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46页
  • 4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创造了《纽约时报》 新时代的苏兹贝格
□王侠
  2012年9月29日,《纽约时报》前发行人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辞世,享年86岁。
  《纽约时报》在全球新闻业中的地位无可撼动,但它的影响力和实力并非天然获得的,也是在摸索中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它的第四代发行人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功不可没。苏兹贝格去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悼念声明中说,“苏兹贝格帮助改变了《纽约时报》,确保它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报纸之一”。10月1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长篇讣闻《改变〈纽约时报〉的发行人》(Publisher Who Transformed the Times for New Eva),专栏作家克莱德·哈伯曼(Clyde Haberman)在文中写道:“苏兹贝格领导《纽约时报》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扩张时期,使《纽约时报》发展到1851年创办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1896年,苏兹贝格的外祖父阿道夫·S·奥克斯购入《纽约时报》,他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阿瑟·海斯·苏兹贝格,后者一度担任《纽约时报》发行人。作为这个家族第三代中的独子,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于1926年在纽约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时期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随后进入《纽约时报》担任记者。报社当时由苏兹贝格的姐夫奥维尔?德赖富斯执掌,但他的突然离世令报社领导层出现真空。1963年,37岁的苏兹贝格临危受命,成为《纽约时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发行人,后来还任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当时,因为他的年轻和《纽约时报》本身所处的困境,外界对苏兹贝格的能力颇有疑虑。不过苏兹贝格顶住压力带领《纽约时报》摆脱了财务不稳定的困扰,领导《纽约时报》开始全美发行,使纽约时报公司成为覆盖全美国的庞大媒体集团,产品涉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此外,在他的带领下,《纽约时报》还一改旧日“灰贵妇”形象,先后设计推出了多种专刊。与此同时,报纸经营上的成功并没有以牺牲内容为代价,相反两者相得益彰。苏兹贝格于上世纪90年代退休,将《纽约时报》交给儿子小苏兹贝格管理,在他执掌《纽约时报》的34年中,《纽约时报》31次获得普利策奖,还赢下两场著名的捍卫新闻自由的诉讼。因此,奥巴马称苏兹贝格是“自由和独立出版的坚定信奉者,不畏惧探求真相”。
    
经营:敢于投资,但不会“越界”
  苏兹贝格很早就意识到经营上的成功之于一份报纸的意义,他的信条是:一个新闻机构,如果想继续响亮地、独立地发出声音就必须赢利。也就是说,好的新闻业独立思考的基础条件是经济独立。1963年,苏兹贝格刚接手时,《纽约时报》已经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它的影响力甚至比现今还要大。但是《纽约时报》当时也在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挣扎,它受困于低赢利和高劳务成本,刚经历了114天的印刷工人罢工,1963年成为自1898年以来《纽约时报》亏钱的第一年。
  应对财务危机,惯常的思路是紧缩开支,而苏兹贝格却在“节流”的同时大胆地“开源”。他认为,《纽约时报》要摆脱经营困境需要吸引新的广告商和女性读者。为此,他将报纸从原本的两叠发展为四叠,新设立了大都会和财经新闻,并使新版面定位为面向消费者。另一个赌注是设立专题版面,包括财经、饮食、生活、科学、体育版面。批评者认为,这些专题版面对严肃报纸来说没有价值,是对读者的低级趣味的妥协,充满了逐利的铜臭味。但是这些专题版面却取得了持久的成功。《纽约时报》专题版面不仅与新闻板块风格相仿,同时为报纸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新读者,与此同时,它并没有使报纸的核心——硬新闻受到削弱。后来,这种形式还演变为全世界大多数重要报纸的基本结构。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苏兹贝格又投资10亿美元用于购置新的印刷设备,使得更多创新有了可能,包括创办全国版、特别地区版以及彩色照片、图表的使用。
  在经营上,苏兹贝格对《纽约时报》的另一个贡献是“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1963年,纽约时报公司除了拥有《纽约时报》外几乎别无他业。苏兹贝格接手后则认为,《纽约时报》需要新投资来产生利润,以使它免受罢工、经济危机或零售业广告下滑的影响。但是扩张需要资金,直到1969年纽约时报股票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个问题才有了转机。它将报业向外部投资者开放,同时也接受外部审查。
  1997年10月,当苏兹贝格将董事长之位传给儿子时,纽约时报公司已经拥有21家地区性报纸,9家聚焦高尔夫和其他户外休闲的杂志,8家电视台,2个广播台,1家通讯社,1家特稿辛迪加和《波士顿环球报》。可以看出,苏兹贝格的收购主要是在新闻行业,这也是他的投资信条决定的:“聚焦于我们可以做得好的行业”。20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公司曾投身图书业,但不久就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图书业而退出。
  即便如此,纽约时报公司的收购并非每个都是成功的,苏兹贝格的投资也并不总是能赢得掌声。收购《波士顿环球报》的第一年,纽约时报公司的股价一路走低,许多人认为纽约时报公司收购价过高了,但苏兹贝格很有信心,“这是我们懂的生意,我们知道如何去办报纸。”
  苏兹贝格自己所承认的一个大的败笔是Us magazine,这是纽约时报公司20世纪70年代创办的一本周刊,和《人物》杂志风格相近,但没有它的活力和发行量。苏兹贝格总结说,如果你都无颜告诉你的母亲,那就不要收购或创办一份出版物。它真的和我们的工作不搭配,我们也做不好。
  尽管有失误,苏兹贝格的经营总体还是成功的,他上任时《纽约时报》的总资产为1.01亿美元,而他1997年退休时,《纽约时报》的总资产是26亿美元。
     
管理:始终与编辑部站在一起
  报纸发行人从本质上讲是商人,但新闻业的商人却要更多地顾及报纸的品质。当营销部门与编辑部门产生分歧时,苏兹贝格总是会选择支持编辑部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科学专刊的确立。《纽约时报》决定开设专题版面后,周三至周一的专题内容都很快确定,但是周二做什么成了问题。营销部门希望是时装版,显而易见它可以带来更多广告,但编辑部更倾向于科学版,认为它更符合《纽约时报》的传统风格。作为裁判,苏兹贝格与编辑部站在了一起。不过,后来随着个人电脑问世,科学版也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广告吸附能力。科学版受到发行人的支持表明,采编部门不是给经营部门打工的,他们能决定什么可以登上《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公司虽然是家族企业,但苏兹贝格却并没有专权,他实现了经营权与编辑权的分离。苏兹贝格任董事长期间的一位执行总编辑马克斯·弗兰克尔表示,“苏兹贝格信任所有的雇员,并不打算自己编辑报纸,他的存在是作为分歧的裁判者与价值和标准的设定者”。
  苏兹贝格有一个和大多数报业老板不太一样的习惯,他每天下午都参加编前会。但他主要是为了使自己保持消息灵通,而非参与讨论,他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即使他不欣赏社论版的内容或信条时,也很少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报纸。当苏兹贝格想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喜恶时,通常他会使用办公便签给执行总编辑或编辑留言,署名庞齐(Punch,小名)。苏兹贝格对编辑的建议以及批评更倾向于用外柔内刚的方式表达,而非强硬手段。前评论版编辑杰克·罗森梭说,苏兹贝格并不一定需要被顺从,他只想被倾听。前总编辑阿瑟·盖尔布也表示,“苏兹贝格从不强硬表态,而是温和中带点幽默,他倾听其他人在说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软弱,但这才是绅士的本质”。
  不过,这位绅士在捍卫新闻自由时却没那么“好说话”。苏兹贝格对媒体独立的坚守,在他1971年关于刊登美国国防部越战秘密报道的决定中表现无遗。这份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令时任总统尼克松陷入窘境。尼克松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纽约时报》停止发布相关新闻,但《纽约时报》引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拒绝妥协并与美国政府对簿公堂,最终胜诉。对于很多记者和历史学家来说,这是捍卫新闻自由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在这场抗争中,苏兹贝格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他于1998年回忆此事时说,当年不但可能被罚以重金、《纽约时报》名誉扫地,而且他和《纽约时报》的高层都有可能入狱。但正是报人对自由、独立的坚守才赢得了这场“自由之战”,为《纽约时报》和整个新闻业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作者单位:《新闻记者》编辑部)
  
参考文献:
1.CLYDE HABERMAN,Arthur O. Sulzberger, Publisher Who Transformed The Times for New Era, Dies at 86
http://www.nytimes.com/2012/09/30/nyregion/arthur-o-sulzberger-publisher-who-transformed-times-dies-at-86.html?pagewanted=1&ref=arthurochssulzberger&_r=0
2.新华社特稿:《纽约时报前出版人辞世曾刊登越战秘密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0/01/c_123783117.htm
3. 尼格拉斯·柯瑞奇:《纸老虎》,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46页。)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