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微博:以沟通促改变
——对话人民微博负责人谭超
□周海燕
微博政治访谈录之一
谭超,人民网微博事业部主任。曾任新浪网新闻中心副主编,新浪微博“辟谣小组”组长。
周海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著有《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民本成就公信力》《十处乡村,百年中国》《记录时代原声》和《记忆的政治》等。
缺少正常的沟通才特别危险
问(▲):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观点。最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祝华新在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在中国的舆论界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以党报为代表构建的一个舆论场和相对而言以微博、博客及网上论坛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你曾经是新浪网新闻中心的副主编,现在到了人民网办人民微博,从你的角度来观察这两个舆论场的关系可能会很有意思。
答(●):我觉得其实一个大的社会应该只有一个舆论场,充分融合的,官方和民间舆论各为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官方和民间舆论相互割裂,自说自话,互相观望而不走近。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目前,现实情况是民间的舆论表达很充分,很主动,但官方反而是被动的,不够勇敢,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充分地对话。
▲:你觉得,两个舆论场相互隔离,问题出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因为缺乏充分的交流。没有充分的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充分的信任,改变就无从谈起。两个舆论场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办法做到对对方的评论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根本的原因。所以,人民微博刚刚推出的一个运营口号就是“以沟通促改变”。
▲:人民微博现在的测试运营,是不是一个打通壁垒的尝试呢?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这个壁垒要根本打通也是挺难的,一些社会群体有着自己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看法,导致沟通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通过尝试,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交流,推动大家越过壁垒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推出类似民意直通车这样与民众更加相关的产品,跟相关部门直接反映问题;我们也会通过产品形态的改进促使相关政府部门做出回应,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或者,还可以通过日常运营手段,发现舆情,联系与舆情相关的部门做出回应。通过这些运营手段,我们希望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或者说是调整。
▲:为什么现在这种沟通变得非常必要?
●:举一个可能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一对夫妻,他们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矛盾,会吵架。吵架是正常的,即使不太友好,但它让你有机会把平时想说的话说出来,也是一种沟通的手段。至少把话说出来了,你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沟通,也不吵架,完全处于互相隔阂的状态,这样一种关系是特别危险的——缺少正常的沟通才特别危险。
▲:你觉得打通这两个舆论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你曾经是新浪网新闻中心的副主编,从这样一个很成熟、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平台去到人民微博、你一定有你的判断。它的价值在哪里?
●:价值就是我刚才说的:“沟通促进改变”——不管是大的改变还是小的改变。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人民微博想要改变什么?
●:主要是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和改变,民意的表达和反馈,然后,能够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有所改变。我指的主要是民众和政府这一块。
在新浪或者腾讯这样的微博平台上,民意的表达已经非常充分了,但是在政府官方这一块,个别的做得很好,但从总体来看还没有大量的人勇敢地站出来去面对舆论。对于人民网或者《人民日报》,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促使官方站出来回应民意,会有一个很好的互动。
人民微博是沟通的平台
▲:人民微博是一个官方媒体做的微博,你觉得它是一个消息平台还是一个意见平台呢?作为一个微博的从业者,你认为微博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吗?
●:我认为微博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平台。微博可能有着很强的新闻属性——尤其是新浪,现在新闻性很强。现在大家可能感觉到推动新浪微博前进的、或者能够成为微博热点的都是一些消息属性很强的东西。面对报道呈爆炸式的、转发不断增长的态势,给人的感觉是微博成为一个新的传播形态,但真正的消息类微博只占总量的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只是发一些个人感受啊之类非常生活化的东西。这些信息可能没有消息类的微博传播得那么广泛,那么引人注目。
▲:国外的微博更多意义上是社交平台,但是在一部分国家,一定条件下,它会变成消息平台。
●: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网友对信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掌握消息资源的人,一旦把信息在微博上发出来——这些信息在传统媒体上暂时没有办法报道出来,或者某些媒体没有办法全面铺开——那么这些消息就显得令人瞩目,非常容易被传播。
至于人民微博,我们还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沟通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属于消息栏目。这种沟通可能不是一些让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事件),但是对于一些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给他们找到一个出口,让意见能够发表出来,帮助他的这个意见能够得到解决。
▲:民众的确会有很多这样的需求,但这样会不会使得人民微博显得琐碎或者是市井化?比如疲于应付一些很小的事情?我们对于人民微博的期待可能是它作为一个大报的声音,能够发表一些意见,在重大事件中不失声,甚至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
●:我们本质上还是构建一个平台,至于发声,应该是由具体的一些官方机构和《人民日报》的账号去做。个人可以发声,权威的机构和权威的媒体也可以,而我们的工作是提供一个平台。
▲:在产品上会特别重视让各个部委,让各个地方政府来发声,是这样吗?
●:是的,这是要着力打造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部分上是有优势的。
▲:有没有为自己描述一个前景,比如说粉丝量达到一个多大的期待值?或者转发量达到多少条?
●:数量的话要看具体的时间段。我想至少要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运营,让人民微博有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辨识度,然后,希望在上面营造出很好的几十个或者上百个政府平台,这样才达到我们的预期。
▲:你讲的特色我很感兴趣。人民微博最显著的特色应该是什么?
●: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强化一些比较成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在政务微博上我们也会做一些策划。
▲:人民微博本身关注(follow)一个信源的标准是什么?
●:目前关注更多的是权威的机构,以及带有一定官方身份的个人。
▲:考虑到人民微博的特殊地位,它会不会变成官员的微博窗口,但是却缺少民众的参与?怎么促使民众参与网络问政呢?
●:人民微博如果最终成为官员的窗口,那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民意表达。这对于官员或者官方机构搜集舆情也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们强调对话和沟通,如果只有一方的意见表达,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平台。
至于怎么吸引民众参与意见表达,我们主要会从产品形态上构建一些对话平台,比如即将推出的民意直通车,民众可以通过这个产品,将自己的意见精准地反映给负责此事的具体政务部门,我们也会积极地促使具体部门对此问题进行回应。
被围观者要站出来
▲:如果遇到大家都在讨论的热点新闻事件,比如陕西安监局长的“微笑门事件”,你们会去转发吗?或者是加以评论?
●:我们肯定会采取一些形式去跟踪这个消息。可能是转发的形式,也可能是找到相关的机构,让他们来回应,或者是做一个话题来给网友讨论,让大家投票,我们会追踪微博上一些非常热门的消息。
▲:这恰恰是人民微博可以做的——因为你们的身份,官员们可能乐于接受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访谈方式。同时,有公众的参与,能够听到更多公众的声音。
●:沟通的一方可能是民众,另一方可能是官方机构。其中民意表达已经非常充分了,但官方的表达可能还是非常少的。
最主要的是促进官方的更多表达,这样沟通会更加充分一些。
▲:我觉得你刚才的一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你把传统意义上的官民关系比喻为夫妻关系——而这样的一个比喻往往在潜意识里更能够透露出你对它的深层理解。刚才这个比喻是平等的、对视的关系,和有些官员将之比喻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信息从上往下流的关系是很不一样的。这个细节透露出你对业态的理解。
●:我觉得“上-下”的关系不是很恰当,你刚才提到两个舆论场,政府其实在舆论场上不占优势,经常处于被围观的状态,但是这是不能回避的,你越是不说,意见越大,必须要站出来。
▲:但很多官员的问题恰恰是不能放低姿态。
●:“放低姿态”有个潜台词,觉得官方是在上的,其实有道理你就直接说出来,也不一定要迎合网友。如果只是一个传声筒,即官方有什么信息就在这里发布,那就没有太大意思了,必须要去对话和交流,这就是“以沟通促改变”。■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效用、模式与对策研究”〈11BXW029〉资助)
(本文有插图,详见本期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