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47页
  • 48页
  • 49页
  • 50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媒体的境界与公众的境界
媒体的境界与公众的境界
  ——由近期的新闻热点报道引发的思考
  
  □蔡雯
  
  【本文提要】近期的新闻热点引发我们对新闻的价值判断、热点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方式的思考。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要从报道对象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来考察,它能够影响多少人?是何种程度的影响?编辑要站在被影响者的角度来判断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仅从自己的个人兴趣与偏好来进行决断。报道的层面实际反映了媒体的境界,媒体的境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境界。
  【关键词】新闻热点 价值判断 新媒体环境 媒体 境界【中图分类号】G212
  
  近几个月热点新闻事件频频发生。国际范围内,美国击毙本·拉登、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英国王子大婚……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成为公众“围观”的看台;在国内,故宫珠宝失窃、“爆炸”西瓜导致食品安全恐慌、长江中下游出现大旱再度引发三峡工程利弊之争……公众在媒体尤其是网络上众声喧哗、议论纷纷。大众传媒在这些热点新闻传播中的表现也非常值得自省。
  
价值判断:媒体的“窗口”与公众的喧哗
  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组织中,编辑们对于新闻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媒体在反映客观世界时的倾向性。什么是最值得报道的新闻?什么是新闻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媒体如同探照灯,左右其光柱投射方向的是新闻传播者对世界的理解。正如美国一位社会学者所言,“新闻既是一种知识资源,又是一种权力资源”,“新闻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①
  有趣的是,新闻这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与以往有些不同,在传统媒体控制传播时难以表达个人立场的“受众”,今天虽然还站在媒体组织打造的一个个窗口前观看世界,但他们毕竟能够公开表达自己对这些“窗口”的喜恶,甚至还能自己打造出私人的“窗口”,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个人空间、博客、微博等,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观察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在今天能够更快速更直观地得到检验。比如新闻编辑们精心策划各类网络新闻专题,从专题推出之日一直到报道结束,只要愿意,就能随时随刻地获得“看客”们对这些专题的反应。
  在这方面特别用心的当属凤凰网,这家网站不仅重视新闻专题的策划,而且在几乎所有策划性的专题中都设计了一个小栏目:“凤凰网调查”。编辑会列出若干与新闻相关的问题请网友投票和发表意见,参与调查投票的人数和投票结果即时更新,网友对新闻发表的评论也以“最新评论”和“最热评论”排列在页面上。“最热评论”是根据推荐评论的网友人数自动排序形成的。这个小小的设计不仅为公众参与传播、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使新闻专题的社会反响能够随时被编辑掌握。也正是通过“凤凰网调查”,我们发现,同一类新闻专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近期的两个专题“本·拉登已死”与“英国王子大婚”就是一例。
  凤凰网对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进行了图文现场直播,同时还转播了BBC24小时现场直播、CNN现场直播和凤凰卫视资讯台现场直播,从视频报道来看,可能国内鲜有网站能超过凤凰的力度。此外,该网站还推出了“凤凰策划矩阵”,内容包括“贵族何在”、“什么是贵族范儿?”、“英国王室百年情史”、“名存实不亡的英国王室”、“威廉王子的29年”、“准王妃的平民身世”六个主题,内容异常丰富。而且这一专题中的图片数量之多、画面之精美,都显示出网站编辑对这一新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样,“本·拉登已死”的专题也做得十分出彩,还有其他许多专题也一样。看多了会发觉,这家网站的大多数新闻专题的报道模版是相类似的。
  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凤凰网调查”。5月28日,笔者上网看到的数据是:“本·拉登已死”专题,参与投票调查的人数有78.2868万人,参与评论的人数13.9906万,评论2284条。而“英国王子大婚”专题,参与投票调查的人数却不足前者的三十分之一,只有2.4531万人,参与评论的更少,只有2418人,发表评论102条。可以作为参照的另一个国际新闻专题“利比亚危机”,没有设调查投票一栏,但网友留言的统计显示,共有879.7363万人参与,评论9.4373万条。
  笔者恰好在这几个专题推出后给北京多家网站的编辑们讲课,课堂上请大家就网络新闻专题进行交流。来自凤凰网的编辑推介的专题是“英国王子大婚”,看来网站内部对这个专题比较满意,然而笔者却发现网友的反应恰恰相反。“凤凰网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关心此次英国王室大婚吗?”,结果投票的2.4531万人中有33.2%表示“完全没兴趣”,表示“很关心的人只有23.8%。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人都是已经看了这一新闻专题并且愿意花时间投票的人,如果考虑到那些根本没有兴趣看此专题的人,以及虽然看了但没有兴趣进一步接受调查的人,可以推断,真正对此新闻感兴趣的人其实比例更小。
  相比投票,网友的评论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在“最热评论”中排名第一的是广东省惠州市网友qin_watery80的评论:“人家把婚礼当成商业活动刺激经济来办,国内媒体还免费帮她宣传,人家还不用付广告宣传费~~唉·~无知的国民还要浪费时间去看!”这条评论得到的推荐票数是312。一个新闻专题中最受网友认同的帖子恰恰是反对开设这个专题的批评意见,这种情况还真是罕见,也着实引人深思。
  凤凰网的另一个专题“本·拉登已死”的“最热评论”中,排名第一的是甘肃省庆阳市网友“北方桑拓木”的这段议论:“本·拉登凭借自己的胆识与财力,把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美国搞得天翻地覆,历时数十年却无可奈何,精神可嘉,虽死犹荣。客观地说,对付强大的美国,本·拉登是一面旗帜,他将飘扬在所有受美国欺凌的国家人民心头。”得到2.0286万票推荐。排名第二的云南省普洱市网友“老实说1”写道:“老实说在美国等西方强权军火主义面前,拉登别无选择。看看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死了多少平民,和希特勒不同的是,拉登反的是美国等西方霸权,而不是全人类。只不过他不应该太激进罢了,他要是也拥有一个‘美国’的话,估计他也会试试航空母舰,来个演习,或是通过联合国来决议制裁奥巴马,通过国家法庭起诉奥巴马发动战争罪,杀害无辜罪……”,推荐票数是1.1149万。排名第三的山东省德州市网友“dpyjh2”说:“本·拉登有其正义的一面,虽然他的手段不对,但他的信仰和为信仰付出的牺牲,是令人敬仰的!”推荐票数是1.1122万。这些得到一万人以上投票支持的观点固然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专题不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启发人们产生了相对深入的思考。
  这个有点“极端”的个案,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专业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如何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表面上看,新技术使新闻传播能够具有更多吸引“围观”、引发“互动”的元素,比如生动的视频、丰富的动画、有个性的微博链接等等,这都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利器”。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并没有改变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公众对一个事件是否关心以及关心的程度,还是取决于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力。相比美国击毙本·拉登这种直接影响国际局势变化、涉及国家间利益冲突的重大事件,英国王子举办婚礼虽然有“观赏性”,但毕竟只是对西方皇室文化的一次展演,“灰姑娘”的故事能够打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心弦。
  由此看来,新媒体技术永远不会改变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规则: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要从报道对象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来考察,它能够影响多少人?是何种程度的影响?编辑要站在被影响者的角度来判断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仅从自己的个人兴趣与偏好来进行决断。
  
报道旨趣:媒体的境界与公众的境界
  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从选题到报道的角度和方式都贯穿着报道者观察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旨趣。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所言,“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②在前文谈论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比较中,已经可以看到,媒体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有时会与公众的价值评判有所差异。如果再进一步考察这些热点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方式,还能有更多的思考。
  以国内的一个热点事件故宫失窃案的报道为例。5月8日晚,香港私人博物馆两依藏与故宫合办的现代工艺品展上的部分展品被盗,举国哗然。各类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新闻。58小时后失窃案迅速告破,结果却令人惊诧,警方在网吧里将犯罪嫌疑人石柏魁抓获,据他交代,偷窃文物虽有预谋,但只是通过观看电视片了解故宫周围的地形和情况,而且也没有什么犯罪经验。为什么警备森严的国家博物馆竟能让一个小毛贼得手?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11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微博上曝光:“故宫建福宫被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据说建福宫会所的入会费是100万”,这一消息把故宫推向更难堪的境地。传媒对故宫的报道进一步升温。
  5月13日,故宫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旗上的文字“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这一质疑,故宫的相关负责人却不承认有错误,反而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虽然后来终于认错并道歉,但致歉信中将责任都推向了保卫处,令舆论依然无法平息。
  故宫连锁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几乎在所有媒体上都能看到完整的故事脉络。如人民网的专题“故宫发生失窃案”、新浪网的专题“故宫博物院展品失窃”等,都非常迅速地向公众报告了此事件,并滚动进行后续情况的报道。
  相比之下,凤凰网的新闻专题更有厚重感,主题已经不仅仅是聚焦“失窃”一事,而是以“故宫丑闻频发”这样更尖锐的标题统观上述一系列负面事件。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报道更加细致,编辑还有意用视频来表达网友的态度。视频头条是“网友创作《故宫门之歌》讽刺故宫丑闻”,第二条是“故宫道歉信语病百出引发网友围观”,都是网站独家采制的报道,所采用的素材却来自于网友。最能体现报道旨趣的是一个言论集纳型的专栏“自由谈”,主题是“故宫,你在‘撼’动什么?”。开题的话:“展品被盗、建福宫被传成私人会所、就连赠送个锦旗都能出现错别字,一连串的负面新闻一周来把故宫弄得焦头烂额,也颠覆了人们对故宫的固有印象。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心中的疑团也越来越大,故宫到底怎么了?”这个评论栏目汇集了人民日报、东方早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发布的评论文章,最后将论点归结于:“商业化的侵蚀、不负责任的守护,堂而皇之的错字,在故宫一系列丑闻面前,人们需要反思的是对待自己民族文明的态度。”③
  如果说,大多数媒体完成了报道的第一个层面——告知新闻事件的过程、细节和各方反应,那么凤凰网的这个专题则站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对报道进行了拓展。在告知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挖掘了深度,同时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对事件的原因及社会影响进行更多的剖析。在这个层面上,大众传播被认为应该具有的几大社会作用——“监视大环境、达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传承文化”④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凤凰网调查结果也体现了这个专题报道的舆论引导效果,对“你如何看待故宫近期频发的丑闻”一问,接受调查的1.5722万人中,有66.3%的人赞同“故宫是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现状让人极不放心”。
  报道的层面实际反映了媒体的境界,媒体的境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境界。在今天,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越来越多地需要靠意见表达来实现。在众多的评论中,笔者认为北京晨报5月13日的评论《故宫为何这么容易被盗》,切中了事件的要害:“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当资源高度集中时,它的管理注定难以均衡。于是,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效应:从外面看,它似乎很强大,可实际上,内部却人浮于事,难以有效承担其职责了。从来如此,信息不公开,无公众监督机制,一切问题都放在内部解决,普通人只有提供资源的义务,却无问责的权利。那么,结果必然是外强中干、弊端重重,而这样的治理,难免失败。”“一个小偷,为故宫敲响了警钟;一个故宫,也为其他领域敲响了警钟。只要深层弊端不排除,那么,危机就随时可能出现,它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伤害。”⑤相比各种不同角度的真知灼见,这一观点更能为解决问题的方向提供启示和指导。
  西方传播学者发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效果不仅局限于在公众头脑中创造图画,它还具有其他重要的意义”。“除了态度与意见之外,大众媒介创造的关于现实的图画还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⑥这个发现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在本文所举例的故宫失窃事件报道中得到了某种印证。就在各类媒体准备对故宫失窃事件的报道划上句号之际,北京大学法学院3名博士向中国财政部递交了申请,要求故宫博物院就门票收支信息进行公开,其申请公开的范围包括2008~2010年的门票收入和使用情况。“该申请表示,故宫博物院虽不属于行政机关,但其作为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单位,应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规定,履行信息公开义务。”⑦
  我们不能断定三博士的行动与媒体的报道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令人意识到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还应该追求比第二个层面“拓展性报道”更高的层面,或者说媒体应该具有更高的境界。如果我们将对热点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的报道从拓展视野、挖掘深度进一步提升到对事件的社会意义的解析,进而引导公众在面对问题时不只满足于猎奇、泄愤、调侃和讽刺,而是站在建设性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发起行动,形成一股推进社会进步的能量,那么,媒体就会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公众的素质也会因媒体境界的提升而得到提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闻传播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注释:
  ①(美)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做新闻》(Making News)第200页,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② Jans,H.J: The messages behind the new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Feb.P40-451979
  ③引自凤凰网“自由谈”,2011.5.17,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gugong/
  ④⑥参见(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164页,郭镇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蔡辉:《故宫为何这么容易被盗》,《北京晨报》2011年5月13日
  ⑦中新社5月26日电:《北京大学三博士申请公开故宫门票收支信息北京》,中新网,2011.5.2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5-27/3070583.shtml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