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4页
  • 65页
  • 6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定位清楚到执行到位
——《第一财经周刊》的媒体定位探析
□ 刘怡 严三九
  【本文提要】本文通过对《第一财经周刊》——一本创刊于2008年的财经类杂志,定位为公司白领人群必读物——的案例分析,指出在一个新媒体不断挤压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一本新创刊的财经类杂志,要想取得市场成功,其读者定位必须能够经受住SWOT分析法的检验,其内容的“一致水准”则由统一的价值取向、独特的文本诉求、创新的视觉体验三个维度构成。
  【关键词】《第一财经周刊》 价值取向 文本诉求 视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13
  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财经类杂志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以《财经》杂志为例,虽然其创刊于1998年,但真正有影响力也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期刊投资规模较小,投资环境相对宽松,这一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不断催生出新的财经类杂志。但与此同时,也不断有杂志倒闭,如《今日东方》《写字楼INC》《商务周刊》等。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新创刊的财经类杂志,如果要取得市场成功,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在新媒体日益挤压传统媒体空间的时代,一本新创刊的财经类杂志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一方面,杂志必须以独家的内容独立于网络媒体,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个性化的媒介形象从同类杂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站在传媒经济学的角度,人们通常可以用“定位清楚、执行到位”八个字来回答。问题在于,如何定位清楚并且执行到位。战略与结果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许多经营失败的媒体正是因为无法越过这道“鸿沟”。
  创刊于2008年的《第一财经周刊》杂志,在内容和媒介形象两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不到4年时间,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受到公司白领人群的喜爱。经由《第一财经周刊》的开拓发展,可以发现财经类杂志跨越“鸿沟”的一些经验及共性。
  
创刊于艰难时期的杂志
  《第一财经周刊》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第一财经(CBN)主办,2008年2月25日创刊。成立于2003年7月的CBN由《第一财经日报》起家,逐步扩展至电视、广播、网站、研究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跨媒体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周刊》的出现,补齐了CBN财经全媒体集团城墙上的最后一块砖——杂志。
  如同《财富》杂志创刊于美国1930年大萧条时期,《第一财经周刊》创刊时,全球也正遭受金融危机困扰,许多中国企业陷入困境之中。在这样的艰难岁月,《第一财经周刊》的议题设定具有相当的超前性,甚至有那么一点点“不合时宜”。它声称:“读者会收获到轻松的阅读体验、商业的逻辑、成功者的经验”,“读者会享受到默契、轻松、达观、幽默、触动、活力”。就栏目设置而言,杂志也呈现酷炫特点,如“快公司”聚焦那些创新、有趣、前瞻的企业,“炫公司”则集中报道最时髦行业的最具个性的公司。
  通常来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新创刊杂志一般集中于如何“过冬”、如何应对困境这类话题,《第一财经周刊》却选择以轻松的方式切入财经新闻领域。正如第一任主编何力在创刊词里说的:“全球化已经赋予商业时代崭新的色彩,市场经济制度正在中国获得巨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在《第一财经周刊》创始成员的眼里,“过冬”这样的话题只是应景之作,他们要做的是以全然不同的视角报道商业新闻,发现一个“明亮的商业世界”(何力语),服务特定人群。
  主动求新源自杂志对于两种倾向的反思:“中国的财经和商业新闻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过度关注政策意识形态,第二是关注‘大佬’、精英、企业家。其实,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各种各样企业里的经济人,或者叫公司人、企业白领,而为这些人服务的商业和财经读物其实是非常少的。”①
  
基于SWOT分析法的准确定位
  由此引出《第一财经周刊》的市场定位:“服务于广大的公司人群。”何力和他的同事发现,中国的公司人群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人群,杂志就是要吸引这样的一个人群。在此之前,《财经》杂志服务于社会精英人士,《中国企业家》杂志服务于企业家群体,《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却没有一本财经类杂志明确提出要服务于公司人。
  这样的媒介定位要能够经受住SWOT分析方法的检验。作为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法,SWOT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一本新创刊的财经类杂志,在明确市场定位之前,都可以用此工具对自我组织及周遭环境进行评估。
  就《第一财经周刊》的优势而言,首先是背靠强大的传媒集团,在资金与人力上有保障,加之借助CBN的跨媒体平台,可以更快为市场所知。其次,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众多,公司人群体有强大的阅读需求。就劣势而言,主要是市场上的财经类杂志不少,却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才储备库,创新需要更多具备新思维的内容生产者,而这是可以通过内部培养机制来解决的。就机会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成形,公司人首当其冲,他们喜欢那些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的媒体。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杂志就有生存空间。最后,可能的威胁主要来自其他媒体(包括新媒体)的竞争及政策风险,应对前者需要持续提升内容品质,应对后者需要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内容“一致水准”的三个维度
  新杂志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内容必须持续保持“一致水准”,在用户心中形成阅读期待,造成好的口碑效应,最终拉动销量,带来更多的广告投放,即所谓的“好杂志要靠养”。《第一财经周刊》的“一致水准”由三个维度构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独特的文本诉求”、“创新的视觉体验”。
  首先,“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改革由经济改革始,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为重要表征。所谓市场经济,意味着公开、透明、平等、互利。杂志对时代进程要有明确判断,树立起一致的价值取向,使内容团队的工作有所依归。在宏观层面,“价值取向”代表杂志的办刊准则,在微观层面,“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贯穿每一篇文章的操作。
  以《一个ChinaRen的肖像》一文为例,该文主角为著名互联网企业家陈一舟(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公司旗下拥有“人人网”、“猫扑网”等知名网站)。文章没有按照一般财经稿件的写作思路,单纯展现一个企业家的所作所为,而是将陈一舟马不停蹄地“收购”与“折腾”经历抽离,使他成为所有那些一意向前、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中国人的代表。
  文章结尾写道:“陈一舟和这几十年来的很多中国人一样,渴望财富,渴望成功,并且除了成功我们也找不出什么更多的标准。这就是陈一舟的存在感。回过头看他创办的第一个公司充满了寓意,这就是ChinaRen的存在感。”②由此,文章从一篇普通的财经报道变身为视野更加开阔的文章,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代入感:陈一舟的奋斗,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所有人的生存状态。
  又比如《小清新制造者》一文,描述的公司服务于一群拥有特殊审美、消费品位的消费者,他们拒绝大众、反商业化、独立。这群人生活在都市,有一些小理想,对物质和生活有要求,以80后、90后为主,喜欢穿凡客诚品的衣服,去雕刻时光喝咖啡,买宜家家具。他们就是杂志的核心读者,通过关注这群人的共同喜好,《第一财经周刊》让“小清新”这一略显八卦的话题变得主流起来。
  其次,“独特的文本诉求”。文本诉求包括两方面,一为选题角度,二为展现方式。前者反映的是编辑、记者看问题的方法,后者考验的是编辑、记者描绘世界的能力。好的选题角度需要突破性的思维,好的展现方式需要经验,还要善于借鉴海外的优秀杂志。
  为保证每一期都有好的选题,杂志内部要有良性的选题产生制度。《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说过,最鲜活的选题、最有趣的故事应该是从记者那里来的。“如果将文章看做杂志生产的产品,其生产流程一般是这样的:记者发现有意思的选题,自己或与同事一起判断其价值,然后与编辑沟通。编辑作出继续关注的判断,查找更多的资料和信息,最后进入编前会讨论,最终得出判断,进入执行层面。”③从一些封面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第一财经周刊》的内容团队在不断尝试新的报道角度,如《周鸿祎讲故事》《大公司大战校园》《微博震》。编辑记者捕捉热点事件,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如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刚好网球运动员李娜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第一财经周刊》为此特意策划封面文章《巨人离开,李娜上场》,对两位超级巨星背后的商业运作进行全方位分析,为读者揭示体育明星的另一面:巨大商业价值的更迭。
  就文本展现方式而言,《第一财经周刊》的编辑手册里显然不会缺乏“幽默”、“时尚”、“轻松”这样的词汇。杂志对记者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他们要有能力直接阅读海外杂志的文章,如《福布斯》《纽约客》《经济学人》,只有这样,记者完成采访写作稿件时,笔下才能形成一个“场”,或者说一种“氛围”。总的来说,好的文本确实能够让一个平淡的新闻事件变得精彩,让一个精彩的事件变得更富戏剧性。杂志要做的就是持续强化文本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创新的视觉体验。如果说“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独特的文本诉求”强调杂志的内在,“创新的视觉体验”则更多是内在的外化。最佳状态下,设计团队甚至可以领先内容生产部门。以封面插图为例,在离职员工的纸盒里放上一盆绿色植物,外加一张汽车设计图,代表汽车公司比亚迪大裁员;为现代广告大师奥格威戴上了一幅黑色眼罩,寓意营销界盲目试水新媒体未必代表正确方向。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意构思,不断为读者带来惊喜,刺激了零售点的购买行为。而在图片、标题、版式的设计上,《第一财经周刊》更是充分借鉴国外时装杂志的成熟做法,如跨页插画、左右对称、活用美术字等,让商业杂志变得时尚化。
  
结 语
  一本杂志从无到有,再到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涉及发行、营销、经营等诸多环节。但无论怎样,对财经类杂志来说,内容的定位与落地是一切的基础,定位是对目标受众的洞察,落地是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只有定位准确,资源调配得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作者刘怡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严三九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释:
  ①赵金:《财经媒体的发展新趋势: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上
  ②杨轩:《一个ChinaRen的肖像》,《第一财经周刊》2011年第23期
  ③伊险峰:《有趣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趣》,《第一财经周刊》2011年第36期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