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79页
  • 80页
  • 81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
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
  ——“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综述
  
  □赵振宇 焦俊波
  
  【本文提要】本文是“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主题发言的摘要。论坛围绕“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这一主题,对转型中国中的新闻评论的变化、角色、功能、规范,以及新闻评论教育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关键词】新闻评论 社会转型 新闻教育【中图分类号】G212
  
  2011年4月30日,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全国特色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建设基地承办的“新世纪第四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认识转型期的信息化中国
  社会转型期是这次高层论坛话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每个新闻评论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应该深刻了解和认识的大背景。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在致辞中说的那样,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制度设定过程,还是一个自我意识问题,值得我们探究。过去哲学讲的较多的是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反思看,它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谋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同时又是一个对整个过程进行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快到了世界不能认识中国,甚至中国也不能认识中国,中国今天尤其需要的是自我意识。欧阳康教授认为,新闻尤其是新闻评论是认识自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从“新闻洞”现象这样一个延伸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社会不断演变发展给人类留下的记忆,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和上个世纪以及更早的传统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信息资源的配置和消费的差异。随着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如今信息资源的配置日趋均匀化。今天,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所缺乏的不是信息,相反,正是信息的爆炸使得我们无所适从。我们最缺乏的恰恰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解读,我们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理性声音的涌现。
  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观点时代,社会和公众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我们提供更多的意见信息、观点信息。这一现实变化也使得新闻评论教育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即如何把专业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网民掌握新闻评论写作、新闻传播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技能,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
  对于新闻评论工作者来说,看清转型期中国舆论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建雄教授认为,如今中国舆论环境的变化表现在: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的多元化、常态化,舆论环境的宽松与意见领袖的形成,这为新世纪新闻评论功能的多元化拓展提供了空间。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认为,30年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使得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新闻领域,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民众,对评论的认识都越发一致。新闻评论不仅是现代社会公民表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党报有义务和责任使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认识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阐述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角色的变化,他认为,政治的民主化不断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和表达权;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广泛和频繁,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是一个新课题;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意味着采制权出让和发布权削弱。
  
二、解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
  从互联网到手机,从论坛、博客到今天风生水起的微博,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媒体随时涌现并不断更新的时代。信息载体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媒介技术的改变最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如何解读新闻评论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第一,在全媒体平台上整合意见与拓展体裁;第二,在多元化语境下设置议题与交锋观点;第三,在开放性空间内吸纳主体与彰显个性。同时她也指出,随着数据碎片的不断积累,未来媒介使用者的自身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更要在意见发布和传播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王传宝副教授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他认为新媒体的冲击为新闻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新闻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为新闻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生态特点为:新闻评论地位提高、公民表达更加自由、评论领域越发宽广、观点碰撞日趋激烈、评论形态日趋丰富等。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殷俊教授认为,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言论正在对传统媒体的言论产生巨大影响。新媒体言论改变了传统评论的话语方式,它更趋于感性化、多元化、立体化和碎片化,成为开启民意表达的新方式。新媒体提高了传统评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社会影响程度,在利益群体多元化、话语体系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转型期,人们的选择性关注与认知在新传播方式的帮助下被放大,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圈正在形成。而微博这种新的言论方式所产生的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转型期新闻评论功能与规范的再认识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转型期正是言论繁盛时期。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评论如何认识其功能,同时如何做出相应的规范化运作,是值得探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指出,在社会转型中,以习惯、道德、法律为表现形态的社会规范,仍然应该是言论的准则,对新闻评论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评论的一般性规范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开放的精神,提倡自由民主的讨论,为受众提供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坚持国家利益原则;坚持公平正义平等的原则;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坚持理性客观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基本人权。
  规范是为了更好发挥其职能,中国传媒大学李舒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正在经历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嬗变,转型期的“分化”特征使得新闻评论在发挥政治传播功能时历史地肩负着“整合”的使命。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主要通过表达利益诉求、设置政治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政治社会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等途径实现。新闻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西方媒体对舆论环境的负影响以及新闻评论方法论上的不成熟,制约着新闻评论政治传播功能的实现。
  
四、对话新闻评论理论与实践
  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自创办以来,就着力建立新闻评论业界与学术界的对话机制,打造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本次论坛上,《南方周末》高级编辑、著名评论员鄢烈山提出自己对新闻评论人的价值定位:新闻评论人要有追求——新闻理想;新闻评论人要有信心——以不变应万变。独立人格,坚持批判,保持激情应成为新闻评论人的灵魂所在。不自我设限、不在任何压力下随意更改立场、不沽名钓誉、不谋一己私利是评论人恪守灵魂的要义所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周庆安认为,新闻评论理性表达的前提在于我们(新闻评论者)必须认识到新闻评论不是万能的,“万能的”新闻评论理念会让评论者自身产生无力感。新闻评论的理性表达包括三个方面:每个新闻评论者既要独立于权力拥有者,又要独立于“人民”,这是因为中国现阶段的公民社会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表达群体。如果要强调舆论的多元化,我们就必须保证新闻评论者的独立。其次,新闻评论者要避免自我约束。第三,理性表达在于观点的精确性,新闻评论的观点应出于对事实的精确把握,应出于对于事实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目前恰恰进入了一种舆论二元化的时代,一种是精英化的声音、一种是草根的声音;一种是网络的声音、一种是舞台上表演的声音等,这种二元对立不利于多元化声音的形成。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杨新敏教授对如今流行的电视新闻辩论节目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如今的电视新闻辩论节目正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辩论的对立性使双方更加“固执己见”;辩论的二元对立结构使多元价值被排斥;戏剧般的“冲突”把观众变成游戏的看客;辩论言不由衷,培养的是巧言令色的投机心理。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张洁介绍了中央电视台相关评论及深度调查栏目的运作情况和选题分布,并从具体评论节目和案例出发谈论新闻评论在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所发挥的正功能。他同时指出,这种正功能的持续发挥并不完全依照新闻评论者的良好意愿,这点尤其需要新闻评论者和学术界去反思。作为一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新闻评论工作实践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新闻评论者没有透彻地分析出事件的本质和最终原因,而民众对于新闻评论的期待正在于此。新闻评论要解决为何评,为谁评的问题,核心是要体现时代的价值观。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沈明指出,培养新闻评论宽容意识应改变论证方式,从“价值依赖”转向“路径依赖”;拒绝语言暴力,鄙弃借力论证;进行媒介批评,保持媒体新闻评论头脑清醒;认清权力属性,克制自我权力欲。
  
五、改进新闻评论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本次论坛上,新闻评论教育的发展思路、趋势以及人才的培养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曹林结合自己的写作和教学实践,对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和批评。他指出了三个问题:新闻评论教师没有职业门槛,具有评论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新闻评论教材缺乏实践支撑;新闻评论教学缺乏对思想、观念、思维等深层次的非技术层面的关注,而这些才是能否写好评论的关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徐锐认为,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促使着新闻评论教育的模式革新。在教学理念上应确立“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多媒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公众评论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教学上应革新教学内容、更新案例教学库、革新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上,应训练写评论、说评论,加强实验教学,邀请评论名家做讲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