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有感于一则美德故事的『接力报道』
□司徒伟智
  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则道德故事颇感人:博兴路菏泽路站附近有个盲人按摩会所,夜里营业结束时间较晚。于是路经此地的大桥四线公交车的末班车司机,每晚有意放慢车速,存心拖拉时间,以确保将下班的盲人按摩师一个不漏地接走。三年多来,司机们坚持善行,持之以恒。这个故事见诸今年2月24日的《劳动报》,题为《让每个盲人乘客都能赶上回家的末班车》的通讯,图文并茂地讲述了35位司机帮助盲人的缘起和过程,绘形绘色,如临其境,颇具感染力。
  其实,这并非“独家”新闻,亦非“首家”报道。因为此前已有其他媒体的数次报道在先。最先报道这个美德故事的是故事发生地的“东道主”——《浦东时报》。该报最早于2011年9月20日第9版以《大桥四线:每天有个温暖的守候——(肩题)盲人乘客“一个都不能少”(主题)》为通栏标题报道:“大桥四线每到博兴路菏泽路站前,驾驶员都会放慢车速,尽量把到站时间向后压到22:14,确保盲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走到车站。……‘一个都不能少。’有了大桥四线的贴心服务,盲人们不再担心错过末班车。”接着,今年1月3日,该报刊发评论《重视善行的叠加效应》,赞扬包括大桥四线司机在内的文明先行者们,“以自己的精神印证了一条历久弥新的真理:持续的善行就是伟大”。再接下来,则有2012年2月21日《解放日报》的头版通讯《每晚10时,大桥四线在博兴路菏泽路有个温暖守候——(肩题)盲人乘客,一个都不能少(主题)》,作了更加深入生动、浓笔重墨的报道。
  我们常常讨厌报刊上的庸俗“炒作”。什么一个名人身边冒出个私生子啦,一个女星突然婚外孕啦,某甲跟某乙又在暧昧相会啦……接二连三,抄来抄去,连续轰炸,纯属刺激感官,煽起低级趣味,以致早先有人说过“真不敢让孩子看这类新闻”。这种讨厌,合情合理,具有正当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连续报道,超常传播,效果照例自会放大。君不见,讨厌归你讨厌,那些炒作对象还真出了名。有识之士可以瞧他不起,但他的影响已经如水银泻地般深入街头巷尾乃至穷乡僻壤。结论就是:恶俗诚然不好,炒作真见功效。
  “炒作”本身是个中性词汇,用词典的定义,即“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当我们拒绝为了消极乃至有害的社会效应而连续“炒作”、“放大”的同时,可不要忽略了——对于凝聚着崇高道德的先进事迹,亟待媒体“接力”报道,从而放大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强化精神的力量。倘若片面地一味追求“独家报道”,而放弃这样的跟进报道,就未免太幼稚,也太遗憾了。崇高,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最需要倡导、弘扬,使之光大、增殖。请记住歌德的名言:“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当然,从前那种“大呼隆”的倾盆大雨式的典型宣传,令人感冒,适得其反,绝不能重蹈覆辙。张扬美德,关键在于把握“度”。我以为,对典型的美德故事,适度跟进,有效接力,应该是需要的。所谓跟进、接力,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一种二度创作,一种有益的创新。在跟进、接力过程中,需要媒体人开动脑筋,继续挖掘出新的亮点,做出新的思考,给人以新意。一个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人物或故事,具有系统性、立体性。各种媒体的定位不同,受众也不重合,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予以观照、采写。事实上,《解放日报》《劳动报》记者对于大桥四线司机事迹的跟进和接力报道,都是分别做了现场采访,花了大工夫的。从而在他们的笔下,涌现出好多新视角、新信息、新细节。故事不算“首发”,作品却是“独家”,此亦当属创新。■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