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隐私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夏德元
【本文提要】以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标志的后信息时代即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使生活其间的人们产生了短暂的不适。传统的传播伦理受到了考验,而新的传播伦理尚待构建。其中,隐私权的保护是摆在新闻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隐私权 媒介化社会 陌生人伦理 【中图分类号】G212
在当今这个名副其实的媒介化社会,无所不在的电子媒介,构建了一个处处充满数字电子信号的新空间——电子空间。电子媒介人淹没于这样的空间,同时也参与了这个空间的构建;其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空间、时间、地点等人类活动场景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嬗变。一句话,电子媒介人关于世界的观念变得与他们的前人和他们自己的过去很不一样了。换言之,电子媒介人在媒介化社会正经历着某些观念的大碰撞。
新媒体以及“电子媒介人”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自我角色认知,使他们普遍产生了一种角色迷失。①不仅如此,随着传播格局的变迁,过去那些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一统天下局面的传播伦理,也有些不适应了。比如,关于隐私权的保护,就有必要加以重新讨论。
隐私权保护是新闻传播伦理的传统话题,但在以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里,却遇到了新的困局。
社会的充分电子媒介化,使媒介对现实生活形成一种全面的殖民,达到了不留死角和空白、没有例外的地步。任何经媒介公布的信息,理论上都能在瞬间传遍全球,送达每一位电子媒介人,所以,隐私的范围也空前宽泛。过去,不必隐晦的报道题材,如今也必须加以重新考虑。
本来,报纸的新闻图片从来没有作为新闻源保护的对象进入过新闻从业者的视野,现在看来,这样的惯例有待打破。对公众人物公开活动进行摄影报道,当然谈不上肖像权保护的问题,但是,对普通民众未经授权的摄影报道,就未必适宜了。笔者在新浪微博见证了这样一个案例:《无锡日报》曾于2010年12月16日刊登了一组下雪后的街景照,不料其中一张男女携手同行的照片引发男子家人的愤怒,因为那位女子不是男子的老婆。这件事在新浪微博引起不小的轰动。有网友认为这是男主人公倒霉,因为这样的照片不属于新闻源保护的范畴。而笔者则认为,凡是涉及人面部的照片登报之前,都应该向被摄者征求同意,否则应被视为不当使用,或侵犯隐私。因为,虽然大街是公共场所,但是,个人在其中的行为却同样具有私密性,不应该不加分辨地加以广泛传播。这样的情况,与前媒介化时代大为不同。过去,一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因为距离(时间和空间)的屏障,并不会瞬间被另一个地点的人知晓,关于个人的信息,即便在一个城市上了报纸,一般也不会被传到另一个城市。而在电子媒介人无处不在的媒介化社会,新闻源的保护范围应该更加宽泛。
不仅如此,对一个地区的“扫街”摄影,同样会招致诉讼。
自承认其街景车从未加密的无线网络中无意间收集隐私数据之后,谷歌面临的麻烦不断增多。2010年5月2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家马萨诸塞州网络服务提供商及其用户在当地地区法庭对谷歌提起诉讼,指控谷歌街景车无意中搜集并储存当地居民无线网络所传递网页和邮件信息的行为违反了联邦和当地隐私保护法。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北区地方法院提起的另一起集体诉讼也正在展开,此外,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居民也提起类似诉讼。事件源于谷歌发表的一则道歉声明,在声明中,谷歌承认过去4年在全球部分地区使用摄影车拍摄街景时,无意中收集及保存了附近通过无线网络传送的大量私人数据。此后,谷歌遭遇“信任门”,不止美国消费者,其他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采取行动。澳大利亚宽带、通信和数字经济部部长Stephen Conroy对外表示,谷歌所称无意间收集到数据的论述并不属实,他认为谷歌特意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用于收集这些信息,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隐私侵犯行为。②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为了回应隐私的争议,谷歌开始模糊被街景摄像机采集,并在谷歌街景地图中出现的人的面部。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并不买账,认为这只是治标,没有治本。” ③
西班牙数据保护组织——“西班牙数据保护局”于2010年10月曾提起诉讼,指控谷歌在为其街景服务拍摄图片时非法获取了网民数据。西班牙数据保护局通过网站发表声明指出:“西班牙数据保护局在今年5月开展了相关调查,现在已经启动法律程序,起诉谷歌违反了西班牙有关数据保护的法律。”该组织还表示,已经掌握了谷歌在为其街景服务拍摄图片时非法获取和存储WiFi网络用户数据,并把此类数据传至美国的五项违法证据。④
还有一类隐私泄露的案例,被网友戏称为“躺着也中枪”,指无缘无故受到牵连。事情缘起于某华人论坛的一张普通诉苦帖,一个伤心的留守老婆贴出了在外留学的老公写给自己的分手信。信里的细节引导大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人肉搜索”,很快男主角和在国外的出轨对象都被“人肉”了出来。本来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想不到拔出萝卜带出泥,在一张负心老公的实验室合照中,一位清秀的中国女导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被冠以“美女教授”的称号辗转传诵。这又刺激到了论坛上一位网友,她宣称“美女教授”跟她的老公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一时间,论坛再次沸腾了,网友们开始将矛头指向“美女导师”,将她的学术背景挖了个底朝天,还质疑她在美国所获的奖项。甚至还有人贴出了她读书时候的成绩单和做演讲的视频,有好事的网友还扬言要写信给评奖部门举报……
类似的人肉搜索案例还有很多。比如2010年8月,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贴图“晒”自己买的新鞋架,想不到遭到高达近百楼⑤的搜索,网民们从贴图中的“鞋子”、“冰箱”、“地板”等细节入手,猜测楼主的身高、爱好、职业,甚至是不是未婚同居。不久,为了证实这些猜想,网友搜索到了此人的博客、她发过的帖子以及新浪微博,最后,还公布了此人的详细个人信息,甚至包括职业、地址以及手机号。这样精准的人肉搜索,让人叹为观止,也使人不寒而栗。
《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姜晟颍在引述了上述案例后议论道:“人类的洞察力因为网络之间的无限链接被放大了。你我有限认知的世界因为网络的串联而变得无限耳聪目明。可是,当我们在感慨‘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时候,却发现网络上更多的是上述让人感慨的八卦新闻和对无辜者隐私肆无忌惮的暴晒。有人自嘲,称网络科技之于人类文明,埋下了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电子媒介人在类似上述案例中所表现出的狂欢式的搜索接力,也许只是网络游戏精神的小试牛刀。对此固然不必过于悲观,但是无论如何,正如记者所言:“网络的本质,是带来更多社会的自在,而不是让人噤若寒蝉,不敢敞开心扉。那些无处安放的洞察灵感,如果只是网络青春期的戏谑与骚动,也是让人莞尔一笑的乐事;如果形成新的网络灰色势力,并乐此不疲地戏弄网络智慧、挑战伦理底线,那倒真的是货真价实的‘龙种’换了‘跳蚤’。”⑥
网民在“八卦”事件上的表现,再次印证了笔者关于电子媒介人与游戏文化关系的认识。⑦游戏确实是人类活动的高级境界,但是,游戏也应遵守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无异于一场散弹横飞的混战。
有学者考察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脸谱网的隐私政策后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陌生人伦理”。因为,自Web2.0兴盛以来,“熟人社交”的模式已经被“过度消费”,很快步入了另一座高地——“陌生人的偶遇”。社会网络化网站带给人们的兴奋体验,已经不再是同学、亲友、同事等老相识的数字化交往,而是抵达了更加开放、充满意外和新鲜感的公共空间。在类似候车大厅、超市、影院、球场的公共场所,脸谱网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对彼此共同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新闻、明星人物评头论足。人们继而发现,通过记录一个穿行在各类网站,留下只言片语、消费记录、登录信息的人来说,假若能采集到这个人足够的“足迹”信息,勾勒出他的喜好乃至怪癖,并非难事。“陌生人的偶遇”一方面让巧遇、邂逅成为缘分的最佳注脚,另一方面又让人把“隐私”的边界悄然向外推延: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更多地发生在私密空间里的话,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则不难从公共空间的“足迹”中推演出来。这样的现实,把脸谱网的隐私政策,甚至业务模式推到了两难境地:如果不能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隐私信息),或者记录了这些信息而不能加以利用的话,脸谱网就不会存在;但如果海量的记录和庞大的计算能力(特别是“社会计算”能力,比如人肉搜索)任其膨胀的话,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将日益变得透明。
“一时间,‘隐私’仿佛成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拦路虎’,难怪扎克伯格感叹道,‘隐私是一个过时了的社会学用语’。”⑧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其微博里说:“我觉得微博好像是亿万面镜子,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尖的,它的意义不在于每一面镜子都能准确地映照周围的世界,而在于无数的映照,会让世界更加透明,让每个人有更多的判断权力。”⑨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透明,在使各种丑行恶状无所遁形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殃及无辜,造成越来越多的误伤呢?这无疑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传播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特约研究员,编审,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社长。本文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课题《媒介化社会人与媒介关系的变迁研究》成果之一,并获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科研基金资助)
注释:
①参见夏德元:《数字时代电子媒介人的崛起与出版新视界》,《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②《谷歌因“街景车”面临集体诉讼》,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27/c_12146300.htm
③http://www.cnw.com.cn/security-anti-virus/htm2010/20100825_204793_3.shtml
④《谷歌街景服务被指违法 在西班牙遭起诉》,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24708.htm
⑤论坛中回帖被网友称为“盖楼”,因为帖子是上下层叠的;“近百楼”,意味着有近100个回合的网友间的交叉互动。
⑥姜晟颍:《“网络八民”起哄,躺着也会中枪》,《申江服务导报》2011年1月26日
⑦参见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第115~11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⑧段永朝:《隐私:从“足迹”到“心迹”》,http://www.caijing.com.cn /2011-03-18/110669255.html
⑨参见秦朔的微博。http://weibo.com/1863057363/xoICe5Z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