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用生命拍照的摄影记者
用生命拍照的摄影记者
  ——纪念殉职于利比亚战场的蒂姆·海瑟林顿和克里斯·洪德罗斯
  □郭建良
  又有记者在战场上殉职。2011年4月20日,两位在利比亚米苏拉塔拍摄巷战的西方记者遭迫击炮袭击身亡,他们分别是美国《名利场》(Vanity Fair)摄影记者蒂姆·海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和盖蒂图片社(Getty)摄影记者克里斯·洪德罗斯(Chris Hondro)。
  
离炮火最近的人
  “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这句豪情万丈的话出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之口,也是卡帕战地摄影采访的不二信条。为此,他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越南战场踩响地雷的那一刻,他年仅41岁。
  卡帕这句充满了阳刚之气的豪言壮语“蛊惑”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记者,也激励了一个又一个热爱新闻摄影的记者走上战场前赴后继,心甘情愿地“冒着炮火”勇往直前,去靠近新闻、靠近事实、靠近被采访对象甚至融入其中,拼死去保护读者的知情权,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精彩人生。蒂姆和克里斯就是这其中的两位。他们是同龄人,今年刚好也是41岁。他们与卡帕一样敬业,也如同卡帕一样给社会留下了永载史册的战争影像,这或许是对他们壮烈献身的一种慰藉吧。
  这两位摄影记者虽然不像当年的卡帕那样在殉职之前就早已功成名就、誉满全球,却也都是当今世界新闻摄影界大名鼎鼎的摄影记者。
  蒂姆,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在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习过文学和新闻摄影,标准的科班出身,也是标准的战地摄影师,他身材高大且英俊潇洒。2007年他在阿富汗战场拍摄的《疲惫的美军士兵》,荣获第51届荷赛年度综合大奖。照片摄于9月16日,在阿富汗的柯兰戈山谷,一名隶属于美军503步兵团第二营作战连第二排的士兵,在与敌人交火后精疲力尽地躲在雷斯特雷波(Restrepo)战壕中休息。这是蒂姆为《名利场》杂志拍摄的专题系列照片中的一张,而该系列照片同时获得荷赛一般新闻(组照)二等奖(见本期封三图1)。
  当年荷赛评审团主席Gary Knight评价说:“这张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精疲力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精疲力尽。”另外一位评审MaryAnne Golon的评语是:“我用尽我一切的力量让人们注意那些很糟的事。照片中的这位美军也正是如此,他诉说着他生命的处境来自于战争。”
  蒂姆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多媒体影像记者,后来,他与人合作共同拍摄的战争纪录影片《雷斯特雷波》也是取材于这个排,影片记录了他们一年的战地生活。制作期间,他跟随部队远行,不幸遭遇敌人伏击,腿部中弹,拖着残肢走了4小时才回到营地。令人欣慰的是,该影片获得了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蒂姆始终关注战争,出入于各个热点地区的各个战场。他说:“我们希望向人们呈现战争,让人们感受……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蒂姆的家人在他遇难之后发表声明:“蒂姆在利比亚,是为继续他的多媒体事业,让战争和冲突期间人道主义问题引起更多关注……他将被永远怀念。”
  克里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幼年移居北卡罗来纳州。曾经任职于美联社,后来辞职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最终成为著名的盖蒂图片社高级职员。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大杂志和报纸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关注点也是一直锁定在战场,记录、揭示战争的本质,并且成绩不俗。2004年,克里斯因自己在利比里亚的工作而获普利策奖提名。2006年,他因“需要非凡勇气和事业心的最佳异域摄影报道”而荣获卡帕金奖,这是战地摄影记者最高荣誉奖。
  克里斯也是荷赛获奖名单中的常客,他拍摄于2005年1月18日的“父母被美军杀害,小女孩在痛哭”获得第49届荷赛突发新闻类(单幅)二等奖。画面上,那个身上、脸上溅满自己父母鲜血的伊拉克女孩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她极度惊恐地蹲在地上放声大哭,沾满父母鲜血的双手不知所措。这照片承载了战争的全部重负以及所带来的各种后果(见本期封三图2)。
  2003年7月20日他拍摄的“枪战中欢呼的利比里亚政府军军官”荣获第47届荷赛突发新闻(单幅)荣誉奖(见本期封三图3)。在荷赛的各类奖项中最被看重的就是这个突发新闻类奖项。
  克里斯曾经7次前往伊拉克战地采访,约旦河西岸、塞拉利昂、科索沃和阿富汗等战场也留下他的身影。他还是一位狂热的歌剧爱好者和象棋迷。
  
遇难消息成要闻
  蒂姆和克里斯遇难的第二天,即2011年4月21日,世界主流报纸纷纷在头版介绍这两位优秀记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都在头版发了消息和图片。《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使用了两位记者的头像和克里斯遇难当天拍摄的新闻照片。英国《泰晤士报》更是在头版头条做了一个通栏标题,并配以蒂姆的大幅照片给予突出报道。标题中甚至用了“屠杀”一词:“米苏拉塔大屠杀”(Slaughter in Misrata)。照片上的蒂姆脖子上挎着相机,坐在战场的废墟上沉思,双唇紧闭,目光深邃。
  2011年4月22日卢森堡《Luxemburger Wort》报头版刊登了两位记者生前的工作照。一幅是克里斯2006年8月21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栋建筑物的废墟中奔跑着寻找拍摄位置,另一幅是蒂姆2011年3月25日在利比亚反对派控制的东部城市班加西采访群众集会。从照片上看,他们都是零距离地接触拍摄对象。用德文做的大字标题“生死之间的采访”,实际说的就是离炮火最近的摄影报道。为了让读者最近距离地看到新闻真相,他们都在自觉地履行着卡帕那句名言。
  
对距离的再认识
  “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卡帕这句名言看似在说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实则是在表明一种新闻摄影的理念。
  距离,在摄影中有两种理解。
  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位置上的远近。要拍到更为真切、更为准确、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画面,摄影记者就必须要让镜头尽可能地靠近新闻形象,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靠近。还有一种消极被动的“靠近”,就是摄影记者不改变自己的空间位置,而是用长焦镜头把新闻形象“拉近”了拍摄。这样的“靠近”既安全又省事。
  虽然两种靠近都可以拍出新闻形象近在眼前的感觉,但效果却大不一样。改变空间位置让镜头靠近新闻形象拍出来的照片,画面透视感强,景深大,画面坚实,形象逼真,适于写实;而站着不动靠长焦镜头“拉”出来的照片,画面透视感弱,空间压缩明显,景深小,形象柔化,整体看上去柔和、淡雅,适于写意,拍摄那些非事件性的软新闻比较合适。
  用长焦镜头“拉”出来的照片看上去貌似与新闻形象靠得很近,实则离新闻更远了。因为这样的战地新闻照片总是难以摆脱一个旁观者躲在远处给读者“讲故事”的印象,终归会有隔着一层的感觉。摄影记者、尤其是战地摄影记者不应该是个旁观者,而是要把你所看到的一切再一次如实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让读者感觉到你在其中,感觉到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存在。这样,照片才真实,读者也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像4月21日英国《卫报》头版在报道两位记者殉职消息的新闻导读标题说的那样,“war photography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there”。这个标题就像一幅优秀的战地摄影作品一样,你一看就懂,但要准确说出它的内涵并不容易。它有“战地摄影记者就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意思,也有“战地摄影的重要性,就在战场”的意思。引申一下理解就是战地摄影一定要身临其境。这也是对卡帕那句名言的含蓄解读。
  
拍摄,直到生命尽头
  卡帕在他踩中地雷的那一刻,还按了最后一次快门,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拍照不止”。
  蒂姆和克里斯也是将拍照进行到了生命尽头。这从各国报纸头版发表的他们遇难当天所拍的照片可以得到佐证。
  4月2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出版的《匹兹堡论坛评论报》(Pittsburgh Tribune-Review)在头版用了一组三张照片来介绍两位记者的遇难(见本期封三图4)。
  主图是克里斯拍摄的新闻照片:“2011年4月20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人员和政府军在米苏拉塔市中心展开巷战”。这张照片广泛出现在4月21日的世界各国报纸的头版,比如《洛杉矶时报》就把它放在了头条位置。
  主图下面两张照片分别是两位记者在战地采访的情景。其中右图蒂姆遇袭身亡前几个小时的形象更是给人印象深刻:他正在一名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人员帮助下从一处楼房的残垣断壁上下来,仿佛是刚刚完成一次在制高点上的拍摄。只是竖幅构图的画面结构,对战地环境的交代不够充分。环境交代得不充分,主体形象的塑造就大受影响。该报编辑给这组照片取了一个富有感情又意味深长的标题:“Lives livedlost chronicling war”,大意是说战地摄影记者就是“为战地报道而生死”的,这是对他们献身精神的很高评价。
  在科威特舒韦赫出版的《阿拉伯时报》(Arab Times)则将这张照片未加剪裁地作为主图发表在头版,让读者看到了蒂姆当时所处的环境:那楼房被炸得几乎完全损毁,墙面上重型武器留下的弹痕触目惊心。有了这样的环境烘托,主体形象就更加鲜明。这图片更形象地让读者看到了战地摄影记者那种令人敬佩的忘我工作状态(见本期封三图5)。
  更多的报纸在头版作为主图使用的是克里斯在遇难当天拍摄的不同的新闻照片。比如4月21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版的《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头版就是克里斯在一处被炸弹击中的楼房里拍摄的利比亚反对派战士巷战的照片:端着枪的战士正紧张地弯腰冲过一片火焰,大步朝着楼上跑。从照片上可以感受到克里斯几乎“零距离”的拍摄情景(见本期封三图6)。
  同一天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出版的《夏洛特观察家报》(The Charlotte Observer)则用的是克里斯在被炮火击中的一个房间内拍摄的照片:前景是在房门外拿着冲锋枪的战士,从敞开的房门看这是一个装修得很好的房子,对面的墙上赫然出现两个大窟窿,室内是一地的瓦砾和正在燃烧的火焰。这一次,克里斯的视点是在高处俯拍。这说明克里斯不但近距离拍摄,而且不停地跑上跑下选择视点,其危险性可想而知(见图7)(见本期Page96)。
  蒂姆·海瑟林顿在谈到他获得荷赛大奖的《疲惫的美军士兵》的采访时说:“如果我们记者不在现场拍摄、报道,那些事情就会像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就是战地摄影记者们信奉卡帕那句名言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种新闻理念。■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人民摄影》专栏作者、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研究员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