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的绘画效果
版式设计的绘画效果
——美国报纸“9·11”十周年纪念头版纵览
□郭建良
【本文提要】 变化是治疗报纸版面老旧的药方。美国报纸借着纪念“9·11”十周年之机,充分利用这一药方,大规模、全方位地在版式设计上创新求变,尤其是头版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就其中呈现出来的绘画效果及其情感表达,做简要归类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美国报纸版面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为我们报纸每逢年底就要思考的版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9·11” 报纸版式 绘画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9
今年9月11日,是“9·11”十周年纪念日。围绕这个主题,美国报纸展开了一场版式设计竞赛,各式各样充满着情感、智慧和想象力的版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留白设计的广泛应用;让人感慨良多的,是对逝者的缅怀尊重;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版式设计的绘画效果。
构思巧妙的天人感应
借助天空来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这是一些美国报纸不约而同的设计思路。
1.疏可走马的速写画
2011年9月11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出版的《Albuquerque Journal》报头版,是一个很独特的留白版面:没有照片,没有图表,也没有色彩,甚至没有大字标题,只是在版面的中上位置用了一张钢笔速写和几行简短文字,其余,全是空白(见封三图1)。
速写原本就是新闻摄影出现之前形象化地报道新闻的主要形式,现在国际主流报纸中依然有对其情有独钟的,比如法国《世界报》。
这幅速写画面上画了三个图案,分别是“9·11”恐怖分子劫机袭击以及乘客与劫机分子搏斗坠机的三个地点,由左至右是:五角大楼、世贸大厦双子塔和宾夕法尼亚香克斯维尔。前两个地点直接画出标志性的地标建筑的外形,第三处是在野外,作者就以一颗小树来代替。将双子塔摆在画面中间,除了图形上的考虑以外,显然也是为了居中突出它的重要性。奥巴马夫妇马不停蹄参加了全部三地的纪念活动。所以,这个速写虽然画面简洁,却也紧紧抓住了新闻的重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速写的上方是一个简洁的主标题:“永远铭记2001年9月11日”,也比平日小了许多。这当然也是为了配合线条纤细、而且占版很小的速写主图。为了整个版式的协调一致,报头也做了不小的调整,报头字缩小到比标题字还小一级。
速写的下面是一行简短的副标题:“为了纪念”。接下来是稍长的两行小字:“10年后,我们满怀敬意地怀念在9·11逝去的2977个生命”。再下面是更简短的三行小字,分别标明了三处遇难人数。所有文字墨迹都比较淡,且每一行都居中排列,形成整体结构上的工整、均衡、甚至对称。
这个版面的另一特点,是留白空间的处理充满了想象力。速写和文字的周围看似一片空白,实则是编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所在:将繁星点点的夜空作为底子铺满了整个版面。“星空”便成了大背景。这样一来,整个版面又多了一层深邃和厚重的内涵。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将每一颗星星看做是每一个亡灵。这样,版面上那些怀念的文字便有了针对性,速写中的三个图案也就有了落脚点。
无数的繁星又被设计成黑、灰两个色调(见图2,见本期Page93),只要注视这个版面片刻,就会感觉那星星似乎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似乎在向读者“诉说”。在这样“晴朗”的夜空之下,与闪烁的星星互相倾诉思念之情,在深沉与厚重之中,又多了一层思念无边、天长地久的永恒与阴阳两隔、繁星传情的浪漫。这个留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为主图的速写是手绘的,铺底的星空是电脑做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得整个版面依然呈现出淡雅的速写画效果,淡淡的哀伤中又融入了淡淡的温馨。对逝者的缅怀不经意间清风拂面一般地在天地之间弥漫开来。整个版面,呈现出完美和谐的一致性。而那幅速写就是统领版面的灵魂。
在特殊的日子里,在特殊的情况下,报纸的头版也是可以设计得如此写意、如此抒情的。这是否预示着报纸版式设计创新的一个方向?
相比之下,同一天在巴西约恩维利出版的《新闻报》(A Notícia)虽然也用了类似速写一样的简洁线条勾勒出世贸大厦及其周边建筑的外形,但是,那线条不是“亲手”绘制的,就缺乏情感的融入,就隔了一层,就很难打动读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新闻报》这个版面与《Albuquerque Journal》报那个版面都不在一个档次(见图3,见本期Page93)。这差别,一句话,巴西毕竟不是美国。无论是画图还是画版,说到底都是感情活儿,用情的程度,在作品上是一目了然的。
2.密不透风的拼贴画
同样利用天空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Albuquerque Journal》报头版疏可走马的留白设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天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每日新闻》(Newsday)头版密不透风的版式设计。整个版面由众多照片拼成,挤满整个版面,不留一丝一毫空白。连标题区也设计成半透明的,以免遮盖背景上的照片。
整个版面用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摄影记者唐·埃默特(Don Emmert)以大广角镜头仰角拍摄的世贸遗址现场照片铺底,照片气势非凡地展现新的摩天大厦正在拔地而起。照片的天空部分被编辑充分利用,密密麻麻排满了遇难者的头像,形成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的效果。仿佛遇难者的在天之灵正在俯瞰人间、俯瞰纽约、俯瞰着世贸大厦遗址的建设进程。醒目的压图标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We will never forget)。“天人感应”的设计思路,与《Albuquerque Journal》报头如出一辙(见封三图4)。
两个版面,一个偏写意,一个重写实,虽然表现形式有天差地别,但是情感表达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借助天空来寄托对遇难者的永恒怀念。
对遇难者的尊重
许许多多的报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遇难者的名字排在头版的做法,但是排法各异,呈现出不同画种的效果。
1.点彩油画
2011年9月11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维多利亚出版的《Victoria Advocate》报,采用了超常规的版式设计,用两个整版来刊登全部遇难者的名字及其年龄等个人信息。这个版式精彩之处在于,编辑并不是直接在白纸上走文字,而是先将这个通版整体铺上橘红底色,又在底色上几乎满版“铺”一张“9·11”之前的世贸大厦照片,然后再以照片为背景,在上面不分栏、也不分段地密走文字。形成的整体效果仿佛是一幅具有浓重现代气息的印象派点彩油画。而每个遇难者的名字也就成了整幅“油画”的色彩元素。此时,橘红底色便成了这幅“油画”的边框,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见封三图5)。
为了这幅特殊油画的整体完美,编辑将报头缩小后再弱化,放在图画的右上角。报眉则被挪到了油画的上边框内。就连大字标题“我们铭记”也没有压在画面之上,而是放在稍宽一点的底边框内。整个版面犹如展厅中的一幅布展作品。
2.装饰画
2011年9月11日,在迈阿密出版的西班牙文《迈阿密先驱报》(El Nuevo Heraldo)头版,设计者把遇难者的名字以灰色字、不分栏排满整个版面,形成一幅装饰画的底色。在其上面创作出淡淡的双子塔的阴影和一枝悬浮在空中的、鲜艳的红玫瑰(见封三图6)。红玫瑰寄相思,很传统的思路,却呈现出现代感极强的视觉效果。这个版面的精彩就在于传统思路的求变与创新,追求整个版面的装饰画效果。亮点就是双子塔阴影的设计和玫瑰花悬浮效果。
3.文字画
文字画,就是完全由文字结构而成的绘画,它可以模仿出各种绘画效果。
2011年9月10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卡尔布出版的《每日纪事报》(Daily Chronicle)头版,以所有遇难者的名字“构建”起巍峨的世贸双塔。为了凸显双塔的外形,名字排列只分两栏,栏中不分段,首行就顶格走文字,如同在向事先设计好的双塔模具中“浇铸”文字(见图7,见本期Page94)。
这也是一个运用“留白”手法设计的版式,遇难者名字“铸造”的世贸双塔周围,全部留白。为了呈现出完美的双塔外形,报头也做了特别改动:取消了“天线”,简化了报眉,缩小了报头字,使其构成塔楼顶部结构形状,成为双塔的一部分。同时,加粗“地线”,在强化版面边界的同时,也使得宽出双塔之外的地线部分呈现出广阔无垠的地平线的效果:在“辽阔”的大地上,逝者名字铸造的双塔纪念碑巍然屹立、气势宏大。为了表现双塔的高峻感,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下浓上淡的色调渐变,这也符合当年“9·11”晴空万里的天气状况。
在“地线”下面,编辑也动了心思,做了很好的构思:纵向加线分出四栏,分别排列文章导读和该报条形码。尤其是竖向的条码和栏隔线(当然也包括那些文字),好似双塔地基的剖面图中密密麻麻打入地下的建筑基础桩,使得“双塔”呈现出坚实、稳定的建筑效果,同时也使整个版面传递出庄严、肃穆、凝重气氛。
这个版式最为巧妙的地方在于标题的设计。
为了形象地纪念十年前飞机撞楼那一惨烈的时刻,编辑在当年“双塔”被撞击的位置留出空白来制作标题。标题分四行,最上一行用很小的文字标出惨案发生的时间:2001年9月11日;第二行是稍大一点的红色字,凸显:10周年后;再下来是两行黑体大字标题:铭记遇难同胞。这四行标题也处理得十分用心:上两行引题,小字,没有突破“双塔”外形边界,与双塔融为一体。两行主标题字则突破了“双塔”外形边界,一直“走”到版面的右边界,与“地线”的版界上下呼应,使得比报头字还要大的这两行标题字仿佛是在外力作用下“楔”进双塔一般,很形象地“再现”了当年飞机撞进世贸大厦情景。
文字,同样也可以“很形象”,也可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永远记住那一时刻。这是这个版式设计的另一个亮点。
这幅“文字画”版面,强调了当年真实情节,甚至再现了天气的真实状况,具有很强的再现历史的新闻传播意识。这是比其他绘画版面高出一筹的地方。
版面上,红色字的使用也可圈可点,所有遇难者的名字由标明遇难地点的大写红色字引领,逐一排列。首行顶格的就是“WORLD TRADE CENTER”世贸大厦,其后是四架航班的名称。特别值得说的是,在右下方红字标明的“美国航空公司11号航班”(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11)之后,看到了华裔空姐邓月薇(Betty Ann Ong)的名字,见图8(见本期Page95)框内。
邓月薇当时就服务在第一架撞向世贸大厦的11号航班上。后来官方公布的音频资料显示,邓月薇第一时间勇敢地给地面打了求救电话,汇报了机舱情况以及劫机分子的座位号码。她也因此被总统小布什称为“美国英雄”。
相比之下,同一天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瓦克出版的《一小时报》(The Hour)的版式,虽然也是用逝者的名字构成了双塔形状(见图9,见本期Page95),但是,整体效果上却不像一幅画,很重要一点就是在“双塔”两边缺少了必要的“留白”,也缺乏细微之处的细心和用心。整体感觉就是缺少了《每日纪事报》版式的灵气与神韵。
4.抽象画
2011年9月11日,在美国新泽西州帕西帕尼出版的《Asbury Park Press》报,则在头版采用了另一种“铭刻遇难者名字”的版式设计,也是一个典型的“留白”设计。
占地16英亩的世贸遗址建设已在“9·11”十周年之际初现完成后的雏形:双子大楼遗址建成了两个方形水池,四周的铜沿壁上镌刻着遇难者的名字。该报版面设计的灵感就来自这两个“水池”(见封三图10)。
一远一近,两个刻满名字的水池成为版面上的视觉主体,水池被处理成宁静安详的蓝色,周围大量留白。两个池子之间,是标题字:“我们不会忘记”(we will not forget)。标题字被设计成了有水中倒影的效果,空白之处就不再是空无一物,立即就会给人水的联想:清可见底的水中,看到了镌刻着逝者名字的池壁和池底,也表现了思念的纯洁透明。
这个抽象画一般的版式设计也出现在同一天美国的《每日记录报》(Daily Record)、《首页新闻论坛报》(Home News Tribune)、《信使新闻报》(Courier News)等报的头版,除了报头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可见这个版面受欢迎的程度。
温馨的公益宣传画
2011年9月11日,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出版的 《新闻与记录报》(News & Record)的头版,仿佛就是一幅公益宣传画。橘红的底色上是两只正在燃烧的蜡烛,反白大字标题依然是“我们铭记”,蜡烛的右边是一段优美的散文。版面依然大量留白,十分简洁(见封三图11)。
点燃蜡烛悼念逝者,这是最常见的怀念方式。编辑却将这常见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特点:两支蜡烛犹如双子塔。色彩运用十分和谐:白字、黄字、红字,均与底色的橘红构成整体的暖色调。整个版面呈现出宗教般的庄严与温馨,使得无论逝者还是生者的灵魂都得到慰藉。
拙中见情的儿童画
把报纸版面的绘画效果做得以假乱真、完全彻底的,是2011年9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出版的《The Plain Dealer》报头版(见图12,见本期Page96)
乍一看,它就是一幅儿童画,但画面的表现力却非同一般地震撼人心。作者把双子塔画成了两条挣扎求生的手印,最上端的十指是扭曲变形的,中间是跳楼的人。除了主体形象,周围一片空白。整幅图画给人留下太大想象空间:楼里人们的最后的尖叫、呐喊、挣扎,仿佛如听其声、如见其形……
为了突出这幅儿童画震撼人心的效果,报纸编辑取消了一切常规的版面元素:报头、报眉啊、天头线、地脚线等等,什么都没有。即便不可或缺的报名和出版时间,也被缩小、“挤压”到了版界的最边沿上。
有时候,简洁的力量反而是最强大无比的。
庄重的新闻照片魅力依旧
2011年9月11日在纽约出版的《纽约时报》《纽约邮报》等,一如既往地沿用传统的设计理念,以新闻照片为主打(见图13,见本期Page96)。两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世贸大厦遗址纪念仪式现场拍摄的水池瀑布照片,虽然照片各不相同,用意却完全一致:把刻有遇难者的名字的局部作为前景加以突出。所不同的是《纽约时报》在照片上加了浓重的黑框,以寄托哀思。■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人民摄影》专栏作者、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