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7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曾建雄
  丁淦林先生做人低调谦和,做事认真踏实,做学问不图虚名。从容淡定,不肆张扬,举重若轻,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与人为善。这是丁先生的性格基调,也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也极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从一些生活小事及细节中,不难体察丁先生质朴务实的个性特点。记得同门弟子见丁先生年事已高,曾经筹划在他即将步入八十寿辰之前的今年,举办一个生日“PARTY”,并让我事先征求一下先生的意见。我就着春节电话拜年的当口,向丁先生提及祝寿之事,电话那头他当即婉言谢绝,且十分诚恳地说:“祝寿劳民伤财,还是不办为好,大家现在工作都很忙,没必要专程为此事花费时间精力,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谢谢!”几句实实在在的贴心话,让学生心头热乎乎的,既感动又感慨:此乃厚德长者的风范!
  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可贵品质,在丁先生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尽力做好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热情到位的服务,这是丁先生自始至终的准则。他教学态度极认真,对讲义精益求精,从已出版的《丁淦林文集》所载“教案选”的几节内容中,不难看出他在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厚实功底:缜密周全的布局结构,深刻透彻的条分缕析……足见他在课堂教学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
  国内有的教授功成名就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这似乎成了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专门下文规定: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而丁先生坚持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却是出于自觉,并不需要文件督促。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直至1997年担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他都没有离开讲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课,为本校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兢兢业业地工作,还热心帮助和指导前来进修的学员,为各地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传媒培养急需的新闻人才。
  尽管教学工作繁忙(加上还有社会兼职),但丁先生仍然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勤于耕耘,建树颇多;特别是在新闻史研究及相关教材的编写方面,思路新颖,与时俱进,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学术洞见,完成了带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例如,1997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他在发言中提出,新闻史的研究需要深化,不仅要描述过程,还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只有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才能做出有深度的宏观概括。他还指出,中国新闻事业史正在向新闻传播史扩展,有的新闻事件如果摆到世界新闻史的范围去考察,其深度和广度就会大不一样。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令当时不少与会者很受启发。正是这种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使得丁先生没有随着年岁增长而出现老态或落伍的征兆。恰恰相反,他眼观六路、耳闻八方,颇具学术敏锐,思想解放的程度甚至远在一些中青年学者之上。开阔的视野,使丁先生近些年来的学术研究更上层楼,硕果累累,其水平扶摇直上,已俨然成一大家矣。■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