群与生物种群相类似,这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有着修补、完善功能的整体系统。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媒介种群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传、代谢、进化完成自我调节。⑨但是,当一个种群的密度迅速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濒危状态,自我调节就变得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发挥其自我调节功能,进行节目的改革创新已经行不通,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这个电视剧、娱乐节目当道的年代,类似读书节目这样的濒危节目不在少数。针对曲艺类节目是否要保护和如何保护传承的向题也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今天似乎已经形成共识。电视作为当下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介形式,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还有社会价值,追逐高额利润回报的同时兼顾到对知识和文化事业的保护,应该而且也必须是电视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濒危节目来说,如何总结经验、广泛学习借鉴,以及展开跨媒体平台合作等方式,来克服自身缺陷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作为电视人,我们必须认识到濒危电视节目也是电视节目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是媒介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媒介生态、传播美学、媒介文化、知识传承、文化娱乐,还是从社会影响、经济观点看,濒危电视节目的价值都在日益增长。肩负起对濒危电视节目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的责任,不在广告主、社会大众,甚至也不是管理部门,其实就是我们电视人自己。■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教师)
  
注释:
  ①邵培仁:《媒介管理学》第25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卢升高、吕军主编:《环境生态学》第3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⑤⑨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第828713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袁玲:《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新闻前哨》2007年第1期
  ⑥俞亮鑫:《上海荧屏读书节目逆势走强》,《新民晚报》2012年11月2日
  ⑦五岸:《〈速读时代〉我们如何“速读”——制片人仇耀耀专访》,
http://zazhi.wingsmedia.com.cn/76qzz/12588/12603.html
  ⑧蔡瑞华:《像豆瓣网那样经营电视读书节目》,《视听界》2010年第2期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