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结合:当代新闻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向
——评《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
□陶喜红
【本文提要】本文以《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为例,对新闻史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并认为,从纵横结合的角度开展研究是对当代新闻史研究方法论的拓展,为今后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纵横结合 新闻史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210
中国自古就有“隔代修史”的做法。其好处是,修史者能够排除当事人的干扰,少了很多顾虑,便于给先辈以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是,这种修史策略往往不利于史料的获取,给史稿撰写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当代史学界来说,“当代史去古未远,余波荡漾,线索历历,最值得抓紧研究,不必等待凝固之后、甚至完全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乃至蜕变为纯粹的文献之后,再去着手研究”。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昆教授和深圳特区报陈寅总编辑抓住时机,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之际,主编《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既为《深圳特区报》30周年庆典献上一份珍贵而厚重的礼物,也为我国当代报业史的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该书史料翔实、内容丰赡、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编者对报史的叙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评述精当、深入浅出,可谓地方报史研究中的精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书采取纵横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对当代新闻史研究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一、立足史料:纵向展现三十年成败经验
丰富翔实的史料是新闻史研究的基础。本书编者潜心搜集各种资料,既有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和报社的内部资料,又有史料汇编、地方史志、学位论文和相关论著,还搜集了大量录音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在写作中,编者注意各种史料之间相互参证,确保准确无误。如《史稿》谈到了1992年股票风波中的报道,在史料运用上,既有《深圳特区报》当年刊发的消息、评论,又有多名记者的回忆,还参阅了深圳史志办公室编写的史志,多种材料相互印证。对于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猴年新春八评”和足以载入史册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史稿》详细描述了评论和通讯选题确定、写作过程、审稿程序和刊发要求等。为了客观、准确地描述这些史实,编者使用了大量史料,主要包括报纸、期刊、专著、当事人口述等,各种史料相互印证。《史稿》不仅仅对《深圳特区报》在重大事件中的报道做了详尽披露,还对报纸的筹办过程、发展壮大与集团重组都做了深入分析。在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一手史料,包括报社员工的回忆录、深圳报业集团的《新闻阅评》、报社的内部文件等,这些史料使《史稿》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真实可信。
为了弥补文献法的不足,课题组广泛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当代新闻史研究中,研究者检索资料的手段很便捷,资料很丰富,多数学者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口述史方法。其实,在研究当代史过程中,仅仅有文本是不够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毋庸置疑,档案是当代中国史史料的主要来源,但档案本身的情况又是复杂的,有些需要用口述材料互证才能使用;二是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有着大量的无文字资料的空白地带,对这些空白地带的研究需要我们通过口述史学方法去发掘材料。”②《史稿》课题组运用口述史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工采访报社相关人员。为了获得更加翔实的资料,课题组成员多次采访《深圳特区报》原报社领导、已退休的报社员工等,一共整理了口述历史材料75篇,这些史料弥足珍贵,对全面地展现《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历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二是组织座谈会。课题组成员两次组织《深圳特区报》历任领导座谈,了解重大事件的细节材料。通过上述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课题组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弥补了现有文本资料的不足。除此之外,课题组还搜集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录音资料,从中甄别与筛选了一些对《史稿》有用的内容,使史料更加充实。
《史稿》的编者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其课题组成员的结构搭配合理,既有报社领导和员工,又有新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前者能够充分保证课题组可以获得最宝贵的一手材料,后者则有助于课题组保持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史稿》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课题组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该书在突出《深圳特区报》30年辉煌历史的时候,丝毫没有回避该报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反映了编者具有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如《史稿》论述了深圳股票风波中《深圳特区报》在报道处理上的失误,投资《深新时报》以报纸陨落告终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史稿》的编者始终不回避问题,直面报业发展的低谷。《史稿》为我们展现了一份目标高远、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当代地方报纸,并分析了这份地方报纸成长为在全国有影响力大报的历程,对其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隐忧从不避讳,其成败经验对当代地方报纸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放眼全局:横向阐释新时期报业生态
在新闻史学研究方法上,张昆教授主张采用不同的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纵向叙述历史,还应该重视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正如历史的发展包含了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新闻历史也是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横向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张昆教授认为:“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闻系统中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以及新闻系统跨地域的互动关系。”③这一主张涉及到新闻史研究方法论问题,是对当前主流研究方法的超越。《史稿》是在张昆教授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在重视新闻历史的纵向发展的同时,从横向发展角度探讨了《深圳特区报》的成长历程及其面临的报业生态。④
新闻媒介的发展离不开其周围的环境,在新闻史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媒介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环境。《史稿》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报纸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报纸的发展。《深圳特区报》是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创办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报积极组织广泛开展“深圳精神”的讨论;邓小平南巡讲话,报社在市委的领导下组织写作专班,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出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评论。这种宏大主题的新闻和评论很多,一方面体现了《深圳特区报》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该报成长的历史环境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另外,《史稿》对这份“言商的市委机关报”的新闻特色、广告经营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分析。《深圳特区报》开辟“世界经济”、“改革与开放”专版等,明确以经济报道为主,对外向型经济问题、股市问题、房改问题等引人关注的敏感经济问题做了深入报道。《史稿》客观地阐述了报纸在整个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将报纸置于整个经济环境中来剖析,体现了编者具有一种全局的、系统的观念。“任何媒介系统都是开放的或半开放的系统,它时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大众媒介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发展。”⑤透过《史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报纸与经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基本规律。编者将报纸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再现在读者面前,不是单线条叙述报史,体现出了《史稿》的厚度和深度。
在撰写《史稿》的时候,课题组很重视《深圳特区报》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媒介生态环境,以此揭示报纸的经营环境及媒介竞争生态。《深圳特区报》创办之初如何向上海、江苏、香港以及境外拓展发行渠道,在广告刊登上,如何克服认识上的困难,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其他党报区别开来,这些都是《史稿》很关注的话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报业竞争模式发生转型,以前的单打独斗模式显得身单力薄,团队作战模式逐渐成为大报所倚重的方式。《深圳特区报》的竞争生态也因此发生变化,一方面面临《深圳商报》报系的同城报纸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竞争,这属于报业种群内部的竞争。除此之外,《深圳特区报》还面临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替代竞争,媒介竞争程度显得相当激烈。据《史稿》的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7月,深圳市有各类报刊130余家,其中经国家正式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11家、期刊33家,各种内部刊物近90家。”⑥为了应对报业竞争生态的变化,2002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联手,组建深圳报业集团。此后,深圳报业集团广告经营额连续多年排在我国报业集团广告经营额首位。《史稿》在论述以上情况的时候,没有一味地溢美,而是从宏观上分析《深圳特区报》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和面临的新的挑战,尤其是媒介融合以及珠三角媒介竞争的格局变迁给《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史稿》深入分析珠三角媒介竞争态势,并做了精辟的总结。⑦这不仅仅是深圳报业集团所面临的媒介竞争生态,而且是当前纸质媒介面临的普遍问题。面对这种竞争生态,《深圳特区报》必须做出调整,《史稿》肯定了《深圳特区报》推出的“3+X”的版面改革措施以及自主建网促进报网融合的做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解读。
三、纵横结合:当代新闻史研究方法论的拓展
报纸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研究报史同样不能局限于报纸本身。过去的新闻史研究中,学者们很重视新闻史的纵向发展研究,对其横向发展研究关注不够。“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新闻史专著,都是以新闻历史纵向发展的梳理为主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关于新闻历史的横向发展,学界同仁却着力不深。”⑧这对于整个新闻史研究非常不利,尤其对于当代新闻史研究,摆在面前的资料非常丰富,读者对部分史料有了一些了解,如何呈现历史,让读者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摆在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书编者按照《深圳特区报》发展主要阶段将《史稿》分成上、中、下三篇,每篇约10年时间,纵向展示《深圳特区报》确立大报地位、构建报业舰队和新集团模式下新探索的历史进程。编者在每一部分中又做了横向分析,为我们诠释了《深圳特区报》成长过程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报业发展面临的报业间竞争、替代竞争等现实竞争格局。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纵向的描述中,给读者一种单线条的、直观的认识,读者难以从历史中解读深层次的意蕴。相反,在纵向写史中加入横断面的剖析,往往能更加准确地定位其历史发展脉络。在新闻史研究中,文本内容是基本的研究方法,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文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文本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做多维分析。主要包括对文本本身、相关事实、文本作者以及文本的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的解读。唯其如此,才能让整个文本“立”起来,体现出新闻史研究的厚度,有助于读者从纵深层面了解报纸本身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在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史稿》没有停留在文本本身,而是对事实的背景、作者的采写经历和思想动向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等都做了交代,为我们全面、立体、深入地解读了报纸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历史研究中,方法论的不同影响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为“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之间存在高低不同的层次,它们的价值是不完全相等的,这反映在它们对事物概括的深度和广度上,能对事物进行较大范围的概括和较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大的价值,反之则只具有较小的价值”。⑨过去的新闻史研究中,出现很多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在理论上抑或方法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在重复别人的劳动,在理论上没有多少突破,难以摆脱过去阶级史观的指导;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以线性的描述为主。尤其是关于具体报纸、期刊和电视等媒体历史的研究,单纯地纵向描述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纵深层面上把握媒介发展的现实和规律。研究新闻史,不仅要探讨新闻事业本身,还要研究新闻事业的社会价值,要关注到与新闻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政治环境、文化生态和经济关系,以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动态等。在具体研究中,可能会结合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以及社会史方面的学术方法,用多维视角分析新闻历史。近年来,跨学科方法的运用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活力,尤其是社会科学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使其研究方法得到丰富。作为一门专业史,新闻史研究方法论需要从社会科学方法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研究方法,实现方法论的拓展。以纵横结合的方式展开新闻史研究,就要多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今后新闻史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新闻史研究范式的创新。横向与纵向研究历史主要体现在方法和视角的不同,表面上来看,与新闻史研究范式联系不大,但是在深层次上,学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上面也相应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过去新闻史研究中,学者们曾经总结出几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李彬、杨芳归纳了百年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三种范式,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⑩其中,以革命范式叙述历史成为主流。这种研究范式强调时间的先后,因此,纵向叙史成为过去很多年里新闻史研究的主流趋势。强调新闻史研究的横向发展,必然会涉及到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媒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需要借助相关的理论。因此,从横向发展的角度展开研究对于新闻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与重构有积极的意义。要开展横向研究,对新闻史学者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史学素养,还要视野开阔,具有发散思维,能够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范式,把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理论范式的创新结合起来。
方汉奇提出,今后的新闻史研究要“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面上的东西,前人之备述矣”,“打深井,意味着开掘要深,要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深度,要有重要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多作个案研究,指的是要重视报刊原件、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报刊的报人的个案研究”。[11]作为很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成果,《史稿》是在尝试着打深井,并在新闻史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为当代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研究当代新闻史,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正如张昆教授在《史稿》的后记中提到的,《深圳特区报》30年历史“远远没有沉淀下来,其完整的历史意义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全面客观地描述眼前的变局,揭示历史的真相,对于写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12]由此可见,为当代报纸修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报业的发展变化,有些史料和观点将有待完善。总之,《史稿》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构建报纸发展的历史坐标,是对新闻史方法论的一次拓展,对今后新闻史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王学典:《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②宋学勤:《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③⑧张昆:《横向发展——新闻史研究的新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④报业生态包含于媒介生态之中,所谓的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参见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第5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第8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张昆、陈寅:《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第159、30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⑦《史稿》认为,2000年前后,珠三角媒介竞争格局表现出以下态势:“第一,已经从单一的报业竞争转变为多媒介的竞争;第二,从单一的报纸企业间竞争进入报业集团之间的竞争;第三,报业竞争的主战场由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进入东莞、佛山等次中心城市;第四,以前的非竞争对手纷纷加入战团,抢占瓜分广告市场;第五,战略联盟以及战略合作等高级竞争形态不断出现。”参见张昆、陈寅:《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第24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⑨李杰:《史学方法论问题域探析》,《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⑩李彬、杨芳:《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
[11]方汉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