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英国《泰晤士报》残奥会期间头版用图述评
□郭建良
【本文提要】“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北京奥运提出的响亮口号。但是,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中,世界各国报纸大多厚此薄彼,甚至有些报纸头版在残奥会期间没有出现一篇相关报道。而英国《泰晤士报》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同样精彩”,本文对《泰晤士报》残奥会期间精彩的头版逐一做了述评。
【关键词】残奥会 《泰晤士报》摄影 版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18
创刊于1785年的《泰晤士报》,是目前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一直拥有“消息可靠、言论权威”的好名声。1981年,传媒大亨默多克接手这份报纸之后,曾书面表示,保证不干预《泰晤士报》的编辑方针,将保持其传统的高质量报纸风格。但是,实际上,该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其中三大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第一,重视使用图片,真正实现了“幅大量多”。第二,注重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大量富于人情味的软新闻出现在版面上,部分取代了过去的严肃新闻。第三,加强了体育报道。
《泰晤士报》的这些“默多克式”的显著变化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报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以头版为例,在两个奥运的整个报道过程中,从开幕式的前一天起,到闭幕式的后一天止(残奥会一直到闭幕式后两天止),报道规格完全相同:每期都是通版设计,一张奥运大照片铺满两个整版,文字内容极为简练,右边是两三个单词组成的多行标题,左边是一段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哲理思辨;既能配合画面,又会给人启发的文字。这段文字或是名人名言、或是著名歌词、或是名著名句,分行对称排列,具有诗歌的形式美。为了避免文字冲击图片,无论标题还是名言,字都不大。包括报头、报眉等一切版面元素以及图片标题、名言警句等一切文字内容都做压图处理,以保障图片的完整性。整个版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将这些版面搜集起来,不但是一个精彩的奥运图片展,更是一组富有文化底蕴和美的享受的艺术品。
用大特写提前“开幕”
本届残奥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2012年8月29日晚8时30分在“伦敦碗”拉开大幕。而这天一大早,读者拿到《泰晤士报》的时候,便发现,该报的头版版面与往日明显不同,超常规地使用了通版设计,一张大照片横跨两个整版(见封三图1),形式上十分隆重,内容上也十分具有伦敦残奥会“符号”特点。这特点就展现在由德国新闻社(DPA)记者朱利安·斯特拉登舒尔特(Julian Stratenschulte)拍摄的塑胶跑道上两个人四条腿的特写照片画面上:四条腿一只鞋,三条是义肢,其中一个运动员的双义肢“脚面”上印着醒目的英国国旗和2012伦敦残奥会的图标。整个画面很有视觉震撼力,让人过目难忘。新闻的几大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画面上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从新闻摄影角度来看,这幅照片形象并不多,传递出的新闻信息却一点也不少。除了画面上直观的新闻信息以外,这种只“框取局部形象”的大特写式的取景构图,还很含蓄地将更丰富的新闻信息留在了画面以外,供读者去联想、去想象、去感受、去思考。从这两个运动员义肢腿的站姿,可以想象两人此时此刻的情节和神情,他们在互相鼓励?在切磋技艺?在亲密交谈?……无论怎样想象,内容都指向奥林匹克“团结”、“和平”、“和谐”的价值观。含蓄的画面却使得新闻照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作为残奥会的开篇之作,编辑在选择和使用这幅照片的时候显然是经过了仔细推敲、反复琢磨的。那双“国旗义肢”恰好处在横幅结构的图片右半边,即便是将通版对折之后,这些新闻要素也都可以完整地保留在头版版面上。
版面上的所有文字和图案,都根据照片的主色调做了反白处理。标题放在运动员的阴影中,不大的字号却显得十分突出。在版面的左上角,编辑选择了本报专栏作家梅勒妮·里德(Melanie Reid)的一段话:“不要太在乎来自世俗舆论审视的眼光……伤残运动员们也不需要被人同情。他们也不想让人这么看”,并强调人们应该分享他们成功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北京残奥会上提出的“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大多数报纸残奥会的报道是从开幕式的第二天即8月30日开始的,而《泰晤士报》已经提前一天进入了“残奥会”报道的实战状态,足见该报对残奥会报道的重视。
减少曝光量,营造开幕式气氛
开幕式,应该是整个残奥会最吸引媒体注意的内容,在笔者观察的8月30日出版的约800份国外报纸中,也只有23家在头版图文结合地加以报道,仅占2.8%,且照片所占版面都不是很大。这与7月28日800来份报纸中有460家(57.5%)在头版图文并茂且以超大版面使用照片报道奥运开幕式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泰晤士报》依然以极高热情报道残奥会开幕式。8月30日头版,通版大照片展现的是手拿雨伞的伤残演员漂浮在空气中自由漫步的情景(见图2,见本期第93页)。这个名为“启蒙”的开幕式,在物理学家霍金启蒙下,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女主角米兰达眺望宇宙,与现场6万多观众缓缓展开了一场以“求知”和“权利”为主题的科学探索之旅。《泰晤士报》摄影记者杰姆斯·格洛索普(James Glossop)的这幅照片,凝固了整个开幕式中恰到好处地紧扣“求知”与“权利”这一主题的一个瞬间——手拿雨伞悬浮于太空的肢残演员以各种姿态在“太空”中自由自在地“求知”与“探索”。
杰姆斯·格洛索普在拍摄这幅照片的时候,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对现象的复制,而是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新闻摄影允许的范围内,运用摄影技术技巧,营造出一种气氛和韵味。他适当减少了曝光量,即压低了背景的影调,又强化了演员和雨伞的轮廓线,使得远处看台上点点亮光犹如太空中的点点繁星,凸显了画面主体形象在进行“探索之旅”的含义。减少曝光的另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使得挂在这些演员身上的金属线不见了,仿佛这些演员真的漂浮在空气中一样。而其他报纸诸如英国《卫报》等,头版也使用了类似照片,由于摄影者没有适当减少曝光量,不但背景上看台座椅、台阶清晰可辨,每个演员身上的钢丝线也一览无遗。减少曝光量也加深了现场的蓝色基调,这种蓝色不但引人产生对无穷太空、浩瀚海洋和未知世界的联想,也蕴含着宽厚、包容的力量。
通版的左上角,编辑选用了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一句名言:“仰望星辰,不要只看自己的脚下。尝试探究你所看见的一切,探索宇宙存在的原因。要保持好奇心。”残奥会开幕式就是在霍金“天地之为天地,何也?天地之所以存在,何也?……”一连串问题中开始的,他为伦敦残奥会送上了充满探索精神的开篇词。霍金的参与,为残奥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霍金的名言更提升了报纸的品位。关键是霍金这段富有形象性和画面感的名言,与照片内容配合得“水乳交融”,甚至可以理解为对画面内涵的深刻诠释和精辟解读。这里表现出《泰晤士报》编辑们不俗的文化底蕴。
照片选择体现人文关怀
在为数不多的报纸头版残奥会图片报道中,比较集中关注的内容是,田径赛场盲人运动员与领跑员一起参赛的情景。这也是“伦敦碗”的跑道上赢得掌声和欢呼声最多的项目。2012年9月1日《泰晤士报》头版照片是法新社摄影记者伊恩·肯顿(Ian Kington)拍摄的一对俄罗斯运动员在8月31日1500米项目比赛中的情景(见封三图3)。中长跑不像短跑项目那样,运动员和领跑员的一只手用带子绑在一起肩并肩奔跑,而是由领跑员牵着一根绑在运动员手腕上的红绳一起奔跑。这个情节向读者讲述着人性中闪光的友谊、信任与尊重,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照片采用中景景别,这是一个长于表现人与人之间情节关系的景别。右边是戴着眼罩的运动员,左边是牵着红绳的领跑员,两人都处在黄金分割线附近,而右边的运动员由于戴着眼罩而特别显眼。从形式上看,这个通版即便是对折起来,头版上的形象依然如杂志封面一样理想。编辑给照片取的标题是“牢固的关系”(TIES THAT BIND),维系这种关系的,不仅仅是直观的红绳,还有无形的奥运精神,以及人性中闪光的友谊、信任与尊重。而左上角的“名言”,编辑选择了美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爵士的话: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也是运动员。他们不想被保护着,或者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因为他们是运动员,他们也想被人当作运动员来看待,这里当然也包括领跑员。
为了向这些幕后英雄领跑者们致敬,本届残奥会首次为获得奖牌运动员的领跑员同时也授予奖牌,6人一同登上领奖台的画面将载入残奥会的史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载入史册的画面,在近800份外国报纸头版中,只出现在了2012年9月6日巴西乌贝兰迪亚出版的《乌贝兰迪亚邮报》(Correio De Uberlandia)头版。
《泰晤士报》残奥会期间头版大照片的选择,始终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尽量表现运动员最美的一面。残奥会部分项目有些情节的确只适合用文字形式报道,不适合用新闻摄影的方式展现。
9月4日《泰晤士报》头版使用了法新社摄影记者阿德里安·丹尼斯(Adrian Dennis)拍摄的、患有侏儒症的英国17岁游泳运动员埃利·西蒙兹在SM6级200米女子个人混合泳比赛中的情景照片。西蒙兹在这个项目上赢得了她本届残奥会的第二枚金牌,另外她还夺得1银1铜。在闭幕式上她也成为2名接火种的明星火炬手之一,连英国首相和王室成员都是她的粉丝。摄影者在混合泳的多个泳姿中选择了仰泳拍摄,运动员身体上的缺陷点到为止。用出水的手臂带起一道浪花构成的水幕,以表现游速之快(见封三图4)。
多幅头版大图“跑偏”
在《泰晤士报》头版大照片中,也有一些整体结构上不注重均衡、明显“跑偏”的例子。2012年9月6日该报头版使用的是路透社摄影记者斯特凡·威尔穆斯(Stefan Wermuth)拍摄的轮椅橄榄球比赛情景,两个轮椅运动员冲撞在一起,一人翻车倒地(见图5,见本期第95页)。由于拍摄视点恰好处在两个运动员的纵向位置上,运动员之间形成部分重叠,倒地运动员的表情成了画面上的亮点。主体形象集中在了照片的右半边,另一边只有一个球。在左半版编辑再次选择了本报专栏作家梅勒妮·里德(Melanie Reid)的一段话:“轮椅橄榄球这项运动的魅力在于它能更好地释放人们的负面情绪。”这段文字的排列与球的形象结合得也很恰当。
这种照片作为版内新闻图片单独使用并不太好处理,要么剪裁成一幅竖幅照,要么在左半边压图设计一些内容以求得画面的平衡。但是,这样的照片作为通版设计来使用倒是有它的优势:中间对折起来恰好形成两个风格迥异的独立版面:右边写实,左边写意。
类似思路的图片使用也出现在8月31日该报头版。这是一张由本报摄影记者休斯拍摄的英国女子自行车名将萨拉·斯道瑞(Sarah Storey)夺冠后绕场致意的情景(见图6,见本期第95页)。这也是一幅“跑偏”的照片。摄影构图上讲究在人物的朝向和运动方向的前方留出较大空间,这样才更符合读者的视觉心理。但是,休斯却将弯道上朝照片画面的右边骑行且朝右微笑的萨拉·斯道瑞安排在了画面的右边框附近,仿佛她下一个瞬间就将骑出画面。好在萨拉·斯道瑞挥动的手臂指向画面的左边,加上她的影子以及赛场的护栏,对画面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也许是图片编辑根据版面设计的需要,在原本不是这样结构的图片中有意剪裁的。对折之后头版依然一样精彩:形成对角线构图主体的萨拉形象极具动感。
全景照片收尾
《泰晤士报》尽管在开幕式报道中没有使用全景这样的大景别照片,但在赛事尾声的时候却连续使用全景景别,来做概括性的总结。
9月8日头版大照片是本报记者马克·阿施兰德(Marc Aspland)拍摄的男子200米T12级决赛情景(见图7,见本期96页)。这个项目的拍摄大多会使用近景甚至特写来精心刻画获胜运动员,阿施兰德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全景,运动员在画面中显得很小。作者在拍摄时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采用特殊手法,制造出移轴镜头拍出的类似电子游戏中的图片效果,将远处的看台全部虚化掉,这样便以虚实对比突出了运动员。正常情况拍摄,大景别是很难产生这样小的景深的。
从版面的文字看,编辑大有提前为本届残奥运做总结的意味。左边的名人名言位置选择了英国记者兼历史学家本·麦金太尔(Ben Macintyre)的比较长的一段优美文字,大意是:随着夏天的结束,记忆就像晒黑的肌肤慢慢退回它们本来的颜色,人们已经预料到了会有一些美中不足。有的人预计会有不好的天气,因为英国夏日的天气多雨,阴晴不定。会有很多人为的疏失,交通堵塞,还有人对奥运过于关注。但是事实证明他们全都错了。这个残奥会让我们度过了史上最棒的一个夏天,确切地说是由于我们担心它是史上最差的。
这期报纸在残奥会闭幕日(9月9日)前一天出版。按照《泰晤士报》出版惯例,周日休息,无报。9月9日恰好是周日。所以,总结性的内容就提前一天出版了。
隔天即9月10日出版的报纸恰好赶上闭幕式的报道。大照片自然是闭幕式现场全景照,充分展现“伦敦碗”的气氛和气势(见封三图8)。标题“From the heart LONDON2012”再次肯定了伦敦的贡献,强调了伦敦的“尽心尽力”。名著名句位置选用的是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中的台词,来烘托闭幕式气氛。这与开幕式上的《暴风雨》内容也形成了前后呼应,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按照奥运会的报道,闭幕式后一天出版最后一期使用通版设计的版面,奥运报道即告结束。而残奥会报道,编辑们似乎意犹未尽,还恋恋不舍。9月11日惯性沿用了通版设计的“奥运规格”。大照片内容是伦敦街头的市民向奥运告别的情景(见封三图9),为两个奥运做了一个形象的结尾。名人名言选择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9月10日的一段讲话:“残奥会,把整个国家凝聚在了一起。你首次有力地回击了质疑者,你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这里,伦敦市长所说“有力地回击了质疑者”,是指一般人们对残奥会的热情和关注度比不上奥运会。但是,伦敦做到了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泰晤士报》也做到了报道“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