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功能、不足和改革
典型报道:功能、不足和改革
□ 童兵
【本文提要】典型报道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过、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同时,多年来的典型报道实践,的确存在着不少欠缺,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典型宣传绝对化、万能化以及十足的功利追求。改革典型报道,一是正确而有效地选择好典型,二是坚决反对绝对化,反对人为贴金、反对典型万能。
【关键词】 典型报道 政治标签 宣传 【中图分类号】G212
典型报道是什么?《新闻学大辞典》的界定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普遍意义,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宽,影响要大,包括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它是成为典型的基础。突出,主要指同类事物中最先进的事物,也包括一些转变型的事物,以及少数最恶劣的事物。典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当时上级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有的是由于某些事物备受青睐,引起各新闻机构共同注意而形成的。在中国它是一种用来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催人奋进的常用报道形式,一些典型报道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西方新闻学中没有“典型报道”的概念,理论研究中也少见这方面的内容,但仍有人物报道、深度调查报道、策划系列报道等与之相对应的或相接近的报道品类。这就产生了一个带着共性的问题:典型报道有些什么不可替代的功能?无论对西方传媒还是对中国传媒来说,它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西方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有“典型报道”这样的概念,但也需要有类似典型报道这样一类内容的新闻报道。
且以近日美国传媒纪念“9·11”事件十周年而推出的记录片《重生》为例。惠特克团队找到10名“9·11”事件亲历者,后来1人退出,9人坚持下来,惠特克的镜头跟着这9个人走进追悼会、走进手术室、走进婚礼现场,同他们进行了数百小时的访谈,最后从他们中间又选择5人,用他们在事件前后的经历制成记录片《重生》。这5个人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国居民面对“9·11”苦难和成功重建事业的“典型”。记录片结尾时用受访者的话说:他们仍然拥有一切,他们心怀感激。这些话语,难道不正是惠特克公司最想宣扬的“典型报道”的思想和主题吗?这样的例子可以在西方传媒上找到许多许多。这无数的例子无不说明,毋分中外,也不论在理论框架中有没有“典型报道”这样的范畴或观念,典型报道都是需要的,因为它们拥有特别的、无可替代的功能。
然而,无可否认,典型报道的相关论述,并不能说服所有人,尤其是一些新闻科学研究者,而在新闻实践中,它也常常受到抵制,故而有朱清河新著中的一章“典型报道式微论”之设。
我对典型报道的基本态度是:典型报道有着重要功能,它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过、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对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典型报道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新闻学术界对典型报道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中的一些重要的理念应该得到肯定并坚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多年来的典型报道实践,的确存在着不少欠缺,在理论研究上的一些绝对论和唯意志论的影响也必须坚决予以克服。
在典型报道实践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典型宣传绝对化、万能化以及十足的功利追求。一个“典型”的推进,首先要为其贴上一张政治标签,接着宣扬这方面好,那方面优,“高、大、全”无所不能,“足金足赤”,没有任何缺点和不足。这样的“典型”,让人觉得离自己十万八千里,遥不可及,端坐在白云深处,其事迹不可信,其精神没法学。平心而论,有的典型,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确是十分优秀,且事迹感人至深,但如果把这些典型拔高成完美无缺,高大无比,那怎么能令人信服呢?所以有人说,我们的典型报道,不断地拔高、拔高,直到没有人信了才收兵,是断不可取的。
媒体宣扬的典型,不仅要求“完美无缺”,而且主管部门对于这种典型的宣扬又特别操之过急,有的年度,几乎一个月向全国推出一个典型,令人目不睱接,叫媒体疲于应付。常常是,一个典型的宣传报道刚刚推出,未及细化分析,受众的深度理解及心得体会还没有来得及回应报道,又一个典型的宣传指令已经风风火火下达。于是,“雨过地皮湿”,没留下什么印迹,没收到切实的效果,匆匆忙忙走过场。
由此结论就自然产生了:我国的典型报道既然有缺点、有不足,而且这些缺点和不足又那么明显,毫无疑问,就必须对以往的典型报道的理念和操作动刀子,实行改革。如何改革?我以为,典型报道的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正确而有效地选择好典型。媒体所推出的典型,要能体现党委的意图,又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还要有可操作性,即值得普通干部和一般民众学习,普通干部和一般民众能认同这些典型人物的优点、长处和做法,并且能够理解、接受和奉为楷模。
正确的选择对于典型报道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说,许多新闻是有倾向性的,甚至是有阶级性的,我们要善于通过成功的选择和客观的陈述,来显示这些典型人物的倾向性乃至阶级性。可以说,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就是新闻记者对该事实所内含的倾向性、价值观的认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的展示。我们强调对典型报道所涉及的人、事、理的选择,特别要注意这种选择不能仅仅从主管部门和领导机关的政治需求出发,选择的过程应该充分顾及民众特别是新闻受众自身的需求和认知态度、心理感受。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双方相悦。
二是典型报道操作过程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化,反对人为贴金、反对典型万能。经过反复衡量、比较、分析之后选定的典型,要有准确和适宜的定位,哪方面优秀就宣传哪方面,不搞样样好、面面精。对成绩的表彰,是八分就是八分,不要写成十分,更不能写成十二分,有什么不足和缺憾,该交代的就交代,不掩饰、不护短,让人感到典型是有血有肉的,有成绩也有不足,是可以学习和赶上的。
由于机关报或国家电视台体制方面的原因使然,有时典型报道也要配合形势,以便引导舆论和推进中心工作,典型的选择和推广必须考虑大局,服从大局。在这种态势下,典型报道能配合局势自然最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典型也不要让其他典型削足适履、穿衣戴帽,更不能人为地塑造一个典型,那样会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关于典型报道的这些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实务创新中特别应该引起警觉、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朱清河的《典型报道论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不但如此,作为一位年轻有为、习惯于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投以很大精力的学者,他还努力追求对典型报道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换言之,他在执着地构建一个关于典型报道的“理论框架”。所以,这部新作所策划的“九论”,虽说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未必能够没有遗漏地涵盖典型报道研究的全部内容,但我依然认为,这“九论”的确包括了典型报道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从史到论,从说理到叙事,从理念辨析到案例剖析,朱清河的确是下了功夫,这些汗水流得值得,也应该受到赞许。■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本文系作者为朱清河著《典型报道论纲》一书所写序言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