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交流经验 探索长效机制
——文新报业集团“走转改与传媒机制改革研讨会”综述
辛济
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新闻记者杂志社与文新集团新闻办联合主办的“走转改与传媒机制改革研讨会”于10月28日至29日召开,来自文新集团媒体一线的采编人员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走转改”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引发的思考,展开热烈研讨。
在研讨会上,文新集团部分媒体交流了“走转改”活动的有关措施及相关思考。《文汇报》总编助理缪克构说,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新闻记者或新闻采访还有什么样的优势?我想到的是新闻的专业精神。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当前正在深入展开的“走转改”活动,其实正是让我们重拾新闻专业精神,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一项抓手。结合《文汇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的报道经验,缪克构说,近年来,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针对这“三多”现象,《文汇报》提出“采什么”、“怎么采”、“怎么写”的新思路。采什么——采的是不为人所熟知的甚至被遮蔽的“凡人善事”;怎么采——到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第一线去面对面、近距离采访;怎么写——写真事、录真话、记真情,有“地气”、有“热气”、有“生气”,又能以点带面,“拔出萝卜带出泥”,写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的真实报告。
《新民晚报》总编办主任秦武平在发言中提出,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新民晚报》刊发了不少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其关键是报社党委在活动初期就要求把“走基层”作为作风建设、业务建设的平台,把“走转改”活动作为进一步继承发扬《新民晚报》传统文脉的契机。根据《新民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的经验,秦武平提出:第一,要延伸新闻触角,带着思考走基层。只有推动记者深入基层重点调研,才能延伸新闻触角挖掘到更多新闻源。走基层报道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就要在贴近性、新闻性和思想性上下功夫。第二,要真实记录民意,带着感情走基层。“走转改”报道不应是“走马观花”,更不该泛泛而谈,而应融入现场、融入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的基层调查报告才能打动人心。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走基层才不会走过场。记者“走转改”活动的第一步是“走出去”,至于是否“走得深”、“下得去”,一方面与记者自身素养有关,另一方面报社的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新民晚报》再三强调记者现场采访和实地采访,在报纸版面上充分保障一些内容扎实的基层调查报告优先刊发。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裘正义说,“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民晚报》的文脉所在,必须坚守和弘扬。但另一方面,如何在新媒体勃兴的时代,探索传统报媒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走转改”活动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要靠原创力、公信力,不仅要display,更要有discover ——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展示,要有挖掘,要有思考,要有解读,要有引导,这才能形成传统媒体独特的优势。所以, “改文风”是广义的改,应该往读者喜闻乐见、有所助益的方向改,改出我们主流媒体所应有的更强的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
《东方早报》社长陆炎介绍了《东方早报》为“走转改”提供制度保障,对报社新闻操作守则进行细化改革的经验。他提出,“走基层”总结下来,要注意三点:一是真正走下去;二是要边走边学习;三是要边走边思考,要把在基层看到的点放到大格局里考量,才有利于我们掌握新闻事件背后的信息。作为一个年轻媒体,《东方早报》结合自身队伍特点,总结出三点“作风”追求:“踏实、肯干、谦虚”,或者说“更加踏实,更加肯干,更加谦虚”。在文风方面,《东方早报》总结了一些平时新闻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新闻采编规范确定下来。其中特别强调有几点禁忌:忌“哗众取宠”,将新闻事实娱乐化;忌“主观臆断”,将新闻事实概念化;忌“道听途说”,将新闻事实简单化;忌“断章取义”,将新闻事实片面化。
文新集团高级编辑吕怡然在发言中剖析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与走转改活动关系等问题。他提出,继为期半年的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之后,中央五部门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了部署。这两项活动呼应衔接,顺理成章,既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又有鲜明的时代表征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两者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著名报人范敬宜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真实的新闻,源自基层,源自生活,源自群众。而虚假的新闻,会在实际生活中露馅,难逃群众的火眼金睛。人民群众是新闻的创造者、鉴定师、评判人。因此,别以为“走基层”很容易,走过去转一圈就行,很轻松很简单。“走基层”是一门学问,须有新闻专业精神,遵循业务规范,否则即便“深入”了,“身入”了,也未必一定能采写出真新闻,甚至也会有“客里空”乘虚而入。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强荧结合当年他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时,从事体验式报道的经历,谈了对“走转改”活动的思考。强荧说,走基层,就要有激情。新闻记者如果没有激情,不真正扎根于现实当中,就没有写好新闻的基础。当年在《新民晚报》参与体验式报道时,强荧当过出租车司机、保险公司推销员、黄浦区巡警,卖过《新民晚报》,甚至还当过殡葬工,这些经历,对新闻记者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了解了人生的各个侧面有很大意义。强荧说,记者本质上就是平民、普通人,但有时候我们忘记了这点,忘记了自己的本质,所以搞“走转改”活动,就是要回归记者的本质,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汇报》夜班编辑许旸在“走转改”活动中参与了“乡土中国”专栏采写,她说,采访中融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场景中,感觉更像是贴心朋友间的交流,而不是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这样,采访对象也更容易敞开心扉,写出来的文字也更有血有肉。《新民晚报》首席记者薛慧卿说,“走转改”不应仅仅是一次暂时性的活动,对于记者来说,更关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倡导、培养深入采访、心入群众的意识,并能融入到日常的采访活动中。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黄芝晓结合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几次新闻改革,谈了对“走转改要走到底”命题的思考;上海市新闻学会名誉会长丁法章探讨了当今社会和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成长成才的路径(详见本期相关文章)。此外,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李道胜还介绍了上海市新闻界“走转改”活动的情况及要求;文新集团新闻办主任俞旻骁介绍了前一阶段文新集团媒体“走转改”活动的举措及取得的成绩。
最后,文新集团党委书记缪国琴在讲话中着重提出如何把“走转改”坚持下去,真正形成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她说:
1.在机制改革上我们可以做什么?以目前媒体考核机制为例,“工分制”取代“大锅饭”的改变确实给媒体生产力带来了质的提升,但同时也附带产生了许多诸如影响记者深入基层写报道的积极性等问题。虽然集团党委力推的首席记者、资深记者制度对“工分制”是一种完善,但“走转改”活动仍给我们提出新的改革的要求。
2.在采编队伍建设上我们可以做什么?“走转改”活动中,老总亲自带队,给年轻记者做表率,也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种“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还应继续发扬,同时也需要继续配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团队凝聚力建设等等。
3.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走转改”活动中所获得的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如何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并在今后坚持落实,这也是检验我们“走转改”是否真正成功的一个标准。
4.在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和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要做什么?中央开展“走转改”活动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是督促、引导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媒体社会责任的问题尤其显得突出。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如何领会中央精神,坚守媒体社会责任,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这个命题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