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不要消息化而要具象化
□徐迅雷
【本文提要】本文通过对《都市快报》在两会期间推出的 “重磅解读”与“微言微语”两个栏目得与失的分析,针对两会报道中普遍存在的、饱受读者诟病的消息化倾向,认为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具体的东西、具象的内容读者关心的、生动而有价值的信息,无不寓于具象之中。进而提出,在注重“具象化”的同时也要避免庸俗化。
【关键词】两会报道 消息化 具象化 庸俗化 【中图分类号】 G212
2012年全国两会,逾3000记者云集北京采访报道,人数超过代表或委员数。当大家都做同题作文的时候,做出特色就很重要了。至于如何体现特色,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会报道不要消息化而要具象化”。“消息化”是指某时召开某某会议、某某参加某某活动之类的消息。当然,这些消息本身是重要的,报道也有必要,但是,两会程序化年年如此,大同小异,而读者需要的是具体、鲜活的内容,而读者关心的、生动而有价值的信息,无不寓于具象之中。
一、“重磅解读”是具象化的范例
杭州《都市快报》在两会期间推出“重磅解读”栏目,对重大、重要、重磅的选题问题难题进行专家式的解释解剖解读,有些报道就采用了具象化报道的思路。比如3月6日,《都市快报》“重磅解读”栏目用两个版的篇幅,通过采访两位法学专家,解读刑诉法的修正“为什么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尊重和保障了哪些权利”。其中前者是对中国政法大学一位刑事诉讼法教授的采访,就是“消息化”的操作,只谈了个“修改很难”,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说了一点“意义”,几乎没有意义,没能给人留下印象记忆。而后者是对法学教授、一级律师陈有西的采访,具体而丰富,生动而悦读,成为“具象化”的范例。限于篇幅,这里摘录陈有西律师所说内容的若干片段,让人立马就能感知到“具象化”的魅力:
——前不久,我们调查的一桩黑社会犯罪案。公安机关抓获嫌疑人后,将他转移关押了3个看守所,其间从没告知家属疑犯被抓的事。疑犯在关押期间姓名竟用了五个化名,有一个叫“倪必史”(“你必死”谐音),导致家属送衣物、生活用品都找不到人。
——很多被告到案后,公安机关会问“你知道犯了什么罪,你没有问题,我们是不会来找你的”的话。涉案嫌疑人往往茫然无措,就承认自己有罪。这就是典型的强迫被告自证其罪。
——去年12月,我访问日本,日本起诉后的刑事案子,法院的有罪判决率,几乎是100%。原因是大量有失误的案件,在警视厅,检察官审查阶段听取了律师的意见,就做了撤销和不起诉处理。
——秘密逮捕条款,并没有完全取消。草案中,引发最大争议的是有关“秘密拘留”的规定。尽管修改后缩小了“不通知家属”的范围,但仍为犯罪嫌疑人的神秘失踪及对家属知情权的剥夺留下滥用空间。
——最近网上的“高速公路摸胸门”违章拍摄照片,就体现了权力边界一旦突破,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国社会缺乏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百姓的自我尊严意识还没有觉醒。
司法法律并不都是枯燥的,“重磅解读”的内容原来也可以这样鲜活、具体、可感。对陈有西律师的成功访谈,说明注重“具象化”的极端重要性。平面媒体为两会报道提供的版面与篇幅通常都不少和不小,如果是陷在“消息化”中,那么每天的版面都可以是“消息满天飞”,到最后却是啥都没有留下来。
二、“消息化”和“具象化”的一个比对
3月5日,浙江媒体报道头一天“浙江代表团微博开放日”,也就是浙江省代表中的领导与网友通过微博互动。某报见报的内容是典型的“消息化”,3栏标题是:
浙江代表团微博开放日
省委书记赵洪祝给网友写信
通过微博能更广泛更直接听网友真心话
具体的消息如下:
本报讯 昨天,浙江代表团微博开放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通过腾讯网平台致信网友,称关注民生、履职为民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职责。在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通过微博这一渠道,能更广泛、更直接地听到广大网民的“同期声”、真心话,他会认真对待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浙江代表团人大代表周晓光、茅威涛、张新建,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华、范谊等昨天也与网友在线交流。
过去一年中,政务微博取得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政府职能部门开设官方微博,微博成为察民情、征民意的重要渠道。在政务微博大省浙江,全省超过3000名官员开通微博,规模居全国之首。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认为,我国有5亿网民,近3亿微博用户,不可视而不见。微博的力量在于沟通互动,要利用好这个工具,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起桥梁。
官员微博能否作为解决民众实际问题的工具?蔡奇说,关键不在于微博,在于官员,官员要用心听取民众意见,尊重民众意愿。
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说:“公务人员开微博,对工作大有好处,可以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对刚开始使用政务微博的公务人员,他的建议是:实践为上,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这个近500字的消息,尽管放在版面头条,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少兴趣,更别提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了。而另一家媒体是网友和蔡奇的一问一答,所提炼的主题是“更想听到批评声音”,具体而鲜活,提问的语言原汁原味,有着网络化语言的生动。篇幅所限,在此举其中几例问答:
欣竹_木木二会时间到:蔡部,这一年来您听到的声音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遇到批评与质疑会生气吗?有些官员开了微博最怕别人指责,您怎么看?
蔡奇: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有。其实我更想听到不同的、批评的声音,这对工作、对自己都有好处。你说,我会生气吗?
李序之:蔡叔,您的微博听众超过了600万,会不会偶尔感到窃喜?如果听众明显减少,您会不会感到有点小纠结?
蔡奇:听众增加固然喜,数量减少也不馁,顺其自然就好。
李倩是一粒铜豌豆:您在微博上是非常活跃的,对于那些经常潜水、甚至是不敢开微博的官员,您的建议是什么?
蔡奇:要经风雨见世面,就得下水,喝上几口水是常见事。而老是潜水,容易呛,浮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该有多好!
读者并不关心官员代表参加了什么活动,而是在具体活动中有没有具有阅读价值的具象化信息。《广州日报》也对“浙江代表团微博开放日”予以报道,关注的是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的“微访谈”,其中有这么一问一答:
网友“王小鱼好姑娘”:郑继伟你是裸官不?你家有儿媳妇了不?
郑继伟:目前直系亲属中没有在外国的。我不是裸官。尚无儿媳妇。
这是给人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问答,网友的提问直言不讳,直呼“郑继伟”,直接就问“你是裸官不”,作为副省长的郑继伟也回答得直截了当。
不比不知道,这里对3家媒体“同题作文”的比对,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会报道“消息化”和“具象化”的不同,高下立判。
三、“具象化”是“微言微语”的不二选择
《都市快报》两会报道还有一个“微言微语”栏目,希望分类整合汪洋般的信息,最大程度反映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建言心声,综合利用网络微博,并让读者参与互动,含有公民评论和网络议政性质,在一系列版面的“沉重阅读”之后,给读者以“轻松悦读”。
“微言微语”原则。上每条有效信息不宜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所以它所选择的是更具体、更细微的信息。有时就是这样:一个长篇大论,不如短短一句金言。“微言微语”更应摒弃“消息化”的价值取向,“具象化”必然是其不二选择。
侧重“消息化”的内容选择,往往是把一个完整的消息压缩成一条“微言微语”,这样的操作很累人,往往还吃力不讨好。比如这一条见报的“微言微语”: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竞争,侵蚀儿童心灵。四是经社会调查,多数老师家长反对。”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在微博上晒的提案,他是这一提案的联名提案人,想听听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生”这个事,几年来早已“消息遍地”,它是有意义的,但它是陈旧的,它也确实需要一个消息的篇幅来阐述。同一天,詹国枢委员还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全国两会,各宾馆作了精心准备,服务可谓无微不至,尽善尽美。然而,凡事不可过度。比如,清晨早餐,到餐台前要一煎鸡蛋。服务员很热情,很快做好端上。这蛋咋这么大呢?定睛一看,原来是两个鸡蛋煎在一起!每人要蛋,均是如此!这就过了!于是建议,要一给一,不要加码,但愿明天改正。
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正是这样小小细节,透视出大大的侧面。这条关于“两个鸡蛋”的微博,刻于脑海,过目难忘。“微言微语”在信息取舍上如果侧重于“具象化”的选择,那么在两条微博“二选一”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詹国枢这条“两个鸡蛋”的微博而不是詹国枢关于“三好生”的微博。
当然,“微言微语”的“具象化”选择,还有“正确性”的要求。具象化是好看的,但好看还要正确。“微言微语”在播报政协委员“建议发行大面额人民币”时,选刊了3条“微评”的微博,都很具象。可结果是,集中传递和放大了似是而非的错误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宗立成在提案中,建议发行500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降低货币流通成本:第一便于携带;第二,减少流通环节的时间,提高效率;第三节约纸张,符合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宗立成说,货币发行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内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纸币面额大小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
@燕赵噜噜:从发25张工资到只发5张,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估计不是工薪阶层的很少能懂。
@开心生活进行时:对于我们穷人来说,多大面额,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自己袋子里有多少钱。
@张刘林:哟!坐个出租车,掏出一张500块大钞,司机那得备多少零钱啊;买把香菜,掏出一张1000块大钞,卖菜的哭了。这种找零带来的货币流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得损失多少GDP啊……
以上3条微博,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其实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十多年前就写了《盼望500元大钞》一文,都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买把香菜掏出一张1000块大钞卖菜的哭了”,尽管非常具象,但它是哗众取宠经不起推敲的话。难道发行千元钞票就不发行1元5元的钞票了吗?发行大面额人民币,有个利弊相权、轻重取舍、时机选择。试问:当初发行10元钞的时候,干吗要同时发行100元面额?“文革”时暂不发行更大面额钞票,确有时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考虑面子,造成“没有通胀”假象。“微言微语”栏目选择具象的内容是重要的,但“正确”永远是第一位要考虑的,不能被似是而非的观点给绑架了,反而传递误导大众、阻碍社会进步的信息。
四、“具象化”要避免庸俗化
今年两会上一则出自浙江的“旗袍秀”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3月4日《钱江晚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说:来自浙江的女代表委员,将身着高级定制旗袍亮相大会堂,她们的华装风姿绝对是两会“看点”;“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昨天晚上在北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下榻的宾馆之间来回奔波,为22位浙江女代表和8位女委员‘梳妆打扮’,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她们正在连夜准备一场即将轰动北京、甚至世界的,名为‘华装风姿’的旗袍秀。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口将出现动人的一幕:浙江女代表们将身着高贵典雅的旗袍集体亮相。虽然不是全员亮相,但也注定要谋杀全球媒体的菲林了”。
这个报道早上一出街,立刻被网络广泛转载,激起巨大的批评之浪。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迅即在微博上严词批评道:“浙江女代表委员酝酿集体旗袍亮相,设计者某某要凸显‘雅’……两会不是奥斯卡金鸡百花和金鹰,不是娱乐大杂烩,这么做的、这么穿的、这么报的以及这么赞美的,脑子注水了,这不是新闻是丑闻!”这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因为代表委员到北京开会,是为国家大计去参政议政、作出决策的,吴海燕此刻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而不是什么“服装设计师”,她此刻“忙得不可开交”的应该是参政议政,而不是设计服装。
这些年来,批评把两会开成“嘉年华”、“春晚”的声音分贝日益提高。不是代表委员不可以穿旗袍,也不是不可以报道,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分寸与导向。笔者以为,用一条微博的篇幅、展示一下代表委员的崭新形象就可以了,没必要做成一整版,因为那是过犹不及——变成了炒作。穿旗袍是很形象化、很具象化的,但具象化一定要避免庸俗化。女代表委员真要穿旗袍,也应该提前做好,不是到了北京两会上才忙上忙下地折腾。
两会就是两会,它本质上是很严肃的会,不能异化成娱乐化的会。这回“旗袍秀”变成了“两会异化”的象征性事件,这是主事者所不曾想到的;媒体大篇幅报道,并没注意到导向问题。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知晓网络情绪,把握社会舆情。
一言以蔽之,两会报道,千万不要“消息化”,而要“具象化”。具象才是“干货”。即使两会人物的写作,也要追求人与事的具象而非抽象。今年两会采写代表委员的报道中,有不少通过个人言行展示个性的优秀之作,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两会采访记者学习借鉴。如《南方都市报》用整整一个版报道刘锡荣在浙江团的发言,《羊城晚报》刊载王梦恕院士关于铁路建设的长篇报道,央视《看见》栏目对当了32年村主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毛丰美的报道,《南方周末》有关敢言敢为的律师迟夙生代表的采访报道。笔者这样抽象地说,大家一定没啥印象,还是自己去看具体报道里的具象内容为好。■
(作者系杭州《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