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变化同舞
——首届新概念融媒体作品大赛综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数据新闻中心总监 尤莼洁
从机制到生产末梢的媒体融合实践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站在时代潮头,党中央做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报业集团的指导支持下,努力推进媒体融合实践。2014年1月,解放日报·上海观察上线;2016年3月,解放日报实施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希望成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
在产品形态上,实现“两翼齐飞”: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观新闻瞄准“更快、更宽、更深”目标,成为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在体制机制上“一支队伍两个平台”,实现主力军战略转移;在组织架构上,取消“部门制”,改为“频道制”,下设栏目,试点栏目主编负责制;在采编力量上,将所有采访人员迁入上观新闻,报网采编链无缝衔接。
如一些研究者所揭示的,媒体融合是庞杂的系统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有网络、终端、服务、修辞、市场和监管制度的融合。①这场席卷一切的融合风暴,最终会影响到庞大体系的神经末梢——从事具体新闻生产的每一个个体:单一的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平台渠道融合、多媒体可视化的技术手段融合和产品互动性的媒介实践融合,体现出溢出传统新闻边界之外的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②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经验同样如此。经过数年的实践,包括文字、设计、视频制作、程序员在内的“混合团队”共同规划、报道和制作一个故事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融合生产的挑战,2016年底成立融媒体工作室,核心成员只有两三个,主要负责融媒体产品的协调、管理、设计、技术、文案等具体工作,视选题情况运用报社其他部门的力量。两年多来,以这个工作室为平台,生产了100多个产品,包括视频、交互图文、游戏、数据可视化新闻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产品,撬动了技术介入以图文为主的传统采编流程,促进了传媒人才向全媒体采编转型,推动了媒体融合向深层次发展。
2018年,上观新闻萌生了举办“新概念·新媒体·新实践融媒体作品大赛”(下称“新概念”大赛)的念头,之所以称之为“新概念”,意在凸显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全新生产模式。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比赛以每个中国人都能有所感悟的“伟大时代·城市记忆”为主题,以数据新闻、H5产品、短视频为比赛征集的作品形式。要说明的是,这三种产品的分类和概念并不是学理性的,而更多是对融合生产实践中常见产品形态的一种总结。在比赛筹办期间,中国新闻奖也首次设立了媒体融合奖,有6个评选项目,分别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这也表明,对融媒体产品的概念和类型,学界业界都在探索过程中。
得知上观新闻要举办这样一个比赛后,新成立的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欣然担任了指导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所大学的新闻学院担任了学术指导单位,数可视、木疙瘩和西瓜视频等新媒体运营者也积极协助我们进行活动推广和作品征集。可以说,这次活动也是一次组织层面的融合探索。
参赛作品:从主体到形式的变化
“新概念”大赛的影响力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截至2018年12月31日,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223件,其中数据新闻144件,H5网页产品649件,短视频430件,最后共评出18件优秀作品分获三个小组的一二三等奖。
与传统的新闻类奖项相比,“新概念”大赛的参赛主体和参赛作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生产主体上,媒体、高校、个人多元并存
这次大赛面向全国高校、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设计师、编程人员等所有对融媒体产品有兴趣的人群,没有限定参赛主体的性质。最终,有40多家传统机构媒体参与,涵盖了中央、省级和市县级各级媒体,超过80%的参赛作品则来自学校、公司、培训机构、社会团体等。
虽然机构媒体提交作品的整体质量要超过非机构媒体,但在优秀作品中机构媒体的优势并不突出。比如,短视频组一等奖获奖作品《40后、60后、80后,三代人的回忆,这里面有你吗?》主创是来自泰安的一家民营小公司,但是作品从策划、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水平超过了来自电视台的竞争者。
全国各新闻院校提交的参赛作品也占很大比重。比如数据新闻组85%的参赛作品来自高校,其中既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高校,也有中原工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H5产品组有超过40%的参赛作品来自高校,一些学校把参赛与课程作业结合在一起,比如天津工业大学投送了28件H5参赛作品,吉林动画学院投送了22件参赛作品。一些高校教师表示,目前的新闻教学中加入了数据挖掘、前端编程、可视化图表制作、视频剪辑等融合生产技术课程,融合生产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入新闻类院校课程体系,正在改变新闻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体系。
其次,新技术在融合生产中的应用愈加广泛
大赛明确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评奖的指标,尤其是技术层面的指标,比如在数据新闻组中,技术难度、兼容适配性等衡量比重占到10%,在H5产品中,交互性、信息表达力、可视化美观度占到了35%的比重。在参赛作品中,还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新华网一个H5产品中,用户可以用传感器观测到自己阅读内容时的情绪数据;《港珠澳大桥通车了》应用了VR拍摄技术;复旦大学学生用无人机拍摄城市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影像视角……
另外,从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高校更偏重于数据挖掘和分析,而机构媒体则更偏重于各种可视化的技术呈现。
三是移动端成为融媒体作品的主要观看界面
颁奖会场设立了作品展示区,设置液晶屏幕来展示优秀作品,但是除了少量横屏显示的短视频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只适配手机屏幕,而没有考虑大屏的观看体验。在以手机端为观看界面的产品中,有很多设计了与受众的互动,比如游戏、答题等,像数据新闻组一等奖作品《这一份献给改革开放40年的考卷,敢不敢来战》,用户点击、书写等都会影响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呈现效果。“移动优先”在这次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
未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总体看来,此次大赛体现了国内媒体融合生产一线的基本情况:新闻报道已很难再以文字、视频和声音的形态来区分,“融合意味着我们文化中数字技术的更大多样性”。③
但参赛者和评委都认为,这次大赛主题、参赛作品、评奖标准等,仍然带有传统媒体的深刻印记。环顾国内外融合生产的实践,确实也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延用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标准和叙事风格,像获得普利策奖的融媒体作品《墙》,动用了100多人,使用了VR、航拍、地理信息、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但整个作品结构还是遵循了传统深度报道排篇布局的逻辑;另一种是自媒体原生的更碎片化和情绪化的产品,比如最近新浪微博上一个短视频:姑娘醉酒后在出租车上对《流浪地球》电影的评价,三天有1000多万的浏览量,评论过万,这个作品虽然融合了音效、动画、视频的形态,但简单随意,甚至五个W都不全。
哪一种才是融合生产的方向?最近,加拿大环球邮报负责数据可视化的编辑来报社交流,他们也有类似困惑:技术为记者带来了新的生产和呈现方式,过去只可能采访个体的故事,如今可以用Python来挖掘和分析数据,用交互图表、视频等新的方式来呈现,但什么样的形式是读者最想看的?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媒体都有报道手册,在语言、结构上都确立了很多规则,让前人的经验得以复制和传承,现在却更像科洛兹指出的那样,“融合新闻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新闻编辑室中发生。但没有一种形式已经上升到融合的最佳模板”。④甚至,从传播效果上也无法倒推融合生产的规则,“新闻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变得很高。从某条新闻被披露到其传播路径,都具有极高的偶然性,有些爆款新闻(即使内容会被认为很糟糕)似乎没有规律可言,无法复制”。⑤
这次大赛颁奖活动上,中国记协的一位领导感慨:某些传统的新闻奖评奖标准正在遭受实践的挑战。新闻奖变了,背后是新闻变了,媒体变了,我们隐约看到了前人描绘的一种图景:“再也没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媒介了,它在现实性中现在变得无法分辨,成为弥散的和碎裂的,人们甚至不能再说媒介被真实所转换。” ⑥
这样一个时代,可能唯一不变的即变化本身。作为这次大赛的主办单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其一脉相承的初衷,便是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巨变的时代,选择与变化共舞,努力探索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内容生产模式,主动创造融合生产的“新概念”,占领新的舆论场。这次活动得到主管部门、新闻业界、学界的大力支持,参赛主体之多元和踊跃,作品水平之高,也让我们对媒体融合的前景更有信心。
融合生产正在成为新闻业的共识,吾道不孤。■
①Fagerjord, Anders and StorsulTanja (2007): ‘Questioning convergence’ in StorsulTanja and Stuedahl, Dagny (eds.): Ambivalence towards convergencepp. 19-31Gothenburg: Nordicom (2007).
②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新闻记者》2018年第9期
③BolterJay David and Richard Grusin (1999):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④Kolodzy, Janet (2006): Convergence journalism: writing and reporting across the news medi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⑤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新闻记者》2018年第9期
⑥让·鲍德里亚:《拟像的进程,视觉文化的奇观》第1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