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人权的尊重和对新闻人才的关爱
■童兵
【本文提要】人权是人依法享有并得到保障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保护人权,将其写入宪法。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社会主体地位,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生存发展为人权重点,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习近平关爱新闻工作者,强调要求从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社会责任、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等方面加强培养教育,使新闻工作者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人才。
【关键词】人权 人权观 法治 尊重人才
【中图分类号】G211
人权亦称“人的权利”,是人依法享有并得到保障的权利,是人的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及包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享有的民主权利的总称。英国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和1688年的《权利法案》是最早的有关人权的法案。1776年通过的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于1789年公布《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是人生而有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并指出人权的内容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产阶级人权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肯定其历史作用的同时,明确而尖锐地指出:“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人权的内容和人权的保障是有阶级性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享有了全面的、公平的、真正的人权。国家通过立法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当家作主权、选举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知识产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文化活动自由权等。
(一)“人权”写入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法
1991年1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人权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强调指出,人权状况的发展受到各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人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所谓广泛性,强调享受人权的主体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享受人权的范围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国家不仅十分注重保障个人人权,而且注意维护集体人权。所谓公平性,强调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各项公民权不受金钱和财产状况以及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期限的限制,为全社会的公民平等享有。所谓真实性,指国家为人权的实现,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给予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权十分尊重,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举行的以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会上,他主持学习时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人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更有力地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在很长的岁月里,在人权问题上,我们同其他国家是缺少共同语言的。不用说“文革”时期,人权前面都要加上“资产阶级”的标记;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报纸上还常常说,“人权不是无产阶级的口号”。在新闻学科研中,“人权”问题更是人人都望而却步的禁区。
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以人权为主题的官方年度报告《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破天荒地把“人权”称为“伟大的名词”,强调实现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崇高目标”,是“中国人民和政府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第一次使用“人权”概念。2004年,中国第一次将“人权”原则写入了宪法。经修改后的《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写道,宪法关于公民各项权利的规定体现的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宗旨和原则。
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我们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结合前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执行时的重点,做一点简要回顾和评议。
(二)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习近平谈到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两种结合”实践的经验,谈到走好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体会: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人权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坚持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人权和确保人民群众成为我国人权事业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
第二,坚持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最显著特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切切实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致用的人权。
第四,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进步和新拓展。
第五,坚持依法保障和发展人权。我们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加快完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障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方面权利,不断提升人权法治化保障水平。
第六,坚持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我们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包括人权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以上六条,既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主要特征,又是我国在推进人权事业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要在总结新的人权事业建设实践中不断坚持好,发展好。他指出,要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中国人权发展道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习近平强调,要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和改革,把中国特色的人权理念变为中国现实的人权目标,变为每个中国人追求的人权目标。
(三)建构中国特色人权目标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为建构中国特色人权目标过程中,突出地强调加强法治保障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作用。他指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他提出,要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紧迫诉求,坚决杜绝因司法不公而造成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事情发生。习近平强调,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
习近平呼吁要建构和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提倡和维护尊重人权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他说,我们要弘扬正确的人权观,广泛开展人权宣传和知识普及,营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良好氛围。要在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人权知识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当代中国人权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特别是基层公务人员的人权知识培养。要发挥群众团体组织优势,促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更有保障。要依托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提炼原创性概念,发展我国人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加强人权智库和人权研究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学术精湛、熟悉国际规则、会讲中国人权故事的高端人权专家队伍。
习近平还从全球视野和全人类高度强调做好人权工作推动人权事业的意义。他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还主张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广泛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人权交流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营造文明开放、平等合作的社会新
风尚。
(四)扎实推进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制度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中国与世界两者的历史方位准确地表述为: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其意指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有了重大发展,我们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再经过30年的努力,经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我们有信心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在,顺利地应对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是走进世界舞台的第一步。
应对大变局,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重要之举是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实现世界舞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强调新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说,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对于新闻人才,习近平强调指出,一个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政治家办报,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检验是不是做到政治家办报,主要看五个方面:一是看是不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同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二是看是不是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看是不是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四是看是不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长期形成的规矩。五是看是不是具有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斗争。
第二,牢记社会责任。新闻舆论工作掌握着传播资源,牢记和履行社会责任有着重大意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是自由职业者,而是党的事业的一份子,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不允许在公开宣传中发表同党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不允许发表违反宪法法律的新闻和言论。
第三,提高业务能力。思想高度决定报道深度。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历史、法律、社会、生态、国际、党建等各方面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会使“十八般兵器”,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
第四,转作风改文风。出色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和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给予保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属于公众人物,要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严格自律,洁身自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能按商品交换法则办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讲责任、讲品位、讲格调,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尊重和人民赞誉。
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知识分子一份子,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还强调新闻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文风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慎思、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执着坚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的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童兵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ZD3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