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3页
  • 84页
  • 8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
□严瑶
  【本文提要】新闻的全球化竞争加剧,使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稀缺,各家媒体似乎很难挖到自己的“独家报道”。如何通过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的流程再造,对新闻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使有限的新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赢得媒体竞争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关注‘熟悉事件中的陌生视角’”、“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建一个能够呼来唤去的数据库”、“以充分版面空间提供新闻背景”等几个方面,尝试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闻资源 流程再造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212
  
  新闻的全球化竞争加剧,使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变得愈发稀缺,各家媒体似乎很难有“一手遮天”的“独家报道”。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往往是纸媒抢不过电视、广播、网络。面对这样一种态势,如何利用有限的新闻资源,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已经浅度开掘的基础上,通过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对新闻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其中包括1.重新选取角度,构成新的内容形态,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进入“熟悉的陌生”的境界;2.突破报道模式,深入挖掘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和事的所有细节,为读者提供新闻事件的深入解读和权威分析;3. 加强数据库建设,利用信息搜集、加工上的优势,制作深度报道;4.扩大版面空间、提供新闻背景,通过社会、历史、地理、专业、人物背景的综合运用,使读者详细了解新闻事件,也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除了从上述四方面进行二度开发外,还可从主题提炼、标题修改、言论配发、后续报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增加新闻的附加值,提升新闻的价值。
  从传媒业的实践看,这种二度开发也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时效上的滞后,为报纸赢得了更充裕的时间,可以从容地就新闻事件收集更丰富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采访和分析,以期激活信息,盘活资源,扩大新闻的社会效果,增强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关注“熟悉事件中的陌生视角”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新闻的内容生产可以梅开二度。通过创新,通过再创作,通过新闻的再次编辑,构成新的内容形态,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进入“熟悉的陌生”的境界,①从而体验全新的感受。
  一篇新闻,关键是要有好的角度,角度可以有多种多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什么样的角度决定写出什么样的新闻。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从不同角度予以报道,叫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叫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以不一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叫写作角度。角度新颖,慧眼独具,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
  “沉默是金”,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蕴含的却是耐人寻味的道理。但是,从另一种角度讲,沉默非金。有时祸起之时,并不是“沉默”就能避免的,越“沉默”越糟糕。那个“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丰田汽车,可谓“日本制造”最闪亮的一颗明珠。然而就是这个丰田汽车,出现了2000多起油门卡壳、刹车无效的故障。但在危机来临之时,丰田不是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及时向消费者说明情况,而是保持沉默,企求保全自己的脸面。为此,笔者在采访报道时,把“熟悉的陌生”揉入其中,以“沉默非金”为题进行评述,指出:没有谁可以不犯错,但可以做到知错即改,有错不隐瞒,该召回的召回,该开新闻发布会的开新闻发布会。只有直面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就否定了“沉默是金”的绝对化,以“沉默非金”的观点给出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选取“熟悉事件中的陌生视角”,关键是选材要独,以“人无我有”的角度,或辅之以“全方位战术”或施之以“错位战术”,避己之短,扬己之长,攻彼不能,重彼不为;个性要明,要善于从共性的基础上捕捉个性色彩;语言要绝,要“言人之所未言”,给人一种新鲜感。
  在这个鲜有“独家新闻”、却有“独家角度”的时代,人们只有拼角度、拼理念、拼视野、拼智慧,才能使新闻成为“第二眼美女”。
    
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对一个新闻事件,不能单一地从一人一地一事的角度反映,而是要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报道,让新闻从浅表走向深入。在广度上,要说明现在,追溯过去,预测未来;在地点上,要既报道现场,又注意地点的扩展范围;在人物上,不仅报道当事人,还要报道直接的或间接的相关人员;在事实上,凡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情况和细节都要加以了解;在过程上,既要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②
  比如,媒体一度爆料称,国内许多老奶牛靠激素产奶,养殖户超标挤奶又给奶牛注射抗生素以消除奶牛乳房发炎,从而认为国内只有少数鲜奶能喝。对此,奶业人士表示,未听说过老奶牛靠激素产奶的情况。“中奶协”也表示,目前不存在老奶牛产奶的情况。(2012年4月19日《广州日报》)就此,媒体不能简单地抓住一家企业就事论事地曝光,而应约请权威部门,进行客观的调查,发出公正的声音,让读者在知情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帮助中国奶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这样写新闻,容易引起受众关注,绝非一人一地一事式的报道所能比拟。
  再比如,每年春节前后对“农民工讨要工资”的报道,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人的遭遇进行反映,而要透过这一现象,从“热点”、“冷点”、“多媒体聚焦”、“关键词”等多方面的议题设置,全面反映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深层次问题。只有这样,报道才有价值,才有深度,才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只有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融入更多的智力因素,以深度应对速度,以深度凸显价值,以深度打造影响,以深度提升媒体品位。通过独特的角度,新鲜的语言,强烈的感染力,创造新的内容产品,实现新闻信息的增值和新闻资源的开发。
  
建一个得心应手的数据库
  采编流程就像一条生产线,新闻素材通过采集系统汇聚后,根据原材料的特性进入各自的生产线进行加工。媒体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还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这就需要开掘出蕴涵在生活中丰富的新闻素材,而获取这些素材的捷径就是数据库。
  1996年,中新社建立了巨大的数据信息库。每个记者依靠人手一台的电脑,开始将最新的采访数据和资料录入电脑,予以保存,这为今后相关内容的报道积累了可供直接使用的材料。而且,记者的每条稿件均被直接保存,或者稍稍改写之后分类保存起来,成为今后相关主题报道的背景资料。这个积累过程,对以往采访资料的有效利用,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形成了强大的采编资料数据库,可以直接通过电脑调阅甚至剪贴进后来的报道中。这对于及时撰写背景报道、深度报道,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记者在从事深度报道时的工作强度也大大减轻。③
  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报社行为,也应当成为个人行为,每个编辑记者都应当有自己的数据库。个人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类采访记录、会议材料、经验总结、报告、统计资料、交流材料、剪报等等,甚至还包括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群众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还应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妥善保管,需要时便可得心应手。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记者、编辑要想撰写有分量的佳作,非“厚积”不可。记者只有大量积累资料,才能从旧闻中发现新闻,从旧材料中捕捉新材料,从人们非常熟悉的材料中悟出新的道理。
  现在许多媒体都在加强数据库建设,它们利用信息搜集、加工上的优势制作深度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数据积累已成为媒体竞争力的一部分。

充分而巧妙地提供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条件、特定环境等因素所做的一种客观性的介绍或阐释,是对新闻主题的一种平衡性的补充,是新闻作品的有机组成,也是读者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途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新闻作品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就会进一步加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就会更清晰全面,新闻价值也将大为提高。
  背景的灵活运用,不但可以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使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起死回生”,达到“旧闻‘变’新闻”的效果,也可以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有鉴于此,《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④
  背景运用主要是指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专业背景、人物背景的综合运用,背景运用,可以使读者详细了解新闻事件,为读者奉献“具有独家新闻特色的新闻精品”。
  2001年8月29日,《羊城晚报》以两版篇幅推出长篇报道《触目南丹:细看光环下的矿老板》和《触目南丹:冷看发迹者挖空国有矿》,报道广西南丹县矿区“7·17”透水事故。从时间上看,这篇报道已滞后一个多月,但是为什么仍广受好评?这是因为记者冲破重重阻力,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艰苦的调查,披露了大量的背景性信息,以让人震惊的事实剖析了这场灾难发生的根源,在报道的更深层面上给读者以启示。可见,背景材料运用既是选题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化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有效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意义,使新闻报道在记录现实的同时,有了向历史延伸的可能。⑤
  新闻版特别是要闻版,一般以动态消息为主,动态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满足受众的求知欲。但新闻版由于局限性,无法对时效性很强的消息作深入的分析。假如能通过后续报道,或以专刊特刊介绍新闻背景,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报道,便可使读者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理解其意义。因此,安排足够的版面空间,推出解释性报道,能使新闻增加深度,进一步吸引读者。现在,许多报纸都注重制作特别报道,如《中国经营报》曾推出过一个“意外中国”的56版特刊;《经济观察》也以年报形式展开“中国想象”;《21世纪经济报道》则以“中国世纪”为题,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建设的力量”进行重量级报道。版面空间的扩大,使新闻媒体从多报道动态新闻为主转向多做深度报道为主,开阔了读者视野,也使新闻变得可亲可近。
  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必不可少,大有可为,亟待我们发挥才智,倾情投入。■
  (作者系《上海汽车报》编辑)
  
注释:
①冯双白:《创造熟悉的陌生》,《上海采风》2012年3月号
②王杰:《二度开发纵深挖掘——漫谈深度报道》,《新闻前哨》2002年第10期
③邱江波:《记者要学会“数字化生存”——中新社近年来采编业务发生的巨变》,《新闻记者》1999年第4 期
④刘世强、毕锋、王晓:《新闻精品之“生命要素”——从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新闻精品的运作规律》,《通讯员园地》2007年第4期
⑤蔡雯:《新闻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优化配置——在全球化新闻竞争中改进传播业务的思考》,中华传媒网2005年11月28日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