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奖项改革及对我国记者的影响
——兼评中国获奖作品《热身》和《非常想念爸爸妈妈》
□郭建良
2013年2月15日,第56届荷赛获奖作品揭晓,我国有4位记者获奖,可称得上又是一个“丰收年”。其中《浙江日报》储永志的《热身》(Warm Up)、《中国体育报》魏征的《花样游泳》(Synchronized Swimmer)、《都市快报》傅拥军的《非常想念爸爸妈妈》(Miss My Parents So Much)和《温州日报》郑晓群的《牢笼》(The Cage),分别在体育、肖像、自然三大类别中获得二、三等奖。(图见本期封三)
逐步回归传统新闻摄影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4件获奖作品都出自本届荷赛评委重点关注的类别当中。早在2012年10月,第56届荷赛评委产生之初,荷赛行政董事迈克·穆里克(Michiel Munneke)就曾表示:“荷赛的专业评审团将对体育类、自然类和肖像类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也意味着组委会对这三个类别的获奖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了荷赛改革的精神和方向。
其实,自从2008年荷赛“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来,我国作者的获奖作品就一直承担着探路者的角色。2008年第51届荷赛《南方都市报》方谦华以一幅既非新闻现场拍摄,又极具艺术性表现特色的《中国万州自然保护区内濒临灭绝的植物》(一片树叶)获得了自然类(单幅)一等奖。如此背离传统新闻摄影理念和拍摄方法的艺术作品,获得如此高的奖项,也看出荷赛当年急于改革的躁动心态。这种躁动在之后的第52、53届荷赛上达到了极点,《新快报》李洁军用玩偶摆拍的《复制战争》莫名其妙地获得了肖像类(组照)三等奖,广东摄影者区志航的一组观念性摄影作品《那一刻》出人意料地获得当代热点类(组照)荣誉奖。虽然奖项级别不高,但影响甚大,甚至足以颠覆传统新闻摄影概念。
荷赛大踏步的探路的试验终于在2011年告一段落,逐渐回归传统新闻摄影理念。这期间有些作品比如方谦华的“一片树叶”已经进入大学新闻摄影教材中,而一些观念性摄影还在争论之中。此后,荷赛探索性的作品获奖就比较少了。
中国摄影师强项“文化艺术类”被取消
荷赛这几年一直在主动“求变”,年年都有新花样,今年最大的新花样就是改革了奖项设置。中国摄影师的得奖大项文化艺术类奖项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有新闻人物类。
被取消的“新闻人物”和“文化艺术”两个类别对我国新闻摄影意义重大,它们承载着我国摄影记者的浓烈的荷赛情节。我国摄影师在荷赛中获得的第一个奖项就是1988年第31届荷赛上杨绍明的《退下来的邓小平》在新闻人物类(组照)中拿到了三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而文化艺术类更是我国记者进军荷赛的突破口和康庄大道,《聊城少儿杂技学校》《中国残疾儿童杂技团》《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等作品,先后在这个类别中斩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这次荷赛突然取消了“文化艺术”类别,对已经谙熟其题材、拍摄路数的中国记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就像一直有人呼吁在奥运会上取消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一样,荷赛上我国记者获奖的“大项”也早就有人愤愤不平。早在2006年2月,黄文应邀参加第49届荷赛评选工作时候就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她在《我当“荷赛”评委》一文中写道:“在进入第二轮的中国题材照片中,我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作品,例如中国体操运动员、小乒乓球运动员、杂技、少林寺练功的和尚或者武术学校等等。这些照片中有不少在拍摄手法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此次评委会中的数位评委、特别是欧洲评委对这类照片表现出强烈的排斥。个别评委甚至言辞激烈地表示:‘我们年年在荷赛里看见中国体操或者乒乓球运动员,这种情况应该停止了’,‘这种拍摄手法实在是陈辞滥调’。”
体育摄影的更高标准:美
虽然取消了文化艺术类,我国记者在体育类上却渐入佳境。
体育类真正成为我国记者获奖大类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不但获奖数量多,等级也高。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记者已经在这个类别中获得过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
今年,荷赛调整奖项,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热身》在荷赛官方网站上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2012年7月10日,在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内,一群小选手正在进行训前热身活动。”第二天,也就是2012年7月11日,这幅照片就出现在了德国著名报纸《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 Zeitung)头版,也是4件获奖作品中唯一在拍摄之初就发表在国际主流报纸头版的一个(图见本期第95页)。
这是一幅让人过目难忘的照片,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横竖线条规则排列,形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形线条(朝向、视线和运动方向)相结合的对角线构图,产生极强的动感效果,与画面下部列队压腿的静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互衬托。整个画面有矛盾、有冲突,也有和谐、有统一,这是构图的很高境界。
俯瞰的视角,在充分展示画面每个形象位置关系的同时,也使得画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误差。搭在舞台边沿的红色台布削弱了舞台的高度,压腿的男孩们仿佛是伏在地板上劈叉;跳跃的女孩恰好处在台布浅颜色的背景上,纵向的空间感被削弱了,仿佛女孩正从压腿的10个男孩们的头顶飞过。造成了10个男孩在配合女孩做飞跃游戏似的视觉效果。
这张照片不属于“硬新闻”,之所以能出现在知名国际大报这样重要的版面位置上,编辑看重的主要还是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瞬间把握。这也是56届荷赛对体育摄影提出的更高标准——美。
遗憾的是,《南德意志报》发表这幅照片的时候,落款只有路透社的名字,而没有摄影者储永志的名字。
纪实散文般厚重的肖像摄影
肖像类是我国记者的弱势项目,此前只有李洁军《复制战争》中的玩偶小人儿获得过这个奖项的三等奖。之所以“弱”,关键还是对荷赛这个奖项的内涵把握不好、理解不了。此次荷赛对肖像类奖项也分成观察肖像和表演肖像两类。其中,观察肖像是指“结合对环境的观察,描绘普通人(团体与个人)、公众人物、名人的照片或照片故事”;表演肖像类则包含“名人、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团体与个人)的表演式肖像照片或照片故事”。傅拥军的《非常想念爸爸妈妈》正是在表演肖像类获得了组照三等奖。
《非常想念爸爸妈妈》由12张同一视点拍摄的同一景别的照片组成,与作者在2009年第52届荷赛上荣获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见上图,见本期第96页)创作构思、表现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在同一空间中表现不同时间里的不同人物的故事,像舞台剧照,只不过这个舞台不在剧院里,而在生活中。不同的是,《西湖边上的一棵树》采用完全抓拍的方法,通过一棵树下的芸芸众生,表现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的和谐关系,有抒情散文般的优美。《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则带有明显的摆拍导演的色彩,通过简陋的学校的一角,展现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与困惑,有纪实散文的厚重。
《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得来全不费工夫”。记者在拍完一个专题摄影后,很多孩子闹着要照相,于是傅拥军就把他们叫到一起拍纪念照。先每人单独拍一张,再每人和老师来个合影。拍着拍着,傅拥军被孩子们单独照相时眼神中的孤独与惶恐,以及他们与老师合影时眼神中的温暖与活力所打动。
拍摄的初衷只是给孩子们留个纪念,却在不经意间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社会剧烈变迁中一个阶层人的内心故事。镜头语言生动而又细腻,感情表达温柔而又伤感,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些照片单独拿出任何一幅看,都很一般,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一般摄影爱好者都可完成。但是,把它们组合、排列、编辑起来,却能形成不一般的意境,产生强大的震撼力,这是值得广大摄影人思考、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