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让百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周小普
  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你幸福吗?”专题报道一经推出,就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甚至成为全民热议的“问候语”和“流行词”,形成“你幸福吗?”报道现象。广大观众对该专题的评价有褒有贬,也不乏调侃,但总体上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对《新闻联播》原有制作模式和固有报道框架的突破,是一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好节目。另一方面,围绕节目本身及其引发的种种议论,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为此,本刊约请部分研究者,对这一节目从专业角度、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研讨,以供读者参考。
  ——编者
  央视从9月29日开始播出十·一特别节目:“你幸福吗”调查,引起了网络上下广大观众的热议。笔者在10月7日的节目中接受央视采访,虽然也被问了“你幸福吗”?但相关内容并没有播出,而一段被要求从“专业”角度对节目的评价播出了。
  笔者在被通知要接受采访的那天之前,其实没有好好看过这个节目。央视“走基层”报道已经很久没有如“塔县皮里村上学路”那样的抢眼内容了,也就没有再引起我的有意注意。为了准备采访,我从网上回看了全部各集节目。一开始的感觉和大家一样:记者不管别人在做什么,都是一个话筒杵过去就问“你幸福吗?”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似乎“很二”。但是静下心来细想:央视人可能是要得到一些特殊的效果:突然发问,不容对方细想,抓住他们第一反应的回答。这样既是对内容的一种把握,也可以拍到人们瞬间的真实反应状态,这是电视画面可遇不可求的瞬间。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证据是记者采访时并没有带话筒套——没有标明媒体身份,这样有人专门对着央视昧心说假话的嫌疑可以排除了。
  在笔者观看的多集节目中,这种效果非常突出:很多场景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些则反映出了生活的真实。卖肉大叔的滔滔不绝和那记多不记少的肉钱,择菜大嫂的絮叨和辛苦一生供女儿读书的满足,“我姓曾”的误听误答之妙和脸上的腼腆……百姓确实是这样来表达的,他们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内心感受来作为回答的依据。我也被感动了。我的感觉是:记者这样俯下身子、直接探询民心的报道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太少了。而百姓的生活乃至他们的心声又是那么的朴实真诚、直达本质、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这是任何的专家学者、权威官员的概括总结都望尘莫及的。我们的媒体对于这类表达关注得很不够,民众的心声很少得到展露。平常很少,出了重大事件时更少,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时候少之又少。所以当直接传递了百姓声音时,就会迅速蹿红。这也说明这是个稀缺项目。无论说得流畅、清楚还是不知所云,包括“我姓曾”、“我耳朵不好”,都是真话,无所谓好坏,都会被大家“挺”。从这一点上说,节目就有突破、有看点。
  此外,“幸福感”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国人幸福指数很高”的论断被很多人所质疑,所以除了百姓表达之外,这个话题对于社会也具有敏感性。从这组节目的百姓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无论卖肉、择菜、务农、打工,也都有自己的期待,为子女、为生意、为家庭、为未来,虽然辛苦,却都各有奔头。人生百态通过这个窗口得以窥见。当然也有两个不幸福的,一个是在蔬菜大棚顶上铲土的大哥,一个是被误解的医生,他们应该是反方的代表——他们在烦恼很具体的事情:把生菜卖出去和得到病人理解。节目既自我证明了幸福所指,说明了回答的来由,同时也像网友所质疑的,对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更多涉及,也就是“幸福都应该包括什么内容”这个后来加上去的采访问题。
  电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深奥的媒体,让百姓在上面说话应该是最正常、最方便的,画面也会异彩纷呈。当然,社会更需要让大家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从目前的节目来看,绝大多数回答都是“幸福”的,确实不免让人生疑,也会带来对节目的不信任。隐去采访者身份的同时,再隐去观点,让人家说出心里真正想说的话,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