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3页
  • 34页
  • 35页
  • 36页
  • 37页
  • 38页
  • 39页
  • 4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对外传播中的负面新闻报道
——基于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的个案研究
□高美 胡泳
  【本文提要】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是对外传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领域。如何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既是对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契机。本文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个案,以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对事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考察两家网站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方面的表现,借此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负面新闻  7·23动车追尾事故 中国日报网站 新华网英文版
  【中图分类号】G21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对外传播也越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是展示国家发展、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传统媒体与西方传统媒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从新媒体来说,国内技术手段并不落后,基本上与世界同步。英语是世界通行的语言,英文网站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信息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渠道,英文网站传播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国外受众对中国的感知与印象。如能利用好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势必会极大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网络媒体对外传播是6+3格局,即六家中央媒体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六大中央级网站包括人民网英语版(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新华网英语版(http://english.news.cn),中国日报网站(http://www.chinadaily.com.c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网站(http://english.cri.cn),中央电视台英语网站(http://english.cntv.cn)和中国网英语版(http://www.china.org.cn)。三大地区性英语网站分别为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的南方网的英文版。这些网站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对外传播的职责,向国外读者和在华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中,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方面探索不断,但也依然存在很多值得探索和改进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负面新闻报道。
  据中国人民大学赵云泽博士所做的“外国人在中国使用媒介状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媒体信任度低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媒体上负面新闻较少,缺乏平衡报道。①负面新闻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新闻类型,负面新闻的报道手法也在中国独特的语境里一度畸形生长。很多所谓“负面”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的媒体或瞒报、不报,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甚至“负面新闻正面报”,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自2003年政府开放对SARS疫情的报道之后,我国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负面新闻报道的环境也较以前宽松自由了。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领域仍存在诸多阻力和限制,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也多抱着谨慎的态度。随着新闻理念的进步、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新媒体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异军突起对媒体格局造成的冲击,传统的对待负面新闻报道的方法已经失灵了,媒体亟需一种新的认识思维和新的报道方法。这种新认识和新方法,对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是打造这些媒体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由此,探索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如何报道负面新闻就具有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负面新闻如何报道,既是对网络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也可以成为网络媒体扩大影响力、提高自身公信力的契机。本文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个案,以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对事故的新闻报道为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考察两家网站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方面的表现,希冀能对中国政府媒体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1.关于负面新闻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负面新闻,国内学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l)将负面新闻等同于批评性报道。如邱沛篁在《新闻传播手册》中提出:“负面新闻就是与正面新闻相对的,是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况给予揭示批判的批评性新闻。②”
  (2)从新闻报道效果的角度来定义,认为负面新闻是传播后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如邓利平在博士论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中提出:“负面新闻是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的新闻,其内容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非负面的,但由于表现不当,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③”他建议将“负面新闻报道”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区别开来。
  (3)认为负面报道是对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如杨保军在《负面新闻价值实现特征及其启示》中提出,“负面事实的报道即是负面新闻或者负面报道”。④张威在《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一书中将之定义为:“负面报道是一种带有负面因素的新闻事实的报道。”⑤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从新闻报道的效果来定义负面新闻却有诸多不妥之处。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传播效果是很难用正面或者负面来定义的。社会生活中因果关系的确定远不像科学实验中那么显而易见。很多后续事实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归咎于新闻的报道。故而新闻事实易有真假之辨,传播效果却难以有正负之分。而且事实上,在中国一直以来的实践和当下的语境中,“负面报道”都指的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
  基于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负面新闻(负面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相悖、损害人类利益的事实的新闻。
  2.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为研究场域,是由二者在对外传播中巨大的影响力决定的。中国日报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办报宗旨,是国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报纸。中国日报网站依托中国日报,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英文门户网站。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重点网站。其“融汇全球新闻信息、网罗国内国外大事”,通过中(简、繁体)、英、法、西、俄、阿、日等8种语言,24小时不间断发布全球新闻。
  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惨烈、伤亡人数巨大,举国震惊。而随后发生的掩埋车体、虚报伤亡数字、赔偿金额变化、事故原因调查结果迟迟无法公布等在网络上引发了排山倒海般的评论,形成了热烈的舆论场。各大网站均以专题形式追踪报道,《纽约时报》、FT中文网等外媒都予以报道,是负面新闻报道的一个典型案例,故本文选取7·23事件,对中国日报网站(以下简称中国日报网)和新华网英文版(以下简称新华网)的报道进行分析。
  动车事故发生在2011年7月23日,而到了8月1日后,两家网站对动车事故的集中报道已经基本为零。故而本文选取的时间范围为7月23日至8月1日24时,以此时间段之中两家网站新闻中涉及到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分析样本,从新闻时效性、报道趋势、新闻来源、评论与分享情况、报道主题、报道基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选定时间段中对两家网站新闻进行筛选,得到中国日报网站有关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79篇,新华网为64篇。
  
二、两家网站的相关新闻分析
  1.新闻时效性
  最早发布信息的是新华网,事故发生一个小时后就迅速发布了消息Derailed bullet train coaches fall off bridge in east China(《一列动车在华东地区出轨数节车厢坠桥》),发布消息时间为23日21时49分。
  中国日报网站发布消息稍晚,于当天22时01分以Bullet train derails in eastern province(《一列动车在华东地区出轨》)为题,转载了新华网的这则消息。
  在时效性上,新华网领先一步,在信息发布上占得先机。中国日报网稍逊一筹,但是反应迅捷,在转载消息后迅速设立专题,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实时更新最新动态,在23:04、23:18、23:21分别发布短消息,援引微博、浙江交通广播的信息,报道了事故现场救援状况、伤者情况和当地人自发献血的活动。
  网络传播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往对负面信息进行封锁控制的做法行不通了。如本次的动车事故,最早是通过微博来告知外界的。作为政府媒体,消息发布的延误,不仅会使自身陷入被动,更会因此滋生谣言,造成社会怀疑情绪的蔓延。抢占报道的先机,以全面客观的新闻掌握报道的话语权,既有助于缓解因消息不明、信息匮乏带来的怀疑、不满等社会情绪,也有利于媒体自身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提升。一般而言,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之后,不会立即完结,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随时向读者报道事件的进展与影响,既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网络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时应注意积累经验、提高技巧,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同时提供充足全面的报道来增强传播效果。
  2.报道趋势
  针对动车事故,中国日报网共有报道79篇(包括新闻以及评论),新华网也有64篇,都形成了规模化的报道阵容。统计两家媒体每日的发稿数量,中国日报网的表现优于新华网(见下图,见本期Page35)。
  中国日报网的报道量平稳,日均10条左右,且从事故发生第二天,即7月24日起一直保持高密度的发稿量,直到事件发生一周以后,即7月30日后报道量才降下来。日均发稿量基本上高于新华网,7月28日达到了峰值,有14条新闻。新华网有两个报道的小高潮,第一个是在7月24日,即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有13条新闻;第二个也是在7月28日,有22篇新闻报道。其他时间段,新华网的报道量均低于中国日报。两家网站的新闻报道峰值均在7月28日,源于当天温家宝总理到事故现场视察并发表现场讲话。同为政府媒体,对比之下,新华网体现出的官方色彩更浓一些,对领导人的报道更多一些。中国日报网的官方色彩略有淡化,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事故本身的进展上面。
  3.新闻来源
  新华网依托新华社,在新闻发布方面有着其他网站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通常要以新华社的通稿为准。本次动车事故中,对伤亡人数、赔偿金额等具体数字的报道,中国日报网的新闻基本上依赖新华网的供稿。在79篇新闻报道中,源自新华网的有44篇,占新闻总量的56%,原创的有35篇(见下图,见本期Page36)。
  中国日报网站的新闻大量来源于新华网,既是新华网在重大事件报道上占据权威地位的体现,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体制对对外传播掌控和束缚的体现。
  但中国日报网转载的新华网新闻,大部分经过了重新编排,并与自己的新闻进行融合,二次转载之后反而有了更强的传播效果。在原创内容方面,中国日报网站依靠自己的前方记者也发布了一些原创新闻,而在后方,利用长期积累的语言方面的优势,发表原创评论等等,颇有影响。
  4.评论与分享
  评论可以直接反映报道的受关注程度以及读者的反应,分享则体现了读者对事件本身/新闻报道重要性的态度。中国日报网的题目下面有评论和分享的图标,点击可以发表观点,并将文章分享到诸如Twitter、Facebook、人人网、豆瓣、QQ空间、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面,简单便捷,因此得到的评论和分享比较多。比如,关于动车事故的第一条新闻Bullet train derails in eastern province(《一列动车在华东地区出轨》)有15条评论,被分享12次。另外,部分文章还引起了读者的热议甚至争论。例如,关于一篇评论Debate: High-speed Trains(《高速列车之辩》)可以看到网友评论很多,而且很长,可见是引发了网友的深度讨论。79篇报道中,引发评论的有40篇,得到分享的有26篇,评论和分享的报道占总报道量的比例如下图(见本期Page36):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报道出现在不同的频道里,但是引发评论的基本是在主网Home-China-society(主页-中国-社会)版。同一篇报道,在欧洲子版和美国子版的网页里,基本没有得到评论和分享。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动车事故主要引起的反应还是在国内,发表评论和分享的也主要是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
  而新华网在这方面稍逊一筹,其新闻下面基本没有分享的功能,虽然有Feedback标签,但是评论不能直接显示在新闻下面,而且要发邮件,操作相对比较复杂一些。
  Web2.0时代一个重要的寓意即是对互动性的重视。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传播,反馈少而难。而网站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双向的交流,回馈能够及时可见而且易于操作,消解了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权威。互动性带来的参与,增强了读者/观者/网民对网站的黏性和认同感。在这点上,新华网体现的仍然是一种“我说你听”的姿态,对外传播的效果无疑要打了一个折扣。
  5.报道主题分析
  按报道主题的偏向,我们将所有报道分为四类:一、关于事故进展的报道,包括伤亡情况、救援情况、赔偿金问题;二、关于政府措施的报道,包括领导人慰问和讲话,处分相关官员等;三、社会反应及事故反思;四、我们将本次事故的另一个主角——铁道部的有关报道单独归为一类。统计结果如下(见本期Page37):
  从图中(见本期Page37)可以发现,新华网的报道中,对事故进展情况的报道最多,占43%;其次是有关政府的报道,占37%,以温总理的讲话居多;对社会各界反应以及事故的反思评论性文章较少,仅有12%;剩下的是有关铁道部的报道,有5篇。中国日报网站也是对事故进展情况的报道居多,占到51%;其次是对社会各界反应以及对事故的反思和评论,达到25%;报道政府措施的文章有19%,报道铁道部的占5%。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两家网站报道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新华社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报道十分关注政府领导人的活动,这种报道倾向在新华网英文版也得到了明显的展现。64篇报道中,以“Premier Wen(温总理)”为题的报道就有14篇,而且基本上是“Premier Wen arrives/says/speaks /thanks/visits/vows/pledges(温总理到达/说/讲话/感谢/视察/承诺/要求)”这样的句式。但是对于社会各界的反应关注则较少,同时反思和评论性文章也很少。中国日报网站对事故进展的报道最多,但同时也有四分之一是对社会各界的反应的报道以及对事故的反思和评论,体现了均衡报道的特点。
  6.报道基调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媒体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作风,灾难性的、负面性的事件常常瞒而不报、不为公众所知。后来又发展出了“负面新闻正面报”的做法,例如矿难的报道常常演变成了歌颂领导指挥得力救援有功的报道,而矿难的受害者矿工们的情况却不见踪影。这次的动车事故反映出了铁路系统在高铁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事故发生后,举国悲痛,群情愤懑。新闻网站是否承担起了自己新闻媒体的职责,为探究事实真相、反映社会舆论而发声呢?两家网媒各自的报道基调如何?综观两家所有的新闻报道,新华网对动车事故报道的基调是严肃客观但略显温和,而中国日报网则是沉重反思、略带批评。
  新华网相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虽然有很大比例的报道集中在温总理的讲话上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诸如Train crash explanation raises more public doubts(《动车事故原因解释引发更多公众质疑》)、Relatives' sorrow amid claims and doubts regarding China train crash、Repercussions of train crash(《动车事故遇难者家属深感悲痛并提出索赔,对事故原因表示质疑》)等质疑事故原因、反映受害者家属及网民情绪等略带批判性的报道。但是总体来说,新华网的报道基调比较温和,对引起舆论热议的某些事情做了淡化处理。例如关于“奇迹女孩”项炜伊获救的报道Toddler rescued 21 hours after train crash in stable condition,parents dead(《一幼童在事故发生21小时后获救,目前情况稳定,其父母遇难》),报道介绍了项炜伊是在事故发生21小时被消防兵发现并抢救出来的,却没有提到当时项炜伊所在车厢将要进行切割,是温州市特警支队长邵曳戎坚持原地清理才导致她生还的背景。中国日报网站则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Officer’s persistence led to “miracle” rescue(《特警官员不懈努力幼童奇迹般获救》)。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对铁道部关于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这是一个奇迹”以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回答不仅不真诚,而且十分不负责任。这两句话不仅激起了事故当事人的反感与情绪,更是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新华网对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只有一篇:Ministry spokesman apologizes for deadly crash; says high-speed railway still faces challenges(《铁道部发言人对事故表示歉意,称高铁仍面临挑战》),报道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王勇平代表铁道部向发生事故的乘客致歉,向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铁道部将会彻查事故原因、改正错误。同时他表示高铁开通时间较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但是铁道部对中国的高铁持有信心。报道中也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列车载客情况以及伤亡情况等。整体报道基调肃穆沉重,涵盖了发布会的基本要点,立场比较接近铁道部。从这篇新闻稿来看,这是一场略带沉重、没有波澜的发布会。
  对于这场新闻发布会,中国日报网则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以另一种角度来报道的。直接报道有四篇,除原文转发上文新华网的报道外,还有三篇侧重点不同的报道,分别是发布会上王勇平声称对高铁充满信心、而公众却十分担忧警惕的报道:Public wary of high-speed railway(《公众对乘坐高铁表示担心》);发布会上记者质问铁道部为何早早放弃搜救并急于掩埋车厢的报道:Hasty burial of wreckage sparks suspicion(《匆忙掩埋车厢残骸引发公众质疑》);以及发布会上王未能就调度问题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的报道:Unanswered questions over rail dispatch system(《关于车辆调度制度的疑问仍无解答》)。这些报道反映的都是公众关心而发布会上却未能给出答案的问题,报道不仅反映了公众的呼声,而且体现了媒体自身的态度和责任感,为网站赢得了公信力和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网站在报道上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而是增强了对个体、细节、情节等的关注。如新华网对“奇迹女孩”项炜伊的报道、对一家人幸运逃难的报道Family has lucky escape(《幸免于难的一家人》);中国日报网对坚持原地救援等来奇迹的特警支队队长邵曳戎的报道Officer’s persistence led to “miracle rescue”(《特警官员不懈努力幼童奇迹般获救》),对在事故中失去多位亲人的杨峰的报道Man questions rescue operation after crash(《一男子事故发生后质疑救援行动》)等,都体现了一种对细节、真实、个体的重视以及人文关怀,使得报道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和冷冰冰的宏大叙事,而变得有情感、有态度、有关怀。在可读性增强的同时,也增强了感染力。
  同时,在新闻写作上更加靠近西方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强调现场性和故事性。“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千百万人的死亡却仅仅是个统计数字。”因此,数字的堆砌远不如一个人的悲伤来得真实、能够影响人。比如新华网的这篇Relatives' sorrow amid claims and doubts regarding China train crash(《动车事故遇难者家属深感悲痛并提出索赔,对事故原因表示质疑》)的第一段:
  WENZHOU, July 27 (Xinhua) -- A single cell phone message held the last words that Yang Feng's pregnant wife ever said to him. Yang was busy on Saturday evening and did not reply to her,a fact which will haunt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新华社温州6月27日电 杨峰有孕在身的妻子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成了留给他的遗言。杨周六晚上因太忙而没有回复,他为此而抱憾终生。)
  以杨峰太忙而没回妻子的最后一条短信导入,立刻塑造出一种悲剧性的氛围,使读者更加能够体会杨峰悲痛而内疚的心情。
  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进步,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即我们开始更加重视每个个体的遭遇,他们不再是众多数字中的一个数字,不再是众多模糊面孔中的一个面孔,而是那么鲜明、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悲剧,就是所有人的悲剧;他们的悲痛,就是所有人的悲痛。
  
三、两家网站研究的总结
  总的来说,新华网和中国日报网在此次动车事故报道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对这条典型的负面事故,不仅报得及时,而且报得公开,报得全面。
  新华网在时效性上领先一步,中国日报网则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呈现最新动态;两者都形成了可观的报道规模;新华网在重大事故报道上的权威地位不容撼动,而中国日报网则通过对转载信息的重新编排、提供深度报道等不断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中国日报网站紧紧抓住了互联网的精髓——互动性,评论功能增强了网站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分享则使得网站的新闻能够多次转载,受众群和影响力得以扩展到网站之外。两家网站的报道都比较客观全面,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宏大叙事,对个体的关注增多,体现了一种悲剧中的人文关怀。同时写作手法上也更接近西方新闻的写作手法,更贴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易于被他们接受。
  至于不足,新华网的报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事故报道中仍然摆脱不了“围着领导人转”的惯性,对领导人行程、活动的报道过多。
  (2)事故报道中短消息居多,深度报道较少,评论性文章更少。
  (3)缺少评论功能的设计,互动性较弱。
  (4)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和逻辑比较中式。
  中国日报网报道主要有以下三点可以提高的地方:
  (l)增加原创新闻的比例。
  (2)新闻报道更加迅速、及时。
  (3)新闻语言更加地道、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就负面新闻的对外传播而言,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和借鉴:
  (l)及早报道、真实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往往比正面新闻信息更加引人关注,在这样的时候,媒体不仅要敢于报道,更要及早报道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要全面报道引领舆论,更要真实报道以赢得受众的信任。
  (2)声音多源,关注个体。在西方,媒体是独立于政府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有着监督政府、引导舆论的功能。西方读者对政府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多元主体的表达,尤其要注意克服所有信息均完全来自于政府官员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仅信息源要多元,传递的声音也要多元。同时,报道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对个体、细节的关注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
  (3)深度报道、重视评论。目前,我们网站的报道仍然是短消息居多,深度报道和评论性文章较少。深度报道体现的是网站的传播功力,评论则体现了网站媒体的态度,是此网站区别于彼网站的重要标志。用深度报道吸引受众,以评论彰显立场,是增强网站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4)双向交流,加强互动。互动性是评价新媒体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互动,网站了解了他们的读者;而在互动过程中,读者对网站的忠诚度和黏度都得到了增强。由于对外传播的对象和我们在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地理时空上的远隔,互动性较之对内传播就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交互为王”的时代,这对我国网站媒体的对外传播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57“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赵云泽:《中国报刊负面新闻近年的发展变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
  ②邱沛篁:《新闻传播手册》第21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第7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④杨保军:《负面新闻价值实现特征及其启示》,《新闻前哨》1999年第8期
  ⑤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347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