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页
  • 9页
  • 10页
  • 11页
  • 12页
  • 13页
  • 14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新闻中的另类不良文风
论新闻中的另类不良文风
  
  □ 丁柏铨
  【本文提要】 所谓另类不良文风,是一种与网络密切相关的不良文风。主要表现为:从网上直接下载新闻,以此取代自采自写自制;充当网上信息的“二传手”,传播虚假或不实信息;依据网上信息,不负责任地进行妄断;在报道和评论中任性而为,对情绪不加控制;不恰当的网络语言充斥媒体,形成泛滥之势。网络有着诸多好处,但也会对新闻文风构成一定负面影响。要高度警惕网络世界中的虚假信息;审慎对待网络世界中的八卦新闻;妥善处理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另类不良文风与以往的不良文风,在诸多方面是相同或相通的:与社会系统密切相关,存在一脉相承之处,都有很大危害性。
  【关键词】 新闻 另类 不良文风 网络   【中图分类号】 G212
  

  何谓文风?“文风就是指文章写作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文坛上一种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文章现象。文风对于写作主体的作者来说,是人们的思想作风在写作中的表现。”①作为文章现象,文风与社会的风气、与主体的思想作风紧密相连。
  在各类新闻中,文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新闻而言,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早已有之。在“大跃进”年代,在虚火升、浮夸盛的社会风气裹挟下,新闻传媒上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其表现令人瞠目结舌,而媒体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又反过来污染了社会风气;在“文革”中,恶劣文风达到了不可理喻和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媒体上的表现让人触目惊心,对整个社会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对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的抨击和抵制不自今日始。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将党内的恶劣文风斥为“党八股”。他在著名檄文《反对党八股》中,列数了“党八股”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等八大罪状。②后来,在解放区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收到了一定成效。建国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及新闻传媒时,对不良文风进行了尖锐批评:“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③人们可以感受到邓小平对媒体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厌恶之甚、批评之烈。1996年9月,江泽民这样批评不良文风:“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④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
  尽管如此,在当下,就总体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主政者、媒体负责人和新闻从业者,对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的憎恶程度,远不如对错误导向的憎恶程度,对优良文风的重视和践行也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并没有形成如下清醒认识——“文风不是小问题,文风代表着党风、政风,甚至影响着民风”⑤。有关人士存在如下误识:导向错误是大错,不能容忍,在导向问题上一定要慎而又慎;不良文风,则不在大问题之列,即使差些也情有可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媒体上,导向正确的“党八股”现象普遍存在。其实,从深层次上看问题,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其危害性并不亚于错误导向的危害性。
  新闻中的不良文风,存在久矣。习近平所说的“长”、“空”、“假”⑥,是对整个不良文风的准确概括,这一概括也完全适用于新闻不良文风。“长”,报道求大、求长、求全,面面俱到、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形同懒婆娘的裹脚布。“空”,空洞、空泛,空话、废话连篇,缺少具体实在的内容和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假”,与新闻真实性背道而驰,内容虚假或失实。捕风捉影、张冠李戴、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这样的新闻时常可见;虚与委蛇、心口不一,不说真话、不讲实话,发违心之论、多恭维之言,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也不是个别现象。新闻中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严重损害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的公信力。克服不良文风、消除恶劣文风、弘扬优良文风,任重而道远。
  文风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一种存在。它与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密不可分,与官场话风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文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不良风气,会滋生、繁衍出与此相对应的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关于这一话题,人们已经说得比较多了,故不赘述。
  此处想着重谈谈官场话风与新闻文风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官场话风在一些重要方面培育了新闻文风,新闻文风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场话风。一般而言,恶劣的官场话风对媒体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有着诱导和主导作用;而后者则为前者推波助澜,使其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在当今社会中,机关的某些话语病已成痼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话语病主要有:“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你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而又毫无意义的话),“漂亮的空话”(没有营养的话,原则来原则去不着实调的话,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的话),“严谨的套话”(长此以往形成固定套路的语言模式),“违心的假话”(有些话,明知是假却要默认为真,腹诽、装傻或许可以,但绝对不能点破),等等。⑦新闻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有些就是恶劣的官场话风在媒体上的自然而然的延伸和合乎逻辑的发展。因此,抵制新闻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应当是与抵制恶劣的官场话风同时并举的,甚至应该是从抵制恶劣的官场话风着手从根本上推进新闻文风的转变。
  

  笔者在本文中,拟提出一个概念:另类不良文风。这是一种与当下的网络媒体密切相关的不良文风。另类不良文风有着种种表现,现在择其要者,列述如下——
  其一,从网上直接下载新闻,以此取代自采自写自制。
  当下,新闻业内从网上下载内容之风盛行。这样做,即使传播了真实的信息也不可取。一部分新闻产品,生产速度奇快,投入精力奇少,质量水准奇低。有些新闻从业者所写的新闻,不是来自自己的采访,而是来自网络,甚至是网上的传言;记者没有到过基层,没有到过现场,没有接触过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而主要取自他人所写的载于网络的文本,对此只作局部增删、改动,就冠以自己的名字刊发。在粘贴过程中,同样的段落、文句多次出现,只字不差,明显留有下载的痕迹。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必然败坏新闻文风(许许多多新闻从业者至今仍然坚持新闻的优良文风,就是有力的证明),而只能说明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利用网络媒体投机取巧。其实,这是一种“巧取豪夺”,“取”和“夺”的是他人的精神产品;其“巧”和“豪”之处,在于采用了新媒体技术。有业界人士指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很多东西网上一搜、一查,便能整段整篇地下载下来,稍加改头换面,便成了自己的经典之作、惊世之语”,“下载风害人不浅”。⑧这种做法,有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之嫌,是昧良心之举,与新闻的优良文风格格不入。
  其二,充当网上信息的“二传手”,传播虚假或不实信息。
  将网络作为新闻的消息源,或从网上搜寻和发现新闻线索,并非不可。但放弃对网上信息真实性的查核,不经多源求证就信以为真,并以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通过本媒体进行传播,这就不仅会误导甚至毒害受众,而且还会严重损毁媒体及新闻从业者自身形象和声誉。
  某晚报2005年7月5日报道说:6月20 日,年仅18岁的少年作家蔡小飞因女友移情,从天津一家宾馆的13层楼跳下自杀。在他自杀前几天还参加了高考,并写下“高考反文”——《留给明天》,批判当前的教育应试体制。该文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同时,也意外地获得了满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并无蔡小飞其人其事,此例纯属虚构,系网上某博主所为。“这篇报道是该报实习生以网上博客的不实消息作为材料依据而采写的,既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违反了不得直接从网上转载新闻信息的规定。”⑨
  其三,依据不实的网上信息,不负责任地进行妄断。
  我们所倡导和坚持的优良文风,是充分体现科学、理性的文风,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文风,具备实事求是之心的文风。作为这种文风的体现,对事实所做的报道,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是合乎事实实际情况的客观报道;在报道中对事实所作的判断和评论,建立在对确凿事实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负责任的,而非主观臆测和恣肆妄断;新闻评论所体现的,是论点的无可挑剔,论证的严丝合缝,论据的确凿无疑。
  一篇题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网文,曾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该文的大意说,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一位后母把名叫小慧的6岁女孩打到不停吐血,6块脊椎断裂、尿失禁,极可能下半身瘫痪。一时间,口吐鲜血命悬一线的江西6岁女童令全国数以万计民众揪心,同时该女童的后妈也直接被媒体和民间有罪推定为“史上最毒后妈”,“没人性”、“畜生”、“禽兽不如”等词铺天盖地、层出不穷,甚至有网络民兵声言要除之而后快。⑩在这里,理性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媒体几乎是毫无保留地采用了此网文的素材和网文作者的基本判断,不惜为此提供版面和节目时段,致使事态不断扩大。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网文和某些媒体据此所作报道严重失实,特定媒体在报道中提出和传播的结论是妄断。小慧本身患有某种疾病,并非遭后妈殴打致病,其后妈并没有殴打过她。如媒体坚持求实的作风,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做到对事实真相有所了解,将不致于误导受众和伤害当事人。
  其四,在报道和评论中任性而为,对情绪不加控制。
  任性而为,即任性子、随情绪而为。毋庸讳言,在网络条件下,个体和群体情绪化的倾向比较严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网民在涉及某些人物、某些事件、某些问题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往往会发表一些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言论,放纵情绪、缺乏理性、一吐为快;会发从众之论而不顾及情况是否确实,也不考虑后果可能会怎样。这种情况在网上出现已属不当,若为吸引受众眼球或出于其他考虑而搬至新闻传媒上,当把关不把关,则更是失职。这是不良文风的又一具体体现。
  时评家鄢烈山在分析过往的某些影响巨大的社会事件与网络的关系时指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为数众多的网络‘愤青’中表现最明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屈辱和挫折,深感无奈和无力,自身也没有多少话事权和话语权,于是将愤懑转移到反美仇日的‘爱国主义’叫嚷中,转移到对‘第三者’铜须或‘流氓外教’等人的道德讨伐中,从中得到一点参与感和可怜的心理平衡。”[11]在网络环境中,一些网民为寻求心理平衡和因情绪驱遣而说事,假借眼前之事以宣泄原先就有的情绪,这类现象相当普遍,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对此不加控制而任其在媒体上蔓延。
  其五,不恰当的网络语言充斥媒体,形成泛滥之势。
  对于网络语言,不可一概而论,不宜不加选择地使之成为新闻传媒使用的语言。
  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网络语言,其语汇、句式、语言方式等,鲜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例如,曾经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中出现过的网络热词“给力”,就是如此(但此后各媒体均频频使用“给力”,一时间掀起了热浪,不免给人乏味之感)。在一度成为网络热词的“被就业”、“被逝世”、“被代言”中,一个“被”字被用活了。它将被动者的无奈和主动者的妄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诙谐中隐含了丰富的意味,耐人寻味。此外,“躲猫猫”、“70码”等等,也有其可取之处。对于这一类网络语言,媒体可谨慎使用。
  但以下几类网络语言,并不是新闻传媒应取的语言。
  ——太过武断、太过绝对的网络语言。如果将它们作为新闻传媒使用的语言显然是不合适的。然而在现实中,媒体上此类语言甚多。“史上最牛……”一类句式,已转化成媒体语言,出现频率极高,已成为记者、编辑们不假思索使用和最喜欢使用的话语之一。“史上最牛……”的说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它只是网友们主观性的说法,与现实社会环境中‘历史上最’的经过考证的说法完全不一样”。[12]对于此类语言在新闻传媒上的泛滥,恐怕只能用特定主体判断轻率、思想懒惰和语言贫乏来解释。
  ——只适合于小众传播的网络语言。一部分网络语言,具有某种戏谑成分,没有恶意、不失幽默,在特定语境即非大众场合使用,无可厚非也无伤大雅;但在新闻传媒上使用就值得推敲了。例如“杯具”、“餐具”、“洗具”(分别为“悲剧”、“惨剧”、“喜剧”的谐音),对其特殊含义,“小众”不仅理解、认同而且津津乐道,然而大众则可能不解其意,或者虽然能明了其意却未必认同。对此类网络语言,媒体不宜盲从。
  ——缺乏确定意义的网络语言。这类网络语言显得相当随意,尤以“门”字最为典型。“门”,此门并非实在之门,而被赋予了特别的功能。百度百科解释说:“‘门事件’属于网络文化。网友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的事件,取名为‘××门’,往往该类事件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炒作性。”[13]百度百科列出的“门事件”约有200个,其中被媒体以“××门”报道过的不在少数,这不能不给人以泛滥成灾之感。“水门事件”作为最初的“门事件”,特指如下政治丑闻: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人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潜入民主党位于水门大厦的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水门事件”这一关于政治丑闻的词的广泛传播有其必然性。媒体对有关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的报道,以“拉链门”指称其特定内容,将“门”由政治丑闻引申至性丑闻,颇具调侃意味。我国媒体对陈冠希和一些女艺人之间的自拍照和其他图片所构成的事件的报道,采用了“艳照门”的称谓,属尚能被认可的范围。而媒体报道中的某些所谓的“门”,实在是莫名其妙。如:浴室征婚门、代表门、弃权门、翻脸门、天线门、早熟门、友妈门、打错门、排骨门、学历门、饭局门、堕胎门、骚扰门、神兽骗子门、搜索门、踩猫门、气候门、街头门、裸奔门、车祸门、吊灯门、盒子门、上海地铁洗手门、跳跳门、牵手门、公园拉拉门、BT门、开心门、泼墨门、兽兽门等等。[14]给人的印象是: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与“门”相连,“门”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定内涵,成为某些新闻人惰性十足和创造性匮乏的典型表现。
  ——纯粹是玩字词游戏的网络语言。例如“闹太套”、“我勒个去”、“羡慕嫉妒恨”等。“闹太套”、“我勒个去”,属不知所云;“羡慕嫉妒恨”,则显得相当罗嗦、拗口。这一类网络语言,完全颠覆了准确、鲜明、生动的优良文风。作为个体的写作行为,不宜提倡;在媒体上,则应禁绝。新闻传媒不应为此类网络语言提供一席之地。
  

  网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虚拟性。在这一特定的虚拟世界中,行为主体在发表意见、发布信息方面体现出比较大的自主权和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性,在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时受控、被阻的情况少于现实世界。这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人人都有麦克风”,是由传播技术的革命带来的有别于以往的一个显著成果,当然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民主得以扩大的一种直接呈现。惟其“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成了传播者,人多势众,波澜壮阔,就不可能不对新闻传媒以至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网络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以及逐渐形成的网络文化,对新闻文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网络世界是民智汇集的广阔空间,个中呈现出原生态民意和原生态民声的品格。草根的心声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网络的海量储存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极有价值的信息和极有价值的意见。此类信息和意见,大量地来自普通民众,来自社会底层;如果不是网络所提供的条件,它们不可能在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并广受关注。这样一种景观,非传统媒体所能及。就总体情况而言,网络语言中不乏鲜活、生动的元素,它充满生活气息和表现力。可见,网络是改进新闻文风可资借用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渠道之一,熟悉网络世界,放下身段从中虚心学习并汲取营养,这是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接地气”的重要途径。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网络也会对新闻文风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对以下三种情况应予以特别注意:
  一是高度警惕网络世界中的虚假信息。
  在网络世界中,一些网民原先微弱的声音,会因其他众多网民的踊跃附和、响应而不断得到放大,从而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正因为如此,碎片化的信息和言论会得到凝聚并进而形成巨大的舆论浪潮。使用网络,没有很高的准入门槛。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这就难免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混杂,有价值信息与无价值信息混杂,真知灼见与错误观点混杂。在此情况下,特定主体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难度,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都有增无减。如果只是把网上的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线索来处理,然后予以细心甄别,并围绕有关事实进行深入采访和深度挖掘,这不失为利用网络扩展新闻报道题材来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倘若满足于对网上的资料做粘粘贴贴的工作,不做选择、不加查核、不作甄别,照转照发,就会掉入陷阱,做出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蠢事来。此类不良文风的本质,当仍然是不实,内容不真实、作风不扎实;然而它不能不是原有不良的乃至恶劣文风在新的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二是审慎对待网络世界中的八卦新闻。
  由于存在先天性的因素,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网络的强项),也不乏八卦新闻,可谓无奇不有。根据网上的八卦新闻做出并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某些新闻产品,也因此而显现出其极端的怪异性和刺激性。一些新闻从业者乐此不疲,而他们尤其关注网上的有关“性”(男女之事)、“腥”(血腥之事)、“星”(明星之事)的信息,以此为自己经常性的报道原料并藉以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最终获得滚滚财源。热衷于将网上的八卦新闻搬到传统媒体上进行再传播,满足的是市场上一部分品位不高的消费者的需求,瞄准的是广告主的钱袋子,体现的是新闻从业者显而易见的不良文风。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被人们称作‘尖叫新闻’的一类新闻,根本不从社会存在出发,专门寻找编发能刺激读者的‘人咬狗’式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这类报纸是在用‘尖叫新闻’吸引读者,用读者招徕广告商,可见,这类新闻传播的目的,只是谋求最大利润,根本不考虑受众需求。这样的新闻传播逻辑形成的文风,完全受资本的诱导,而商业资本的本质是唯利是图,报纸新闻由商业资本操纵,就等于为虎作伥。”[15]“尖叫新闻”即带有强烈刺激性的新闻,与笔者所说的“八卦新闻”意思相近,在网络中有极大的蕴藏量。文风受到商业资本的熏染、诱导、操纵,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往往因此而沾染了铜臭。这是另类不良文风相对于以往不良的乃至恶劣的文风的不同之处。
  三是妥善处理网络热词和网络流行语。
  在网络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是来自网民的语言,而非来自官方的语言。它与刻板的、死气沉沉的官腔官调迥异,体现出语汇丰富、传播快捷、句式杂陈、频频更迭等诸多特点,并受到相当一部分网民的青睐。其中,不乏鲜活生动、体现出睿智的话语,多调侃戏谑,多黑色幽默,多讥讽挖苦,行文自由、随意,不讲究规范。由于人人参与,因而参差不齐。如果择善而从,有利于媒体改进文风;如果取其垃圾,则会使文风中增加不良的成分。因此,媒体对网络语言需要审慎选择,择优而取,而不能照单全收。
  著名作家蒋子龙曾经慨叹:“谁都清楚现在的‘粉丝’不是食品,‘钢丝’不是建筑材料,炒作不局限于厨房,‘韩流’更是与冷空气无关……语言已经发展到和词典没有多少关系,进入一个类似猜谜和绕口令的时代”,“现代绕口令不单绕口,还绕脑子、绕情感、绕生活、绕世道……须格外小心,不要被七绕八绕地绕进去”。[16]
  受蒋子龙所言启发,笔者认为,对另类不良文风的话语风格,大致可作以下概括:对容易说明白的事情,却偏偏要用不明白的话来说;对简单的道理,却每每是用复杂的话来说;对可以直说的事理,却喜好用绕口令的话来说——总之,不是举重若轻,而是举轻若重。在当下,这种文风颇为常见,而在网络世界中则是相当显眼。这是另类文风的一个新的突出之点。
  言语方式是文风的重要构成部分。屡受诟病的官腔官调,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社会的语言生态和新闻传媒的语言系统,当然难辞其咎,此为不良的乃至恶劣文风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这一向度上加大抵制和整治不良乃至恶劣文风的力度,理所当然。然而,人们常常忽视了滥用网络语言对新闻文风所构成的严重危害,在这一向度上的抵制和整治可谓乏力。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另类不良文风与以往的不良文风,或许在表现方式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然而它们在诸多方面又是相同或相通的。
  首先,另类不良文风与以往的不良文风,它们都不是文坛上的孤立现象,而与社会系统密切相关。
  不管是什么样的不良文风,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土壤和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着的。既然是不良文风,就必定既有历代在文章写作方面的积弊发生作用的因素,也有当时的时代风貌对此发生作用的因素。历朝历代的八股之风,根深蒂固,对“党八股”无疑是深有影响的,此为延安时期“党八股”盛行的远因;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则是其时“党八股”盛行的近因。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大跃进”年代,虚夸浮躁之风畅行无阻,为此时的不良文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的文风极其恶劣,政治因素对文风的影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媒体上,寻章摘句成风,“最最……”式赞语充斥,“表忠心”类语言频现,“致敬电”体文本铺天盖地,把赞语说绝的目的是掩盖特定主体做坏事的本质。另一方面,对“眼中钉”则动辄批判、“横扫”,动辄“上纲”、“上线”,置之死地而后快,以此服务于篡党夺权的政治目的。当前的另类不良文风,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投影。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使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媒体惯常使用的手段。从网上获取资料的便捷性,遂成为新闻从业者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的重要路径。进而言之,对责任的淡漠与对实利的追逐,从形似不同的方向上腐蚀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共同侵蚀着新闻文风。说“形似不同”,是因为两者虽有差异,然而实际上联系紧密,且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其次,另类不良文风与以往的不良文风,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文风不良乃至恶劣的行为主体,表现出如下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实事求是之心和之行,不求真、不务实;二是缺乏对受众应有的尊重,对受众冷漠之至;三是缺乏传播者应有的责任意识,忘却了自己之所应为。
  文风不良乃至恶劣者,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实事求是之心、之行。逼近事实的真相,获得对事实的真理性认识,既费时、又费力,需投入很多心力。文风不良乃至恶劣者,放弃新闻从业者应当作出的努力,贪省事、走捷径、图功利,常因免去了艰辛的付出而陷入报道失实的窘境。再则,据实和如实报道新闻事实,正确判断和评论新闻事实,往往无可避免地要针砭时弊,要得罪关系户,说真话、实话需要有胆有识,而不是打哈哈、忽悠人。文风不良乃至恶劣者,则会回避矛盾、绕道而行,或者是送上一堆无关痛痒的套话,或者是说上一番言不由衷的废话。
  文风不良乃至恶劣者,从来不把受众放在眼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受众为本位,既不顾受众的心理感受,也不顾传播的实际效果,他们实质上是拒受众于千里之外。而受众呢,则对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传播方式深恶痛绝,不仅嗤之以鼻、不予理睬,而且以“僵”、“松”、“空”、“陈”(解放前“四大家族”的谐音)讥之。得不到目标受众认可的任何传播,都不是能产生正效应的有效传播,倘若如此,传播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也就荡然无存。
  文风不良乃至恶劣者,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网络是信息和意见的集散地,是巨大无边的虚拟空间。网络语言因此而有其不可避免的芜杂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想发布的信息,发表自己想发表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也就无所顾忌地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文风。要求网上的文本都体现优良的文风,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人们有理由要求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在使用网上的素材和使用网络语言时,坚持体现优良的新闻文风。媒体及其从业者肩负着这样的神圣责任。
  最后,另类不良文风与以往的不良文风,它们都有着很大的危害性。
  举凡现实的不良乃至恶劣文风,其严重危害性都可以用误党、误国、误民来概括。此风蔓延、猖獗,必将造成执政党与公众之间的隔膜、隔阂,伤及党的执政基础,而执政党自身也会难聚党心,是谓误党;必将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是谓误国;必将贬损党政和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漠视民众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民生和民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谓误民。毛泽东当年说“党八股”“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可谓振聋发聩、所言极是。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在要克服的不良文风中,也就包括了笔者所说的另类不良文风。■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注释:
  ①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第4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②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790~797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见《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1996年9月27日
  ⑤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课题》,《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
  ⑥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求是》2010年第10期
  ⑦王兆贵:《机关话语病》,《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7日
  ⑧见《网上热传官场领导流行的12词 透出四种不良风气》,http://news.hsw.cn/2008-08/12/content_10201620.htm。
  ⑨贾亦凡、陈斌:《2003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⑩见《该对“史上最毒后妈”说声对不起》,http://view.news.qq.com/a/20070723/000046.htm。
  [11]鄢烈山:《愤世与媚俗——今天的言论需要怎样的文风》,《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18日
  [12]潘莹耀:《从“史上最牛”谈新闻标题遭遇网络语言》,《时代经贸》2008年第12期
  [13][14]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317.htm。
  [15]杜耀峰:《文因载道而著 道凭文新而彰——关于报纸文风问题的思考》,《新闻战线》2005年第7期
  [16]蒋子龙:《时下流行“绕口令”》,《天津日报》2008年4月15日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