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4页
  • 85页
  • 86页
  • 8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重点报道须体现“正能量”的价值取向
——以《新民晚报》近年的实践为例
□陈彧
  【本文提要】如何体现重点报道“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需要明确新闻媒体重点报道“正能量”价值取向的主线、原则、途径、方式;应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主流价值;在立足平凡中,体现“正能量”的感染力,让平凡人接受“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监督,倡导建设性,满怀对群众的感情,关注民生,体现“正能量”的亲近性。
  【关键词】重点报道 正能量 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①毫无疑问,每次重点报道都有价值取向。重点报道需要“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就是指新闻报道所具有的“正面能量”、“正向能量”,通过新闻传播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希望,使人不断追求,不断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本文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编辑方针的《新民晚报》为例,就重点报道“正能量”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探讨。
    
在挖掘典型中体现“正能量”的主流性
  重点报道“正能量”的要义,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社会主义主流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了主流价值的引导。“主流价值就是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取舍,即会赞成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②主流价值观是“正能量”之魂。
  当今社会,中国人的价值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传统价值得到激活、西方价值合理植入、主流价值观导向彰显的新取向,这些新取向恰恰是推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条件。但“主流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时期努力、多方位着力的重大工程,它是由内而外、由传统到当代、由规范到自觉等。通过这些转化,使主流价值体系深入社会心理,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③这就需要媒体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而通过挖掘典型报道中的“正能量”,无疑是体现主流价值的一个主要途径。
  弘扬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有其典型,媒体要努力挖掘典型中所具有的时代精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真剖析、比较,并从宏观的高度,把握住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之所在,从而拨动众读者的心弦,引起社会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报道效果。雷锋精神代表了时代精神,代表了当代“正能量”的主流价值。2012正值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之际,《新民晚报》立足普通百姓道德建设,推出“雷锋精神在今天”专栏,推出了一批具有说服力的重点报道稿件,体现了晚报特色,形成了舆论引导声势。这个栏目立足一个“实”字,用典型理直气壮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时代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契合,与志愿者精神有机融合。开篇《钱伟仁:病榻上的一等功臣》,报道中的主人公被称为中国网络安全技术“第一人”,面对最新的网络安全挑战,他揽下了重任,带头攻关,用高科技侦破了一大批案件,他的技术成果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他身患癌症后,成为世博园里“暴走哥”,依然潜心钻研网安技术,走出了一条让人惊叹的成功之路,他是个永远不停追逐的人。报道浓墨重彩推出这一先进典型,热情讴歌了体现在主人公身上的雷锋精神。《八年筑一路筑就“心”景观》(2012年2月22日),报道了河道保洁员吴金根花了8年时间,义务修筑出一条1000多米长、5米宽道路的事迹,既改变了那里的环境,又方便了周围居民生活。这些重点报道叙述的人物和事迹,看似平常,但内涵深刻。
  感染平凡人心。大众传媒面对的绝大多数是“平凡人”,如何让他们容易接受“正能量”,其有效途径和方法就是“立足平凡”。《新民晚报》的实践就是以“平凡人”为重点报道的对象,通过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让公众看到不平凡的品格和精神,让平凡人带给平凡人心灵的震撼。2001年起,《新民晚报》即开始注重报道“上海好心人”的优秀事迹,2009年正式以固定专栏的形式出现,着力于从百姓身边挖掘平民典型、报道平民典范、表彰平民新风、关怀平民英雄,通过营造“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向上的舆论环境,用平凡人的事迹感染人,传播“正能量”。“上海好心人”栏目以通讯为主,记者走近群众身边、深入百姓生活,扎实寻访,用心实录,以蘸满真情的笔墨,书写出一段段温暖动人的凡人大爱的故事,描绘出一个个默默奉献的有血有肉的平民模范形象。为病人服务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轮椅天使”陈海新;临终前捐献巨额党费的“众家孃孃”徐素贞;一生为贫困学生、孤老、残疾人募集数百万元善款的“慈善爷爷”张景棣;11年无微不至照料瘫痪前夫的金月英;116路公交车上向殴打驾驶员的“蝎子男”发出怒吼的“呵斥伯”徐宗林;20年拾金不昧,归还顾客数十万元财物的洗衣小店店主刘俊堂;背负摔伤老人送往医院的“好小囡”阮心驰;不怕被反咬,奔波20公里,垫付数千元医药费救助被撞伤女孩的潘跃昀……以无私奉献谱写人间大爱、以无畏义举彰显社会正气、以无限真情传播文明风尚,几年里,300多位用朴实言行塑造着上海城市精神和文明风尚的平凡人物,通过“上海好心人”专栏一次次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一次次促进着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
  回应社会观念。在典型的挖掘中,《新民晚报》特别重视用事实回答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看法”。比如,如何评价今天的年轻人?《没有房子娘子心中只有孩子》(2012年3月2日)重点报道了一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出生于上海家庭的“独苗”,原本可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选择光鲜的职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没有走寻常路,而是组建了上海第一支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合唱团“放牛班的孩子”,并在浦东注册成立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为外来娃提供免费课外教育服务。报道热情赞颂了这个年轻人10年来默默付出的高尚品格。《善心可以相互传染和传递》(2012年2月29日)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报道了铁路上海站“程薇服务台”的伙伴们用行动证明——善心可以相互传染和传递。这组重点报道展示了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人多”这个主题。
  深化典型主题。用配发言论以强化报道主题,深化典型内涵,可以使“正能量”进一步提升。《新民晚报》对重点的典型报道,多配发言论。比如,《“吴金根路”》(2012年2月22日)短评中说:“8年的默默坚持,如今即将面临退休,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事业,需要大家接力,一直走下去。”评论除赞颂吴金根这一典型人物的高贵品格,更是倡导要在公众中弘扬这种精神。《后人在续》(2012年2月26日)就上海师大“爱心学校”配发评论说:“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总要有向上的精神为导向。但大家看重的不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轰轰烈烈的表面形式,而是存在心底默默奉献的长年坚持。上师大学子义务用所学知识反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就是一种有道德胸怀、有社会责任的向上追求。《常态化,好!》(2012年2月27日)说:“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现在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让我们坚持下去,发扬光大。”这些评论,通过“理”,表明了新闻媒体的立场和态度。
    
在批评监督中体现“正能量”的感召性
  主流价值体系的建立、“正能量”的充分释放,阻力往往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歪风邪气。因此,大众媒体坚持做好正面报道的同时,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舆论监督,同样也能体现“正能量”的主流价值。
  抓焦点深剖析。2012年春节前后,《新民晚报》针对“违法建筑”这个市民反响意见比较大的问题,由总编辑直接策划和组织在版面上推出“关注违法建筑”系列重点报道,历时半月,刊发消息、通讯、评论等共计20余篇。新闻编辑部想方设法调配有限的版面资源,细致改稿、精心编辑,务求将每篇稿件做大、做足、做透、做深,使整个系列报道形成了较为持久的强势效应。同时发表评论,连续五议违法建筑,其中报社领导也提笔直言,评论由事及理,层层剖析,言辞犀利,直击要害,揭开了违法建筑存在的根源与危害。五篇评论是画龙点睛之作,有效地警醒了庸政懒政者,促动他们依法作为,使整个报道取得了预期效果。政法部、经济部、摄影部分头采访市人大代表及闵行、闸北等拆违先进典型,从文字到图片,用铁的事实给喊“难”者提供了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妙策,“有呼声,促整改,给办法”,使舆论监督获得预期效果,实现了良性循环。
  重严谨有依据。自2011年5月15日起,《新民晚报》以“LV箱”涉嫌“奢侈”违搭为题,连续曝光了恒隆广场在外立面改造过程中,违法扩建、占道毁绿的情况。为使整个报道细密严谨、不留空隙,文字和摄影记者数次来到恒隆广场,实地测量路面距离,寻找施工人员问明情况,并用镜头记录下了扩建、毁绿、占道等一系列违法行为。随后,记者连续数夜,翻阅了《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等10数部地方法规,对恒隆广场的违法行为逐条“对号入座”。同时,记者多方联系相关部门,查找问题根源。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在报道中,记者先是抓现场、抛实据,把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面前。随后,又引用多条法规条文,从“依法治市”的角度,丝丝入扣,说理讲法,使恒隆广场和有关部门无从辩驳。其间,虽有人不断打招呼,但记者始终坚持立场、不为所动。同时,评论部又配发微评,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有效提升了整个报道的深度和意义。
  重建设求整改。在“关注违法建筑”报道过程中,从浦西到浦东,从市区到市郊,记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上海。他们走现场、抓实据,在言之凿凿、图文并茂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面前,许多部门无从辩驳。对于曝光后仍不整改的,记者锲而不舍、一追到底,报社不惜版面,反复呼吁,在强大的舆论声势下,相关的区政府部门终于对被曝光的违法建筑进行了整治。当一幢幢违法建筑被强行拆除的时候,媒体不畏强权的“正能量”赢得了市民的赞许。“LV箱”涉嫌“奢侈”违搭的重点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静安区经自查自纠,认定存在“违法审批”,出台整改措施后,为整个报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有批评有回音”,舆论监督达到了其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传播的“正能量”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在关注民生中体现“正能量”的亲近性
  民生就是“以人为本”,“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关注民意、传达民声、关怀民生,应当追求新闻与服务、传媒与责任的和谐统一,使新闻成为公众渴望的释疑解难的平台,让百姓从中感受到“正能量”的亲近性。
  当下,新闻传播缺乏亲近性的主要毛病在于:一是鼠目寸光。亲近性以民生理念为诉求,这是它赢得百姓的卖点,但也容易限制它的手脚——有些重大主题被关在了门外,结果造成一些新闻的“短视征”;二是婆婆妈妈。一些亲近性新闻总停留在停水停电、噪声扰民、邻里纠纷、假冒伪劣等层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乍看有点意思,再看就烦了;三是简单罗列。如上所述,不注意挖掘题材、拓展思想,总是简单相加,往往支离破碎,味若白开水;四是责任匮乏。一些民生新闻忘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是正确引导舆论,而是过分强调视觉冲击,炒作为上,使民生新闻成了庸俗的代名词。重点报道“正能量”的价值取向,要求记者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寻找公众关心的、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信息,以表达民生关注。
  《新民晚报》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推出具有亲近性的重点报道,让读者在亲近性中感受“正能量”。比如,2012年6月12日至20日的“全国食品安全周”之际,策划推出了“食品‘?’权威解答”栏目,先后发表系列新闻报道9篇。这些报道立足亲近,从老百姓关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的一连串“?”入手,为老百姓寻找食品安全的权威答案。这组报道有三个新近性特点:
  一是对症下药。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需要解答的问题众多。对此,《新民晚报》从本报定位出发,立足于针对“寻常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所提的问题和所作的权威答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天热了,街头踩着黄鱼车卖凉皮、凉粉、凉面的流动摊贩又多了起来……这些街头“美食”究竟有哪些食品安全隐患?《食品摊贩管理遭遇三方面考验》(2012年6月14日)针对2012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食品摊贩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所遭遇到的经营品种、布局选址、持证上岗三方面考验作了报道。“苍蝇刚刚飞过”、“家长最最担心”讲述了记者摊贩现场所见的情况。“我们希望对食品摊贩的管理,能够做到堵疏结合”表达了媒体对城市摊贩科学管理的态度。《上警示课,他们为何姗姗来迟》(2012年6月17日)报道了一些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直指问题要害,形成舆论压力。
  二是与人为善。《新民晚报》的食品安全问题“权威解答”系列报道,不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激烈批评上,而是注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食品查询机长“眠”不觉晓》(2012年6月12日)在报道了食品查询机长“眠”不觉晓,肉菜追溯体系进入标准化菜场但少人“追溯”的问题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作出全市比较统一的制度性安排”。报道提出,十几万菜场经营大军的“软实力”应提上议事日程;劳动部门可否在支持职业教育基础上,把菜市场职工考虑进去,将其纳入职教补贴范围,开展系统正规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担得起“从田头到餐桌”的最后一道把关任务。建议中肯,具有可操作性。《90%猪肉“身世”可追查》(2012年6月13日)一文,讲述了追溯体系2012年覆盖养殖屠宰销售全过程。报道对美味猪肉要“过五关”作了详细的介绍,使读者了解到目前绝大部分的猪肉瘦肉精在屠宰和批发环节被检测出来并及时进行了处置。报道提出,“追溯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倒逼机制”,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是服务意识。老百姓关心食品安全,如何让老百姓能够在食品安全的担心中,学会自我保护?《新民晚报》通过“权威解答”服务读者。比如,一根雪糕含有乳化、增稠、膨松等多种添加剂,消费者心存疑虑。《专家:市民不必闻“添”色变》(2012年6月20日)报道分析了冷饮中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进口食品相对国产食品价格往往高了一大截,是否意味着质量就更可靠更安全?《洋品牌价高≠安全》(2012年6月13日)就近来的知名洋品牌屡屡被曝光现象提出“价格和安全无必然联系”,并提醒消费者“网购食品存在一定风险”。一日三餐是不是果真存在“美丽陷阱”?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识别?《慎选“白、艳、长”远离“反、小、低”》(2012年6月18日)对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知识作了生动的介绍。这样的报道,让读者在亲切感中得到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服务知识和方法。“正能量”在亲近性中得到了有效传播。
  
  重点报道“正能量”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因此,新闻媒体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舆论合力,使主流价值广为传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正能量”舆论氛围。■
  (作者系《新民晚报》编辑)
    
注释:
  ①[法]拉皮埃:《意志的逻辑》第18页,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中华文化辞典·价值观》第869页,广东出版社1989年版
  ③何锡蓉:《当代中国价值观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术探索》2008年第5期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