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8页
  • 7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升报道文化品位
——2011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获奖节目综述
□张骏德
  2011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评奖会议,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组织专家组,于2012年3月上旬在闵行广播电视台举办。此奖项从2002年开始评选,至今已达十一届。总体看,获奖作品质量逐年有所提升。上海区县广播电视台不断创作出有全市影响、乃至全国影响(主要在中央电台、电视台转播)的精品力作,这是上海地区媒介生态优化发展的喜人景象。
  2011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一共评出了:优秀广播新闻4篇(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优秀广播专题6篇(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电视新闻7篇(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优秀电视专题6篇(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另评广播文艺优秀作品4篇。
  从获奖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作品看,题材范围较广,基本反映了2011年国家大事、上海市及其郊区的重大新闻事件与社会变革。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华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庆祝活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型、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社会新风尚等等,弘扬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上海郊区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气象。一批优秀新闻报道视野开阔,选材精当,分析事实纵横捭阖,说理大气谦和又透彻精辟,彰显了海派文化的特色。
  这次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评奖活动所评选的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节目,从新闻的文化传播内涵看,特别是专题作品,倡导文化传承与繁荣,弘扬了人间真情,体现了海派文化精髓,真正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与较好的传播效果,这是这次评奖活动与历次不同的显著特点。
  综合分析2011年度上海区县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作品,大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有关庆祝党的90周年生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节目,题材重大,主题鲜明,意义非凡
  这次获得2011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区县)奖”一、二等奖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都是题材重大、主题鲜明,都彰显了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又体现了较深刻的思想意义。
  闵行广播电视台的一等奖广播新闻《闵行党代会首设提案环节》,记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的日子里,闵行区的中共党代表提出:闵行党代会要向人代会学习,首创设立提案环节,健全和完善党代会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篇经验性新闻发挥了推广党内民主的先进经验的作用。
  嘉定广播电视台的一等奖电视专题《吴雪之》,是优秀人物纪录片。它不仅记录了嘉定名人、中共地下党人、原商业部副部长吴雪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而且他的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风范与美德,对当前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反腐倡廉也有积极的思想教育意义。
  浦东广播电视台的二等奖广播专题《孙中山的浦东情缘》,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作的。孙中山的浦东情缘有三个方面:一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出生在川沙(现属浦东新区);二是孙中山“同盟会”的一些老战友是浦东人;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写的《建国方略》中有“东方大港”设计,正是浦东开发开放思想的最早提出。因此,广播专题《孙中山的浦东情缘》,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与历史意义,作品中有宋庆龄女士早年用川沙话讲话的录音,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第二,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文化传承与繁荣,报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新成就,当好正确社会舆论的引领者
  从这次获奖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文化传播内涵看,特别是专题作品,较出色地报道了上海市区县文化传承、文化繁荣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气象,弘扬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提升了报道的文化品位,真正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与传播效果。
  奉贤广播电视台的一等奖广播新闻作品《书场春天》,报道奉贤区泰日书场的经营人张国强苦心经营传统书场,就是亏本也不提高门票价格,宁可把自家的钱也贴进去,坚持为老听众服务的动人事迹。在党中央重视文化繁荣,提出“文化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泰日书场的情况得到市委宣传部与基层政府的关心与帮助,房屋设施得到修缮,政府每月补贴书场3000元经费。上海市郊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归功于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好,也归功于一批像张国强那样无私奉献给文化事业的人士,其精神值得弘扬。
  获得电视新闻二等奖的《跨界共建资源共享破解结合部管理难题》(嘉定台)、《巧解道路“停车难”行道树下挤出“停车场”》(闵行台),都是破解城市管理与社区管理问题的相关报道。前者报道的是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与毗邻的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联手跨界共管,解决两个地区结合部的城镇综合治理与管理问题,将多年的难题化解,确保了交通畅通与治安良好;后者报道的是闵行区交通管理部门巧用行道树间隙的空档,既不占用人行道(保证人行道有3米宽),又挤出了一排排整齐的“停车场”,目前已能停车5000辆,缓解了闵行区城镇停车难的问题。
  此外,从文化视野看,获得电视专题二等奖的《丽人之行》(闵行台),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它是一部短纪录片,画面优美,镜头语言精致,反映的是女摄影师顾丽丽的摄影世界和美好人生,她是全球最大摄影网站“色影无忌”的版主,免费为网友提供与交流摄影精品,展示了当代生活时尚,令人赞叹。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展示新时代上海居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新时期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涉及的重大题材的内涵之一。
  这次获奖的27篇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作品中,有11篇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
  一批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作品,在体现人间真情、人文关爱与道德伦理方面下功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显示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嘉定广播电视台的一等奖电视新闻《洗衣店主拾金不昧 20年归还顾客20万元》,报道安亭洗衣店主刘俊堂诚信营业,20年中坚持将顾客交付洗衣时遗忘在衣服口袋中的金钱、银行卡等物归原主,20年间共归还顾客20多万元,从平凡中显示精神境界高尚。这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商人见利忘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形成巨大反差。
  奉贤广播电视台的二等奖电视新闻《沪浙警民生死救援 中蛇毒女子转危为安》,讲述的是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海湾派出所的民警、嘉兴市民警与保安人员、嘉兴市中医院的值班医生、生产解除眼镜蛇毒血清的上海赛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值班人员等联手救援,紧急运送血清制剂,使被眼镜蛇咬伤而危在旦夕的湖州市妇女起死回生。通篇故事情节紧凑,以情感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人间关爱与真情,对那种见死不救的冷漠现象也是很有力的鞭挞。
  获得广播新闻二等奖的《助残项目社会化 残疾人乐享贴心服务》(嘉定台),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获得电视专题二等奖的《唐妈妈的故事》(金山台),讲述的是现年67岁的退休的农村故事员唐秀芳,仍然坚持在村头田边讲述故事,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宣讲员,精神令人感动。
  
  在评奖会议上,各位专家感到有些不足的是:有些获奖作品采访还不够深入,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缺乏人物同期声与现场镜头,说明记者未到新闻现场采访,是事后补拍补写;有些报道的主题与报道思想开掘还不深,这与新闻报道策划功夫不到位有关;优秀的广播电视短新闻还是很缺乏,实践中新闻报道短而新、短而实的难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送评新闻无导语或者是瞎导语,文字稿与播报语言有差错。
  这些不足方面,应引起上海新闻界的足够重视,有待于今后新闻实践中努力克服与纠正。新闻(消息)如何做到“短、新、快、活、强”?广播电视专题如何提高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仍需引起我们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