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7页
  • 78页
  • 79页
  • 80页
  • 8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考论
□邓绍根
  【本文提要】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各种新闻研究论著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论证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在1929年招收了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葛鲁甫;1931年5月,他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获得文硕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是“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教育 新闻学硕士 葛鲁甫 燕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数量不断增加。1978年,全国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97人,1997年已达241人。进入21世纪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达到数千人的培养规模,人才面临过剩危机。正如德国哲学家杜勒鲁奇所言:“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源头探寻真相,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本清源,考察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硕士教育的最初面貌如何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是谁给予争辩的历史事实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不仅反映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而且能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夯实历史的根基。
  
一、众说纷纭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起源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历史,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论著记载“乱花渐迷行人眼”。主要论断有以下五种:
  第一,1978年中国开始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如1983年6月,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卢惠民在论文《学习新闻学》中说:1978年,经胡乔木同志创议,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年,在全国通过考试招收了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批新闻学研究生。① 1992年6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认为:“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这三家大学首次招收了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82年,他们获得硕士学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高层次的新闻教育人材。”②
  第二,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两名研究生。1983年12月新闻前辈温济泽先生在《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一文中提出:“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两名研究生,学制三年,因为参加‘四清’一年,到1965年毕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7年间,复旦大学是我国唯一培养过新闻研究生的大学。”③该观点得到诸多论著的征引,如《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八十年》等。但有些论著给予不同的历史定位,如《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说:“复旦大学新闻系1961年招收过两名新闻史专业的研究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复旦大学是我国唯一培养过新闻研究生的大学。”④去掉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限。1999年刊登的《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发展》一文认为:“这是我国首次招收的由国家纳入招生计划的正规的新闻学研究生。”⑤《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则介绍说:“1961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招收两名新闻史专业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新闻史研究生的大学。”⑥工具书《中国新闻学之最》记载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招收新闻学研究生。复旦大学第一次招收新闻学研究生,开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⑦著作《中国新闻史新修》评价为:“这是我国高校新闻系首次培养研究生。”⑧这些论断没有时限或不清晰,显得不够严谨。
  第三,解放前中国没有培养过新闻研究生。比如,新闻学工具书《中国新闻纪录大全》就说:“过去中国没有自己培养的新闻学研究生。”⑨论文《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历史与现状》也认为: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国内自己培养的正规的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新闻学研究生还未出现。⑩
  第四,解放前中国极少数学校培养过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如温济泽曾撰文指出:“全国解放以前,只有个别大学培养过研究生。1943年中美合作在重庆办过一个新闻学院,招收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学习一年半后毕业,不授学位。解放前,我国仅有的几个新闻学硕士,大都是在国外培养的。”[11]论文《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认为:1918年至1949年是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萌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史实中:一、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中央研究院内设九个研究室(包括中国新闻研究室),曾设特别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生。二、1943年10月,中美合办的重庆新闻学院招收过以本科为起点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培养。[12]
  第五,燕京大学培养过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据《燕京大学史稿》记载:“各研究所、系,历届毕业研究生,由1922年至1937年总计人数为218人,其中女生27人,计:①国文30人,其中女7人;②历史4人,其中女4人;③哲学6人,④心理4人,其中女1人;⑤教育14人,其中女4人;⑥新闻1人;⑦物理25人,其中女2人;⑧化学33人,其中女4人;⑨生物24人,其中女1人;⑩政治23人;[11]经济9人;[12]社会20,其中女4人。”[13]
  上述五种论断,第一种和第二种主要是在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历史定位问题,给予它们恰如其分的历史地位,就能消除历史争辩的疑云。如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步入持续性的正常轨道。如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两名研究生是新中国第一次招收新闻学研究生;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7年间,复旦大学是我国唯一培养过新闻学研究生的大学。争论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民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萌芽时期,除了上述延安中央研究院和重庆新闻学院进行过新闻研究生教育尝试(未授予学位)外,是否还有哪个大学进行过正规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硕士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特别是,《燕京大学史稿》提及的培养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是谁?笔者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根据大量的第一手档案史料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进行过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过中国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
  
二、燕大研究院葛鲁甫获得硕士学位
  燕京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1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据《燕京大学研究院之沿革》记载:“本大学自民国七年成立之时,即注意于研究课程之设立,自民国七年至民国十五年,每年均由校务会议推选教授若干人,组织研究委员会,专事处理关于研究院学科之事务。在此期间,选读研究课程之学生,为数甚少。”[14]1922年6月,哲学部瞿世英硕士学位论文《西洋哲学史》获得通过,成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第一位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5]。
  1926年,燕大迁址海淀燕园(今北京大学)后,培养研究生的学系增至8个,研究生培养步入正轨。1927学年就有研究生41人,7人获得硕士学位。此后每年不断增加。1929年,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在新闻学系增设了新闻部,开始了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同年6月,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学学士葛鲁甫(Samuel D.Groff),根据密苏里新闻学院和燕京大学达成的互换教授和研究生协议,被选为第一位密苏里-燕京交换研究员(Missouri-Yenching Fellowship)[16],前往燕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新闻部开始为期二年的研究生生涯,同时担任新闻学系广告学讲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据燕京大学档案记载,1929~1930学年,葛鲁甫独立承担了广告原理、广告缮写法、广告推销法三门课程,并协助聂士芬、黄宪昭上选修课“新闻学导言”。在1930~1931学年,除了作为聂士芬的助教,负责报纸参考资料、报纸图画两门课程外,自己还独立开设了广告原理、广告制作法、广告推销法、营业及印刷法、新闻学史等五门课程[17]。
  1931年6月,葛鲁甫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通过了答辩,获得了“文硕士”学位。这一史实得到了当时档案报刊资料的多方记载。据1931年《燕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对新闻学系毕业生记载为:1931年文学士有4人,分别是周科徵、汤德臣、王成瑚、吴椿;文硕士1人,Samuel D. Groff (葛鲁甫)。[18]在同年燕京大学文学院报告中,记载当年新闻学系毕业生,硕士1人,学士 4人。[19]1932年3月,葛鲁甫返美工作。《燕京新闻》刊登消息《新闻学系教员葛鲁甫返美》,报道说:“燕大新闻学系教员葛鲁甫君,窃于去年秋季返美,因该学系师生之挽留,又任职一年。已定于本年暑假,绕道檀香山返美。闻该系员生筹备欢送,将为其饯行云。按葛君于一九二九年夏季,毕业于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当年秋季,受该院奖学金来燕大继续攻读。来燕大后,即担任教授广告学科。去年夏季,领得硕士学位,其论文题目为《中国之广告》。”[20]同年5月,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出版学术刊物《新闻学研究》,刊登文章《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概况》,介绍了葛鲁甫情况,“学系助教葛鲁甫,美国人,1929年来校,为密苏利大学选送来华之第一新闻学研究生。葛氏于1929年毕业于密苏利大学新闻学院,得新闻学学士学位。1931年,在燕京大学领取文学硕士学位,为外国学生在华领取硕士学位之第一人。葛氏在研究期间,曾在学系担任教授广告学。本年度秋季,留校任教广告学助教及学系员生主办之《平西报》及《新中国月刊》之营业部指导。葛氏并为燕京大学教职员之体育干事,1932年5月30日回国。”[21]
  回国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师生并没有忘记葛鲁甫。1934年12月底,新闻学系报纸《燕大报务之声》第六号发表文章《中美新闻学教育之沟通》说:“一九二九年美国米苏里大学选送来华之第一届新闻学研究员,为葛鲁甫先生,葛君于一九二九年毕业于米苏里新闻学院,得新闻学士学位,一九三一年在燕大领得文学硕士,为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22] 1935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编辑出版的《燕大研究院毕业生名录1922~1934》记载:1922年至1934年,燕京大学研究院各部系共毕业硕士研究生142人,男生124 ,女生18人;其中文科研究所新闻部硕士毕业生1人,编号“2931”,姓名“葛鲁甫”,硕士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并注明“葛鲁甫”1934年美国联系地址:“Groff, S.D.903W.Erumons Street Mexico Missouri ,USA.” [23]
  
三、葛鲁甫的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
  当时燕京大学研究院各部和学校各学系师资基本重合,研究院导师必须在大学本科承担一定的课程。研究生的研究项目,多是导师正在探索的问题。因此,许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反映出相当的高水平和实用性。[24]葛鲁甫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葛鲁甫,美国伊利诺伊州格雷维尔(Grayville Ill.)人,他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历,曾经在家乡报刊Linotype Operator和The Mercury –Independen等工作3年时间。1928年暑假,他曾出任The Mercury –Independen广告部经理,后进入密苏里新闻学院学习。1929年6月,葛鲁甫到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并从事广告教学。他既有广告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有广告教学经历,选择“广告”方向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选题顺理成章,并最终撰写出英文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中国的广告》)。笔者经友人帮忙从密苏里新闻学院获览该论文,为本文论证提供了扎实有力的实物证据。
  葛鲁甫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中国的广告》),封面就写有如下字样:“Advertising in China ,By Samuel D. Groff。This thesis 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a master’s degree from Yenching University Peking,China”,清楚地表明这是他为获得燕京大学硕士学位撰写的学位论文。封二是目录,论文分四大部分:前言、正文9章、参考书目和附录。
  第一部分“Foreword”(前言),篇幅3页,交代了选题原因、困难和感谢帮助过他的燕大新闻学系师生,最后注明论文完成时间:1931年5月1日。
  第二部分正文共9章,长达205页,分别为:ChapterⅠThe ChartPaper and Printing(第一章:图表、纸张和印刷)、ChapterⅡ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第二章:中国印刷术的发明)、ChapterⅢThe Advertising Mediums in China(第三章:中国的广告媒介)、ChapterⅣAdvertising Agencies(第四章:广告机构)、ChapterⅤ Customs which affect Advertising(第五章:影响广告的风俗习惯)、ChapterⅥFinding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第六章:问卷调查)、ChapterⅦ The Trend of Oriental Advertising(第七章:东方广告的发展趋势)、ChapterⅧ Trade Marks(第八章:商标)、ChapterⅨAdvertising Tomorrow(第九章:未来的广告)。
  第三部分是“Bibliography”(参考书目),用1页篇幅列出了24种中外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是“Appendix”(附录),总共23页,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长达17页的“The Possible Uses of Royal Baking Powder In China”,这是上海克劳广告公司为“Royal Baking Powder”公司进行市场调查的成果;第二部分是长达6页的“Advertising Research Questionnaire”(广告调查问卷)。
  葛鲁甫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总篇幅长达224页,全英文写作,远远超出了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毕业论文5000字以上的要求。论文规范,结构完整,并采用了西方流行的实证研究的问卷调查新方法;内容新颖,全面系统梳理了中国广告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在当时广告研究还处在学术起步阶段的中国,不失为一篇创新性强、质量高的硕士学位论文。
  
余论
  经过上述大量的第一档案史料论证表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和新闻学系共同在1929年招收了第一位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葛鲁甫;1931年5月,他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Advertising in China”,获得文硕士学位。因此,葛鲁甫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是“外国学生在华得硕士学位之第一人”。
  葛鲁甫成功获得燕京大学授予的新闻传播学科文硕士,这不仅是中美新闻教育交流的硕果,而且是密苏里新闻学院与燕大新闻学系密切合作的结晶,更是葛鲁甫在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教学相长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个授予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学位的高校就是同燕大新闻学系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是世界新闻教育的摇篮。1921年,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武道先生(Maurice Votaw)该学院第一个文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25]。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先后于1914、1919、1921、1927、1928年五次访问中国,传播新闻教育理念,鼓励中国开展新闻教育,并于1928年同燕大新闻学系达成互派教授和交换研究生的交流合作协定。葛鲁甫就是第一位密苏里-燕京交换研究员。1929年6月葛鲁甫的到来,使燕京大学借鉴和引入密苏里新闻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设立新闻部在新闻学系培养正规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葛鲁甫在燕大新闻学系进行广告学教学并从事广告学研究,顺利毕业并获得燕大颁发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第一个文硕士学位。这表明中国进行新闻传播学科硕士教育仅比世界新闻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晚10年,与世界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基本同步。
  上世纪30年代,燕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新闻部招收的研究生不止葛鲁甫一人。据燕大研究院(1930~1931 )报告显示,该学年新闻学系招收了3名新闻学研究生(Journalism 3 )[26]。据是年文学院报告,新闻学系学生总数16人,大二学生9名,大四学生4名,研究生3名。[27]据历年研究院报告,1932年新闻部没有招收新闻研究生,1933年新闻部再次招收了4名研究生。但均没有毕业,未获得硕士学位。原来最有可能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二位密苏里-燕京交换研究员——1932年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学学士白雅各(James D.White),因政策的变化未能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34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燕大研究院实施改组,限制设立研究生课程的学系,并呈准教育部立案。1935年,经教育部正式认可的燕京大学研究院仅有历史、化学、生物与政治学等四部,原来已经开设的国文、教育、哲学、物理、心理、社会、新闻等各部未得到批准。[28]于此,燕京大学研究院新闻部的研究生教育戛然而止,总计招收培养8名研究生,但仅有葛鲁甫一人顺利毕业获得文硕士学位。因此,葛鲁甫不仅是燕京大学授予新闻传播学科的第一位文硕士,而且是唯一的一位文硕士;燕京大学成为民国期间进行正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首个高校。
  燕京大学停止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后,延安中央研究院和重庆新闻学院先后进行过尝试,但未授予学位。这段历史反映出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萌芽探索的艰辛历程。直到1961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两名研究生,开启了新中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之门,但旋又停止。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97名新闻学研究生,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研究》基金资助成果,项目批准号:09YJC860002;亦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批号20100324)
  
注释:
  ①何光先、卢惠民、张宗厚著:《新闻学再探》第28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②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第375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③[11]温济泽:《我国新闻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48、48页
  ④方汉奇、陈业劭:《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第152页,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⑤[12]张玲、金洪海:《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发展》,《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
  ⑥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卷第1785~178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第 531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⑧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第51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刘圣清:《中国新闻纪录大全》第371页,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⑩刘卫东:《新世纪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律探究》第52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23]张玮瑛王百强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第18页,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14][28]《燕京大学研究院概况》,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36016
  [15][24]《燕大研究院毕业生名录1922~1934》,燕京大学档案,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35008
  [16]First Yenching Fellowship is Won by Groff. Columbia Missourian.May,25th,1929
  [17]《燕京大学一览 1930~1931》,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1930025
  [18]《燕京大学毕业同学录》,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1931021
  [19]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 summary of the report 1931.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1931002
  [20]《新闻学系教员葛鲁甫返美》,《燕京新闻》第81号,1932年3月29日
  [21]黄宪昭:《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概况》,《新闻学研究》1932年
  [22]《中美新闻学教育之沟通》,《燕大报务之声》第六号 1934年12月28日
  [25]Earl English. Journalism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Wal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rceline ,Missouri ,1988. p22
  [26]Committee for Graduate Division –Annual Report 1930-31 .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1931002
  [27]College of Arts and letters summary of the report 1931.北京大学档案馆卷案编号:YJ1931002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